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刘翔鹗采油工程技术论文集 厉以宁论文

关于论厉鹗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论厉鹗《悼亡姬十二首》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论厉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7

论厉鹗《悼亡姬十二首》,本文是关于论厉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悼亡姬十二首》和厉鹗和悼亡姬十二首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王倩 苏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厉鹗诗歌以“冷峻孤峭”著称,鲜涉爱情风月.《悼亡姬十二首》不仅在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具有高超的艺术性,更以其真挚温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厉鹗的作品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此外,与一般悲痛追怀的悼亡诗相比,组诗在儿女情长的表层之下,又隐喻了压抑厉鹗一生的*困境.

关键词:厉鹗;悼亡诗;悼亡姬;*困境

作者简介:王倩(1993-),女,汉,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59-02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追思亡妻的文学传统,自《诗经》已有之.西晋潘岳作《悼亡诗三首》,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情感表达机制,悼亡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类型.所谓“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文人对亡者的眷恋与人世孤独的黯然,由内心生发而诉诸笔端,使人览之凄然.

一、厉鹗与朱月上

厉鹗一生有一妻两妾:发妻蒋氏、妾朱月上、妾刘姬.康熙五十五年(1716),厉鹗二十五岁,在师长的安排下娶妻蒋氏,出自门户相当之家;雍正十三年(1735),四十四岁,纳妾朱月上,“姬人朱氏,乌程人.姿性明秀,生十有七年矣……予取净名居士女字之曰月上” [1];乾隆七年(1742),五十一岁,在扬州纳妾刘姬,出身与朱氏相同.

在厉鹗的1400首诗中,仅有一首《寄内》是写给正妻蒋氏的,此诗中几乎难以看出夫妻间的关心思念,可以推断厉鹗与其正妻的感情较为平淡,关于刘姬的记录则更少.而厉鹗不仅亲自为朱氏取字月上,更在她去世的一年后,连写足足十二首悼亡诗.在此之后,接着写下《小园杏花一株去年颇盛,今春月上之后叶发而绝无一花,因用旧韵志感》、《清明日过朱姬湖上权厝》两首,杏花、游湖,触景皆生情.由此可见,妻妾三人中,厉鹗对朱氏用情最深.

厉鹗在《悼亡姬十二首》的小序中,记述二人相识始末,精简完整,相当于一篇人物小传.乙卯年的中秋月圆之夜,友人沈幼牧为媒,厉鹗于碧浪湖纳姬人朱氏为妾.朱氏灵秀且通笔墨,与厉鹗志趣相投,自有一番赌书泼茶的意趣.厉鹗久病未愈,朱氏也“事予甚谨”,悉心照料.但二人仅仅相伴七载,红颜薄命的朱氏因疾延医问药却遭误诊,年仅二十四岁.一向秉持清冷雅正的厉鹗痛苦不已,以充满个人情感的外露笔触为她写下《悼亡姬》的组诗.

二、《悼亡姬十二首》的情感内容

(一)伤逝哀痛——真挚

悼亡诗的感情格调,基本上是哀婉凄苦的.首先,死亡是人生的终途,对于文人来说,除了普遍的悲痛外,生死之哀的体会较之常人也更加透彻敏感.厉鹗在组诗第六首中写道“不禁双鬓为伊皤”,诗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当中,竟致使须发皆白.第六首中还有“一场短梦七年过,往事分明触续多”与 “此生只有兰衾梦,其奈春寒梦不通”,厉鹗将他与朱氏相伴的七年称作一场“短梦”,已见悲情,而后又如陷泥淖般绝望地说,在朱氏离他而去后,艰难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梦是虚幻的,而如今连这虚幻缥缈的梦也无法联通了.厉鹗在诗中丝毫不掩饰自己在爱姬去世后的脆弱孤独,这种痛苦的真情奠定了十二首诗的整体基调,表达出锥心彻骨的伤悼之情.

(二)追忆往昔——温情

在巨大的悲痛之后,即使能平静下来,日后也难免触景生情,尤其是朝夕相处之地,更是容易睹物思人.在组诗中,尤以第八首为甚.在这首诗中,厉鹗假托业已去世的朱氏,回忆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厉鹗终身没有凭借科举入仕,不得不为家计奔波.诗中提到两个时间节点,炎炎夏日朱氏为他烹茶煮苕,寒冬腊月里则不辞辛劳,寻找柴火为丈夫点火取暖.无论冬夏,世态虽有炎凉,朱氏却能温柔体贴地时刻体察他的冷暖.第十二首中又提到“当时见惯惊鸿影,才隔重泉便渺茫”,诗人试图从追忆中再度勾勒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一幕幕,仿佛朱氏仍活在世间.厉鹗关于朱氏的回忆始终是温情脉脉的,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往事,他正是在日常琐事中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思念.

(三)*困境——悲己

《悼亡姬》的情感与一般的悼念亡妻的诗相比还有独特之处,从礼法上来说,妾室朱氏的去世并不能致使家庭结构的崩坏,因为他的正妻蒋氏仍旧健在.因其姬妾的地位,《悼亡姬》中的道德情感大大削弱,作者并不着重在描写中体现亡者的贤良淑德.但组诗看似只是儿女情长,实际上却仍旧隐喻着厉鹗所面对的*困境.朱氏去世时“年仅二十有四,竟无子”,无子不独是朱氏的悲剧,也是厉鹗无法摆脱的噩梦.厉鹗自幼失怙,长兄以卖淡巴菰叶来维持生计.虽有诗才,可终身科举不顺使他贫困潦倒,后继无嗣更让他陷入了孝道*的困境.在以子嗣孝道为重的社会里,他不仅难以达成读书人的使命,连礼法中最基本的“人”的使命也没有完成.“十年九月十一日辰时,卒.无子,母太夫人犹在堂也” [2],厉鹗直至去世也是膝下空虚,尤其是他的母亲始终在世,即使再事母至孝,也无法摆脱孝道*的巨大缺失.

他和朱氏虽心意相通,但厉鹗纳妾的初衷也是为了繁衍后代,他为子嗣故数次买妾,可始终未能如愿,朱氏陪他同甘共苦,最后一个姬妾刘姬在数年后却抛弃了这个贫寒的家庭.这里需注意厉鹗纳刘姬的时间,仅在朱氏去世一年之内.朱氏不是正妻,在礼法上他甚至无需守孝.乾隆七年,厉鹗一边满怀悲痛地写下十二首诗,另一边却将纳新妾,看似是矛盾,但这正充分彰显了厉鹗的家庭悲剧.无子是笼罩他一生的阴影,唯一给他慰藉的朱氏不仅没能完成他的心愿,还早早离他而去.他按下悲痛再娶妾生子,却仍旧是一场空.

三、《悼亡姬十二首》的艺术特色

(一)意象系统

《悼亡姬》整组诗笼罩在真挚凄楚的基调之下,为亡姬悲痛欲绝、追忆生前种种,以及如影随形的自悼.如此感人至深的表达,离不开厉鹗所营造的意象系统.大约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大多是琐碎寻常的生活细节,如“鸳被”、“茗碗”、“温柑”,这些都是他与朱氏往日温情的见证.其二是自然景物,用以渲染悲凉的气氛.如“落梅”、“猛雨”,营造出凄冷幽静的氛围,表达出浓烈的悲伤之情;或者是用来衬托自身的孤独,如“孤鸟”.其三是浪漫诗意的寄托意象,比如“春雪”、“莲花”,用以表达俗世情感升华的精神之恋,这种意象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厉鹗诗歌“不协于俗”的清冷追求.朱氏是姬人出身,厉鹗又教她读诗,使得两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妻妾三人,厉鹗却唯独为她写诗,与此是分不开的.这些意象不仅使得厉鹗对朱氏的情感得以充分地转达给读者,也体现了诗人成熟的艺术表现力.

(二)妙用典故

宋人作诗用典渐成风气,娴熟地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有力拓展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张力.“不废唐音,宗宋调”是厉鹗的诗史观,作诗用典堪称信手拈来,全祖望曾说他:“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故其诗多有异闻轶事,为人所不及知.”《悼亡姬》也贯彻了这一风格,第九首中的“何限伤心付阿灰,人间天上两难猜”,就用了《北梦琐言》中唐朝的张曙(小字阿灰)替叔父作悼亡姬词《浣溪沙》的故事,第三首则用了王献之为爱姬桃叶作歌的典故.但这些典故与诗歌的情感相契合,更平添一分含蓄蕴藉,无怪乎性灵派的袁枚虽批评厉鹗“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却评价道:“诗人笔太豪健,往往短于言情,好征典者,病亦相同,即如悼亡诗,必缠绵宛转,方称合作.东坡之哭朝云,味同嚼蜡,笔能刚而不能柔故也……近时杭堇浦太史悼亡妾诗,远不如樊榭先生之哭月上也.”[3]《悼亡姬》在厉鹗的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凄美的典故融于真挚的情感,因其真实澄澈才受到袁枚的另眼相看.

四、结语

《悼亡姬十二首》在厉鹗作品中的独特性毋庸置疑,通过对其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体会厉鹗在这组诗中所表现的真情实感与苦痛人生,更对构筑厉鹗文学风格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厉鹗著,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上文总结,此文为关于论厉鹗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悼亡姬十二首》和厉鹗和悼亡姬十二首相关论厉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六观说于潘岳《悼亡诗?其一》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文心雕龙的“六观”说理论分析潘岳的悼亡诗荏苒冬春夏 一观位体,观见此诗曲诉衷情、宛转凄恻;二观置辞,观见此诗词采华美、情文相生 三观通变,观见此诗资于故实、酌于新声;.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悲剧人物分析 赵浩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摘 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下简称桃花)的热播所掀起的收视狂澜让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迅速蹿红,他们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除此之外,那些环绕在主角光环下的.

3、 《金陵十二曲》用韵 摘 要本文就红楼梦的曲体作品中的金陵十二曲的用韵情况进行研究,并由此分析了生活在清代早期的曹雪芹在曲创作时的用韵特点,从中也能够对某些红学界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佐证 鉴于本文研究的金陵十二曲从体.

4、 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被况周颐称为“国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出身贵族,却没有豪门子弟的纨绔习气,一心追求至真至诚的爱情 他有过纯真美好的爱情,却因妻子卢氏的病逝而夭折 在随后的八年时间里,他对妻子.

5、 从俄国革命之路看列宁的政治遗产--从《列宁政治遗产十论》说开去 摘要周尚文教授关于对列宁及其政治遗产应该“从历史的、学术的层面加以梳理和评析”的主张是正确的 列宁的“灌输论”、严密的“革命家组织&rdqu.

6、 《十二公民》言无刀锋,却能杀人! 一间废旧的器材屋,一张普通的长木桌;虚拟的陪审团,真实的案件;11 张有罪票,1 张无罪票 如此情形,案件是否还有讨论的意义十二公民通过12 个男人的精彩对白告诉人们谁也不能随便宣判一个人有罪,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