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特色城镇化论文摘要 城镇化建设参考文献 农村城镇化建设期刊论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毕业论文题目 文献综述经济城镇化 重庆城镇化路径期刊

城镇化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城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2

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本文是关于城镇化论文如何写和城镇化和战略思考和功能区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53(2018)01—0076—07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性较强,担负着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宜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1].据统计,仅位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级行政区数量676个,覆盖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达53%.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2].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城镇化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处于“诺瑟姆曲线”中30%-70%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一) 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能够改变产业布局过度分散的状况,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分工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减少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带动知识、技术、资本等溢出,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和突破口,节约资源能源,凸显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让有悖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和企业有序退出,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 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就近城镇化是当前社会代价最小、市民幸福感最好、市民化成本较低的城镇化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一方面,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转移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拥有稳定就业,不必离乡背井进入大城市就业.可以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大量减少,避免了由于非家庭式迁移牺牲“三代人”幸福等问题;另一方面,选择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或县域中心镇实现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其成本要远远低于大城市.有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分别约为10万元和9万元,而内陆地区中小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别约为6万元和5万元.因此,县域城镇化发展不仅是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农民异地城镇化与非家庭式迁移带来过高社会代价的重要举措,也是降低人口市民化成本,有效推进城镇化的现实选择.

  (三) 有利于完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载体.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有利于完善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3].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建设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方法,有效克服了简单扩大基础设施规模或增加数量容易造成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及可能对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的弊端.另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从城市自然生命支撑系统的高度,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和功能.它与经济发展规划、社会事业规划以及其他公共政策进行很好的协调与整合,着力构筑“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共融的城市环境.通过提供以各种生态过程为主导的绿色基础设施和以市政工程为主导的灰色基础设施之间流动交换的共生界面[4],并促进两者彼此间的联动融合,共同推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四)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巩固生态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延续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通过合理调控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内容和边界,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5],可以更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巩固生态屏障.一方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最稀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6],摈弃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依托山水生态资源的天然脉络,突出当地县城城市布局特色,不贪大求洋、标新立异,积极培育有特色、可识别的城市风貌.通过逐步缓解或消除由于城镇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灾害,保持并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二、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多数远离大城市,交通、区位等条件相对较差,普遍存在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等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偏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现阶段,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各类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分布密度较多的地区.据统计,在河北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张、承地区(注:自2014年起,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全境均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范围,并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就占了15个,是河北省贫困人口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多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高且主要为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产业链较短;第二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结构优化的空间仍然较大.如表1,以河北省承德市下辖八县为例,第一产业比重超过20%的有6个,占75%,其中围场县第一产业比重高达43.12%,第三产业比重全部低于35%,比例最高的丰宁县仅为33.19%;三是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很多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传统方式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能源利用量偏高、效率低下,导致可利用量减少过快,超越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需要.据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6倍,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5.37倍[7].

  (二) 县域人口分布密度小且相对分散,城镇化率偏低,人口外流特征明显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产生活空间相对封闭、经济社会活跃度较低,导致人口分布密度小且相对分散,一定范围内难以形成有效市场.如表2所示,以河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为例: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为940.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73%,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人口最少;国土面积为9078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09%,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面积最大;人口密度为104人/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重点开发区人口密度的11.09%.其中,张、承地区占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的84.10%,人口密度与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持平;2014张、承两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7.73%,低于同期河北省平均水平约1.6个百分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之间或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预期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理论中解释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吸纳非农就业能力不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人口外流特征明显.如表3所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重点生态功能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达到-2830.83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3.88%;同期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则为5323.33万和2522.04万.

  (三)县城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县城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龙头.县城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受自然地貌特征、用地指标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城市可用建设土地较少,建成区空间扩展难度较大.以承德市为例,下辖8县位于燕山山脉腹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平均县域面积为4797.2平方千米,是全省平均水平(1359.8平方千米)的2.53倍;而县城建成区平均面积约为9.23平方千米,低于河北平均水平的11.98平方千米.较小的县城城市空间、较大的县域面积和高度分散的乡村并存,使得县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很难扩展到全县[9].另一方面,一些可拓展空间较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存在城市结构松散,城镇建设用地低效问题.宽马路、大广场、新建城区、工业园、开发区占地过多[10],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总体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11].过去的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翻了两翻,同期城镇化率仅提高约20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2000年的7700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012年的7000人/平方公里.尤其在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由于县城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特别是城和业不匹配,不能形成对县城扩容升级的有效支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睡城”、“空城”.城镇绿色基础设施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这类设施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效益回收慢等特点,政府投资居于主体地位.但由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缺乏、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限以及民间投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城镇绿色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不少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绿色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并不能保证处理效果,甚至发生二次污染.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的一些中小县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维护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河道尚未完成截污整治、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排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四) 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破坏事件易发多发

  长期以来,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度依赖于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大量消耗.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一些城市病的症状向重点生态功能区蔓延,导致重点生态功能区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原生态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频繁等严重后果.当前,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生态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表现出边治理边破坏的特征.一方面,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一些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区的砂质草原以及部分坡地上又出现了新的违规开发利用现象,导致各类生态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内蒙古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612.18万多公顷,目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的58.5%.素以水草丰美著称的全国重点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面积达68%[12].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偏远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技术落后,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再加上部分企业自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压力有增无减.2014年9月,媒体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惊现巨型排污池后,宁夏、甘肃也曝出企业向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调查结果显示,该事件共涉及蒙、宁、甘三省区的40多家企业违反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物,一些不法企业甚至直接通过埋设暗管向腾格里沙漠排污.据了解,甘肃武威某化工企业在环保设施没有完全建成的情况下,未经批准擅自投入调试生产,私设暗管向腾格里沙漠排放生产废水.2014年5月28日至2015年3月6日,平均日排放不达标中水971吨,累计排放271654吨,其中83715吨通过铺设的暗管直接排入沙漠腹地[13],污染面积达266亩,严重危害地下水质安全和原本脆弱的地表植被生存.

  三、 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当前,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为主平台,着力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协调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县域经济集约发展

  “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为主平台,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县域经济集约发展.一是要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综合利用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要积极拓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和建筑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要根据《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要求,尽快编制完成并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针对各自所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把建设及生产过程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产业纳入负面清单[14],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端化.三是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集约发展.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局面,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集约发展.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积极发展中药材、香菇、木玩、竹木加工、水饮料等特色产业,部分产品已创出国内较高影响力的品牌,初步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同时,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经济较快发展,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风景名胜享誉全国,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观光游览,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点.景宁县依托环境优势和药材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14年以来,全县新增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10个,面积达89.5hm2.201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494.2hm2(其中,草本药材1110.9hm2、菌药类药材13.3hm2),总产值9074万元,成为县域经济的亮点[15].淳安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品由生态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发展方向由千岛湖湖区旅游向县域旅游转变.2015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21.89万人次,同比增长11.6%,是全县常住人口的32倍;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01.1亿元,同比增长11.96%.2015年淳安县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5.4∶37.0∶47.6,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经济比2010年增长88.8%,成为全县首位经济,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 调整优化人口分布,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水平,减少人口过度分散和外流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要积极调整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分布格局,以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为重点,通过生态移民、内聚外迁等方式,让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减少人口过度分散和外流.一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要敞开城门,让转移农民能够自由进城,并且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要让转移到县城的农民在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真正实现转移到县城农民的“市民梦”.二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要做好就业创业配套服务.一方面,要结合县域产业特点构建转移农民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转移农民职业技能.支持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开设远程教育、订单培训等形式,向转移农民提供便捷、有用、价廉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招标培训机构提供对接当地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培训,建立社区培训中心,向转移农民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信息;另一方面,积极扶持有创业需求的农民进行创业.通过优化创业审批流程,强化创业指导教育,建立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减免创业税费等举措,支持农民创业,真正实现农民的“创业梦”.三是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实施安居工程,让转移农民能够“住有所居”.要逐步将转移到县城的农民纳入到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保障性住房资金筹措机制,完善农村住房或宅基地与城镇住房置换机制,真正实现转移到县城农民的“安居梦”.同时,要把重点生态功能区内不能转移到县城的散居人口向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域中心镇村集聚,腾退出生态敏感空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16].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通过创新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模式等多种形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向县城集聚,让县城人口规模与城市功能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城镇化水平和建成区人口密度稳步提升.2015年,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县城总人口达65.1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4.3%,建成区人口密度达到约8000人/平方公里,其中云和县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4%,县城集中了90%的企业、74%的人口,实现了三分之一的农民下山转移,69.7%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三) 优化县城城市空间布局,完善绿色基础设施

  县城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龙头.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要优化县城城市空间布局,做好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一方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要在有限的开发边界内,构建以县城为主体平台的扁平化县域城镇化空间结构体系.要按照“大疏大密、核心带动,以城带乡”发展要求,通过不同空间的政策分区,实施差别化的功能开发,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的最优空间效益[17].要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考虑城市用地规模、土地空间结构、土地功能结构、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强度等因素,避免盲目的造城运动,合理安排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服务区、居民区以及休闲区等.另一方面,要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产业分布情况等因素,推进不同类别、规模、等级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绿色基础设施供给.同时,要创新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模式,灵活运用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等多种形式的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统筹政府和民间资本两股力量,解决绿色基础设施供给资金不足问题.浙江省泰顺县立足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结合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实际,积极运用PPP模式不断完善县城绿色基础设施供给.2016年,泰顺县城污水处理总厂、泰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工程等一批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被浙江省发改委列入PPP合作项目试点.目前,泰顺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9.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45%,其中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城城市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四) 创新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巩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屏障功能

  制度是巩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屏障功能的重要保障.要创新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并综合运用法律、市场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新模式.一是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扩大生态补偿范围.二是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生态保护机制.要通过加快资源环境改革,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生态保护投融资渠道,推进生态保护的第三方治理.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执法检查,依法依规保护生态环境.要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出台《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要强化《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用重典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推动污染入刑,有效震慑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浙江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39吨标煤,比全省平均低20%;单位面积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仅为1.1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5%;PM2.5日均浓度全年达标天数达349天,比上年多18天;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屏障的功能得到巩固.◇

注释

[1]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政府网.2011年6月.http://sousuo.gov.cn/s.htm?q

[2]董战峰,杨春玉,吴琼,高玲,葛察忠.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14,(2).

[3]刘鹤,蒋文伟,李静.苍南县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5).

[4]城市基础设施[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7936.htm.

[5]国务院关于同意新增部分县(市区旗)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批复.国函[2016]161号.

[6]辜胜阻.城镇化转型的轨迹与路径(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魏后凯,张燕.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经济纵横.2011,(9).

[8]徐诗举.全国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状况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6,(3).

[9]任丽霞,孙焕章,王梅.生态功能区视角下县域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4,(4).

[10]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11]叶锋.城市建设用地“零增长”将对楼市带来何种影响?[R].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3/03/c_119585283.htm

[12]达林太,郑易生.真过牧与假过牧—内蒙古草地过牧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5).

[13]甘肃武威企业向腾格里沙漠排污 董事长被调查.新京报.2015-3-22.

[14]“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助推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访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李天威[N].光明日报.2016-10-23.

[15]夏建平,胡卫平,夏建美,林燕.景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

[16]唐勇.浙江小城镇发展模式启示——一个基于“发展维度”的分析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

[17]周世锋,王琳,柯敏,王辰.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责任编辑:正元]

此文结论:上文是适合城镇化和战略思考和功能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城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城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秦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环保意识现状与解决 【摘要】近年来,我国仍存在着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矛盾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居住地生态环境的优劣 秦巴山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该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对国家生态.

2、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协调城乡一体化基于我国县域城镇化困境的分析 蒋志成(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市管县体制已经难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从实践的结果看,只有那些工业化程度高、市.

3、 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我国法律生态化实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与文化伦理形态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和任务多样的系统工程,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 &ldquo.

4、 我国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等4则 我国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国务院近日公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2020 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

5、 我国农业生态转型态势和生态农业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我国农业大致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到工业化农业生产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农业生产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态化发展时期,由于每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应该依据不同的.

6、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问题 摘要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为培育“四有”新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大学文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