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国际企业跨文化融合策略论文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字 中国酒文化10000字论文 壮族旅游文化论文 从众文化英语论文

文化创新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问题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创新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1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问题,该文是文化创新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几点思考和创新和文化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为培育“四有”新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大学文化创新在整个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大学精神.创新我国大学文化要在服务社会实践中实现,走民族的、世界的、科学的、大众的大学文化创新之路.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创新;大学精神;服务社会;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1-0100-05

基金项目:

2011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大学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11A028);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16JK1073);2016年陕西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我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XGJ1611).

作者简介:

李长真(1961-),男,河南平顶山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牧士钦(1988-),男,河南镇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白清平(1977-),男,陕西清涧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由创新而推动的.大学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我国,大学是担负培育“四有”新人和发展中华民族科学文化重任的重要文化载体.适应形势和任务变化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大学文化创新,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一、深刻认识创新大学文化的现实必要性

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创新时代已经形成了创新文化,在创新文化氛围中,大学文化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新的大学文化是现代创新文化的一部分,世界各国的大学文化都体现了适应创新、引导创新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本来就是大学文化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文化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所在.创新大学文化,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时代赋予我国大学的社会责任.

1.创新大学文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需要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相渗透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这就要求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发挥民族性的特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通过碰撞冲突、吸收和创新形成独有的民族文化,进而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特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必须兼采中西,并览古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增强“免疫力”,扩大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在交流和融合中提升民族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中国,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1]这就要求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只有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创新,才能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造活力.

2.创新大学文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制约.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革新社会制度的时候,表达这种要求首先来自思想文化领域,思想和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前奏.列宁曾经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2]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都是历史范畴,是一个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的先进性来源于文化的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文化创新.而大学文化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就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不会产生先进文化.

现代化是社会诸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由落后向文明不断推进的长时期、多阶段、全方位的变革过程和发展趋势.社会的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应当是人的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生活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就此意义上说,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过程来说,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如果一个国家只在物质和制度全面达到了现代化,而人没有现代化,就不能算是实现了现代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越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那些完善的现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善的现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成废纸一堆.”[3]可见,社会现代化中起根本和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人的观念、素质、能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引导、推进改造这些变化,大学文化是中坚力量.因此,创新大学文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创新大学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孤立的经济建设过程,而且也是文化建设过程.它本身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新文化,并由这种新文化为其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人们指明在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节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逐步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也要看到,在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其一,高科技所体现的知识性、商品性、全球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高科技所蕴含的人的价值、人的目的,心理情感、审美要求、*道德等因素,成为制约和导引高科技发展的内在力量.高科技发展带来了*道德问题越来越难以控制,如动物、自然界和人工制品,形成了环境*、空间*、生命医学*等新的*学观念.因此,对科技发展的趋势与后果的预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科技发展方向的人性导引价值导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价值理性如何实现对工具理性的驾驭,更加突出地摆在人类面前.大学文化创新,迫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交融,人性关怀和价值导引.没有价值导向,没有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先进文化就不复存在.大学文化是社会发展中高科技的中坚力量,更需要精神动力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其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师生存在人生理想缺失、价值观扭曲、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失范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应该加以矫正.否则,我国大学就不能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把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这不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创新大学文化,为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和科学知识,调节和引导师生的行为,培养师生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智慧,激发师生的创造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大学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精神,创新大学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就是创新大学精神.从一般意义上说,大学文化主要包括大学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质以言之,大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不可分割.创新大学精神应该致力于二者的完美结合.对于大学精神来说,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创新大学精神最根本的是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大学文化创新大学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指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1]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而创新大学精神,就要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如果不着力于培育创新人才,大学文化发展就会显得无力.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今天,大学培育创新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不同政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培育全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大学精神创新的体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正如总书记强调指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性科技人才.”[4]作为“个体”的学生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于学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先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历来主张“勇于创新”.对培养学生,他认为要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创新.特别是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说:“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1]创新大学精神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给人的创新能力增添的就是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维.就目前我国大学文化创新情况看,人文精神的缺失显而易见.大学生中不管理工科或文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缺乏何谈人文精神.大学文化的偏颇,导致不少学生陷入功利主义的盲区.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摆脱功利意识,确立以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为目标的观念,并使之渗透于文化创新实践.

2.创新大学精神必须继承和弘扬崇尚学术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是认识、探讨复杂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最根本的特质就是求真、求实.如果说人文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主体和灵魂,那么科学文化则是先进文化的基石和先导.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必须弘扬大学科学精神,对于大学文化建设来说,大学科学精神的表征就是崇尚学术.现代大学的本质是传承、研究、融合创新文化,崇尚学术、探索深奥的科学知识是其存在的前提.学术性是大学文化存在的价值,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首先,崇尚学术就要忠实于真理.只有求实、求真,才能够创新文化,要创造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允许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学术观点和自由地争辩,在相互冲突和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学术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坚持“自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与研究相统一”是大学文化创新的核心,也是创新大学精神的体现,它既是探求真理和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也是现代大学导引社会文化的基础.如果不以探讨科学知识为基础,失去了价值理性和学术自由,大学文化创新精神就不复存在.崇尚学术必须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学术、文化氛围.

其次,崇尚学术,必须注重自主创新.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发展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主要职责和使命.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4]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既是社会需要,也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动力,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今天愈益依靠高新科技的进步.19世纪德国洪堡倡行的研究型大学的创立,使大学真正成了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的学术殿堂.之后,伴随着科技发展水平与速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大学也在各方面逐步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并日渐呈现出其独立的科技功能,进而有效地开发和拓展了当代高新科技的研究领域.面对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大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创新精神.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高新科技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将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财力资源更多转向人力资源.而大学文化孕育科学文化成果,培育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科学精神,才能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

再次,学术的创新要有批判性.把批判性融入创新,这是大学精神的升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方面以平等、自由、竞争为核心的价值观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存在着功利主义的现象,导致大学文化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突出表现如学术研究上的弄虚作假,“拿来主义”盛行,自主创新严重缺乏等.因此,大学文化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超越和批判社会,导引社会.大学精神应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只有不断批判,超越现实,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文化才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创新大学文化要在服务社会实践中实现

大学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增强综合国力、发展高新科技、推动先进文化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大学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大学要主动适应社会,推进文化创新.现代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开放的复合机构.它不仅是高科技人才的集散地,也是全民学习的中心.推进大学文化适应、服务并导引社会,要求大学必须全面改革传统的封闭型、单一性结构模式,敞开大门,走多样化、开放性的发展道路,尽最大可能为社会各阶层成员创造更加广泛地接受大学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以适应当今及未来经济、科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永远是不大学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因此,大学本身应以改革者的姿态和气魄面向未来,勇于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实行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为社会各年龄段的求学人员提供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要在重视各大学自身发展并开放办学的基础上,搞好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的整合互补.既要办好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地方大学,也要办好高质量、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和私立大学.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和导引社会.

2.大学要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文化创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而“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服务社会”的大学价值观,强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就是要促进大学不仅是“走近”而且是“走进”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直接服务,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教授所言:“服务社会只是大学的功能之一,不过却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当国家面临困难之时,问题不在于大学要不要关心社会上的问题,而是如何尽职尽责地去帮助解决社会上的问题.”[5]因此,现代大学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全方位、多角度地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履行其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诸如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作用,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智力支持作用,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智力支持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牵引作用,在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中的主导或指导作用,乃至直接为社区建设和不同群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

3.大学文化创新要注重信息化“产学研”模式创新.“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大学文化职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扩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学致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大学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基础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等多种独特优势,最有条件产生新理论、新知识.从宏观上看,建立以大学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科技、文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各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共同模式.在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紧密地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联合体”主要有“双元式”“三元式”“多元式”“国联式”和“硅谷式”等五种模式.这种以大学雄厚的人才优势和高新科技为支柱的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科技开发基地,有利于综合课题的研究,推动科技的发展,既能多出知识和人才,又能快出技术和产品,进一步缩短了大学科研成果从创新加工到传播应用的运转周期,可以把大学潜在的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迅速而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大学适应、服务社会.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和趋势,反映了社会整体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知识产业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变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结合而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新结构和大学新机制,强化和优化大学科技园区的凝聚功能、生产功能和创新功能,全新地审视和解读现代大学所担负的社会使命,使大学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人才源,先进文化的推动者,科学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实现历史性超越、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略,而且是大学文化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创新之路

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走文化创新之路,这种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即坚持走民族的、世界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创新道路.

1.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当今是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科技发达的时代,为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大学文化不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其自身有一个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大学文化的传承过程,由于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文化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创新不能离开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6]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要求我们首先要尊重历史,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大学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的大学文化思想及民族优秀文化.与此同时,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创新,才能显示其活力.扬弃本身又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组合和剥离的过程,是继承中的创新,创新中的继承.文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大胆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使大学文化创新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品位,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气息,既有先进性又有创造性.

2.结合当代世界演进发展趋势进行大学文化创新.先进的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大学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激荡并取长补短,以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延续及其相互间不断地交流碰撞,推动着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民族性是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前提下而言的,没有开放性也就谈不上什么民族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开放性已成为文化的时代特征.大学文化也不例外.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的全球化昭示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必定是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多元化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导入世界文化的进程,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必须参与全球性的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受教育者对大学的要求已经突破了国家区域的限制,认识到要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国际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就必须以新的观念和姿态向全球范围内国际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新一学国际化的浪潮,其发展前景和对各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主要是经济及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人类文化发展新态势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积极推动,要求大学文化要增强全球意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教育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培养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具有全球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创新、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走向世界”成为大学文化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学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着眼于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才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当然,正如现代化不能等同于西方化一样,国际化也绝不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大学文化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文化信息、文化资源、现代科技成果和学术成果,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了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但我们绝不能只做西方文化观念的模仿者、传播者,我们“走向世界”的文化创新,必须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植根于民族的沃土.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在沟通互动中融合成民族先进文化.

3.与时俱进,紧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大学文化创新.文化源于实践,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源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必然随着新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运行变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体现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先进文化,也必然会随着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大学文化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蓝,随着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正在从工业经济的边缘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学文化要牢牢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动力.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7]当前,高新科技发展规模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科学文化,必须进行科技创新,高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创新.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已经逐步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网络化、国际化趋势成为必然.数字化时代已全面到来.数字计算机、数字电话、数字式音像材料和设备、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通讯设施等产品的出现,意味着数字化已进入信息业、通信业、服务业、娱乐业等领域,这必将给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变化.从社会上来说,提出了许多重大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从大学来说,学校出现新的变化,如“网络大学”“虚拟大学”“空中大学”的出现;学生发生了新变化,如大学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成为终身学习的桥梁;教师出现了新变化,教师传道大于授业,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得到张扬,其文化功能相对弱化,从而导致大学科学意识升温,人文精神失落,鉴于此,大学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注重导引社会,另一方面要注重转变观念.创新观念既要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大学文化负责.为此,要确立大学文化的全面价值观,即大学文化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既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要重视推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要针对社会群体思想,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概括、理论创新.与此同时,要确立大学文化的多元化功能观.考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大众文化的特征,形成育人主导型、科研主导型、生产经营型、综合型办学模式,引领推动大学文化社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2).

[5]谈松华.变革与创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3).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1/c_117808372.htm. 2013-10-21.

【责任编辑:黎峰】

上文结论,该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几点思考和创新和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创新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创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摘 要】对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的翻译是让中国对世界进行了解的桥梁,能够让中国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为提.

2、 我国大学行为文化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通过探讨我国大学行为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笔者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是学科交叉缺乏,理论深度不够;思辨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或缺;研政分离突出,研究经费短缺 未来的研究,一是在内.

3、 我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吕龙摘要国画创作是通过蘸墨、水勾勒艺术创作的灵魂,是以毛笔为创作工具,且笔墨文化汇聚了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需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 将笔墨文化融入进国画创作中,.

4、 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8 059摘要随着我国对高校教学的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 高……院校在新时代的影响下,通过科学分.

5、 我国漆画文化 和 摘要我国悠久的漆文化为漆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漆画的发展是随着漆艺技法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的,我们需要传承其传统技艺, 同时加强对漆画本体艺术语言的创新,“漆”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