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黔江纪行相关论文例文 和黔江纪行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黔江纪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3

黔江纪行,该文是关于黔江纪行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黔江纪行和纪行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文/蓝炳培

黔江古称潭水,又称大藤江.作为武宣的母亲河,黔江孕育了这座县城的一切,这条满载文化、历经沧桑的河流,就是这座县城发展的缩影.河道过处,一派丹霞地貌,形成了赤壁丹崖、山峦、土岭以及深切曲流、丘陵、峡谷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朴实亲切.水的比热容大,温度不会骤然升降,气候适宜.亚热带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稀疏植被等,初冬美丽的斑斓几乎就是空气清新的原始荒陌象征,共同组成的奇美风光闻名遐迩.在未来,加快推动黔江旅游发展,助力黔江经济带建设,是面对这条江河需要探寻的方向,所有人都充满希望与期待.

大江之旅

黔江源远流长,上游主流为红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南盘江至蔗香至贵州省册亨县双江口会北盘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山),入广西红水河,下经天峨、东兰、都安、来宾;柳江发源于贵州独山县更顶山,两河于金鸡乡鱼步村至三江口汇入武宣黔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县境中部,经金鸡、黄茆、二塘、武宣、三里以及桐岭六个乡镇,与桂平市河流交界处为红石滩白沙坑口.县境内全长122公里,流经各种各样的地形,广阔富饶多姿,展现自然和谐生态之美.因为有了她,仙城方显得更加深邃,历史显得更加丰厚.

从进入三江口开始,这条河流就在不间断地冲蚀作用中塑造着自己的河道,形成诸多沙洲和漫滩,美丽的大藤峡就在黔江下游、武宣县勒马至桂平市弩滩之间,景色旖旎,气氛安详.两岸翠竹连成了绿海,岸芷汀兰,郁郁葱葱,河水热烈地冲刷着岩石,不时跳跃而起,飞溅成白色的美丽的浪花,碧水蓝天的诱惑美景是心中不可抹灭的温柔记忆与倾情向往.此时,会有由远而近的引擎的轰鸣声震动耳膜,游人可近距离观察千吨级巨轮擦身而过的场景,人来货往,浪涌波兴.晨昏江面迷朦一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制造出如此美妙的仙境.剖面裸露的丹崖峭壁影影幽幽,身处船舱看着外面的景色,如同观看一部流动的风光大片.最为喜人的是那些白鹭了,雪影翻飞,惬意地翱翔于冬水长天之间.累了,极目四望,梳理一下银白的羽毛衣裳,或闭目养神于牛背之上,享受着它颈上的木筒铜铃之声,这在寂静的山水中也算是动人的乐声了.饿了,便轻掠于水面之上,低头轻啄水边的小浮游生物,兴许是捉到了小鱼,自得悠闲分享着黔江所滋润出的富庶与安宁.

繁忙的航运

有水就有鱼儿游,有田就有稻穗香.黔江是珠江水系中最大的一条干流,历经千百年的冲积,最终造就了美丽富饶的黔江两岸.行走黔江,看到的不光是那一江碧水,还有峡谷中在云雾的装点和竹林的遮掩下忽隐忽现的简陋村舍,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土著据此而居,也赖于峡谷引水方便,经营与垂直生态相宜的农耕生计.他们与水紧密相连,曾经得天独厚地享受着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过着名副其实的边缘生活.如今,这些传统村落正在日渐凋敝,人们对村落的关注仅停留在怀念层次上.而现代乡村如何从传统村落中汲取智慧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探讨.

航运是黔江的主题,黔江经济带因水而生,因船而旺.冬日黔江,河不枯水,船不减载,“水上高速”格外繁忙.1000吨、2000吨级的货轮不时出现,可谓百舸争流.随着黔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江面上的船舶吨级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它们满载石料、钢材及大宗物资的集装箱运输船舶在河面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航标示平安

日而复始.每艘船都要计算自身航行的时间点,以免误时停船等待.因而船队列阵而上的阵势不时可见.

悬挂箭头岸标要严格按照水尺(岸边水泥标柱)变化的数据,误差精确到公分(有专职监测人员用对讲机报告讯息),当水位处在七八米时,只能走单行道,当河面达到一定水位后,所有船只就可以自由上下航行了.

除了设置在岸边或浅滩上的固定航标外,为帮助引导船舶航行,水中要设立很多定位和标示航道、浅滩、碍航物等人工导标,又称视觉航标,使驾驶人员通过直接观测迅速辨明水域,确定船位,安全航行,这就得使用目视最方便的航标,颜色鲜明,以便白天观测,如三角浮标、航标艇、左右通航浮标、竹标等.

航标配布多在枯水期,可以标示浅滩航道的轮廓和最小水深.当水位陡涨陡落时,航标工必须及时调整标位,注意岸标不得距水沫线过远、过高或被水淹没.在潮汐河段,航标的配布则保证所揭示的航道在所规定的基准面下有足够的水深,并应注意潮流变向时浮标的回转范围.供船舶定位或确定航向.

由于水位变化无常,航标工很辛苦,水涨水落都要安放,有的被水淹没了或被大水冲走了都要重新设置.比如竹标,竹杆根部要绑上一块约200斤重的大石头,搁在暗礁上,石头特有的棱角会固定在石隙之中.

呼唤的汽笛

在喧哗的河面,汽笛是大副的语言,含义丰富:一声短,请从本船左舷会船;二声短,请从本船右舷会船;三声短,本船正在倒车;四声短,不同意对方要求,请对方采取避让行动.一声长,本船离开码头或泊位;二声长,要求通过船闸或靠泊;三声长,有人落水,需要抢救.

钓鱼是船上人家的一大兴趣,闲暇时小范也和同事去钓鱼,但他钓到最大的一条武昌鱼只有一斤二两重.他认为他们靠船的地方是没鱼钓的.另外,他们也不搞几十米深的海钓,只钓几米深的.去年,有一艘从上游下来的客船在勒马滩漏水出事落难,向他们求救,小范和他的同事责无旁贷收留了他们,乘客中有几个是钓友,他们拎杆出来并不在当地河面钓,而是分散到别处去钓.

黔江水量充沛,河道的深湾凹坑礁岩成为水中的家园,主人应是各种各样的鱼类和虾蟹,繁杂的礁丛能够产生大面积阴影和缓流区,可让鱼群躲避风浪和天敌.然而,近些年来,河里的鱼类却越来越少了.在河岸的一侧,笔者看到一对驾着乌篷船收网的夫妇,得到的仅是指头般的小鱼,二人面露愁色.而在更远处,有人正驾着小舟扬竿电鱼,如此违法捕捞叫鱼类如何不灭绝呢?

神滩纤夫坝

在勒马滩下游约四公里处便是神滩,这是一个由砾石、鹅卵石积淀而成的滩涂,它们被河水打磨得形态各异,但多失去了棱角.石块下层还有那些花粉般大小的沙层,沙粒圆润如珠,像透明又不透明.大概是古老的海洋生物骨骼,极有可能蕴含着一个地区环境气候生物类群种领域的信息.滩涂是鸟类的天堂,它们迫不及待地占据,有些鸟类以此作为沿河岸猎食的基地,涉禽低头寻找水中的蠕虫和其他小生物,一击不中,瞬即重找,希望能以最小的力量完成最大的收获.它们在黔江沿岸繁衍生息,它们以河中鱼类为食物,很少以真实的面目展现于世人眼前.

这里是小有名气的“小三峡”之称的大藤峡的入口处,江流洋洋洒洒,在杂乱的礁石中咆哮而下.在枯水季节,大神滩上可见一道与河岸呈"y"字形的可适应水位上涨的石坝,这就是纤夫坝,均用箩筐般大小的巨石砌成,以防被大水冲垮.

于时下而言,2000吨级货轮下一趟广州来回只需要7天;而在大浆木帆船(载货20吨)年代,前后则需要45天,下行时可轻松顺流而下,上行则要靠人力牵拉,船上数十名水手全都变成纤夫,从广州拉船逆流而上.纤绳由竹篾编织而成,轻而软,抗拉力强,一头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另一端则由纤夫用活结套上,用力时结套很牢固,解脱时又很方便.拉船时,纤夫赤着身子,穿着草鞋,身体前倾,有时甚至用两手同时着地,在“抢滩”的关键时刻,领头的一声吆喝,众人立即附和着文字浅显直白、沾满着生活露珠的号子,开始迈步丈量山河.他们全是难兄难弟,没有“南郭先生”.肩上的纤绳是竹蔑用石灰水煮过晒干后编成的,坚韧无比,紧紧地勒在他们那厚厚老茧的肩上,千钧万钧,很苦,很累,脚下的步子走成无数个之字,身躯像移动着的青铜雕像,脖子上鼓起筷条粗的青筋,脚步更加坚实有力,号子响彻峡谷:“龙王翻啊,急水流啊,使力拉哟,莫松手!咳哟咳……”声调高亢且富有强烈的穿透力,饱含生活的智慧和历史的沧桑.

这些船夫都是当地人,熟悉河况,经验丰富,苦力拉纤,维持生计.其中有三十岁的也有四十岁以上的伙伴,前者有力气,后者有经验,所有河滩,他们都了如指掌.每当船儿上行时,他们即用绳索拉船前行.若遇岸边溪流或沟渠,纤夫只得频繁下水,这样一来,穿穿脱脱,真是不胜其烦,那就索性脱得赤条条的,当然看来有点不雅,但是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与真朴的大自然糅合在一起,他们的生涯是平凡、艰险和神秘的合奏曲.由于他们日以继夜的辛劳,需要大量的热能补充,一天要吃五六顿,虽然都是些糙米饭,而下饭的菜只是一大碗辣椒豆瓣,但他们吃起来像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一代又一代的纤夫苦行江上,那“嘿唷、嘿唷”的船夫曲唱熟黔江的山和水,潮潮湿温的、暖暖的家园.

上世纪80年代后,黔江开始有了百吨位机帆船,纤夫与木帆船一道,开始淡出历史.那些粗犷、雄浑的船工号子,消失在从未间断的喧哗的浪涛声中和那上下疾航的货轮轰鸣的引擎声里.

峡谷旮旯里的家园

船儿船儿啊赶路程,山村风光好迷人;茶子长在彩云里,鸟儿飞来敲屋门.

听惯了号子一声声,还有那闪亮的航标灯;下江的孩子爱下江,它在我们心里呀生了根.

——下江童谣

三里镇下江村位于下峡江河段,是一个偏远宁静的山村,黔江水路距县城约45公里.这里简陋却优雅,偏僻却悠闲,村民外出以船代步,生活虽有不便,但远离喧闹.青山、绿水、土屋,神秘而祥和.这首《下江童谣》不知已传唱多少年代,而今,这里的孩子带着儿时的梦想离开家乡,走向撤点并校求学之路.

下江村有马爱、红石、六那等十几个村屯,村屯星散地分部在峡谷旮旯之间.这里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不平,房屋依势而建,筑房散居.天然峡谷高低起伏的地势造就了一座座零散的房屋,在上坡或下坡拐弯处才能看到另一家的房角.村后大山列阵,村前大江径流,耳边泉声潺潺不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景引人入胜.世代在此居住的人在峡谷的庇护中辛勤耕作,安静栖居.上山下坡,船来船往,这就是下江人的日常生活.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

时值黔江汛期的武宣街日,下江村65岁的村民陈阿公到武宣街买了200斤大米,分装6个蛇皮袋,随船而下.当问及有没有买猪肉和青菜时,他的脑袋顿时摇成拨浪鼓般:“没钱买了,没钱买了!”接着,一手抖簌簌地从一个旧布包里拿出3小包东西,原来是苦麻菜、大白菜和牙篮豆.他说,因为身体不好,只能等到涨水时才去县城买米,因为水少岸高了,没力气把米搬上坡.如今,家里只剩他和老伴相依为命,养了三只下蛋母鸡,每餐只煮*苗,再加上两个鸡蛋汤就是他们的一餐.用他们的话说:“山里人穿好衣服也没人见.”

相呼闻声不见人,羊肠小道入林中.城镇化的今天,交通沿线大概少有未硬化的村路了.而在下江,有的十几户为一屯,一户、几户地分散在坡间,雨后的路是一层厚厚的淤泥,行人迈步必小心翼翼,不时要手脚并用,牵扯一旁的荆条借以平衡重心.岸上屋与屋相连的是荒草遮掩的羊肠小道,像是有人走过,又似没人踏过.村里很静,少见人影,留守的老人已无力耕种.抗风险能力弱、精神孤独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显著特点.

城镇化大潮席卷乡村.进入21世纪后,年轻人已尽数出村进城,在城市和乡村间游移,既渴望在城市有立足之地,也期望家乡能让人安身立命.年青一代更愿意将父母接出来,而不是自己住回去.融入城市成了他们枯了又青的心愿.

村上有一名叫罗四的人,建国之始被划为富农,土改时被撵到上江.改革开放之初,他看到发展之机,率先外迁,先后在柳州、贵港、桂平创下产业.多年后重返上江村,看到眼前落寂的村庄,他不禁心生感慨:以前人家总想撵我走,如今大家却纷纷往外走.

“ 天上布满星, 月牙亮晶晶, 生产队里开大会……”这是一首上世纪六十年代红歌的概词.而今,生产体制变了,村民小组会议竟开到县城去了.原来,村民小组长和村民大多已迁居县城.虽然居住分散,但一打个电话,不到一会人就都到齐了.

下江村村民委所在地大片塘村,位于红石滩左岸,村里的人家所剩无几,有能力的都已迁到山外的镇上.很多房子人去楼空,由于长期没人住,透着一股子荒凉的气息.有的房子仍在坚守,它们或已“上了年纪”,红砖围砌,石墙木门,听到里面传出独有的乡音,才觉得村子里有了人气.

“普九”让农村建起一大批校园,大撤后留下了空空如也的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依然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才岁的孩童就开始离开父母,到几里外的学校住宿.大片塘村原有的校舍搖身变为下江村民委所在地,那是村里唯一的一栋两层楼房.

从生产队年代起,这里一直是下江村小学.曾几何时,校园上空飘荡着朗朗读书声、嬉闹声以及尖锐的哨声,孩子不用出村上学,整个村子都是热热闹闹的.不少村民依靠学校的铃声估算时间,安排一天的生活.而今,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留在村民的记忆中.

赤脚妇女的集市

乡村离不开集市,勤劳持家的农村主妇把务农所得的商品拿到集市出售,就能换来整整一年的收入.

由于交通闭塞,在没有机帆船的年代,下江村民更多会选择到隔河相望的那巫街赶集.

那巫街是当时桂平市石龙镇的一个小集市.老街原居民曾德桂(67岁)说,以前那巫街很热闹,街上设有诊所、信用社、化肥农药及杂货店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黔江两岸各个村落的集中点,沿河两岸大小数十个村落的人要到这里赶集.

人们依托江水,撑着小舟,带着山珍和纯朴来到圩市,换回圩市的商品和文化.当时赶集的多为赤脚妇女,因乡下贫穷,一双凉鞋都无法买到,上工赶街多打赤脚.赶圩人集散时间十分短暂,大致只有个把钟头,他们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路上.

2011年,政府通知搬迁,说大藤峡开始搞大坝,全圩都要迁到一里外的牛脚村.村民祖辈生活在这里,部分村民舍不得搬迁,但大坝建好后,61米水位要没过房顶,不搬还能做鱼鳖去吗?

从那时起,人们对那巫圩已无依恋,加上下江至武宣当天有往返船渡,人们便习惯去赶武宣街了.那巫集市再也不复从前人声鼎沸的盛况.如今,街边原有的老房子仍在颤颤巍巍地立着,鲜有人至;原本平滑的屋墙渐渐裂开,爬满一道道缝隙,像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土屋狭窄低矮,像佝偻的老者,墙脚长着青苔和青草;有人在荒废的圩亭猪肉台上打牌,泥石的空地成了鸡狗的领地,房子木门紧闭,似乎害怕屋子里的故事会从门缝中泄露出去.

在下江河岸的一侧,一群羽毛鲜艳的土鸡在悠闲地散步、觅食,喝的是黔江水,吃的是玉米粒.这里灌丛茂密,地势开阔,林下昆虫、杂草颇丰,是土鸡的天然“营养品”.土鸡放养在高山上,运动量大,非常健康,吃的是林间虫草、五谷杂粮,属纯天然土鸡,受人青睐.

在陡峭的河岸石崖灌丛中,一群山羊在悠然地攀岩吃树叶,它们敏捷地跳跃着,时隐时现.山羊是攀岩的能手,它们的蹄上有一圈突出的外缘和一块柔软的内垫,就像登山靴的鞋底一样,使其能在光滑的岩石表面产生足够的附着力,防止滑倒.河岸高山对土山羊来说是一个极佳的生存环境,山上生长着许多药草,肢体受伤的羊吃后能在短时间内痊愈.据说山羊肉补虚助阳,是餐桌上的一道“山野珍馐”.

黔江上的“夫妻船”

老廖是下江村的船民,家住山腰密林中,一条小道蜿蜒而上,不时被横空斜曳的枯朽竹根挡住去路.起伏的山谷被密密匝匝的竹林所覆盖,它们是资格最老的原住民,也是黔江第一批受惠者,古寂、静美一派生机盎然.在生产队年代,毛竹曾被视为大山里的财富,但如今竹具已被工业品所替代,竹林满山不再是金山银山.在屋边零散的篱笆园里,耐旱的玉米在土地上生根.远处的大松山,突凸的山脊装点着峡江,珍稀的鸟兽隐匿于深林.

如今,随着公路、铁路的发达,水路客运似乎已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然而,不管两岸风景如何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渡手.在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由于陆路交通不畅,至今仍保留着乡渡的传统.船民廖权飞和妻子何小花便经营着其中的一艘客渡船,多年来他们靠着吃苦耐劳,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也为乡民的出行带来方便.

山高必有客行路,水远必有客渡船.冬日的一天中午,老廖夫妇开着80座的“武宣客038号”柴油机帆船在武宣县陈家岭渡口边候客,在那空间较大的放有救生衣的客舱里,排椅上坐着些稀疏的乘客,客舱之后是驾驶舱,这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正前方是一面通透的大窗子,轮舵居中,加速器居左,两个关键驾驶部件旁放着一个高脚凳.开船时,师傅坐在凳子上调整船舵并控制船速.凳子后面是一床通舱硬席平铺,旁边摆有暖壶茶杯,堆有棉被毯子,壁上挂有一面小镜子,这是船家休息或夜宿的地方.白天,一些熟客或体面的乘客可坐于铺上流览河岸风光.船尾的一个小船舱便是厨房,里面有个简单的灶台,还有一张小方桌及一条长椅等,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小厨房的隔壁是一间独立卫生间.乍一看来,这艘客船就像一个家.人们常说的“船家人,船家人”,一艘船其实就是一个小家庭,在他们的眼中,陆地属于另一个世界.对跑船人来说,船就是家,河边是路.他们奔走在大江两岸的各个码头,候客、搭客、航行、上岸,日复一日,甚至淡忘了时间.

陈家岭渡口有时繁忙,有时清冷,下江村民乘舟而上,往往是因为要到县城采购生产生活用品.从县城返回下江的乡民稀稀拉拉,到来的时间从来都不固定.

待到下午一点半,老廖站起身来,走进下舱,发动柴油机.妻子何小花拿起4米多长的竹篙,站立船头,对舱内乘客说一声:“坐好了!”然后用竹篙支撑码卡,双手轮流用劲,船便动了起来.

舱内乘客开始闲聊,他们大多是上、下江人,熟悉的相互打个招呼,不相识的坐在一旁,听快嘴大妈讲乡村轶事.于是,船舱开始热闹起来.这时,有老头加入聊天队伍,一阵阵欢声笑语,在船桨的哗哗声中飘落在河波上,随水流向远方.心境宁静,乡村人总比城里人简单快乐.他们与廖师傅关系融洽,长辈的会叫他老廖,遇到和他同姓的晚辈,会叫他飞哥.“下江到武宣有40多公里,一般早上6点从下江开船,送乘客到县城,下午一点半回航,来回航程约5个钟头,每三天一班.要是遇到有人租船出行或有人要进城,就要加班开船.城镇化后,年轻人都往外走了.曾经熙熙攘攘的河流两岸,如今已经寂静得有些落寞.坐船的只剩下老人和娃娃了.”老廖说,“做这行就要担起责任,让大家方便安全搭乘,雨大、雾大、风大都不能开船.”

古老辽远的黔江波澜壮阔,流经下江多个渡口.多少年来,渡船,是人们来往于两岸或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被黔江水域滋养的船民摇着舴艋船,往返江上,船桨起落,波纹荡开,江上船来船往,岸上顾客时多时稀.

夫唱妇随“水上漂”

老廖属“70后”,上世纪90年始买船时,他倾其所有只拿得出3000元,多亏他外家相助,买回了一艘一万多元的小型机帆船,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不再耕田种地,专跑武宣搭客,从此开始了“水上漂”的生活.后来有些积蓄后,2008年他花23万元买了一艘80座75匹柴机渡船,前两年又花26万买回一艘38座的.原先开始搭客时,渡口人流熙熙攘攘,而今客人星星点点,多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加上和别人轮班,每个月只跑10来天,生意并不怎么好,油费和维护费都是不小的开支.国家也意识到船民买船的困难,两只船共补贴将近20万元.

潮涨潮落,春去秋来.老廖夫妇在黔江从事客渡营生至今已经18年,他们默默无闻,十数年如一日,驾船萍踪随水载悲欢,引擎“隆隆”催风雨,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美与善.从最初撑起渡船只是为了有一份生计,到如今为了一份责任而坚守,他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更得做好.”而他从未间断地护送乡亲外出归来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那些经常过河的人,他甚至叫得出姓甚名谁.人与人之间那种融洽与默契,让你感到那种古朴而淳厚的民风.“我坐他船少说也有十多年,他为人爽快又负责,走过这么多年水路可谓一帆风顺!”乘客覃老汉笑着说.

江河驾船是智慧和勇气的象征,从下江到武宣,峡谷河道地形复杂,河湾、旋流、险滩、礁丛众多,不时还会遇到路过的货轮船队,那就很要技术了,要避过船队,有时要绕到船队尾部.船队驶过的阵阵浪涛很大,尤其是船速较快时,渡船的位置不对,就可能极度颠簸.此时只见廖师傅握着方向盘左一转,右一转,船就驯服地避过浪涛,顶多是簸几下,那场面也是蛮惊险的.

最要紧的则是那些急流险滩,汛期潮起潮落,礁凸岩凹之处,浪涛簇拥漩涡奔涌,充满凶险和不确定性,无论是激流中把舵,还是在其间拐头靠岸,都让人内心惶惶,老廖有着多年的航行经历所带来的淡定,他静观水浪波纹走势,便可知道哪里有暗礁,然后不停地来回拨动调整船舵,眼睛一直盯着前面,专心开船,避开隐患险情.从江浪闯荡出来的他看不出一丝兴奋和侥幸,永远是一副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的表情.他那注视浩瀚河水的清澈目光,投去的是从容与谦卑的信号.

在一处河道急弯处,突兀的嘴岸挡住了视线,无法知道上游有无下航的船只,但见老廖打开AIS“千里眼”导航仪,上游的河况以及该标方位、距离和识别信息瞬间就显示在导航系统的雷达荧屏上,船舶可以全天候自动发送本船和接收他船的名称、船位、航向和船速等重要信息,大幅降低了对渡船船员目测判断的依赖性.降低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乘客的安全再上一道“保险”,同船的航管局执法员小范笑着侃道,“这玩艺飞哥倒有,我那巡航船还没装哩!”

船上的生活是极其贫乏的,常年累月局限于二十几平方米的小天地,亦无农家生活的怡然自得.船上用的是直流电,开不得电视,即在陈家岭渡口停夜,岸上灯火通明,船上除了水光夜色,其余无他,他已习惯以山水为伴的孤寂.有时和同乡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天,生活一样有趣.老廖一心专注跑船,沿着曲曲折折向前延伸的河道驶向温馨的彼岸.他说并非因赚钱才长期跑船,是工作自由和江面的新鲜空气留住了他.

一艘机帆客渡船就是这条河上最有生机的部分,撑起的已不仅仅是城乡水路的交通,更是一种水乡人文的揉和.

老廖夫妇分工协作,老廖负责开船,何小花负责船头挂锚、搭舢和迎来送往.她很注意乘客安全,由于行船时船只颠簸,有人要上船头观光,她会交代要站在拦杆的范围之内,或是坐在靠舱的条椅上;船过跨江桥梁时,她会提前叮嘱船头的人回舱,以防被桥上落物砸中.渡船靠岸时是不容懈怠的,有时水流湍急,等要到近岸时已经过了码头,她必须逆流配合引擎接连不断地将船撑到码头,这可是力气活,一趟下来,会满头大汗.等到了码头,他用竹篙别住船,停稳了,顾客离去时她会说一声:“走好了!”话音刚落竹篙一点,渡船徐徐离岸,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

傍晚时分,渡船终于到达终点站——下江村委马爱村,这里是老廖的家.岸边有他一艘38座的渡船和一只蛮精致的渔船静静地停靠着,他将船只挨近绑好.随着最后一个乘客离去,两人大约要花一个钟头的时间才将渡船里里外外冲刷干净.

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柔弱也是最强大的力量.在冬季汛期,河水收复了原本属于它的河床,但是洪水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剩下的残余就是泥垢.在马爱村荒草丛生的水码头,草丛中留下一层厚厚的烂泥,我忽然明白有些乘客为什么要穿着长桶水鞋出门了.

马爱村的房舍散落在竹林茂密的坡谷间,多少年来,这个村子一直被“锁”在深山中.沿着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从竹林中穿越而上,登上一处陡坡,在一个呈长方形的围院里,有一排半新的瓦屋平房,这就是老廖的家.大概是忙的缘故,屋檐有漏水的痕迹.这些年来,他把所挣收入大都花在船舶的更新换代上了,从木帆船到铁壳船,从小船到大船,从一条船到三条船,这是一种典型的农村买房置地的生活模式.在他们眼里,船就和黄金、房子一样,是可以直接变现的,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船舶就是船民的身家.

在院子的一侧,堆砌着一堆略旧的水泥砖,老廖说,这水泥砖是以后起房子用的,是意外收获.原来,10多年前,他驾船路经勒马滩时,一艘拉水泥的船在勒马滩漏水搁浅,正请人清舱要将水泥倒下河去,老廖将船靠近,让他们直接将水泥倒到船上,这真是意外收获,而后他用车子从雅村运到通挽花颜村,叫他老表打成水泥砖.

在水泥砖堆边,有一架生锈的童车,老廖说,这是娃仔小时候玩的,因为出门就是坡,娃仔也只能在院子里骑.

忙了一整天,夜幕降临,他们用压力锅煮上米饭,炒碗猪肉伴菜花,喝着自酿的小锅米酒,品尝居家的温馨.老廖说,于船民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家过陆地上的生活.他的两个孩子在外读书,老二廖世贵是武汉体校大三学生,身体素质好,潜水不带氧气罐可逮锦鱼,憋气比鹭鸶还久.老廖说他这是在冒险,凡事都要讲究科学态度.如今接近春节,他们也差不多要回家过年了.撑渡收入微薄,劳动强度大,安全责任重,年轻人都选择进城打工而不愿撑渡当渡工.而他们夫妻二人凭借自己多年在内河行船的经验,和对当地水文、河底地质情况较为熟悉的优势,风里雨里,航上航下,生活仍像往常一样,只为让家人过得更好,诸多尘世的痛苦与困惑,都会变得渺小.一条柔情而野性的江河,见证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并托起了他们平凡而充实的人生.

黔江明天更美好

在下江村的下游便是桂平的弩滩,据说是因滩水如离弩之箭而得名,书上就有“开弓没有回头箭”之说.看那澎湃激流从山峡中夺路而出,冲撞直下,一泻千里,真可谓名副其实.桂平市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青山郁郁葱葱,连绵不绝,峡谷的江水滚滚向天际奔流而去,远处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2014年11月15日,位于西江流域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进入建设阶段.据悉,规划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任务以防洪、航运、发电和水资源配置为主,兼顾灌溉、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是两广合作、桂澳合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成后,水库正常蓄水位61米,防洪起调水位47.6米,届时,柳州、来宾、桂平能够航行千吨级以上船舶.

目前,船闸一期开挖工程上游3.4公里的引航道已基本开挖完成,接下来就是局部的修坡、边坡支护工作.当前施工重点是闸室开挖,现在剩余土石方量大概是200万立方米,离河岸不到两公里处的船闸一期土石方开挖现场,有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在施工作业.

今天的黔江生机勃勃,明天的黔江将更加引人入胜.在河面之上,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开始踏上了这一段新奇的旅程.行走黔江,才看到美丽江河真实的静寂和湍急,从自然、物产、生态、民族、生活等多维立体视角感受黔江的自然之美、物产之美和人文之美,以及人民热爱自然、守望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

黔江,注定将是武宣发展之源.

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黔江纪行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黔江纪行和纪行相关黔江纪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故乡纪行 从山西省城太原出发,沿着宽敞、平坦的太汾公路驱车南行,过晋阳湖,越晋王岭,约一小时左右,就来到傍依青山、濒临绿水,以盛产甜格映映的葡萄和酸香诱人的老陈醋而弛誉神州大地的清徐县城 这里,就是驰名世界的中.

2、 重庆市黔江区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与 摘要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气候变化比较大,所以农业也经常会受到各种气候的影响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气象条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气象条.

3、 福海纪行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这里,被称为是“离海最远的地方” 于是,看海,成了很多朋友选择旅游地的首选 最近,有位朋友说,趁着这个十一,想去看海,在海边垂钓,还想去.

4、 高原纪行 车临东胜,我的心就一阵狂跳 小时候读地理,就知道在神奇的鄂尔多斯高原,有三座主要的城市,榆林、东胜、乌海 第一次鄂尔多斯之行,我虽然错过了东胜,却留下了一辈子难忘的印象 那是在1997年,广东省文联应.

5、 黔江怀里的小南海 从飞机上看,莽莽武陵山区就是一片绿海,可海中应有一条游蛇似的黔江啊,如何一点影儿也觅不见原来是黔江滋养的树木们棵棵一手遮天,护着它们的母亲河少被风吹日晒!被绿树们保护着流淌至今的黔江何年何月生成已难确.

6、 曲径通幽:读《峡中纪行(中)》 摘 要荻生徂徕所作峡中纪行叙述了作者寻访奇景的过程,共有上、中、下三篇 中篇对饿鬼嗌的探索描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荻生徂徕;峡中纪行;饿鬼嗌作者简介谭若丽(1984),女,山东省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