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语言润色 语言文学论文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教学和杂志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的功能论文 小班语言教育论文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 c语言的参考文献 语言学术期刊 英语语言类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语言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遗失的身体、语言和镜像中国《青鸟故事集》与其他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语言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7

遗失的身体、语言和镜像中国《青鸟故事集》与其他,本文是语言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青鸟故事集》和遗失和镜像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这本书,你最好夜读.万物俱静,心神合一之时,你所有的感官肉身都被调动起来,追逐着自书中缓缓逸出的香,感受它精妙复杂的美与奥义.真的,你能闻到香味,能闻到清少纳言“枯了的葵叶;雏祭的器具;绸绢碎片”,能闻到李贺的“袅袅沉水烟”、张华《博物志》中“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的西域奇香和让宋徽宗神魂颠倒的“龙涎香”,那从久远历史散发出来的香萦绕着你,让你心醉神迷,神思万里.还有那些人,“那位‘异国名香满袖薰’的少年武士”到哪儿去了?那失落的利玛窦怎样走在通往皇宫的路上?那在黑暗中消失的“李子神父”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是“穷波斯”不是“富波斯”?那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身体和生活吗?

但是,且慢,这不是一部感官之书,它让你着迷,但不会让你沉迷.你当然会被书中怪诞神秘之器物、之知识所吸引(其实,怪诞神秘缘自我们的遗忘和对生活表象的过分执着),它们的来路太过奇特,好像你从来不曾触及,你更被吸引并为之着迷的是它们被编织的方式,在语言的往返缠绕和对那一缕香、一朵玫瑰、一本奏章的执着追寻之中,生活和历史的另外镜像被呈现出来.

《青鸟故事集》[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是一本书中之书,是一次关于知识的再建构,《博物志》《太平广记》《开元天宝遗事》《太平御览》,《中国基督徒史》《中国之欧洲》《旧中国杂记》……时间倒流,那被遗忘了的长安,已经坍塌的街道、房屋,已成尘埃的裙裾、瓦罐和床铺再次恢复,世界重又细致入微、栩栩如生,马戛尔尼又回到那艘大船上,利玛窦带着他的钟表正赶往皇宫,小斯当东正在向“李子神父”学习汉语……所有的知识元素、普通器物都被包容进去,一瓶香水、某首诗词、一句谚语、某个瘦削的背影都是作者要品味的对象,也是《青鸟故事集》的主角.以它们为起点,时间再次开始.但是,这些又不是传统意义的知识,就像艾柯《玫瑰的名字》,卡尔维诺《宇宙奇趣》,以“物”起始,却不止于物,而是对“物”之来源,物所包含的人类心性、历史和象征进行考察.所以,“穷波斯”不只是“穷波斯”,而是携带着远方信息的旅人,“玫瑰”与“蔷薇”的混淆也不是简单的错认,而是一次漫长的跨文化旅行.

李敬泽把知识解放出来,变为活的纹理,重新编织我们的生活.看似闲话野史,边角废料,却恰恰勾勒出历史形成的另类逻辑.你可以说它是知识考古(如果不做勘察,难以从那么多隐秘混乱、夸张戏谑的历史碎片中有所发现),几乎无一句无来处,奏章、杂书、公文、诗句,都严密可靠,但是,叙事和逻辑所依靠的却是作者巨大的想象力,作者在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理解世界.即使帝王将相,也不涉及权力野心或阴谋,他触摸的是即使作为常人也可以忽略的“多余物”,用另外一个词,叫“审美”.这些知识、事物与生存、贫富无关,但却是人存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让我们看到这些“多余物”的重要性,看到它的魅力和迷人之处.在物质世界的内部,牢牢附着着精神的需求,就像宋徽宗的龙涎香,利玛窦的钟.他们的行为也许是个人行为,却也微妙地参与历史的行进之中.

所以,初看《青鸟故事集》,感觉它非常传统,古雅、玄妙、文人化,承继了中国文学“文”的传统,远有搜神志怪、笔记体小说来对应,也颇具唐宋传奇之神韵,又很有现代文学时期随笔式散文的意味,譬如梁遇春的《春醪集》和钟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的》,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意趣横生.细细品味,又都不尽相同.它的旨意不只在表达文学趣味和人生的某种况味,考古不只是为了考古,博物不只是打捞风物,它指向更宽阔的面向.

李敬泽有更大的野心.他要重新起高楼,创空间,注气息,他要把游离于历史之外的、已经遗失于时间黑洞之中的书、物和人再次拉回,让我们重新发现世界.叙事和修辞不只是技巧,它就是世界本身,是审美,也是意义.语言的气息、时空的转换、物的选择都包含着作者对世界与美的认知和理解.所以,他不仅要寻找弥散在长安的香气,要沿着这缕香气,或者说“碎片化的知识”,去追溯它的根本来源,还要建构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中,本雅明不只是在论波德莱尔的诗的意象,同时,他也给我们建造了一个波希米亚式的、充满着游手好闲者的巴黎世界,他重新复活了19世纪上半叶巴黎的文化和文学形式,工业和资本形式,他对当时文人的生活、创作方式及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精微考察,并且让彼此关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本雅明曾经说过,他最大的梦想是“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这样的引文其实已经呈现在他所有的文章中,那种碎片化的、随时而至的资料和史实结构成一种叙事,并形成一种文体.这种随时中断式的、无限关联的、时空共在的叙事,在卡尔维诺那里,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叙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份器物清单、一系列的风格;一切都可以不断地混合起来,并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记录下来.”[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卡尔维诺称这是一种“积极的怀疑主义”,“像是一种与冒险,不倦地努力,要在讨论、各种方法、各个层次的意义之间建立起关系来.知识作为一种繁复的现象是一条把所谓的现代主义和被定名为后现代的主要作品连贯起来的一条线索.”[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其实,不只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我们把视野扩张一点,这一“积极的怀疑主义”也应包含古典作品和现实生活.

知识不再只是僵硬的知识,公文不再只是固化的公文,它们都被编织入一个新的链条之中,这一链条既形成新的故事、意义,也形成一种文体、叙事.本雅明致力于完成一个巨大的野心,让知识建构生活,并赋予世界以新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好像完成了洗涤,又好像得到某种“灵光”的注视,“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本雅明:《摄影小史》,《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当知识以某种奇妙的叙事、逻辑和语言连接在一起时,它就像一位魔术师,一次化合作用,产生出一个新的事物和新的意义.这正是小说的基本要义.

我们看到,李敬泽的写作也同样具有这样一种“百科全书式叙事”的特点.无论是早年的《河边的生活》《小春秋》,还是近年来在《十月》杂志的专栏“公饮记”、《当代》杂志的历史专栏“讲谈”,你会发现,这些散文(姑且称之为“散文”吧)很少有通常的叙述文体,几乎都是融知识、考古、博物和现实于一体.《河边的生活》中历史考古随处而至,如河边石子处处闪光,这些闪光不是因为作者在发历史幽思,而是他对每一处山河、古迹、庙宇确有相关的考古和博物知识,这些考古学、博物学的知识直接参与到语言和修辞之中,形成一种亦史亦文、典雅潇洒的风格.《小春秋》在对《春秋》《左传》等中国古代原典解读的基础上,加入了黑色幽默和现代思想的成份,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古老大地上仍在奔突,他们的形象、面貌和精神从来没有如此离我们近过.2016年在《十月》杂志上的专栏“会饮记”进一步发挥并扩张了这样的风格.《精致的肺》、《坐井》等等,玄幻奇妙,每一篇都像一幅华丽而充满无数细节的画卷,有《清明上河图》的栩栩如生,如昨在今,也如今在昨.历史和现在,过去与当下,雾霾和五国城的风,西安机场的那碗面和齐国的水,它们之间不再有距离,都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在这里,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历史生活和当代生活,就活在同一时空里.宋徽宗那一瞥之间的惶恐和感受着的冰冷,也包含着萧红面对的大雪,梁鸿李敬泽在人群前表演的脆弱,维特根斯坦的“真”与“假”的悖论,也包含着冯唐译诗的尴尬和孤傲.

在《利玛窦的钟声》中,李敬泽引用了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一句诗,“主啊,人是这么的悲哀,海是这么的蓝.”那一刻,所有的人,宋徽宗、萧红,包括远藤周作,《沉默》中的那个传教士,他们的内部精神和面临的境遇是相通的,被隔绝的历史和那些遗失于时间深处的人物再次被唤醒,并拥有能量,他们和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人一起,迎接四面八荒吹来的罡风.每个人都既是瞬间的,同时也具有永恒性.这不单单高超的想象力,也不单单是对历史典籍的把玩程度,更重要的是,汉语及相关的历史、故事、修辞在此已经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他在尽力打造那样一个有着巨大肺活量的文学空间,它以崭新的建筑形式给当代文学以增添新的种类和精神方向.《当代》专栏“讲谈”则以大历史修辞的形式出现,如果说《小春秋》是在历史碎片的基础上对人物及其世界进行素描式的勾勒,那“讲谈”的面向则更宽阔一些,作者充满“造物”的野心,开始更严谨的爬梳和格物,他要进行大历史的建构,他要做的是“大春秋”,

在此意义上,你完全可以说《青鸟故事集》是一部小说(不管是随笔小说、考古小说还是侦探小说等等之类).极致的想象力,离奇乖张又合情合理的情节,再加上恍惚迷离的空间叙事,它们构成一个华丽幽远的美学世界.李敬泽就像一位隐身民间的侦探,像那个穿行于“交叉小径花园”的间谍,根据一个模糊暧昧的线索,甚或,只是一句“袅袅沉水烟”,就奋不顾身又乐在其中地跳入时空迷宫和浩瀚文献中,迷失、歧义、发现、渺茫,只为寻找玫瑰何以被错认是蔷薇,或者,追踪那个无处可逃的逃亡者,又或,只是追随那缕香气.语言之香,文字之谜,这是一场古老的游戏.我们从语言中寻找、描述并确立自身.

何为青鸟?报信之人.语言是其必要的媒介.它的任务是要传达真实.但是,正如柏拉图著名的“洞穴”理论,人们会把自己的影像当作真实.而语言,则是关于影像的描述,是影子的影子.它是产生误解的根本原由.

误解,其实是误读.而误读则是世界形成的根本.大至国家外交,譬如最著名的晚清“马戛尔尼”外交事件,小至对一句话的不同理解,都会因为误读产生新的意义,并且改变事件的进程.《飞鸟的谱系》就是一篇关于误读的叙事.它的故事主干是美国人威廉亨特《旧中国杂记》中所写的一个案件.印度水手犯案,法官请来英国人老汤姆,老汤姆又请来会说几句印度话的木匠翻译阿树,于是,几个人进行了一场“驴头不对马嘴”的、让人捧腹的对话,法官在,阿树在推销自家的家具,印度水手则一头雾水,旁边一群洞若观火的人在围观.这个场景非常具有隐喻性.语言在人群的上空乱飞,没有达成任何交流.但,这就是交流.正如作者所言,“语言的相遇是两种互不交融’现实’的碰撞,只有他们能够将双方引入同一个现实平面.”而“历史就这样在多种多样的想象和幻觉的冲突中展开”,这也正是16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相遇时的基本状况.

《飞鸟的谱系》从道光皇帝所阅奏本的修辞写起,从纸上语言进入历史,从一个案子,说到马戛尔尼,再回到唐代的元稹,转而到1947年的开罗会议,然后,回到最初随船来华的“李子神父”,回到误读最初产生的时刻.在某一时刻,几个知识点突然对接,眼神霍然碰撞,火花四溅,遥远不相干的时空和身体连接起来,产生TS艾略特所说的“化合作用”,碎片变为了整体的一部分,并从陈腐化为生机.唐代元稹的诗与马戛尔尼使团中的那个“李子神父”之间发生了联系,1947年的开罗会议和《旧中国杂记》中的那个案件有了同质性,它们都是:“返与他心腹”“翻来诱同族”.不只是翻译,而是误读之后语言象征的浊化.李敬泽用“杂质”这个词来形容语言进入异质文化之初的形象,暧昧、纠缠、混淆,还有侵入、威胁和因为彼此面目不清而产生的警惕感.在这里,李敬泽展示了自己的历史观,世界并非是“事件”的世界,也是普通人并由普通人参与创造的世界.“引人注目的人与事不过是水上浮沫”,“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起因不只是教科书中告诉我们的那些,可能仅仅是因为那个错误百出的、经由无数次“鸟译”而面目全非的奏章,它才是故事的最大主角.

“科学思想”得益于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文学也同样.世界看似只有一个,生活看似只有一种,但是,当你用不同眼光去理解并记忆它时,它便有无穷个.在这个意义上,事件的生活只是生活中最微小的一部分,或者,它更容易遮蔽更为复杂的存在,而那些微小不易觉察的事物却常常也改变着历史的面目.或者说,日常生活更主宰历史.这是他的历史观,也是他的文学观.

东方、西方,从来都不是截然对立或分明的存在,它们各自携带着关于远方的想像,彼此缠绕交织,或者说相互歪曲,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到大观园中看到的那个“箩柜筛面一般”的西洋钟.同时,也在歪曲和谬误中产生新的结果和意义.“布谢没有梦到的是,那棵银树也是一面有着神奇魔力的双面镜子,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欧洲,在镜子的两边相互凝望.”“镜中之相”、“水中之月”、“梦中之梦”,这既是近代中国在世界中的形象,也是我们理解自身时的状态.在很多时候,我们通常是以“他者”之眼理解我们自己.或者,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本来面目,虽然“皇上的知识体系是坚如磐石的堡垒,异域风物只是堡垒外随处开放的野花”(《利玛窦之钟》),但最终,这个孤绝的自我还是败在了一个重重误读之后的奏章上.利玛窦终其一生都没有走进紫禁城,那些西洋钟也成为废物堆积在历史的角落,即使如此,也并未能阻止“世界”还是轰隆隆地开进紫禁城,并且,还将继续.

《青鸟故事集》试图从我们的知识、文化和“物”的蛛丝马迹中寻找那被遗失的身体,自由饱满的身体,寻找在漫长旅程中遗失的语言、意义和气味,寻找陌生人的脸及他们的表情,试图勾画出隐藏在“时间上游”的过去,那在黑暗中涌动的无名个人和无名行为,“历史的面貌、历史的秘密就在这些最微小的基因中被编定,一切都由此形成.”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程,但也是一次寻找真实与美的旅程.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此文评论:这是适合《青鸟故事集》和遗失和镜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语言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语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身体和语言:陈佩斯、朱时茂央视春晚小品前期作品中身份的塑造工具 厚晓哲【摘 要】陈佩斯、朱时茂央视春晚作品的前期七部纯戏剧小品,戏剧冲突紧密围绕人物的对立身份展开,而服饰、外貌、表情与动作共同组成的身体特征,以及台词传达的语言特征,则是这些作品中塑造人物对立身份的.

2、 身体、区隔、产业对时尚机制再认识 内容提要“时尚”是一种以身体(包括身体的延伸)为依托的文化表征,是一种文化“区隔”,以品味为基础,以表现一种群体分层趋势的身体化差异为特征 产业化推动&.

3、 在工业文学题材冷落的当下评杨立秋、杨瑞峰的长篇小说《渝水两岸》 近两年,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立秋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丰收期 长篇小说渝水两岸(百花文艺出版社,与杨瑞峰合作)率先问世;中篇小说远行的火在鸭绿江2016 年第9 期发头条,接着又在北京文学2016 年第.

4、 历史、记忆和认同仪式传播视角下的《国家宝藏》解读 历史、记忆与认同——仪式传播视角下的国家宝藏解读□夏语檬【摘要】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与全国九大博物馆合作,以文博探索为主题,立足于悠远深长的中华文明底蕴,以表演和纪实相结合的手.

5、 和时代、历史、文学对话评《文学的时代印痕: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勒内·韦勒克与奥斯丁·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外部研究” 与“内部研究”,把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不.

6、 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和叙事兼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和叙事精神》 人习惯于命名,这会让人产生精神的安全感和确定性,这种执着也使人们面对某一对象时首先喜欢思考“是什么” 不过,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本质主义的观点已经在众多批判中日渐式微,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