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关联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0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关联,该文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和理论关联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原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将对我国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目标方向和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45(2018)04-0007-04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此作了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是党立足实际,站位全局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党和国家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各项重大战略方针政策的提出和制定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根据世界是由矛盾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如图一所示: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背景

党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上,改革开放后至今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速百分之九以上,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经济奇迹.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政治建设深入发展.社会民生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圆满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空前,成果辉煌,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把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作为党国务院亲自部署、亲自抓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规定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文化建设上,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党隆重举行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之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背景

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指南.虽然在前进道路上,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挫折,但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笃信从未有过丝毫减弱,反而在奋斗征程中愈挫愈勇,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党员人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我们党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1921年建党至今,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十九大做出的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论断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这一理论特质.在马克思的论述中,虽然对社会矛盾运动原理的专门论述较少,但其著作中的许多内容蕴藏着关于矛盾运动变化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思想.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矛盾是推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同志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著作《矛盾论》中系统完整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深刻揭示了矛盾不断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在这样的现实发展条件下,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对更好质量的生活追求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充分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在我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面对国内外斗争的严峻形势,继续加大阶级斗争力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随着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持续好转,党审时度势于1956年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农民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转到了农业与工业的对立.于是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论断.十年结束后,党及时拨乱反正,对我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概括,并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矛盾运动的复杂变化,在不同矛盾之间以及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之间,各类矛盾相互交织发展,使得社会发展始终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的矛盾形式.还要看到,我们当前强调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立足于全国整体发展状况而言的,但在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深刻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发展理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根本上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当前,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民族差异较大,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愈加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尽管还有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如果还用落后一词进行表述,显然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在立足实际,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实践,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做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新论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对我们党转变发展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民群众对生产需求方面的转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昂首矗立在世界东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由过去对吃饱穿暖的追求逐步向追求精神娱乐等高层次生活转变.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断提高.数据显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58倍和106倍,其他多项经济发展指标位居世界首位.根据人类需求发展理论,人们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点,而且根据生产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向着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从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状况看,那些低层次的生活需求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把生活的追求放到如何更好地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这也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和人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代代中国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持续奋斗、锐意创新的结果.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攻克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发展奇迹,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吃饭问题,而且还以巨大的智慧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健康、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娱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自身根本职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必将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加快制定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为民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是对社会生产力发生转换的论述.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震惊寰宇,为世界各国所称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与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生产力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经过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在这种发展状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如果还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来表述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特征.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在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等各个方面,比如,经济结构上突出表现为三次产业比例还不平衡,重工业占比大,高耗能、高成本、低产出企业比例大,过剩产能较大,区域结构上突出表现为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均衡,差距较大.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的提出,对我们党、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和国家新时代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解决十几亿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后,人们开始向往和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注重生活的内涵和品质,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这种新变化,我们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变化,对此要树立战略思维,统筹谋划,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坚持事物矛盾运动的观点,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抓好扶贫攻坚、大气环境污染攻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三大战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影响.社会事物矛盾运动变化的理论要求我们党要顺应时展要求,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创新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要结合当前我国深入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解决面临的各类突出问题的第一动力.鼓励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培育创新意识,倡树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创新评价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以充沛的人才保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关注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新动态、新趋势,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为此,要着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加快经济社会文化建设.要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做起,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到全体人民.其次是加快法治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加快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发展社会主义,保证人民群众更多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制度保障.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和理论关联方面的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刘俊霞(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摘 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且矛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述,这一转变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

2、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代适应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回归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摒弃人们对它的错误解读和歪曲理解,还原马克思.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论纲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全世界学者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对促进各国的经济建设都起到促进作用 本论文主要从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与策略问题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下中西文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关联的 文化以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态而存在,是在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种精神财富,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支撑 文化的形态会收到社会存在形式的影.

5、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之分析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代中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作出了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及研究,如何理解主要矛盾的.

6、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对构建理想社会的相似性分析和 摘要自人类出现,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社会组织,不断优化这一组织,探索、构建心中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古代先贤提出“大同社会&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