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安徽财经大学期末论文封面 安徽城市规划期刊 安徽中级主治评审期刊 安徽地域风俗文化论文 安徽党校论文开题报告 安徽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安徽三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安徽三次产业协调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安徽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9

安徽三次产业协调,该文是安徽三方面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跟三次产业和协调发展和对策研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摘 要:以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结合2000—2016年安徽三次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构建三次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其协调发展程度,根据分析数据,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总结各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提出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安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 3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8)05-0070-06

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之一[1].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凸显,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落后,工业门类齐全但核心竞争力不高,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关联效应差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及效率的提高.因此,推动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将经济发展的引擎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换,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地处华东,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近年来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深度融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中重要节点和枢纽作用,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初步确立,服务业稳步提升.但农业薄弱、工业产业层次偏低、服务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效能尚未充分发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低等问题成为安徽经济提升的“短板”,制约了安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安徽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并预测安徽未来五年的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融合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建立及数据来源

统计指标过多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本着精简、有效的原则,通过查阅国内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依据安徽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考虑数据统计标准的统一性、可得性,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标准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要求,确立了安徽三次产业发展的15个二级指标[2-4],指标体系见表1.在农业子系统中,主要从农业产出、农业投入、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三方面考察农业的发展绩效,农民直接源于农业的收入,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代表了农业的产出水平[5],有效灌溉率,单位播种面积上机械、农药投入则体现了农业的投入状况,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在第二产业子系统中,工业化率与人均GDP代表了该区域第二产业的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投资比重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与发展潜力,万元增加值能耗则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对第三产业子系统的考察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反映了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投资比重体现了发展潜力,第三产业比重及生产服务业比重则从数量和结构两个发面体现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所有二级指标权重,依据熵值赋权法确定,见公式(3)(5).

  指标数据大部分来源于2000—2016年的《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对于部分年限缺失数据依照年均增长率计算及其它简单计算补充.

(二)数据标准化及各级指标权重赋值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指标不同量纲会影响计算结果以及实践解释的困难,因此首先对所有数据运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四)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

  目前学术界关于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并无统一规范,依据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将耦合协调度划分成十个等级[8-9],见表2.

二、安徽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一)安徽三次产业发展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依据公式(1)~(9),计算得到2000—2016年安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综合发展得分,同时也初步判定这一周期内安徽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见图1,表3).由此可见,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化特征.

  1第一阶段(2000—2004年)

  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缓慢增长,第二产业增幅较大,第三产业整体平稳,小幅下降,第二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556∶3641∶3803①

转变为2004年的1998∶3876∶4126②,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三产业占比则逐年增加,这也符合安徽当时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工业化扩张的发展趋势.第一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由2000年的0284增长到0314,2003年出现小幅下降,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有限.2000年以后,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由于生产要素更多流向第二产业,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生产稳定性差,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第一产业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第二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从2000年的01增加至2004年的0339,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安徽国企改革继续深入,效果明显;突出重点产业建设,2003年开始实施“861”行动计划,投资重心转向重要的基础设施及产业建设领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要素向第二产业流动;2004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达到了589%和4519%②,是这一时期安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此时,安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发展水平依然较低[10].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从2000年的0344到2004年的0332,整体平稳.但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明显.

这一阶段安徽三次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由0330上升至0405,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由轻度失调过渡到濒临失调.此阶段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工业化扩张,资源及要素更多投放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第一、三产业增长缓慢,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第一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第三产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作用,第二产业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都未显现,协同发展效应未能发挥.

  2第二阶段(2005—2011年)

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小幅波动、整体稳定,第二产业继续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先升后降、发展缓慢,总体发展水平由上一阶段的一产>三产>二产逆转为二产>三产>一产.第一产业出现了升→降→升的发展趋势,2011年发展水平达到0367,发展提速,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执行,农村发展的要素供给大幅增加,但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方式落后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一产业在安徽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424增长到2011年的0721,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此阶段,安徽继续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二产在安徽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431%,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第三产业则呈现了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发展指数从2005年的0468,降至2011年的0400,三产在安徽经济中的比重及贡献度也出现了双下滑,分别从2005的3996%、3239%降至2011年的3252%、2657%,居民收入水平低、城镇化发展缓慢都限制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长乏力.

这一时期安徽三次产业协调成长情况持续向好,从表3可以看出,安徽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438增长至2011年的0502,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勉强协调状态.2004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提出,强调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关联增强;同时,安徽农业及农村“十一五”建设中,也更强调从二、三产业发展中寻找农业增长的突破口;随着二产的迅速发展,安徽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开始调整,从与一产、二产相协调角度出发,发掘新的产业增长点.

  3第三阶段(2012—2016年)

这一时期,安徽三次产业发展均保持上扬势头,虽然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依然滞后于第二产业,但已经从上一阶段的平稳发展转至较大增长.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提升较大,从0420增至0736,此阶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调整力度加大,农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虽然第一产业在安徽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在至1064%,但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农业提质增效明显.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从2012年的0752增至2016年的0843,工业化从量的扩张开始进入质的调整阶段.这一时期,安徽克服了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的不利因素,抓住江浙沪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结合2014年中国进入 “新常态”的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工业新兴大省地位初步确立,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从0469升至0817,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得益于安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城镇化迅速推进,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大幅增长,第三产业迎来了有利的发展时机.

  此阶段,安徽三次产业耦合协调水平从0529增至0643,从初级协调升至中级协调,三次产业协调程度取得突破.这一时期,安徽第一产业发展突破农村及农业界限,农村“三产融合”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农业、农业服务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由高消耗向低耗高能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服务第一产业相关业务得到重视;第三产业则以生产性服务领域为发展重心,服务业集聚能力、创新能力取得巨大进步.

(二)安徽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预测

  依据灰色预测法,凭借GM(1,1)模型展望安徽未来五年的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在允许平均相对误差005的水平下,安徽未来五年三次产业协调耦合度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协调水平有望接近良好协调.

三、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一)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地形地貌多样,农业气候适宜,农业资源品种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大省,以茶叶、水果、中药材为典型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竞争力较强.但长期以来,农业供给偏重于数量结构,农产品附加值低,利益外溢问题突出,农民收益增长受到制约.因此,要实现农业农村繁荣兴旺,农民收入提高,就必须改变现有农业农村的生产及经营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以确保农业基础性地位,从而更好地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物质供应和发展动力.首先,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经营的规模及效率;其次,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增长收益留在农村,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积极培育农业休闲旅游、农村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拓展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实施科技兴农工程,提升科技普及率及成果转化率,将大数据、“互联网+”等要素深度嵌入农业,促进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信息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以此推进安徽农业增长方式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成长的转变.

(二)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工业支持二三产发展的主导作用

  当前,安徽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达到4806%,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达到了4121%.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仍然是推动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工业化率的提升,其增长方式也需要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安徽要依托战略新兴产业建设,通过产业提档升级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附加值低、高消耗、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要结合安徽实际,对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精准定位,从三产协调发展的角度,重点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农机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农业、农村电商,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的智能语音、智能终端、软件信息、智慧健康、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从而提升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第三产业发展打造更好的软件及硬件基础.

(三)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正在向服务经济转型;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幅下降、产业向中高端升级,体现出更多的由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点,服务业对维系增长、扩充就业、优化结构、推动升级的功能更加明显.2016年,安徽人均GDP为6100美元,2017年城镇化率升至535%,进入了产业升级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2016年,安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增至5078%,服务引领安徽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要顺应经济增长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的有利契机,满足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需要,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仓储运输、科技支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检测监管、环保节能等支撑二、三产业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延展,提高安徽三次产业综合竞争力,为安徽制造强省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2000年以来,安徽三次产业成长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定增长,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第三产业驱动作用愈来愈强,三次产业协调程度持续向好.应以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业态为建设重点, 促进安徽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安徽经济健康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明亮.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5,36(2):123.

[2]王美霞,任志远,王永明,等.宝鸡市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4(3):512.DOI:10.19603/j.cnki.1000-1190.2010.03.033.

[3]张康洁,蒋辉.传统农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3):349.

[4]梁雯,陈广强,柴亚丽,等. 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耦合协调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8(4):78.DOI:10.19629/j.cnki.34-1014/f.170302027.

[5]张红军,赵伟峰,郑谦.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以安徽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2(1):1.

[6]郑谦,顾东晓, 梁昌勇,等.中国产业IT能力与产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产业分类测度[J].运筹与管理, 2017(10):157.

[7]何成军, 李晓琴, 谢清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评价及协同路径探讨:基于都江堰现代农业区的实证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 11(1):46.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7.01.009.

[8]向丽,胡珑瑛.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8(4):80.

[9]吴爱东,刘东阁.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J].南方金融,2017(3):28.

[10]孔令刚.安徽工业化进程、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1):91.DOI:10.3969/j.issn.1674-8638.2010.01.018.

上文评论,上述文章是关于安徽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三次产业和协调发展和对策研究相关安徽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加快推进外贸和产业协调 20 17 年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 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回升, 中国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2017 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20 29 万亿元,同比.

2、 安徽:产业升级加快新兴领域持续升温 2018 年上半年,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加速发展,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重点领域在高起点上取得新发展,行业整体呈现出“稳中求进,加速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 1&md.

3、 农业和物流业联动产业协调度基于福建省数据实证分析 摘要运用复合系统模型,通过构建农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00—2015年农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结果显示福建省两业总体呈现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农业与物.

4、 上游零部件,扛起暖通空调和冷冻冷藏产业节能环保大旗 2018 年4 月9 日,第二十九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以下简称2018 中国制冷展)在北京拉开大幕 电器记者透过这个汇聚全球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0 家参展企业的展.

5、 广东龙川:千年古邑焕发产业生机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部史诗,广东实践必定是其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在经济总量上,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领跑了28年,然而漂亮的数据并不能让人安心 长久以来,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发展严重不平衡&mda.

6、 产业升级:中国城市的刚需 记者姜浩峰人才争夺战,表面看抢的是人,实际上,无论东部沿海城市,还是西部大城市,其人才政策往往与本地产业升级或者产业转型有关 产业升级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而抓住了人,就抓住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