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乡村旅游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景观生态学论文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中英文双语乡村景观规划参考文献 乡村景观文献综述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文献综述 关于园林景观的论文 滨水广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关于乡村景观论文范文 和彰显地域特色优势打造魅力乡村景观以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营建现状为例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乡村景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7

彰显地域特色优势打造魅力乡村景观以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营建现状为例,本文是乡村景观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魅力乡村和闽南和营建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闽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区之一,该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研,总结了现阶段乡村景观营建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适用于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营建的基本设计思路和方法.关键词:闽南沿海;乡村景观;景观营建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5.056

1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区位特点

1.1 自然地理特征

闽南沿海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指的是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沿海地区.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有着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乡村自然景观都是未经人工修饰自然形成的,具有单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1.2 社会经济特征

闽南金三角地区包括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三个市和其下辖区县.厦漳泉地区的财政收入占全福建省总收入的一半,对外贸易出口占福建省的3/4,闽南金三角地区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及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类型及现状

对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的调查,走访了包括云霄县、诏安县以及龙海市、长泰县、厦门市集美区等几个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加上周边一些乡村.通过对农业生产景观、住宅区环境景观、公共活动空间的景观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掌握了闽南沿海地区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现状.

2.1 自然景观类型及现状

闽南沿海地区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其农业生产景观有着特定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沿海林地景观、农田景观、果园景观等.农业生产景观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外,还有很强的艺术观赏价值.

2.2 人文景观类型及现状

闽南沿海地区人文景观资源丰富.自从晋唐开始,中原文化传播入闽,融合本地原住民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又不断发生文化碰撞、融合,经过一代代闽南人不断吸收并融合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些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闽南沿海地区文化以其丰厚的积淀、深邃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闽南沿海地区乡村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宗教、宗族文化景观和公共空间景观(包括景观节点、街巷空间、开放广场空间等).

3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整体景观规划不合理

由于近年来城市的扩张,造成乡村尤其城市周边的乡村在农业生产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用地上规划不合理,长期处于无序建设状态,违章搭建情况时有发生.容易造成景观碎块化.

3.2 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效应低下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侵占土地、乱砍滥伐树木等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使得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加之村民的生态保护思想参差不齐,在平日的生活中时有垃圾随地丢弃等破坏环境景观的现象,种种行为直接导致了乡村景观质量日趋下降.

3.3 地域文化的缺失

在闽南沿海地区某些乡村中,因毗邻市区较近或经济发展较好等原因,乡村管理者对城市文化与地域乡村文化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极容易导致在乡村景观规划形式上盲目向城市化靠拢,却忽略了自身原本就存在的、与城市文化相异的乡土文化.

3.4 植物配置缺乏特色

闽南沿海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在乡村景观植物营造上有较多的可选择性.据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乡村对于乡土树种的研究和保护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大片的速生林种植在乡村周边或是丘陵之上,尤其像桉树等树种,对环境的污染极大.另一些乡村对植物配置不重视,认为植物配置就是绿化,在美丽乡村建成后全村绿化毫无特点可言,千篇一律,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闽南沿海地区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观赏性.

4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营建的思路和方法

4.1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自然景观营建思路和方法

4.1.1 保护传统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中农田景观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农田景观规划是在现有农田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地农田现有条件进行分析,重新安排空间格局和形态,在保障基本农田生产功能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美学效果的农田景观.对农田进行景观上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农田的生产属性和生态属性,这是农田赖以和谐发展的基础.

4.1.2 尊重当地特色闽南沿海地区的自然景观因所在区域位置的不同,所体现的景观效果也不尽相同.位于沿海地区的乡村地势平坦,形状规整,所体现的景观具有规律性.靠近内陆的丘陵地区乡村碎块化严重,在夹缝中“生存”,但其所体现的景观特色相比于近海地区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自然色彩.在进行乡村自然景观设计时都应该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尊重当地的生态条件,尊重当地的历史人文条件,这样设计出的自然景观才具有实际意义.

4.1.3 尊重空间尺度在自然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乡村的空间构成与尺度,对现有乡村的空间形式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农田可以认为是大地景观的一部分,农田所拥有的面积广阔的属性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景观视角去观赏.4.1.4 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现在乡村自然景观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人工干预所产生的一种结果,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人工属性,两种属性共同维持乡村自然的生态系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能过多干预.

4.2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人文景观营建的思路和方法

4.2.1 还原当地建筑本色保护传统民居聚落整体风格不被破坏,当必须在原有宅基地上建造时,按照现代风格的拆旧建新,新建筑在外观和建筑材料上应尽量选用乡土材料,与传统民居风格相融合,体现传统民居风格基础上,又能体现新建筑的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加强村民对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4.2.2 对建筑群落进行更新应对现存的传统民居进行合理保存的同时,在新建时应使民居风格尽量与传统民居风格保持一致.在建筑群落的空间安排上,应遵循生态学的方法,采取“群落———绿带———广场”的聚落规划模式,更好的维护传统乡村形态.对传统民居聚落区域进行全方位保护,新建民居另规划建设用地.

4.2.3 注重街巷的景观效果道路路面是道路景观的重要部分.在铺设路面时不但要考虑实用性,也要考虑景观美.其色彩和样式不但应与周围的建筑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也应具有限定场地的作用.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主,不同级别的路面使用不同的材料,相互组合.

4.2.4 传承精神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保护意识,他们是乡村文化景观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承者,乡村居民是保护文化景观的主体和重中之重,他们是创造者、传承者,是与乡村文化景观最为接近的人;在营造时,应以历史风韵为主体,以乡村自然生态为基底、以田园风光为核心、以市井风味为延续来进行.

5 结语

闽南沿海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美丽乡村让村民享受到了传统乡村聚落所没有的基础设施,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等.村民的乡村建设意识、共同参与积极性有了大的提高.在传统的乡村聚落中也很好的保存了历史人文等文化遗产,有了更好的传承.逐步将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打造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新路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突出的问题也反映了当前闽南沿海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现状,也为后续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本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乡村景观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魅力乡村和闽南和营建相关乡村景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塑造城市公园地域特色的要素分析以闽南妈祖城市公园设计为例 地域特色是任何时代任何设计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1 当今社会城市公园千篇一律,地域性消失使得设计几近相同,公园个性设计及本土文化体现不出来,历史文脉的延续得不到体现,因此在公园设计时我们更要考虑公园所在地.

2、 对地域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的分析 王 薇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70)摘要每个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针对地域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逐步的步入人们的视线,这种特色不仅是对产品的美化,同时也是对地域.

3、 文山三七特色农产品地域 摘 要目前,云南省特色农产品有千余种,文山州的农产品资源丰富 一市七县各自拥有被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闻名于省内外 其中,三七在市场上形成较好的品牌效益 本研究在“云南省文山州特.

4、 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转化和运用以滁州为例 摘 要近年来国内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层次结构单一 本文基于这种背景,通过提取——转化——运用三个步骤,将安徽省滁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文化创意.

5、 创设历史情境打造魅力课堂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为例 摘要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图文导入、演说教材、设计蓝本三个方面来开展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魅力课堂中图分类号 .

6、 关注核心素养打造魅力课堂以七年级道德和法治《走近老师》教学为例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走近老师的教学中,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做到巧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情感体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