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现造技术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电子技术投稿 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技术指标 电气工程技术论文 物联网工程技术论文 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技术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应用技术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应用技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7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该文是应用技术方面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本科和社会服务和转型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摘 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历了50 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行为具有主动性,服务领域具有广泛性,服务模式具有合作性,服务渠道具有多样性,服务效果具有实用性.相比之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政策仍然缺失,服务目标依然模糊,服务体制仍待完善,服务机制仍显弱化、服务能力仍然不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定位服务社会目标,完善服务社会体系,优化服务社会体制,活化服务社会机制.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161039);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目标与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JYYB201424)

作者简介:李欣旖,女,2016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刘晶晶,女,2016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闫志利,男,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王景瑞,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3-0006-06

高等院校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亦成全社会之共识,特别是在知识型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存在的价值尤其表现在其社会服务能力方面.[1]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社会服务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体制机制还不够适应,服务措施也不够得力,不但直接影响了社会服务的效果,也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的发挥,弱化了社会存在之价值.在这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FH)经历了50 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服务社会能力形成的历程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创建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如今已经历了近50 年的建设历程,社会服务体系及其功能逐步完善,并日趋走向成熟,“应用型”已成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在建设初期,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就内设了服务于工业、农业、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文化宗教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科研成果的推广为企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20 世纪80 年代,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受到众多企业的追捧.20 世纪90 年代,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输出已在劳动力市场占据了较大比例,服务中小企业的应用性技术研发也得到快速发展.[2]1993 年,德国《各州长会议关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的决议》决定,将应用工程科学,包括建筑、电气、机械工程领域共有30 个专业以及经济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和工业设计作为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发展学科[3],进一步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1999 年,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可颁发国际通用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同时,引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加强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服务社会的高质量国际通用性人才[4],成为支撑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进入新世纪之后,德国政府鼓励应用技术大学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从制度和资金层面单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校企之间合作与交流,促使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能力进入了更高层次.2015 年,德国联邦政府教研部(BMBF)发布了《壮大应用技术大学——区域振兴之力》(FHImpuls)报告,再次肯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及其社会影响力.[5]2016 年,德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创新型学院”计划(Innovative Hochschule),鼓励应用技术大学针对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创新优质服务.“创新学院”计划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高达5.5 亿欧元的资金,鼓励其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全面构建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建立战略性发展伙伴关系,再次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的能力.[6]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特色

(一)服务社会的主动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服务社会的主动性首先体现在校园选址方面,力求做到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区域性资源开发要求,形成区位优势.应用技术大学将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与知识社会化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资源,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及企业类型,建立了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等,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人文资源、科学技术资源、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校企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对接,促进了社会多领域经济的发展.[7]例如,位于德国北莱茵— 威斯特州(North Rhine-Westphalia)大学城的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 Aachen)结合当地鲁尔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工艺需求,通过设立能源及环保工程、电力工程和可再生能源等专业,培养区域性技能型人才.同时,广泛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于数万家具有现代技术装备的中小企业.

(二)服务领域的广泛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自创办至今,一直强调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早期,应用技术大学在内部建立了若干科学研究所,根据工业化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了在农业、工业、公共事业领域的科研服务和成果推广.此后,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开始通过契约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科教学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等科学研究体系,使科研目标直接对接工商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在联邦和州政府的资助下,应用技术大学还利用专业优势,广泛开展了社会性事务服务.例如,教授带领学生开展基层卫生服务等,有效减轻了民众就医压力.此外,应用技术大学还通过设立翻译学、神学、语言学等专业,培养大批“涉外”人员和海外传教人士,巩固了德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中的战略地位.[8]目前,应用技术大学服务社会已涉及到各个方面,实现了与各类实体的良性互动.[9]

(三)服务模式的合作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校企政合作模式,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起深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体系.2013 年,联邦政府教研部首次公布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拨款指南”(Die F?rderrichtlinie FH Invest),引导应用技术大学加强与工商业发展相融合的跨学科合作,再次激发了应用技术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热情,与工商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在与政府合作方面,2016 年,联邦政府教研部与南下萨克森州HAWK 学院合作,决定在等离子技术研发方面实施联合创新.联邦政府教研部将在未来的4 年内为HAWK 学院提供650 万欧元的经费,支持该校与相关公司合作实施相关技术研发与转让.[10]该合作仅运行半年多的时间,就有效推动了该地区等离子技术的应用.

(四)服务渠道的多样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重社会服务职能与其他职能的融合,实现了社会服务渠道的多样化.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市场调研与职业分析,强调按照学生就业倾向进行特色专业设置,打造了多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既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实施技术研发,增强了科研目标的针对性和科研成果推广的广泛性.例如,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 Anhalt)利用安哈尔特州生物化学工业发展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人才需求的现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内科研机构,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强力科研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2001 年,该校又与马丁路德大学(Martin Luther Universit?tHalle Wittenberg)合作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同培养硕士人才,实现了与传统大学的优势互补以及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此外,该校还组织部分教授、学生承担社会公益性任务,有效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五)服务效果的实用性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法,重点培养跨学科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布置目作业(Projektarbeit),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实践经历,根据人才市场供求趋势计划招生人数,强调就业服务的实用性.[11]注重国际化合作,联合培养实用人才.例如,位于黑森州的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FH Darmstadt)与爱尔兰、美国、澳利大亚等100 多所高校联合设立国际化课程,培养了一大批电气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人才.坚持从工商界聘请校外讲师(Lehrbeauftragte),引导教授带领学生直接服务于企业,形成了学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相互流动.2014 年,《德国发展报告(2014-2015)》认为,“德国具有适合制造业发展和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系统与教育体制,具有将新科学技术融入实际生产的传统”[12],凸显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

(一)社会服务政策仍然缺失

德国经验表明,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引导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管理集权于政府的管理体制和决策体系之中,包括办学规模、学校布局、教学建设和人员分配都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色缺失,专业设置大众化,未能与区域人才资源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相适应,直接影响了学校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省级政府“扶优保重”政策明显,对部属高校或重点高校的财政支持明显高于普通地方本科高校.[13]办学经费短缺,限制了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意愿.多数地方本院校为争取“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盲目追求招生数量,重教学、轻服务现象十分普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忽视了其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忽略了企业资金的“趋利”特征,企业与学校实施科研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合作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二)社会服务目标依然模糊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最终目标.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将一批高校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14],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服务能力和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全面推进转型工作,着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工作.但相对而言,转型发展高校对社会服务的终极目标仍然重视不够,既未制定加强社会服务的具体措施,也未制定建设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具体目标,导致教职员工社会服务的意识仍然不够强烈,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阻滞了转型发展进程.

(三)社会服务体制仍未健全

德国经验表明,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体制主要体现在服务机构和服务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尚未获取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行设置内设机构的权力.设立实体性研究机构,需要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基于编制限制,不能或不予批准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多数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将高校内设非实体研究机构的权力下放,但这些机构的非实体性导致其与企业签订合同等工作均无法实施,直接影响了与企业的合作进程.同时,地方本科高校行政化严重,教学科研一线人员比例明显偏低.例如,某地方本科高校行政及教辅人员比例高达40%以上,直接影响了其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多立足于自身需求而非社会需求制定各项制度,导致办学导向出现偏差.例如,某地方本科高校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定规定》采取了教学工作量累积加分、发表论文累计加分的办法,对教师社会服务却无相关规定.教师为获取高层次职称,只能热衷于教学和“写论文”工作.

(四)社会服务机制仍显弱化

我国目前实施的“高集权、低自主”的地方本科高校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方向、领域和利益分配,也影响了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热衷于修大门、盖大楼等形象工程,对内设科研机构投入较少,导致仅有的内设科研机构设施设备陈旧、人才队伍建设弱化,难以得到企业的信赖.相关教师由于学校领导不支持、单位科研条件较差等原因,失去了社会服务的信心.部分中青年教师更倾向于转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城市或国家重点高校,使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断下滑,对社会服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5]社会服务成果奖励机制不够完善,服务目标导向不够清晰,服务组织结构不够合理,服务队伍不够协调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16]

(五)社会服务基础依然不强

2012 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17]为落实教育部相关部署,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依据学生就业率调整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决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仍然坚持以基础理论学科为导向,忽略了应用型学科、交叉学科和工程学科等特色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就业受阻.面对国家调控政策,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毕业生采取了“不签订就业协议,就不发给”的做法,以此确保“就业率”,进而维持现有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于僵化状态,尚未建立专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四、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宏观政策引导

德国经验表明,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是应用技术大学逐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石.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项目合作,均为应用技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开辟了广阔的通道.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仍处于号召阶段,对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本科高校内设机构、人员招聘等干预过多,导致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有其心而无其力”.按照党、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重新审视现有管理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落实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加强对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状况的督导检查,引导学校行政机关“瘦身”.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动员更多的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激发企业参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热情.积极为学校与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和贷款,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激励政策,鼓励*机构采集企业与高校的技术信息,提供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服务,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二)定位社会服务目标

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的目标不难发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的根本宗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推广、参与公益活动是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专业设置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企业等经济实体是社会服务的主要对象.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将自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科学定位服务社会目标.通过对本地区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及其发展趋势的考察调研,针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围绕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民众的需求清晰科研方向,为政府及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提供咨询与决策服务.通过广泛开展产学研地合作,联合建立校内外科研机构,以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推广等为重点,帮助区域内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发展实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措施,实现开放办学.通过文化熏陶辐射当地文化建设,让教师和学生能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增强社会服务本领,主动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社会服务需求.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关键在于逐步健全了社会服务体系,奠定了社会中心地位.有学者研究认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核心体系、骨干体系和环境体系三个子体系.[18]其中,核心体系体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方面,突出社会实践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骨干体系则强调地方本科高校依托地方而生,应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骨干.环境体系则强调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应着力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服务能力强、创新素质高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全面分析自身状况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基础上,积极推动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衔接,不断健全服务社会体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把握科技创新和市场变化动向的能力,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通过强化服务机构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等措施,使社会服务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

(四)优化社会服务体制

为强化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始终将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实施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不断做大、做强应用技术大学内外设社会服务的专门机构.为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6 年4 月,国务院专门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出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强市场化运营能力.[19]2016 年8 月,教育部、财政部也提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立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专业化机构,建立校地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20]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设立实体性科研服务机构,并引导其与社会各类企业、各类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依据市场规则强化市场运营,全方位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

(五)活化社会服务机制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社会服务体现出主动性、广泛性、合作性、多样性以及实用型等特点,关键在于其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机制.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首先,要在学校内部建立社会服务的组织机制,建立健全引导教职员工社会服务的制度体系,鼓励教职员工投身于社会服务的伟大实践.其次,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机制,依据地方创新要素资源、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的发展,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产学研地多方合作,搭建社会服务的平台.再次,打破传统的评估考核政策,建立服务社会工作的评价机制.将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贡献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点,依据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类别、转化成果业绩等对教师实施分类评价,将教职员工社会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制度之中,通过利益杠杆驱动,鼓励科研人员企业,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最后,建立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通过实施校企研地合作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理性审思[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88-92.

[2] 秦琳. 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 大学(研究版),2013(9):60-66.

[3] 刘玉菡.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建发展、办学特色及其启示[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4] 申丽君,马晓春.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及对地方高校转型启示[J]. 当代职业教育,2016(4):109 -112.

[5] 孙雪珂. 德国壮大应用技术大学实力助推经济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5(16): 75.

[6] Bunde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DBF).Innovative Hochschule[EB/OL]. (2016- 06- 25) [2017- 01-25].https://www.bmbf.de/de/innovative- hochschule- 2866.html.

[7]郭康. 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兼论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J]. 高教探索,2016(6):25-29.

[8] 乔好风,周川. 试论近代外国大学研究所的产生及其社会服务[J]. 现代大学教育,2016(2): 67-73.

[9] Bunde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BDBF).FHInvest- F?rderung von strategischen Investitionen anFachhochschulen[EB/OL].(2016- 03- 20) [2017- 01- 20].https://www.bmbf.de/de/fhinvest - foerderung- von- strategischen-investitionen-an-fachhochschul en-554.html.

[10] Bunde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BDBF).HAWK Sieger im Bundeswettbewerb‘FH- Impuls’[EB/OL].(2016-04-20)[2017-01-20].http://www.pressebox.de/inaktiv/hawk- hochschule- fue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und- kunst /HAWK- Sieger- im- Bundeswettbewerb-FH-Impuls/boxid/807182.

[11] 宋晓欣,闫志利,Müller-Rytlewski.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招生制度特点及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73-79.

[12] 程秋丽. 德国为工业4.0 强化信息化人才培养[J]. 上海教育,2016(8): 56-57.

[13] 朱向群. 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08.

[14]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 11- 13) [2017- 01- 2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 20151113_218942.html.

[15] 贺智勇.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探析[D]. 湘潭:湘潭大学,2008.

[16] 张春爱. 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7]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EB/OL].(2012- 10- 20) [2017- 01- 25].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s3882/201210/xxgk_143152.html.

[18] 刘献君. 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14 (12): 1-6.

[19] 国务院. 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16-05-09)[2017-01- 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 05/09/content_5071536.htm.

[20] 教育部. 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EB/OL].(2016-11-16)[2017-01-25].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611/t 20161116_288975.html

简而言之,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本科和社会服务和转型方面的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转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实践 刘卫平收稿日期2016010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2013429号作者简介刘卫平(1972),湖南桂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教.

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和路径 谌晓芹张放平摘要 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是“应用型”,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一定程度偏离了应用型方向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一个现实目标是实现其&ldquo.

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文化学审视 姜新生摘要 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选择,也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结构调整,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其价值诉求就是革新原有的学校传统文化,.

4、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中课程改革 摘 要分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现状与问题,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测试课程为例,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5、 地方本科高校智库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困境和分析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智库的支撑 地方本科院校智库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新型城镇化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当下地方本科院校智库尚不足以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智库应深耕地方经.

6、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与改进策略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主观地位认同与转岗意向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①李 维,许佳宾(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关于教师主观地位认同、工作满意度与转岗意向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采用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