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关于大学生同居的论文 大学生论文检测 大学生形势和政策论文3000字 大学生时政论文1500 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论文 在校大学生怎么发表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和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探析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生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2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探析,本文是大学生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规则意识和缺失和对策探析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当代大学生规则认知意识良好,规则遵守意识不强;利己规则意识较强,社会担当意识较弱;规则遵守方面他律较好,自律较差.以思修课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完善校规校纪的制定与奖惩评价体系,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积极营造守规矩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社会规则舆论的正面引导,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8)04-0094-06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政府部门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体系,还体现在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培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现状和成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进行了探讨.

1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具体表征

规则意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知规则、掌握规则、遵守规则的主动心态及由此而外化出来的规范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规则意识”一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既是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大学生群体接受了十几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与道德观的培养与教育,为了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规则意识现状到底如何,笔者对3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电子问卷300份,经过统计分析,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规则认知意识良好,规则遵守意识不强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群体,对规则的抽象性和普遍性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规则意识也具有相对程度的认知和自主性,对规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层面具有较高的认同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2%的大学生普遍认同规则对于社会的必要性,认为规则对于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90.9%的大学生赞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规则将变得越来越完善.

但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情绪波动、理性与感性的脱节,以及规则认知层面的差异和不全面性,使得其对规则的认同层面出现知行不

一、甚至知行脱节的现象.调查结果还显示,针对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用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过马路时,红灯亮了,过往车辆很少,您是否会遵守交通规则”的研究中,154位持“规则非常有必要”观点的被调查者中,有62人没有在行动上遵守规则,占比40.2%.由此可见,大学生虽然能正确认识规则,但实际行动中往往背离规则,规则认知和规则行为缺乏同步性[2].除此之外,学习考试中仍有屡禁不止的现象,学术抄袭,触犯著作权、专利权等,上课迟到、玩手机,阅览室、自习室、教室强行占座,就餐时不自觉排队、插队和拥挤等现象;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守诚信、不相互尊重、不考虑他人感受、不为他人着想、不遵守交往规则等行为;生活中还存在践踏草坪和损坏公共财物等行为,校园借贷不按合同及时还款,不履行就业协议,违反合同法等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规则认识与规则遵守的脱节,以及规则认知与规则遵守的不对称现象,导致其做出了有悖于道德*的行为,从而出现了知行不一、道德失范的尴尬局面.

1.2利己规则意识较强,社会担当意识较弱

以“95后”为主要代表的大学生是网络信息高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当今风云变化的社会,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取向多元,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建构与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但仍有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利以及自我的争强好胜,功利主义明显,只从自我角度出发,重视规则的功效性,而轻视规则的正义性;在自我与他人的遵规行为评价方面标准不一,降低自我行为评价标准,轻视甚至忽视自身对于社会规则的践行,以“较好”和打规则“擦边球”的态度要求自我,而对于他人的遵规行为评价要求苛刻,出现“双重标准”,缺乏客观性;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由于其“自我中心主义”的膨胀,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常以个人利益为重,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社会秩序的构建缺乏应有的态度和担当意识[3].

1.3规则遵守方面他律较好,自律较差

“95”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一代,其心理活动波动较大,思维活跃,自律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在有人监督即他律条件下能够很好地遵守规则,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律性便变得薄弱.例如,学校定期检查宿舍卫生,使用大功率违章电器的情况便会减少;考试时有监考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考风考纪相对良好;教师屡次的课堂点名形式,学生的到课情况便有所提高;设立请假报备制度,学生的去留安全情况便更加明晰[4].反之,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漠视课堂纪律,上课时随意进出课堂、玩手机、吃东西、交谈以及睡觉的现象经常发生;作业学术抄袭,网络下载,非独立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自习室旁若无人的交流、说笑等,影响他人学习;以及擅自占有“共享单车”,上锁导致他人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说明,目前大学生对规则还只是存在于他律情况下的执行及外在的认同和接受,还未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信念和规则信仰,演变成自我的行为习惯.只有当规则意识真正融入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之中,内化为道德信念,达到慎独修身的境界,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规则素质才算养成,这需要强大的自我意志和持久而慎行的坚持.

2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

2.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外在原因

首先,传统“人治”文化的遗存和弥散,挑战着现代社会的权威,打破社会的公平,造成人们对规则的漠视[5].从理论层面上讲,人情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关系的重要纽带.但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人情”文化却发生了“异化”,“有困难找熟人”“有关系好办事”“潜规则办事”“情大于理”等观念,极大地挑战了法律的权威和价值,打破了既定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使得大学生面临规则冲突的利益选择时,过多考虑对方的“价值”,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以及对规则的合理评价与监督.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错误思想依然影响着大学生,懂“权变”、看“权势”、巧妙地规避规则等便被称为能人,导致大学生出现功利主义的思想,忽视了规则的重要性.

其次,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变动期,在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过程中,原有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冲击和削弱,而新的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还在不断完善和建立,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便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挑战着社会规则的正常运行[6].譬如,某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窃取商业机密,恶性竞争,行业内部存在暗箱操作等,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极端个人主义、不讲诚信、唯利是图、违反公德等极为恶劣的失范行为.这股不正之风乘虚而入,在弱化正式规则制度的同时,还传染给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引发其心理*层面的危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奖惩制度,然而制度往往笼统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使得部分学生钻了规则的空子,这种现象易于产生一批既得利益者.例如,班级推优、班级活动、班级奖助学金的评定上,部分学生就可能采取利己利身的手段获取利益,进而产生极坏的示范作用.还有部分学生出现信用卡危机、电子商务虚假、助学贷款拒还等现象,漠视法律和规则的底线,进而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涌现出微博、微信、公众号、秒拍、短视频等多种大众传媒方式,在市场经济求利的发展现实下,媒体为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以最有效的方式让更多人“喜闻乐见”,常常蓄意夸大事件事实,弄虚作假,恶性造谣,甚至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博取公众眼球,忽略了对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考证,一方面,给辨识能力不强的大学生造成社会混乱的错觉,另一方面,也会给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负面的舆论引导.譬如,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散布谣言、发布诈骗信息等,以期通过“便捷”的手段谋取暴利,违背社会规则,挑战法律底线.

2.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直接原因

家庭教育是规则意识教育的源头.中国的父母教育呈现智育发展为重、德育发展为轻的倾向,致使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判断.一方面,家长作为规则意识教育的主体,自身对规则不明确和不重视,不能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导致在孩子规则意识的教育层面出现偏差[7].譬如,插队购物、闯红灯、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违规驾驶等失范行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家庭规则意识的教育环境缺乏合理性.“95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导致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自控意识,只懂享受和接受,却不懂平等的回馈父母,如主动承担家务、学会感恩父母等,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产生了较多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是规则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学校教育体制中,出现“教书”与“育人”的脱节现象.一方面,在大学理论课程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学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重宏观轻微观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存在教与学的脱节,忽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渗透作用,易造成学生对规则的浅显理解,从而无法外化为自身的外在需求,从根本上导致其知行分离[8].另一方面,校规校纪的制定存在令行禁止、过于苛刻的色彩,约束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和积极性,部分规则的制定缺乏平等原则、学生参与原则,易造成学生对规则缺乏认同感,进而不予遵循.此外,由于规则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松懈、监督不力,易给违反者可乘之机,也无形中降低了规则在学生意识中的价值和效力.

2.3个人自控和自律意识的薄弱是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部分大学生自考入大学以后,便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交往和社会接触面的拓宽,信息渠道的丰富和拓展,使其盲目追求“野蛮生长”和彰显个性自由,忽视了社会规则对其自身的约束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严格的自律意识,降低和放纵对自身的要求,违反规则后并未得到惩罚,这样的侥幸心理使其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反规则.同时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以利己主义为原则,漠视规则的存在,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另一方面,缺乏自控能力和意志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一旦同学中有人违反纪律,便会有其他人受到群体行为的暗示和鼓励去做相应的行为,这种从众心理的弊端增长了大学生违背规则的错误行径,譬如随意逃课、打饭不排队、骑车逆行等,长此以往,自控自律意识淡薄,轻视规则的现状便逐渐恶化.

3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参与,多管齐下.需要围绕教育目标和效果,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手段、载体和环境.

3.1以思修课为依托,强化大学生规则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渠道,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上,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思政课,是一门包括法律基础教育在内的必修课,应当在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中承担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3.1.1创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本真

目前,高校思修课还没有将规则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规则本身的管理和约束作用,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形成严格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究其原因,正是思修课教育内容空洞乏力,脱离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严重不符,难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出现“知行不一”、行为失范的现象.因此,思修课教育中,应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结合生活本真,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应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个体状况,以学生为主体,转化课堂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活动,不能仅限于其对规则的认知和盲目的顺从,应增强其规则意识的自觉性和判断力;其次,应贴近生活,教师应将生活中细致入微的生活现象融入课堂内容,用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和最新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浸润其思想,影响其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最后,应贴近“依法治国”的新时代,立足社会实际,将法治理念和规则意识贯穿于教学之中,增强思修课的法治理念和时代气息[9].

3.1.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教育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思修课应摒弃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方法,选择以学生为思维主体、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譬如,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运用易班、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互动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在混合式教学中,采取研讨式教学的方式,一改过去教师为绝对权威的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将热点话题发布在客户端,鼓励学生通过平台参与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10].此外,还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老师和同学均可在课堂或者客户端上分享具体的案例事件,发表各自的言论和观点,这样原本枯燥的规则条框以具体的事件呈现出来,学生便更加容易理解和认同规则,规则教育也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3.1.3丰富教学实践,巩固教育成果

思修课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教学是规则意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大学生对规则的理论认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只有在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到观念价值的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视频观摩、场景模拟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违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加深其对规则的认知和践行;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法律援助协会、社会公益活动的秩序维持、团体活动的组织和规划等,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各种社会规则的价值和意义,切实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3.2以学校规则教育为中心,增强规则教育的实效性

3.2.1完善校规校纪的制定与奖惩评价体系

相关奖惩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践行规则意识的成效.因此,高校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健全校规校纪,完善评价监督、奖惩制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的设计,确保规则的可操作性[11].首先,校规校纪的制定上应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选取优秀学生代表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或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增强规则制定的性和科学性,也可通过多媒体平台,对相关规则的出台进行表决,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等.其次,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将考评的结果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选拔、推优入党标准范畴.奖励规则行为典范者,予以评优加分,对违反规则的同学,实行备案记录,并对学生的违规行为实行监督反馈,直至取消其评优资格,使得学生为自己的失范行为“买单”.

3.2.2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守规榜样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灌输者,更重要的是言传和身教的结合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日常教育活动中对规则严格执行和遵循,会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应遵循学校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自觉维护良好的班风班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理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在评优、推优、班级选举、学分考核评定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带头遵循规则,维护规则权威.

3.2.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协同学校教育

在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家庭教育是规则意识教育的起点,受家庭成长环境和父母行为举止的影响,可能造成其与学校教育相背离,家长的某些失范性行为,可能会造成学校教育的前功尽弃;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但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整合,网络多元化现象的发展,使得各种重利轻义、虚假伪劣、恶意诽谤等不良社会现象迅速传播,影响着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价值形成.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打破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固有的藩篱,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三者同心同向,消除大学生接受规则教育的盲区和误区,消弭大学生不同价值观念的分歧,形成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最大合力.

3.3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要营造良好的遵守规则的校园文化氛围[12].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知识的微宣讲,弘扬新时代社会和谐、法治至上的理念,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中培养自身的规则意识.校园规则文化还可借助校园体育、文娱、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严格制定各项活动规则,将规则意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切身感受规则的内涵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此外,校园规则文化氛围的创建还可借助校园广播、校园展板、横幅、学校网站和校园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大规则模范和典型事例的宣传,利用舆论力量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遵守规则自豪光荣、违反规则卑鄙可耻”的校园氛围.

3.4加强社会规则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规则意识环境

舆论对大学生规则践行是一种软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随着网络多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媒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直接、最普遍、最时效、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引导方式.新时代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微博、

微信、短视频、自媒体、新闻报道等各类网络传媒也已成为其认知规则、了解规则、培育其规则意识的重要媒介.因此,现实社会条件下,各大网络传媒必须恰当处理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实事求是地报道事件真相,摒弃夸大事实、恶意造谣、虚张声势的舆论怪相,对不遵守社会规则、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予以正面纠正和积极报道,给予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正能量”导向.

4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的规则意识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实现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未来社会能否得以良性运行,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伴随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必然呼吁更加健全的规则体系和全体公民规则意识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需要不断增强规则意识,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上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规则意识和缺失和对策探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基于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0 引言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在此背景下.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探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践行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和主力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因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新时代多元文化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摘 要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竞争共存,多元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常态 文化的本质在于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多元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大学生正处.

4、 论隐性教育视角下如何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王婧 (湖南科技学院)摘 要区别于以直接说教为主的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以其感染渗透、 潜移默化……特征, 与当代大学生趋于主动的认知特点及崇尚自由的心理机制相契合 本文试图从鼓励学生参与规则制定、 教.

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模式培育路径探究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最后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

6、 关于高职院校增强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和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分党委开展五个示范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开展党员意识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特殊性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分党委立足实际,将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全党开展“两学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