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杂志 国际脑血管疾病杂志 口腔疾病论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网站 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稿约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论文

疾病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常光其:不遗余力提高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疾病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4

常光其:不遗余力提高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本文是疾病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常光其和疾病诊疗和不遗余力方面论文怎么写.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快速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众多学科带头人,他们以资深的临床经验、朴素严谨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管理理念,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前不久,由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举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8)在广州拉开帷幕,同时担任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主任的常光其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和执行主席主持了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他表示,第十二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8)集多个论坛于一体,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就目前全球血管病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范围涉及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创新前沿、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及血管病护理等.本次盛会参会总人数超过3000人,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血管外科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本着“更高、更精、更好”的办会宗旨,中国南方血管大会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提高我国血管病的整体学术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光其教授同时也是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及诊疗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多项省部级基金;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30篇;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临床研究课题“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发病及治疗学研究”荣获2014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编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之一《外周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血管淋巴管外科学》及《汪忠镐血管外科学》、《血管外科学》、《周围血管介入治疗学》、《血管外科手术图谱》等多本专著的编写和翻译工作.

为此,本期我们对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兼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常委兼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腹主动脉瘤是一种主动脉疾病,一旦腹主动脉瘤发生破裂,情况会变得非常危险,死亡率极高.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腹主动脉瘤发病及检出数量明显增加.常教授,您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及诊疗工作,特别是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发病及治疗学研究方面荣获了医学科技奖项.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发病趋势,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工作?

常光其教授: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动脉退行性病变,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于高龄、一般情况欠佳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若瘤颈长度、成角、直径、入路等解剖条件允许,EVAR已经成为治疗首选.然而,对于瘤体累及肾动脉的肾上、肾周型腹主动脉瘤,瘤体上缘紧邻肾动脉的近肾型腹主动脉瘤,以及瘤颈短并且成角较大的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传统EVAR手术存在很大局限甚至无能为力,而开放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随着腔内器械的快速发展和血管外科医生技术的日益提高,利用分支型支架和开窗支架技术治疗这类患者的临床实践,也逐渐兴起.分支型支架利用支架上的血管分支重建内脏动脉,可一期腔内治疗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但目前还没有可以商品化使用的产品.开窗型支架按照内脏分支血管开口在主动脉上的位置,分别在支架型人工血管上开不同的“窗口”,使用时将“窗口”准确对应内脏分支血管开口,然后再将适合不同内脏动脉尺寸的覆膜支架植入相应的内脏动脉从而保证内脏分支血管的血供,目前开窗支架有可以商品化使用的产品.?

记者:近年来,已有诸多新器械和技术应用于重建血管分支,延长支架锚定区,从而实现复杂腹主动脉瘤完全腔内修复,那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烟囱技在复杂腹主动脉瘤完全腔内修复中的临床价值,以及您的临床经验?

常光其教授:与分支/开窗支架相比,烟囱支架的最大优点在于技术相对简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器材,无需根据个体的特殊解剖形态进行专门,可作为EVAR中移植物误堵分支血管开口的补救性措施,可用于破裂性主动脉瘤的急救,亦可用于EVAR术中Ⅰ型内漏的处理.

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们共有12例瘤颈复杂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肾动脉烟囱支架延长近端锚定区进行EVAR治疗.其中3例在传统EVAR术中出现明显Ⅰ型内漏,临时需要通过烟囱技术延长近端锚定区,进而植入cuff,内漏均明显减少,2例术后内漏在随访中消失,1例在术后1年随访时存在少量内漏.烟囱技术的另外一大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性价比.Coscas等针对需要重建两条分支血管的EVAR进行了费用对比研究,发现双烟囱支架的费用不及开窗支架的二分之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报道证实了肾动脉烟囱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良好效果及安全性,PROTAGORAS等大样本量研究报道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技术的潜力.若能在其固有优势基础上,不断改进技术,甚至发展出专用的主体支架烟囱支架和配套器材,烟囱技术将有可能成为部分腹主动脉瘤的上佳治疗选择之一,而不仅仅是分支/开窗支架时代的过渡性技术.

记者:据了解,升主动脉夹层起病急、凶险,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00%,多需紧急进行外科干预.那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干预的时机和技术要点,以及在治疗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进展情况.

常光其教授:升主动脉夹层起病急、凶险,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00%,多需紧急进行外科干预.干预方式主要以升主动脉置换为基础的开放手术为主,手术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率可高达30%.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一般情况差的患者,传统主动脉置换术死亡率、并发症率更高,约20%~30%患者不适宜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腔内修复术(TEVAR)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胸主动脉疾病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王深明教授与汪忠镐院士最早在国内报道了采用腔内修复术技术成功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的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采用腔内修复术技术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取得成功,但总体病例数仍十分有限,以个案报道为主.目前报道病例数最多的是Roselli等,共22例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包括9例夹层,2例壁间血肿,9例假性动脉瘤,2例升主动脉置换术后吻合口残余慢性夹层,术后住院死亡率13.6%,中位随访12个月,随访期死亡3例,总体生存率75%.国内Lu等报道15例,其中5例为急性夹层,10例为慢性,手术技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及随访期(平均随访26个月)无患者死亡.我们也曾于2011年报道10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除1例患者术后25天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患者存活.

由于升主动脉解剖结构特殊,腔内修复术的应用面临着非同寻常的挑战,比如主动脉弓的扭曲,近主动脉瓣、冠脉开口的锚定,远端遮蔽无名动脉开口的风险,逆行撕裂风险以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等.因此,在进行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之前需做好详细的手术规划,术中需谨慎操作并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我们首先要做术前评估:

一是手术时机的把握.升主动脉夹层多起病急且凶险,早期病死率高,一经确诊即应积极处理、尽早干预.然而由于升主动脉解剖条件特殊,适宜进行腔内修复术的病变所占比例仅约30%;并且目前尚无可直接用于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腔内器械,尚无成熟的、规范统一的操作技术可供借鉴,这些都不利于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进行,急诊进行腔内修复术的难度极大.在Roselli等报道的22例升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中,术后30天死亡的3例均为急诊进行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其中1例术后4天升主动脉破裂心包填塞死亡,1例术中破入左心房、心包填塞死亡,1例误封堵左冠状动脉开口,中转开放手术,术后6天因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由于在发病急性期(≤14天)进行腔内修复术发生逆行撕裂等并发症率较高,因此多于亚急性期行腔内修复术以获得更高的成功率.然而对于升主动脉夹层,如得不到有效处理,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即可高达50%以上,因此对于多数患者,并没有机会等到亚急性期再进行腔内修复术.在Lu等报道的15例患者中,有5例在夹层急性期(定义发病≤14天)进行腔内修复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报道的病例中也有4例在发病急性期进行了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均获得了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但是,鉴于目前的病例数少、处理经验仍有限,我们认为升主动脉夹层,应首先考虑开放手术;对于不适宜进行开放手术的患者,应严密监护控制血压,待亚急性期进行腔内修复术,尽量避免在急性期进行腔内修复术.

二是影像学评估.升主动脉解剖位置特殊,血流动力学因素复杂,腔内修复术前更应仔细进行影像学评估.需要明确升主动脉内膜撕裂口的个数、位置和大小,破口与冠状动脉、无名动脉开口的距离,升主动脉真腔直径和最大外径,夹层撕裂累及范围,主动脉弓的扭曲程度等.

升主动脉血流速度快、压力高,其直径可伴随心动周期有较大变化.Lu等采用心电门控CTA对升主动脉直径测量发现,收缩期和舒张期直径可相差8%;而动态对比增强CTA分析则发现,不同心动周期升主动脉直径可相差高达20%.因此,测量不同心动周期下的升主动脉径线对腔内修复术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对于拟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病例,还应常规进行造影检查,不仅有助于在动态情况下测量升主动脉直径,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内膜撕裂口及远端主动脉的情况.

三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由于目前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经验、可用的腔内器具均有限,适宜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升主动脉夹层所占比例仍较小,因此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

足够的近端锚定区是保证腔内修复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近端锚定区过短,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以及成功率降低.要达到完全封堵病变,减少内漏率,覆膜支架定位应尽量靠近升主动脉根部,但是这也增加了主动脉脉瓣功能不全、以及封闭冠状动脉开口的风险;甚至部分患者窦管交界与无名动脉开口的距离不超过6cm,因此许多升主动脉夹层病例达不到2cm近端锚定区这一要求.Tsilimparis等报道了采用专为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设计的覆膜支架Zenith Ascend治疗10例升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长度最短者仅为10mm,术后中位随访10个月(最长4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也未导致主动脉瓣功能不全.然而,在Roselli等所报道22例患者中,9例为升主动脉夹层,近端内膜撕裂口与冠状动脉开口距离平均仅为1.8&plun;0.3cm,其中7例夹层撕裂至升主动脉根部,4例伴有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早期死亡的3例均为此组患者,其中1例术中死亡,其余患者虽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改善为轻度,但1例术后4天升主动脉破裂心包填塞死亡,另1例覆膜支架部分遮盖左冠状动脉开口,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第6天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应严格限于无法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如果内膜撕裂口距离较高冠状动脉开口<25mm,夹层累及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主动脉瓣受累关闭不全造成舒张期中至重度反流,顽固性或严重心功能不全,升主动脉直径≥40mm或≤24mm,不应进行腔内修复术,应选择开放手术治疗.如果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中段(距较高位置冠状动脉开口距离≥25mm,距离无名动脉开口距离≥15mm),可直接从股动脉或颈动脉入路将覆膜支架送入升主动脉释放,可完全封闭撕裂口.若撕裂口距离无名动脉开口<15mm,则无名动脉需封闭才能保证足够的锚定区,这时可通过建立解剖外旁路来重建无名动脉.

记者:常教授,以上您详细阐述了在进行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之前需做好的详细手术规划和术前评估情况,那么,请您再为我们介绍一下术中技巧和方法,以及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常光其教授:首先是导丝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支撑导丝有助于覆膜支架的精确定位和释放,导丝过软、支撑力差,覆膜支架易受血流冲击而达不到准确定位;导丝过硬,则可能损伤主动脉瓣、左心室.Meier导丝整体支撑力尚可,但前端C型软头长达10cm,不利于在升主动脉或左心室成袢支撑;Amplatz加硬导丝前端软头虽短(1cm和3cm两种规格),但导丝整体偏软,支撑力稍差;Lunderquist超硬导丝整体支撑力较强,前端软头长度4cm,比较适合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第二,覆膜支架的选择.升主动脉血流速度快、压力大,其直径受心动周期影响变化可高达20%.如果覆膜支架放大率不足,无法完全隔绝病变,导致内漏风险升高;但是放大率过高也导致近端内膜新发撕裂的风险升高.因此,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放大率,对于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十分重要.Roselli等认为,对于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支架放大率应达到10%;而对于慢性升主动脉夹层,放大率应达到20%.Tsilimparis等也认为,为避免低估升主动脉真实直径对术后内漏的影响,升主动脉进行腔内修复术的放大率至少应达到20%.Khoynezhad等则认为,对于非夹层性升主动脉病变,覆膜支架放大率应为20%;对于升主动脉夹层或壁间血肿,放大率为5%较为合适.我们认为,对于升主动脉夹层,为避免支架源性内膜撕裂发生,覆膜支架放大率应为10%.

根据文献报道,多种支架都已被应用于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采用库克公司覆膜支架的报道较多.然而,这些覆膜支架并非针对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所设计,其长度多大于升主动脉长度;头端的裸冠可能导致主动脉瓣损伤、功能不全,以及导致支架源性近端内膜撕裂.为达到精确释放,输送器锥形头常常需要通过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锥形头过硬、过长容易损伤主动脉瓣或左心室;另外,输送鞘顺应性不足,有时难以通过扭曲的主动脉弓.

近年来,也有一些公司针对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设计了相应的覆膜支架产品.Tsilimparis等报道了一组10例升主动脉病变,采用库克公司专为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设计的Zenith Ascend覆膜支架,其总长度为83mm,覆膜部分长度为65mm,长度更适合升主动脉;头尾端均有后释放裸冠,同时覆膜支架中部有Pro-Form约束线,使覆膜支架可以按部分顺序释放,定位更加精确,同时也减少了释放后的“风向袋”现象;覆膜支架整体具有较好的柔顺性,更容易通过扭曲的主动脉弓;输送器锥形头柔软,降低了对主动脉瓣的机械损伤.这组病例术后30天生存率90%,死亡1例为腔内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脱位,采用TEVAR紧急补救失败;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死亡3例,其中1例为覆膜支架感染导致患者死亡,另2例死亡与主动脉疾病无关.另外,FDA批准的医师发起器械豁免研究(Physician Sponsored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PS-IDE)以美敦力Valiant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为基础做了相应改良,其特点是头端取消了裸冠,保留了原FreeFlo结构,尾端增加了裸冠,覆膜支架直径为30~46mm,整体长度有5cm,7cm和9cm三种可供选择.Khoynezhad等报道了一组6例升主动脉病变,采用此种覆膜支架进行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无患者死亡,平均随访17.5个月无支架移位,有1例近端I型内漏,随访期1例因消化道出血死亡(88岁女性,术后16周),无主动脉相关死亡发生.

第三,覆膜支架入路.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入路有逆行和顺行两种方式.逆行方式以股动脉入路最常用,然而此入路行进路径较长,在主动脉弓向升主动脉送入支架常会有困难,难以实现覆膜支架精准定位并释放.颈动脉距升主动脉近,此入路距离短而直,支架容易输送至升主动脉,定位较股动脉入路精确;但脑卒中风险较高,实施之前应做好脑保护措施,可使用颈动脉转流管或者事先建立旁路重建颈动脉血供.我们曾报道2例Ⅰ型主动脉夹层,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旁路,重建脑血供,再经左颈总动脉植入升主动脉支架并获得成功,术后无脑卒中.此外,也有经腋动脉逆行入路成功实施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报道.

Dorros等报道的首例升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其入路是先从右股静脉送入导丝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穿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然后顺行进入升主动脉.Roselli等报道了7例经心尖顺行入路的经验,小切口或胸腔镜下导丝从左心室尖穿入,由左肱动脉导出,在牵张导丝指引下进行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此路径最短、不经过主动脉弓,容易控制,覆膜支架顺血流方向送入,可达到精准释放,同时也可避免进入假腔.然而此种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左心室假性室壁瘤和恶性心律失常.

第四,覆膜支架定位.升主动脉压力高、血流冲击力大,影响覆膜支架的精确定位和释放,因此应进行控制性降压.一种方式是采用腺苷诱导心脏暂时停搏降低心脏排血量,另一种方式是采用临时起搏器或导丝鞘头触碰左心室壁诱发室性心率失常,降低心排血量.然而,此两种方式都面临着心脏停搏和恶性心率失常的风险,术中应准备好各种心血管急救药物.此外,鞘头触碰左心室壁也容易导致心室壁损伤和术后心包积液.随着麻醉监护和血压管理技术的进步,术中与麻醉医师密切配合进行药物控制性降压的效果较好、并发症少,我们常采取此种方式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收缩压不要低于90mmHg以保证脑血供,支架释放完毕后应尽快适当升压.

在Roselli等报道中,有2例覆膜支架封闭了左冠状动脉开口,尽管及时采用顺应性球囊复位获得成功,但另外也有1例需紧急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患者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因此应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的经验是覆膜支架被导入升主动脉时再次停呼吸造影,并采用路径图来定位,确保冠状动脉不被覆盖.

第五,内漏处理.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发生率较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高,也是导致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升主动脉再次植入覆膜支架的空间有限,如内漏量大且前后仍有足够锚定区,可再次植入覆膜支架或Cuff,否则继续密切观察.Roselli等报道病例中有4例术后Ⅰ型内漏,1例植入腹主动脉cuff后内漏消失,1例行钢圈栓塞,1例未予处理术后随访2年消失,1例仍在继续随访观察中.我们曾报道一组病例,其中2例升主动脉支架释放之后有少量内漏,1例再次植入覆膜支架重叠后内漏消除,另1例内漏量减少继续观察、密切随访.

第六,意外情况处理.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仍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期间可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覆盖左冠状动脉开口等.Roselli等报道1例曾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因输送器锥形头无法通过机械瓣,改行封堵器植入并获得成功.我们曾有类似经验,1例24岁患者既往因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接受Bentall+升主动脉置换术,术后2年升主动脉吻合口瘘并与胸骨粘连严重,无法开放手术修补,行腔内修复术时覆膜支架锥形头无法通过主动脉机械瓣,导致支架尾端部分封堵了无名动脉开口,术中加行无名动脉烟囱支架植入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已3年余,无内漏,烟囱支架通畅.

记者:那么,请问手术后的随访情况如何,以及是否可以痊愈?

常光其教授:虽然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取得了较确切的近期效果,但目前尚无此种技术的远期效果的报道,因此须对患者进行严密的随访.徐志云等在2015年中国心脏大会上报道了8例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并发症的外科处理经验,其中7例为覆膜支架导致升主动脉近端新发内膜撕裂,另1例为近端内漏导致升主动脉直径持续增大,最终均行开放手术补救.在目前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病例数不多的情况下,密集出现8例严重并发症需进行传统外科手术补救,这一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适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升主动脉病变较少,仅占总体病例数的30%左右.目前所能完成的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均为经过重重筛选的病例,这部分病例的代表性仍比较有限,其远期的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着专为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设计的腔内器具的出现和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升主动脉夹层病例可通过腔内修复术来治愈.

记者:据了解,由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SEC2018第十二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于2018年7月12日~15日在广州举行.作为本次的大会主席,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届会议的定位,以及本次大会的盛举?

常光其教授:中国南方血管大会自2006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中国南方血管大会确立了“更高、更精、更好”的办会宗旨,其良好的学术声誉每年均吸引着来自全球及全国各地逾千人的血管病专科医生参加该盛会,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更是吸引了2500多人参加.

本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8)集多个论坛于一体,包括中国血管病青年学者论坛,美国PNEC(Pacific Northwest Endovascular Conference)南方会分会场和中日血管交流论坛等,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就目前全球血管病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范围涉及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创新前沿、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及血管病护理等,并提供80多台精彩病例录播.

随后,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分享《中国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现状》、来自美国Mayo Clinic的Peter Gloviczk教授带来《在腔内时放手术重建大静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onald Dalman教授讲解《EVAR耐用性和内漏2018》、来自美国Mayo Clinic的Gusto Oderich教授带来《TAAA腔内治疗复杂TAAA的病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忠教授分享《单中心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的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景在平教授讲解《如何加强血管外科的学科发展》、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郑永强教授带来《TEVAR主动脉弓部锚定区-如何选择》、Tetsuro Miyata教授《日本血管外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张玮教授《主动脉支架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刘昌伟教授带来《中国血管外科新器械研发带来的希望与思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讲解了《带球囊穿刺针在主动脉弓部原位开窗中的临床疗效》、我分享了《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解放医院郭伟教授带来了《哪些CTA特点能预示B型夹层TEVAR术后有良好结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舒畅教授分享了《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决策:开放,杂交,分支支架,烟囱或开窗?》、Walter McCarthy教授展示了《血管外科历史视频介绍》.

为了进一步给年轻医生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本次大会在青年学者论坛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技能大赛及研究生论坛,希望能够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能力.在7月12日下午进行的临床技能大赛环节中,经过激烈的比赛,最终有4位医生获得特等奖,4位医生获得一等奖,6位医生获得二等奖,10位医生获得三等奖.其中,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安贞医院成伟、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李永欣、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苏奕明将代表南方血管大会参加2018年美国PNEC大会.在7月14日进行的第六届中国血管病青年学者论坛中,经过投稿论文评选及演讲现场评分,最终15位青年学者荣获“汪忠镐奖”,其中许永乐荣获一等奖;黄群、杨硕菲荣获二等奖;叶开创、张国唐 骁荣获三等奖;何杨燕、张 欢、江焕宗、郑 毅、张建彬、戚悠飞、秦原森、詹腾辉、王玉文等荣获优胜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7月12日晚SEC2018会期正式召开,主编王深明教授致辞,由我主持成立仪式并就第二届编委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整体汇报.人卫出版社杜贤总编辑表达了对杂志未来发展的期许,白桦副编审宣布成立第三届编委会并宣读编委会名单.汪忠镐院士、王玉琦教授任名誉主编,王深明教授任主编、由我和陈忠、符伟国、谷涌泉、郭伟、景在平、李晓强、刘昌伟、舒畅、吴丹明、辛世杰、张福先、张小明、赵纪春教授任副主编.

会议于2018年7月15日圆满落下帷幕.我在大会总结中讲到,本次盛会参会总人数超过3000人,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血管外科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中国南方血管大会作为中国血管病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的盛会之一,正持续引领着中国血管病事业的快速发展,让众多的医生、学者博采学术,获得启迪,开拓视野,收获友谊.

“组委会主任姚陈在最后宣布下一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将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覃晓教授承办,覃教授代表下一届承办方作出承诺并感谢大家的信任.?

记者: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中国重点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附属医院,同时也肩负着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重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在您的带领下取得了可观之成绩.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请您详细畅谈一下,本科室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对科室管理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经验和设想?

常光其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建立于1964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血管外科专科之一.成立后三十余年里,陈国锐和林勇杰等老一辈国内知名专家筚路蓝缕,为我科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王深明教授担任血管外科主任,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专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瞄准国际和国内一流水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学术成果,赶上了国内一流专科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由我担任血管外科主任,继续发扬我中心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励精图治,带领血管外科迈向更高的目标.

首先,我们努力培养精英团队,锐意进取.目前中山一院血管外科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本中心有正高4人,副高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13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获得硕士学位,多人曾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等国家的著名医学院校深造.

我们中心在主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切除及腔内修复、颈动脉体瘤的介入栓塞和手术切除、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及介入治疗、各种急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各种先天性血管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及介入治疗、顽固性静脉溃疡的诊治等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已成为国内著名的血管外科临床诊治中心和研究中心.

再者,我们一直秉持“患者利益至上”的信念,从不间断学习、引进和创新技术,为患者提供国内领先的综合诊治,不断优化诊治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医护人员为了抢救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生命,为了挽救急性下肢缺血患者肢体,为了全国众多慕名而来的疑难危重患者,奔忙于急诊、放射科、血库、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之间,度过了不计其数的无眠之夜,挽回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性命安康,换回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温馨幸福.我们怀抱仁心,无悔无怨,患者利益为上!

1999年本中心牵头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血管外科学组,2003年本中心牵头成立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2005年全国第一个独立的血管外科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成立,王深明教授任主任委员.2013年,王深明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2013年我被聘为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深明教授于1997年首先引进和改进、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经400多例临床应用,效果显著.1997年本中心在国内首先开展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到目前已成功治疗800多例,例数与疗效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0年王深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概念,将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瓣膜手术与内镜交通静脉结扎手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进行综合性外科治疗.本中心在国内外首先开展了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关基因筛选与克隆研究,发现并证实8条CDN段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有关,包括6个已知基因片段和2个未知来源的基因片段,此项研究成果为国际首次报道.

本中心于2000年开展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经过15年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目前已完成1500多例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手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并创造了多项世界或国内第一,广获赞誉:

2001年完成了国内首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患者恢复良好.

2002年国内首次应用杂交技术治疗1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并获得成功.

2004年在国内首次采用杂交技术完成1例瘤体长达28 cm的胸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

2005年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杂交技术为2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腔内修复.

2008年在国内首次通过全主动脉血管腔内塑形成功治疗1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2009年,第10 届亚洲血管外科大会上我的论文“Hybrid surgery for aortic arch pathologies: 8- year experience at a single center”荣获国际血管外科学会(ISVS)授予一等奖.

2009年,我运用封堵器在国际上首次为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腔内修复并获得成功,为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找到了一种更安全花费更低的新方法.

2011年,我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封堵器联合烟囱技术为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患者完成了腔内修复,随访一年效果满意.

我认为学科要发展一定要脚踏实地,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积极性,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创造性,这样才会造成一个团结奋进的氛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次采访感谢365医学通讯社的大力支持!)

此文总结,该文是一篇适合常光其和疾病诊疗和不遗余力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疾病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疾病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余力:不遗余力育黑马 文/樊春华有人说中石化襄阳石油余岗加气站就是一匹顾客投诉不断、让领导操心、站长头疼、员工抱怨,多病的“瘦马”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烂摊子站,余力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余岗站的日加.

2、 两办: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 两办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新华每日电讯3月23日讯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 全面加强对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服.

3、 秉承注重临床普与提高心律失常诊疗水平第七届天津市心率失常诊断和治疗进展会实况 由天津市胸科医院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天津市医学会主办;天津市胸科医院承办;天津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天津市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

4、 提高高中生文学阅读水平的见解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化的大时代 当下,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但我们的深度有效阅读却是不如从前了,作为一个高中生在高中阅读中也有所感悟,感觉在现在快节奏且普遍有点.

5、 依法治档、科学管档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若干建议 文延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拓艳萍【摘要】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对这些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事件记录的研究分析,能够推断出一段时期内城市的发展规律、进程,以此为地方经济建设和.

6、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文陕西省公路局渭南路政执法支队 杨琳【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各方面的实力都需要提升 在提升军事、经济……方面实力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