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辩论文格式 政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格式 高被引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政论文 文心雕龙风骨篇论文与参考文献 建苑文心建筑评析论文集 文心雕龙的论文题目 正确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是 心外科护理论文 毛中特概论文档

文心雕龙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和通变观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心雕龙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6

《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和通变观,该文是文心雕龙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通变和《文心雕龙》和文本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蔡鑫泉

(上海市新学科协会,上海200020)

[摘 要]许多《文心雕龙》的释读与研究文献,都将《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通变》篇论述了文艺创作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句的释读,对《文心雕龙》中表示继承与革新两个概念的术语的认定,有很大影响.从文本分析着手,认为本句应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由此,《文心雕龙》表示继承的术语释“相循”、“参伍”为“相循”的内容;表示革新的术语释“因革”,“通变”释“因革”的状态.刘勰认为,文艺创作,相循参伍要斟酌,因革务必要通变,病视同变为继承与革新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文心雕龙·通变》;文本分析;相循参伍;因革通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2-0014-06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7.02.003

[作者简介] 蔡鑫泉,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新学科协会会员.

《文心雕龙辞典(增订本)》“文句词语”词目列有“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条[1]170,《文心雕龙札记》、《文心雕龙释义》也列有“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2]89[3]181[4]732.几乎现有的标点本、释读本都这样标点.标点直接影响几个相关词语的理解.《文心雕龙讲演录》:“一般谈到‘通变’就是继承和革新.”[5]201我们查阅的情况,印证了这一说法,而且基本采用“参伍因革,通变之数”的标点方法.①还有的人为“通变”即复古.我们认为,这一词目并不确切,分析论证存在脱离文本的倾向,比较偏重于义理诠释.《文心雕龙》认为,继承与创新是“文之枢纽”的一部分.“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的标点处理,以及对“因革、通变”等超出《文心雕龙》界定范畴的作法,不能不对刘勰继承与创新思想的表述产生较大影响,对与此相关的词语的表述产生较大影响.展开一些探讨,很有必要.

一、“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文本分析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所处的语句为:

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1]370

1.“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的句读与标点.

这样标点,似乎是视为四言韵文.《文心雕龙》写作非常用功,四言韵文、对仗骈体大量应用.但这里,并非如此.

“参伍因革”,可以理解为“或此或彼赋予改变”,“参伍”为“因革”的内容,宾语提前.但是按照位置关系,“相循”与“因革”对仗,它的宾语缺失.原来设想的四言对仗韵文关系被打破了,文势失去平衡.也就是说,原来的设想不准确.

“相循”应该有宾语,那就是“参伍”,“相循、参伍”理应连读.《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疏:“参,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伍,以相参合,以相改变.”又写作“参五”.《淮南子·主术》:“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便国佐治,必参五行之.”又如《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参伍”是代词,既可以做“相循”的宾语,也可以做其它动词的宾语.如《物色》篇:“古来辞人,异代接武,无不参伍以相变,使因革融为一体.”“参伍以相变”,犹“相变以参伍”,继承前人有用的东西.

由“相循参伍”连读,自然而然地可以联想“因革通变”也应该连读.“因革”与“相循”相对,而且“因”与“相”相对,“革”与“循”相对;“通变”与“参伍”相对;整体上“因革通变”与“相循参伍”对仗.对仗关系非常工整.

蔡鑫泉 / 《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通变观

蔡鑫泉 / 《文心雕龙》“相循参伍,因革通变”文本分析与通变观

一般讲,“因革”的意思包括“因袭”.《辞海》:“因革沿革;因袭或改革.”[6]762但是,既然“相循”意继承,同一个术语体系中,另外的术语不应该与之交叉覆盖.“因革”不必越俎取代“相循”.“因革”的意思只为沿革或改革,或习惯说的创新,并不包括因袭.这可以视为《文心雕龙》术语体系的特殊性.从词性上说,“因”,虚词,不再担当实词“因循”的责任.

流行的成语中,有“因循苟且、因循守旧、因循坐误”等,“相循”的说法很少.[7]790也就是说,刘勰大可以写为“因循参伍”的.《文心雕龙》非常讲究对仗、骈体,非常讲究练字.写成“因循参伍”,“因”与下文的“因革通变”中的“因”重出.而且“相革”的说法更为罕见,“因革”中的“因”别无替代者.“相循参伍”乃是既能做到对仗,又能避免重出的较好办法.

“通变”与“参伍”相对.犹如“参伍”为“相循”的宾语,“通变”的用法稍加变化,为创新的方式、状态.

“数”,方法、手段.继承是作家的创作方法,创新也是作家的创作方法.继承与创新,刘勰两条腿走路,没有偏废.

“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这样的句式,《文心雕龙》中多有应用.如“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杂文》),“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定势》),“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比兴》),“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夸饰》),等等.

2.“相循参伍、因革通变”的简称.“相循参伍”的主体为“相循”,“因革通变”的主体是“因革”.两者的主体并列,构成简称“相循因革”,或更简洁地称为“循革”.

3.通变.

《易·系辞下》:“变者,趣时者也.”“变通”即适应时境、灵活变化而不拘滞之意.”[3]50“趣时”,随时.“变通”即适应环境、灵活多样之意.“通变”,当本于此,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通变”,尤其“变通”,是一个常用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变通依据不同情况,做非原则性的变动.”[8]67但是“因革通变”不是两个动词的并列关系,而是偏正结构:通变为副词,用作“因革”的状语.诚然,有的地方如《易·系辞上》“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变、通”都是实词.但是,刘勰在使用“通变”这个词时,已经对它们作了限定.“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我们必须根据刘勰的限定去理会.《征圣》:“故知繁略殊制,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繁略殊制,隐显异术”是两种协作方法,“抑引随时,变通适会”是对方法应用的掌握.这里的“变通”,与“通变”的词性、意思都相同.《文心雕龙》术语体系中,表示创新的术语为“因革”,而不是“通变”或“变通”.

《通变》“变则堪久,通则不乏”,是“通变”的效应,也是简洁的解释.

4.“诸如此类”的分段移行.

分段,一般根据意思.分段适当,有助于意思的表达,也有助于读者对意思的理解;反之,亦然.枚乘、相如等“广寓极状”的手法一脉相承,“五家如一”.“夫夸张声貌”开始的论述,至此意思已经完结.总结中的“因革通变”与“五家如一”无关.“诸如此类”,枚乘《七发》到张衡《西京》的夸张声貌的描述.“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是对上文的总结.“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体现了“因革通变”.这也说明,分段当从“诸如此类”开始.

《章句》:“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诸如此类”至“之数也”是总结“启行之辞”.“是以规略文统”至“岂万里之逸步哉”是具体说明,总结的内容.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出,不仅是对“五家如一”的总结,也是对前面三段的总结.也就是说,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赞曰”,乃“绝笔之言”.《文心雕龙》释文的体例,“赞曰”移行作另一段.“诸如此类”至“岂万里之逸步哉”当作一段.

沿着意思分段的思路,将文本分析的一段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夫设文之体有常”至“乃通变之术疏耳”为第一段,论述通变的重要性.“故论文之方”至“可与言通变”为第二段,论述通变与责文的关系.“夫夸张声貌”至“而五家如一”为第三段,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继承现象.“诸如此类”至“岂万里之逸步哉”为第四段,论述通变的实现与效应.最后的赞言为第五段,为总结.可以看出,整章是围绕通变铺展开的.需要指出的是,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即分为四段(不包括“赞曰”).第二段的迄止处正是“可与言通变矣”,只是它的开始以及第一段、第三段仍从一般通行的方法.[9]200

二、《文心雕龙》通变观

《文心雕龙》第二十九篇论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题目却为“通变”. “通变”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刘勰十分重视文学创作创新的适当与灵活的体现.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

“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好一派惬意、潇洒的景象.这样的文章,应该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是“通变”的较为详细的解释,也是做到“通变”的结果.否则,“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灵活的创新才能持之以恒,适当的创新才能不致读者困乏,是显而易见的.

枚乘《七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蒙泛”.这些佳句,为后人咏颂.就因为他们很好地掌握应用“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其要点在于,“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通变”的关键在于“数”.“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否则,“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通变之用,全在于人.“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这种“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的人,“可与言通变矣”.才能做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风骨》).

坚持通变的要点,在于加强自身修养,“规略文统”(《通变》);“并资博练”、“博闻”(《神思》),丰富通变之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目的是“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文心雕龙》其他章节出现“通变(变通)”的有:“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征圣》);“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议对》);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镕裁》);文情六观,“三观通变”(《知音》).“通变”都可以理解为适当、灵活.“通变”分离而成对使用的有:“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神思》);“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物色》)

《文心雕龙》构思严谨,论述缜密,某一观念往往渗透全书,“通变”的思想也是这样.“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议对》),通变虽然求“望今制奇”,但务必“参古定法”、“宜宏大体”.“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章句》),断章积句也追求适当、灵活.“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 (《章句》),也有这样的意思.“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养气》),“从容率情,优柔适会”与“通变”相通也.“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定势》),“执正”,适当;“失正”,就不适当了.“若夫善奕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总术》),意旨也在适当灵活.“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神思》),要像郢人运斤一样熟练适当,所谓“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神思》).“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辩骚》)《楚辞》,是继承与创新的典范,更是适当灵活创新的典范.对《楚辞》的继承有“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之别,文学创作继承与创新尤其是创新的实践,也有高下粗精的区别.

可以看出,刘勰重视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更为重视创新的适当与灵活.追求适当、灵活的创新,也是刘勰文学批评思想中儒家中庸思想的反映.

三、梳理

《文心雕龙》的论述,常常以某一章为主,其它章节穿插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有机整体.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表述产生偏离,必定会影响到有关部门章节的术语理解、内容表述.

1.“‘因革’,即因循和创新,这是相对的两个方面”[1]170[3]181.

在《文心雕龙》术语体系中,“因革”,为创新.将“因革”释为“因循和创新”,大大超出了对“因革”的界定.而且,这样做使得术语“因革”,涵盖了另一个术语“相循”.这违背了术语体系所要遵循的概念不能互相交叉的规则.②

2.“参伍因革,即因循和革新交互错综”[1]170.

在《文心雕龙》术语体系中,表示因循的是“相循”,“参伍”是相循的宾语.将“参伍”解释为“因循”,与“相循”重复,违背了术语体系所要遵循的概念不能重复的规则.

3.“通变”,“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文学创作上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3]178;“也就是继承和革新问题”,“通指继承”,“变指革新”[1]28、201;“撒观通变”,“通——指继承方面”,“变——指创新方面”[10]163;“通变”是动宾词组,意谓通晓(文学史之)变化[5]201.

如上所述,《文心雕龙》中“变通”与“参伍”相对,意思为适应环境、灵活多样之意思.这些论述中,“通变”成了继承与创新的代名词,完全超出了刘勰对“通变”的界定.而且,这样做,既使得术语“通变”,涵盖了另一个术语“相循”;并与另一个术语“因革”所等同.这违背了术语体系所要遵循的概念不能重复的规则.

4.“‘参伍因革’,即因循或创新交互错综”,“‘因’和‘革’错综交互,融为一体”[3]181,“‘参伍’,指交互错综”[1]170.

按照上面的分析,字面上“参伍因革”可以理解为创新的内容这样那个,简称不当造成了歧义,这也说明了这一简称有局限性.对“参伍”、“因革”的解释都超出了刘勰的界定.如上所说,较为准确的简称当为“相循因革”,或“循革”.

5.“‘通变’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3]180;“是从‘古’‘今’关系言通变之理[1]171.

《通变》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是本章总结性的最后一句话,是整章的最高概括,理所当然应该包括继承与创新两方面.制奇,创新;参古,继承.“通变”扩张为“继承、创新”,倒也与“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相称,真可谓歪打正“着”.按目前的情况看,“通变”滥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6.《知音》“六观”之三是“观通变”.“‘通变’便是说要在‘斟酌质文’‘櫽括雅俗’的基础上而‘参伍因革’,也就是要有所继承和变革.”[3]290

“观通变”不但要看有没有创新,更要看“通变”程度,即适当、灵活的程度.“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定势》),“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丽词》),“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辩骚》).这些都表明,创新也有粗细高低之分,它就是“通变”的程度.

7.开头所引的,为现在通行的分段.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也采用通行的分段方法.但两位先生在《文心雕龙译注》中则采用下面的分段:

——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11]124、390

“五家如一”,诚然也是“诸如此类,莫不相循”的.但是,一来“五家如一”已有总结,不必重复.二来《文心雕龙》讲究对仗骈体,“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是完整的一句,不可分割,“相循参伍”是的动宾结构,更不可分割.

虽然“参伍因革”移行分段有所不妥,但提示我们,现行千篇一律的“诸如此类——通变之数也”属上段、从“是以规略文统”移行分段的方法,存在着斟酌的余地.

8.常见的,“今才颖之士”起另作一段.但从内容上看,“今才颖之士”等是对“静今疏古,风气衰也”的具体说明,内在联系较为密切.从文章的连贯性看,连为一段比较合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文的分段与上面所引一段话的结尾一句标点当为:

夫设文之体有常……乃通变之术疏耳.

故论文之方……可与言通变.

夫夸张声貌……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

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岂万里之逸步哉.

赞曰……

“诸如此类”句大意为:

凡此种种说明,没有那一个作家不采用既继承若干、又根据情况而适当灵活创新的写作方法.

“相循参伍、因革通变”,相循、因革错综,参伍、通变杂糅.这就是说,文艺创作“此类之术”既非一意相循守旧,也非一味因革趋新.相循参伍要斟酌,因革务必要通变,通变为继承与革新的第一要务.

【 注 释 】

①查阅的书著有:

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选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33-126.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334、524.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C]//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334、524.

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下册)[M].齐鲁书社,1982:124、390.

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7.

姜书阁,述.文心雕龙绎旨[M].齐鲁书社,1984:115、116.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0、261、300.

王守信.孔德志.刘勰与《文心雕龙》[M].齐鲁书社,2001:179.

张光年,译述.骈体语译文心雕龙[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4、95、155.

②术语是概念的名称.术语体系应该遵循概念划分的规则.《逻辑》:概念划分的规则有三.第一,划分必须穷尽;第二,划分子项不能相容;第三,每次划分必须坚持同一划分标准.(欧阳中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5页)或参见拙著《术语学漫谈》,《中国标准化》(原《标准化通讯》),1983年第4期;《术语标准化常用逻辑知识初探(上,下)》,《电子工业标准化通讯》,1985年第1、2期;《简论术语的协调和统一——术语标准化原则与方法探讨(上,下)》,《上海标准化》,1986年第5、6期.

【 参 考 文 献 】

[1]贾锦福.文心雕龙辞典(增订本)[M].济南出版社,2010.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3]冯春田.文心雕龙释义[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M].中华书局,1996.

[5]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7]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

[9]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陆侃如,牟世金,译注.知音[M].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下册)[M].齐鲁书社,1982.

Apr. 2017Vol.37No.2

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文心雕龙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通变和《文心雕龙》和文本相关文心雕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论《文心雕龙》的写作理论体系 摘 要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我们应当从文心雕龙本身的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出发,实事求是地在原著内证中寻找坚实的证据,基于此,可以说文心雕龙以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厚重的人文意识为写作出发点,包含写作哲学、写.

2、 佛家三藏和《文心雕龙》 摘要佛家经、律、论三藏,卷帙浩繁,源远流长,一入东土,广心域,变世界,引人神游八极之表、思至幽妙之境,胸扩万仞之远,心怀穷理之志 及至南朝,释教广弘宇内,经卷敷于四海,诗文遍染禅风 观文心雕龙,立意高.

3、 《文心雕龙》当代以文体文理视域融合为视角 一、文心雕龙文理与文体在刘勰的生平考据中,大多学者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的考证推论 王元化先生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中引“刘勰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约当宋泰始初年(公元465 年)生,至梁普.

4、 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论析嵇康《声无哀乐论》 摘 要本文将以黄维樑先生提出的“情采通变体系”为思路,并以其中重新排序的“六观”法为框架,对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嵇康的论作声无哀乐论进行论析 关键词文心雕.

5、 论《文心雕龙》与《诗品》之楚辞观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旷世文论宝典,鲁迅先生曾对其文论史地位有过这样的评价“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6、 新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经典化 王军【摘要】文心雕龙作为中华传统意识形态唯一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因其文本本身所规定的属性,决定了其与文学经典化问题不可脱离 进入21世纪后,关于经典化问题的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