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古代汉语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选题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论文 汉语学报投稿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题目 国际汉语教育杂志

汉语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认知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汉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7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认知,本文是汉语类论文范文检索和音节和形容词和维度类开题报告范文.

姚晓雨

(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本文基于维度范畴框架和语料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的非标记性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双音节词化现象,阐释词化能力与人类认知等级之间的关系.汉语非标记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等级次序如下:高>深>长>宽>远>粗>厚>大.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等级次序的原因是人类空间认知层级的近似原则,这在心理空间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 双音节词化 认知等级原则 非标记性

一、引言

我国现代汉语中存在八对空间维度形容词,分别为 : 高 / 低(矮) 、深 / 浅、远 / 近、大 / 小、长 / 短、厚 / 薄、粗 / 细、宽 / 窄(金美顺,2009) .这些形容词用于描绘具备一定形状的物体在空间中所占据的空间量.在这些空间维度形容词中,表示维度扩大的词(高、深、远、大、长、厚、粗、宽)是无标记的(unmarked) ,而与它们相对的表示维度缩小的词(低、浅、近、小、短、薄、细、窄)是有标记的(marked) .非标记词具有认知显著性(cognitive salience) ,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沈家煊,1999 ; 张凤,1999) .同时,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向.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汇的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国内外学者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语义研究(陈舜婷,2010 ; Liu,2016 ; Wu,2013) 、认知分析(刘桂玲,2017 ; 陈琦,2012 ; 张志军,2010 ; 尹夏燕,2014) 、汉外对比(魏丽春,2016 ; 章琪,2016 ; 田玉粉,2016 ; 丁碧草,2015 ; 权美玲,2015)和系统研究(周磊,2016 ; 徐今,2015 ; Shimotori,2016 ; Vogel,2004 ; Lang,1989) .目前还没出现专门研究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的论著.因此,对此展开论述实有必要.考虑到非标记词的使用频率更高、更容易理解等因素,本文研究只涉及汉语中非标记词之间的词化现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首先,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定量考察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中每一个非标记词与另一个非标记词组成另一个形容词时的出现频率.该语料库的时间跨度为 1919—2012 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新的词汇可能不会出现在语料库中.为了更高效地解决语料库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作者通过收集 100 位以汉语为母语者填写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受试为国内东部某专科大专生 100 人,均处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英语水平较低(未有人通过大学英语) ,未受纯英文环境熏陶.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 第一部分请受试者判断 56 个双音节形容词是否常用,问卷内容为 1-5 级的李克特量表(1 为从不使用,5 为经常使用) ; 第二部分是填空题,题目为在给定的形容词后填入该形容词可修饰的名词.本文依照 Cohen 提出的基于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三角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弥补了单独使用定性方法或者单独使用定量方法的缺陷 (Cohen, Manion & Morrison, 2007).

(二)语料收集

首先,分别将 56 个形容词输入国家语委语料库的输入框中.由于该语料库是经过分词和词性赋码处理的,我们可直接查找目标词的形容词用法,从而排除干扰项目.如 : 在输入框中输入“长大 /a”点击搜索(a 代表形容词) ,这样就排除了“长大”作为动词的用法.同理,对长高、深大等词进行处理,不考虑其非形容词性的用法.分别记录每一个词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其次,将问卷发放给受试者,要求他们填写自己的答案.

三、实证数据

(一)来自语料库的证明

我们将 56 个形容词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逐一检索后发现 , 只有 13 组形容词出现在语料库中,具体见表 1.

分析得知 :

(1) “高大”作为形容词在语料库出现 343 次, “长远”204 次, “深远”165 次, “深厚”160次, “宽大”121 次, “远大”105 次, “粗大”79 次, “高深”44 次, “宽厚”39 次, “深长”15 次, “高远”13 次, “粗长”5 次, “粗厚”2 次.在 56 组词中,只有 13 组形容词出现在语料库中.

(2) “高”在第一位时出现 400 次, “深”出现 340 次, “长”出现 204 次, “宽”出现 160 次, “远”出现 105 次, “粗”出现 86 次, “大”和“厚”没有出现在双音节词的第一个位置. “大”在第二位时出现 648 次, “远”出现 382 次, “厚”出现 201 次, “深”出现 44 次, “长”出现 20 次, “高”和“宽”没有出现在第二个位置.

由此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都可以构成双音节形容词.我们发现第一个语义成分的词化能力是不同的,表面看似乎是不规则的,事实上,不难发现第一个语义成分的意义跟其词汇化能力有关.

(二)来自问卷调查的证明

数据显示,大多数母语者经常使用的词为: 高深,高大,深厚,远大,粗大,宽厚,深远,长远,宽大.问卷的结果与语料库中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 “高”在第一位的词化能力最高,其次是“深” ,之后是“宽” “粗” “长” .

问卷调查第二部分为填空题,请受试者填入其认为该形容词可修饰的名词.内容丰富,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选取数量最多的词展示在文中.使用频率较高,说明该事物在母语者的心理空间中有一定的原型代表性.结果如下 :

形容词本身是没有维度的,只不过是依靠形容词所修饰事物的维度特征来给其划分维度.人类有自己特有的看待空间的方式,人类语言并不是真实世界的翻版,而是经过了认知过程的加工.人类语言对空间的描写会有其描写的不同侧面(profile)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修饰具体的名词不是随意的,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空间量可以决定一个具体的名词受到哪几个空间维度形容词的修饰.从表 3 可以看出,该形容词修饰的典型名词具有原型性,是经过人类范畴化了的名词.52% 的人认为“高”可用于形容“山峰” ,人类通常以地面作为参照物衡量一座山的高度,在人们心中突显的距离是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高度.人类相对于山来说是很矮小的,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自下而上且在离地面距离远的位置.49% 的人用“深”来形容“大海”或者“井” .与山的参照物类似,人类选取海平面或者地面为参考,突显的距离是海底(井底)到海面(地面)的距离,大海和井都是人们通过垂直空间来认知的,人类位于海平面或井口之上,所以这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垂直认知.需要注意的是,还有 20% 的人认为“深”可以用来形容“峡谷”或“森林” ,这也符合词典中的解释,即从外到内的距离大,人类进入森林或者峡谷的路径是从外到内的.26% 的人写下了“长头发” ,突显了两点之间的距离.22% 和 17% 的人分别认为“路”可以由“宽”和“远”修饰,说明“路”在人们心中有两种识解方式,与人们行走的方式有关.若横穿马路,凸显的是马路的宽度 ; 而走在路上,则凸显的是离终点的远近程度.由于人类选取的观察点不同,前者注重横向的距离而后者注重纵向的距离,因而造成了此种差异.35% 人认为“树干”可以用“粗”来形容,凸显出条状物且横截面积大的特点, 而“树干”是典型的、 容易观察到横剖面的条状物体.38% 的人用“大”来形容球状物体,因为球状不需要突出某一个特定维度, 人类将此类物体图示化为一个“点”状物, 将其进行整体识解.41% 的人认为“书本”是厚的,突出的是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作为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书本,这也跟人类认知注意力有关.

四、理论探讨

从认知的观点来看,范畴化属于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是指人类从事物的差别中看到相似性,并将看似有差别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把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赵艳芳,2000) .认知语法认为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概念内容的激活,同时还取决于人类以何种方式识解这一内容(Langacker,2008) .人们在观察某一场景或事物时,实际看到的,取决于观察的仔细程度、选取的观察对象、注意力集中点以及观察的出发点.下文分别从维度、方向和距离方面对以上现象做出解释 :

(一)维度方面

范畴是语言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基本的范畴维度包括四个内部成分,即 : 零维的点、一维的线、 二维的面、 三维的体 (L.Talmy, 2005) .零维是指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视为一个点, 没有长度.一维是指视物体占有的空间为一条线,只考虑在此空间范围内的长度特征.二维是指视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为一个平面,仅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所形成的面积组成.三维是指视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为一个体积,由长度、宽度和高度组合而成.物体经由人类感官上的认知加工,最终生成与维度突显度相符合的空间维度形容词,即人们经过感官的认知与对维度空间的认知,选用对应的空间维度形容词来描述物体所处的不同维度.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按照维度可分为四组 :

零维是指视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为一个“点” ,忽略物体在三个维度(长度、宽度和高度)上的特质.零维空间最显著的特征是仅仅说明维度不突显的事物,即使事物的突显维度比较明显也会被忽略,在于着重说明物体整体的量.而汉语中的空间维度形容词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维度不突显的形容词 ( 如“大”等) ; 另一类是维度相对突显的其他形容词(如“高” “深”等) .

一维是指视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为一条“线” ,仅考虑长度上的特质,而不考虑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在高度和宽度上的特质.从词典释义可以看出“高” “深” “长”和“远”这四组词要求所说明的事物的形状必须具有维度突显的特点,对于维度不突显的事物如点形、圆形、颗粒形,则不能用它们来修饰.

二维是对“面”的突显,即把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视为一个“平面” ,仅考虑长度和宽度上的特质,而不考虑物体所占有空间范围在高度上的特征.根据词典释义可看出, “宽”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在长度和宽度上的空间特征.

三维是指把某种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体积” ,即在二维空间基础上考虑高度.三维词汇是用来描述事物在三个维度(长度、宽度和高度)上的特质.从字典的定义可以看出, “厚 /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们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实体”的属性,这是对“高 / 低”的一个补充.如 : 同属一种物质“冰”可以论“厚 / 薄” ,而“水”却不行,就是因为“冰”是固体,而“水”是液体.另一组属于三维的词语是“粗 / 细” , “粗 / 细”在汉语词典的释义中一般是指条状物的直径大小,即横剖面的大小.

(二)方向性方面

在方向性上, “高 / 低”维度具有很强的指示功能,其方向的角度是与地面呈九十度,其方向的具体内容是由下向上,而不是由上向下或向别的什么方向.考察词典中的释义,我们可以发现, “深”与“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都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人们对这种维度的认知是基于同一个参照面——地面.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种维度相对于地面的方位正好相反 : 一个位于地面之上,一个位于地面之下.如表 3 中, “高”典型修饰的是“山峰” ,而“深”典型用来修饰“井” .在“方向”这个属性上,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可分为两组 :

(三)距离性方面

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能够形容两种距离 : 一种是物体本身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另一种是物体到参照面的距离.前者可称为“连续距离” ,后者可称为“间隔距离” (徐今,2015) .据此,我们将以上八个词分为三类 :

“高”可以表示两种距离 : 一种是物体的“连续距离” ,如“高山、高楼” ; 另一种是物体距离参照面的“间隔距离” ,如“跳高、举高、高空降落”等. “深”同“高”类似,既可表示物体自身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连续距离” ,如“井深、深海” ,也指物体与参照面之间的“间隔距离” ,如我们说地核深“5112km 至 6372km”时, “深”指的是地核距离地表这一参照面的距离长短.8 个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中,可以表示“间隔距离”的形容词只有两个,即“高”和“深” .人们特别重视“高”和“深” ,并不是因为这两个词很简单,而是人们进行了更为复杂的认知加工,使它们同时具有表示物体的连续距离和间隔距离的属性,这与前文所述“高”和“深”的方向性有直接的联系.

(四)认知阐释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观察发现,汉语非标记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等级次序如下 :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客观现实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客观现实世界是客观的、永不改变的,认知世界是人类对物理空间进行感知和加工的结果,而语言则是认知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 “克隆” , 而是认知主体和外部客观世界交互的结果,是基于人类自身经验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概念化的符号表达系统,即自然语言是客观外部世界经过认知处理后折射的结果.如图 2 所示 :

对此我们总结出人类认知的等级原则如下 : 先是自下而上的垂直认知(高) ,然后是自上而下的垂直认知(深) ,最后是水平认知(深、远、长) . “高”和“深”在第一位的双音节词化能力较强.从物理空间维度上看, “高”和“深”都是一维形容词.从距离上来看, “高”和“深”既可以表示“间断距离” ,也可以表示“连续距离” .从方向上来看, “高”和“深”都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前者属于自下而上的垂直认知,而后者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认知. “长” “宽” “远”都是不具有方向性的形容词, “长”和“远”是一维形容词, “宽”是二维形容词. “厚”和“粗”是表示连续距离的、没有方向性的三维形容词. “大”这个词是零维形容词,要单独讨论. “大”和其他空间维度形容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倾向于描述在维度上不突出的事物. “大”与其他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的这种差别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当物体维度的突显值为零时,比如篮球、西瓜等球状物体或圆形物体,这时只能用“大”来形容,而不能用“长、高、深”等词语来形容 ; 另一方面,当物体的显著性超过某个极限时,如丝带、鞋带等,我们只能用“长”这个词来表示尺寸,而不能使用“大” .当然,大部分物体没有处于这两个极端状态,因此既可用“大”来形容,也可用“长、高”等词语来形容.正是由于“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该词在双音节词第一位时词化能力最低,而位于第二位时词化能力最高.放在第一位的词必须具有认知突显性,而放在第二位时,该词作为一种附加成分可以不具备认知突显性.语义上突出的是第一个成分,这也解释了“高”不作第二个成分的原因. “深”在第二位时词化能力也很低,唯一出现的位置是在“高”后面. “高”和“深”在语义和认知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可以组成词语“高深” .由此得知 : 语义的靠近是由于空间认知层级近似原则而产生的词化现象.

国内外专家也做了语言习得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英语和汉语中表示整体维度的空间量度形容词先于一维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一维空间维度形容词先于二维和三维空间维度形容词(胡德明,2003) .Clark 提出了“复杂度”假说,即空间维度形容词表达的维度增加则该词越复杂(Clark,1972) .语言习得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我们的结论,即人类语言与人类的认知有关系,空间认知层级性能够影响双音节词化的能力.

五、结语

本文基于 L.Talmy(2005)的维度范畴框架语料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的非标记性空间维度形容词之间的双音节词化现象,阐释词化能力与人类认知等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汉语非标记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等级次序如下 : 高 > 深 > 长 > 宽 > 远 > 粗 > 厚 > 大.出现这一等级次序的原因是人类空间认知层级的近似原则.同时,相关语言习得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研究还发现,非标记的汉语空间维度双音节词化现象不是绝对性的,而是一个程度性问题. “高”和“深”作为双音节词第一位时词化能力最高,粘合力最强. “大”作为第一位时词化能力最弱,但作为第二位时词化能力最高.

从认知角度看,由于人类的主观性,其对三维世界的认知是容易改变的.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感知物理空间,认知空间中的维度范畴也在人类感受周围物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即“零维的点、一维的线、二维的面、三维的体” ,在这一范畴中所认知的事物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是,人们无法直接去观察认知空间所存在的东西,只能依赖于语言空间表达的研究来探索人类在空间维度认知方面的方式和特点,关键在于人们是通过语言空间把认知空间表述出来.

上文点评,本文是大学硕士与汉语本科汉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音节和形容词和维度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界定问题 摘 要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三音节词的数量也不少,并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重要地位 合理界定三音节词是认清三音节词面貌的重要前提 三音节词的界定在学界中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三音节词与惯用.

2、 小学教师的教育倭化现象 郑玲,肖宝华(首都师范大学初……教育学院, 北京 100037)摘要在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育倭化现象,这种教育倭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言和动作行为上的侮辱、讽刺、贬损、嘲.

3、 当前抗日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现象探究 【摘 要】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刻铭记与传承 抗战电视剧的播出,可以激发全民族精神斗志,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抗战电视剧的.

4、 大学生双创样板:武汉众创空间调查 收稿日期 20180919作者简介 董实忠(1969),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摘要 自2015 年以来,在武汉市政策指导机制推动下,武汉&ldqu.

5、 商务英语中类动词与其汉语对应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 【摘 要】本文基于词化理论,采用汉语和商务英文中有关“”类动词比较的方法,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和英语常用动词用法词典……材料,以词典为工.

6、 英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化模式分析 摘 要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