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相关论文怎么写 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1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与视阈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鲜明特色,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角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阶级性、实践性、指导性和时代性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动力之源.文章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为指导,探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7-174-04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文化观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发展前途的关心.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因素通过作用于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交往活动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关于文化的能动性或反作用的认识,其基本立场是唯物史观,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现实.而文化因素是背后强大的推动力量,文化不是虚幻的意识之流,它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力量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象的一致性和目标的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革命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强调颠覆旧社会落后的文化体系,建设新社会的文化体系.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占领人民群众的思想高地.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力量的代表,把富有生机的文化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发挥文化的革命动力功能;第二,实践性和民族性.文化动力是通过各种社会实践表现出来的.文化通过生产实践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意识形态灌输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思想性和指导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凝结的思想火花,文化一经产生便能指导生产实践,并检验其真理性.无产阶级思想是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先导,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第四,时代性和战略性.文化作为实践的产物,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断更新内容,表现为实事求是的务实性,与时俱进中的创新性,科学发中的和谐性,对外交流的包容性.

马克思对文化力量的分析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思想源动力.意识形态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决定,是人们发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力求克服这种矛盾的一种思维状态.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折射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实践性,无产阶级的先进意识形态以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当意识形态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时,便会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会阻碍历史进程;第二,文化教育活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文化教育在劳动中产生,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精神境界,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程.教育一方面通过传播文化和技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劳动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为社会整体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了教育在消灭阶级和消除两极分化中的积极作用.人类觉悟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是人类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性,而日益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即文化教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文化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向自由的进一步跨越.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的,带有意识形态传递功能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原本是中国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专门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专门术语,但是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每个统治阶级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传递,把自己的利益标榜为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让被统治阶级服从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从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生产活动变革而不断变更.人们通过生产、交往和教育活动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非是精神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要置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大背景中去理解,要紧密结合时代的文化导向去寻找因果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指在大学校园开展的,由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引导的,用一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觉悟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目的性和阶级性.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将特定的意识形态施加于社会成员,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接受现存的社会制度,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第二,渗透性和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专业训练和社会实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内化为学生的血与肉,指导学生言和行,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人生境界;第三,时代性和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其目标内容和方法手段,彰显时代需要,紧跟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节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既要关注时代主题和呼声,又要反映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弘扬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激励大学生朋友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马克思文化动力观是通过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和教育等途径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是通过意识形态传递和文化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具有相似性,目标刚好契合.这为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动力观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对象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关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能动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活生生的人发生作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一切以人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施加影响,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活动.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客体,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围绕“人”来开展;第二,内容相似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认为:人是文化力量发生作用的主体,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力量的媒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文化力量的目标.文化力量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精神信仰和文化教育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因是先进的意识形态化,精神信仰和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中心人,通过设计目标、知识和技术的传递、文化教育等实践活动达到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精神品格,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目的;第三,途径相交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生作用.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实践,文化力量的发挥离不开交往实践,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可以加强文化力量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如通过精神灌输,让群众掌握理论.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第四,目标关联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通过文化的动力作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和政治素养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与国内因素交叉影响、传统与现代文化因素的融合,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网络媒体的普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国际思想领域斗争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的挑战

目前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断增强.西方国家一边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破坏活动,一边利用各种手段煽动所谓的维权运动,千方百计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学术前沿交流的圣地,对国内意识形态具有导向作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辨别能力又差,因而是西方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一些不法组织往往借助合作办学、国际交流和社会合作等名义对高校进行思想渗透,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加强.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总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可喜成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经由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转向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精神追求更加多样,于是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立性.再加上国际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使大学生思想容易波动,心理问题增加,进而动摇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甚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共同课,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文化体系的重任.但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陈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凸显.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社会矛盾:优质社会资源的短缺、市场经济的利益引导机制、以及就业缺口扩大等现实问题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微;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扩大办学规模,导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使得高校学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由于学生类型多样化引起需求多样化.高校生源与扩招前相比年龄结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家庭条件差异日益明显.结果导致学生观念冲突和利益角逐趋于显性化.特别是由于年龄差异引起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合作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紧张.二是学生素质多样化.当今大学生多为90后生人,以独生子女为主流.他们多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但是由于家庭宠爱和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抗挫折能力和团结意识较差,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形势,容易产生焦虑、困惑和各种心理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实践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时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其真实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积极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证实,通过实践证明的价值体系才更有说服力.空洞的课堂说教对于大学生而言无非是纸上谈兵,不会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其二,校内校外实践是一堂真实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让同学们到社会中感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魅力,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参观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学们不会再抱怨学习的苦和累,到现代化大工厂里体验过的同学们不会再信服崇拜享乐主义,纵观改革开放的短暂历史和辉煌成就,同学们不会再盲从西方国家的价值追求.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思想上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水到渠成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随着网络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思维的平等性和开放性,为海量信息的迅速传递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我国大学生中网民覆盖率极高.然而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大学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其一,网络媒体传递信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削弱了网络传播资源的可控性.大学生朋友在网络平台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一些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蛊惑;其二,网络平台交流方式的平等性和直接性,完全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交流过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完全不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式传授的思想观念,而是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知识观念和学习方式.网络媒体将被动式的接受教育模式变为主动式的交互式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丧失了主体地位;其三,网络交流方式的虚拟性和分裂性容易使大学生朋友放纵自己,无视法律和道德约束,一味沉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娱乐性,对于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染上网瘾,而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直至人格发生畸变.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为指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革命性和阶级性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1.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集体就是人的自由联合体.这样的集体以个人的价值实现为基础,通过集体协作让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可见,那种忽视个人利益,一味强调奉献的思维方式,不仅不能维护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反而会由于过分忽视个人价值而影响了集体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基本原则,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其一,个人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人首先通过实践活动让自己生存下去,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首先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然后提供交换满足他人需要并换取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其二,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类较低层次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就是人类希望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其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统一性.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同一历史过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价值.

  2.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实现贡献与索取的合理兼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人的抽象劳动才凝结价值,具体劳动创造的是使用价值.人类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劳动者让渡了使用价值获得了价值,消费者让渡了价值获得了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人们通过劳动不断进取,创造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人类也就获得了生存所需的各种使用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导,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只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奉献与索取的合理兼顾.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协同发展.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构成的核心部分.当前的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必然导致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所谓一元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享有不可撼动的法律地位.而经济转型与国际接轨的现实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价值交融的文化背景,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食洋不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二者的协调同发展.

(二)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包容性和多样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特征,适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

第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科学,更应该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内化为同学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教学理念的先进与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因此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发挥马克思文化动力观的包容性和先进性.树立两个理念:一是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主要方式、以考试评价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观念.只有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服务意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渗透,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二,树立“问题引导”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育特征,脱离实际的说教只会适得其反.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呈现答案.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理念能够解决同学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二,丰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其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革新内容,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其二,满足大学生需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最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群体,他们思想观念新、朝气蓬蓬,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者一定要用最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和感染大学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时效性.第三,变革教育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润泽心灵,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目的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一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所学知识通过探讨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互动式教学.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创造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双方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其三,专题式教学.通过对一些特定问题进行专题式地探讨和分析总结,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感受探索学习的魅力.第四,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亲其师则信其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的关键.具体要做到:其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渊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其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要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三观和塑造人格的主干课程.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树立教师不断学习的意识,让自己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实践性和科学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

  第一,实践活动常态化.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更离不开实践.并且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目的、有计划和常态化.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大纲和合理的考评机制,同时辅之以充足的实践经费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实践能力培养、个人目标实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三者有机结合.第二,社会实践阵地化.要保持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要校内与校外结合、城市和农村结合、企业和机关结合,地方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锻炼的需求结合,建立一批形式多样、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第三,指导教师专业化.社会实践要保持常态化和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一支校内和校外、专职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实践教师指导队伍.实践指导教师必须业务精、能力强、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实践过程中要指导有方、监督到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四)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时效性和超越性引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

  网络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时效性和超越性为指导,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和教育理念开展工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6页)异、重视网络载体的创新力量,全方位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一,树立多元主体的教育理念.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高高在上的教师队伍,秉承自上而下的直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思路对于传递知识和技能效果较为明显,而对于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却是力不从心.网络载体背景下的多主体教育可以拓展至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朋辈之间的互动教育等.网络载体为师生、师师和生生均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变以往“单项灌输”为“多方平等互动”.通过网络技术搜集各种信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全方位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开辟道路.第二,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在高校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依托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平台的跨界性和开放性,建设多方联合的育人模式.初步形成“课堂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齐抓共管的多维育人模式.高校育人借助网络资源的无边界性形成教书与实践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助于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建立学生个体发展档案.大数据可以实现对已有数据分析和加工,实现“发现新信息,创造新技术、实现新价值”.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搜集的海量信息,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通过对档案中的各类学习信息和生活信息的综合整理和分析,总结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取向.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思想文化型构模式及建构方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2019年,项目编号:16BKS118;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2018年,项目编号:16kSE06;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7年—2019年,项目编号: 2016——KYYWF-063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2019年,项目编号:16G216.]

  

参考文献:

[1] 张鹏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

[2] 朱瑞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7

[3] 曾平.试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指导意义.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9)

[4]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 武东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概念.教学与研究,2014(2)

[6] 熊念.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的高校思想和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7] 蒋德勤,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

[8] 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5(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王凤双,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责编:贾伟)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视阈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需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 收稿日期20151022基金项目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省级课题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5B02) 作者简介邹慧(1984),女,湖北黄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赜 王滨,宁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改进创新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

3、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多元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多元文化的发展速度快,其已经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思想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4、 走向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张文摘要强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关心生命一直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倡导的理念,然而,由于体制的制约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理解的偏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命教育的关注度不够,本文在此基础之上,.

5、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摘要近年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加强并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意义深远且体系庞大的资源参考 阐述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得失,探究了融入过程中现.

6、 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王新兵 裴西宏(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摘 要新工科具有新视角、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标准的本质特征 它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