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辩论文格式 政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格式 高被引论文 政论文 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开题报告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论文 沈从文论文提纲 沈从文文献综述 沈从文边城的论文

沈从文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沈从文《边城》的牧歌传统和美学价值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沈从文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8

沈从文《边城》的牧歌传统和美学价值,该文是沈从文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沈从文和牧歌传统和《边城》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牧歌传统与美学价值

王玉国

(苏州市吴中区文化馆 江苏 苏州 215100)

[摘 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标志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完全成熟的境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完美秉承牧歌文学传统的扛鼎之作,《边城》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乡土抒情模式,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边城》;牧歌传统;美学价值

成书于1934年的《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边城》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仅次于鲁迅的《呐喊》,排名第二位.《边城》之所以能有如此震撼的传播效果和文学地位,与作者秉承的牧歌文学传统不无关系.

一、牧歌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传统

牧歌,有两种基本的解释,一种是牧童、牧人所唱的歌谣;另一种泛指田园生活.当它作为民歌的一种类别而存在的时候,指的是流行于我国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区域的即兴所至的歌曲,内容多以游牧、爱情、赞美家乡为主,具有音调开阔悠长、节奏自由欢快的特点,有些地方甚至伴以自弹乐器.但本文中所探讨的牧歌,则是从田园生活这一概念里延伸生发而出的特指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特定术语.

有“牧歌之父”之称的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约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240年),是古希腊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以西西里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为题材,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既热情歌颂美好的田园生活,又抒写他们的动人恋情,为同代人所钦佩、模仿.尽管提奥克里图斯因为先后留居于西西里僭主希厄仑和埃及国王托勒密的宫廷甚久,其作品不免沾染了宫廷气息,甚至部分作品有歌颂帝王王妃、粉饰太平之嫌.但恩格斯谈到他的作品时,还是不无夸赞地说,提奥克里图斯“曾经歌颂了他们同时代人——牧人奴隶的田园诗式的生活;毫无疑问,这是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幻想”.与他同时代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提奥克里图斯的影响下也创作了10余首牧歌.如果说提奥克里图斯和维吉尔是牧歌文学传统的源头的话,那么,以维吉尔为典范的意大利作家桑那扎罗在1504年出版的小说《阿卡狄亚》和以提奥克里图斯为楷模的德国诗人格斯讷在1756年出版的《田园诗》,则掀起了西方文学史上牧歌文学的一个高峰.大约到了19世纪,以诗人海涅为论敌的德国诗人普拉滕于1834年出版了《牧歌与田园诗》,标志着牧歌文学传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当然,其重要的价值在于对牧歌文学传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反思.

梳理牧歌文学传统的发展流变,远在古希腊时代,诗人们用它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浪漫主义文学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直到后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据半壁江山时,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牧歌并没有因此而走向衰落,恰恰相反的是,它在崇尚经验和写实的写作环境中存活下来,其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在如何更好地表现城市生活的虚无荒诞与乡村生活淳朴诗意时,牧歌文学传统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万千读者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质朴生活的永恒愿望.这是有关牧歌文学传统的基本常识.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秉承了牧歌文学传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摹出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条明路.小说正是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描绘出了一幅平和宁静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文明都市里尔虞我诈的否定与反抗.

二、《边城》的牧歌传统是作者的经历、成长环境、文学认知的综合体现

沈从文出生在风光如画的湘西小城凤凰,他自幼聪颖顽皮,依恋山水以至于经常逃学,且甘心承受教师和家长的体罚.他14岁高小毕业后就按当地风俗参军,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过早地面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困苦.反过来讲,这些经历让他对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社会状况较为熟悉,对那条绵延几千里的沅水流域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民俗也了如指掌.毫无疑问,这些经历促使他形成了对民间事物独特的审美能力,并最终成为他后来从事写作的优势.

在沈从文的散文作品中,有两篇文章便于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些相关信息,即《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沈从文在这里所指的“大书”,就是自然之书.他把自然当作一本书来缓慢阅读,正好印证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观念和美学追求.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里,他坦言:“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诸如逃学之类的人生经历,是沈从文有别于其它作家的独特资源.

《边城》的牧歌传统,除了与作者的出身、经历、气质有关,还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边城》的写作时间是 “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九日完成”,而这正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潮流分野日趋明显、小说流派连续涌现的时候.当时,文坛上有两种主要的创作潮流,一种是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观察剖析中国社会,揭示阶级的对立与对抗,一种则是从文化和道德的层面入视,艺术独立意识浓厚,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与纯正,探究社会与人生.沈从文恰恰属于后者,也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边城》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证明牧歌式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出现是一种历史必然.甚至说,沈从文的《边城》和后来梁实秋在抗战时期写下的那些雅致小品文,就是这一文学现象的有力例证.

三、《边城》秉承牧歌传统所呈现的美学价值

沈从文的美学观念,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一些散文作品中.在《烛虚》、《云南看云集》里,他谈论美学与哲学.通过《水云》、《潜浮》等文章可以看出,在沈从文看来,“人性”之外,还有“神性”概念的存在.他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这是他思想意识里泛神论的一种流露,其实这更接近于一种“美”、“爱”、“神”三者一体的思想,如此说来,贯穿于沈从文思想意识深处的“神性”,也就是最高意义的人性.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一文说道,可把文字和语言的表现“当作一种抒情看待”,“因为其实本质不过是一种抒情”.从人性的角度拓展来看,《边城》秉承牧歌传统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完美地展现了乐园与挽歌的抒情意义.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乐园与挽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生命意象,而《边城》却将这两者统一在一部作品里,实属完美.

构筑一方乌托邦式的乐园,是写作《边城》时沈从文的内心冲动.他曾说过,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良的基础之上,并且投射在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同时,在牧歌式的文学中,哀怨凄楚的挽歌是其组成部分之一.从早期流传的牧歌中可以得知,牧羊人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比如说失败的爱情、粗暴的主人、朋友的死去,等等.而生活中的这些悲苦便是哀歌的来源,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学传统之一种.同为京派作家的且深受沈从文影响的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一文里如此写道:“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东西,一种痛惜情绪的怀旧.”汪曾祺用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蕴藏于《边城》文字背后的挽歌气息.对于这种忧伤的“挽歌气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现实的层面上,有诗意爱情与势利婚姻的冲突,也有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启悟与暗示,更有着人物关系之间难以沟通的误会,而这些都在加速着悲剧的发生;在象征的层面上,《边城》的桃花源意象和《圣经》中大洪水意象不谋而合,使其具有原型意义——尽管沈从文把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塑造成一个“美”和“爱”的化身,但却又是以发生在她身上的爱情悲剧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甚至说,当叙述到翠翠的母亲时,就已经隐隐暗示了翠翠的悲剧.

牧歌文学创作中,乐园和挽歌是其基本框架,而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为牧歌文学增添了纵深的文化背景.在《边城》中,沈从文不仅展示了龙舟竞渡、对歌、傩辞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也在故事的行进中穿插了提亲、陪嫁等苗族风俗,使得《边城》的乡土色彩极为深厚.特别是关于端午节的描写,几乎占了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些关于端午节民风民俗的描写,既推动了翠翠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也烘托了《边城》承继牧歌文学传统的氛围.

此外,小说《边城》里的梦幻成分强化了作品的牧歌性质.从《边城》表现的内容及超现实的创作方法来看,它的故事是建立在梦幻的基础之上.沈从文说过,小说创作应该包含“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两部分,在小说创作中必须要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而《边城》正好体现了他的这一理论主张,所运用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从整个小说来看,他并没有对当时的湘西现实社会进行精雕细琢,人物与故事的设计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超越.此外,作者在行文当中有意识地消解着当时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种种对立因素,既无阶级的对立,也无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的则是慈爱孝顺、恬静祥和、相濡以沫和同舟共济,因此,《边城》里“边城”,自然而然地升华成一个自然和谐、归真返朴的理想境界,如同存活于古代牧歌里的一处恬静美好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此文评论:此文为一篇关于沈从文和牧歌传统和《边城》方面的沈从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沈从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我心中的《边城》 摘 要边城是一部经典小说,从创作之日起便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所熟知,同时也被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专业化的分析 本文将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去分析这篇文章,以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从而找到.

2、 《边城》的审美意蕴 内容摘要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充满了浓郁的湘西风情 作者以隽永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心中完美的世外桃源,里面理想化的人物和风俗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边城审美悲剧美诗意美沈从文的诗话小说边城写.

3、 《边城》的儿处留白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中会存在许多空白和未定之处……待读者去填充 伊瑟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指出文本的空白处可以引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 因此,读小说如果能.

4、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邢贝贝/哈尔滨师范大学摘要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成熟时期的作品,其所要表达的人性与神性都臻于完美的蕴含在其笔下美的化身——翠翠的形象上 本文则借助翠翠的成长环境,桃花源般的湘西边.

5、 《边城》的空白角度解读 王聪 辽宁大学文学院摘 要从空白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寻找文本间隙来进行深度理解的方式 本文试从叙事、心理和情节三个方面来寻找边城中的空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边城;空白;叙事;情节;心.

6、 从《边城》中人文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优美画面,描述了边城人们的生活百态,里边掺杂了现实与理想、爱与被爱、恩怨与情感,造就了一个顺乎于自然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美 本文通过对边城中人文文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