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人生价值观论文 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关于价值观的论文 关于人的价值观的管理心理学论文 关于个人价值观论文的提纲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论文

关于核心价值观毕业论文范文 和马克思自由观视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核心价值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31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本文是关于核心价值观论文例文和视域和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研究类论文范文.

■曾彩茹/浙江传媒学院

摘 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特质分析出发,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存在的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的问题,基于马克思自由观与“爱”的方法相结合,从内心产生一种积极力量,以对自身尊严忠诚和价值肯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质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质.

从社会责任感方面看,大学生作为时代弄潮儿,总能紧跟时展和现实需要,思想中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社会问题能积极做出反应,勇于参与社会竞争,但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系统引导,有时候理想信念单薄,容易受不良社会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冲击,导致个人选择的失衡.

从能力素质方面看,大学生大多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但做事通常更以以个人为中心,彰显“个人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从交流沟通方式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时尚新潮流的方式,科技和信息的发达,共享时代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利用自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传播也更为迅速.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趋同问题

这样一群个性鲜明、彰显自由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认知上、情感上、行动上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成效取得.

第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上程度不高.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没有真正认同,甚至是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等,对于社会主义信仰的缺失、质疑甚至是动摇,甚至少数一部分学生有“信仰虚无”的征兆.当今社会时代变迁迅速,外在思潮不断涌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体系养成.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如果无法快速适应和调整,可能会出现适应综合征,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潮所腐化,逐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怀疑直至抛弃,以其他的价值观或信仰而取代.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学生甚至会被国外邪教势力所蛊惑,误入歧途.

第二,个人情感价值追求上偏向功利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前进,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作用发挥明显.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上更加偏向功利和物质,突出个性的自由,个人价值的实现.小部分大学生却一切都以利益为出发点,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顾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将这种经济领域的行为衍生到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学习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上大学只是为了获取一张文凭,为了以后进入社会有一块敲门砖.一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社团、学生会的工作中去,认为这种可以获取更多的人脉,积淀日后的资源.在就业导向上也是以一线城市为工作目标,希望工作轻松,福利待遇好又体面.

第三,教育的亲和力和创新性不够导致行动不足.在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设置中,教育和生活存在脱节,只是以课本讲授为重点,忽略了课本知识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结,即使是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上也没有与时俱进,内容空洞,照本宣科,针对性又不强.在一定层面上,艺术类高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没有较好实现与个体的互动和反馈,重视智育培养而轻视人格养成,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基于这样教育现实性,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行动力不足,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三、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

马克思自由观是立体的,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强调人要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工作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爱”的方法,用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产生积极力量,保持对自己尊严的忠诚和自身价值的肯定,从教育认同效用、实践内化效用、引领俱进效用三个层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实现积极自由的转变,以经过内化之后的实践效应让大学生真正肯定、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教育认同效用.教育认同效用从马克思自由观中人的主动性出发,以自身产生的“爱”,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调主体内化吸收,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要义.教育认同效用主要通过两课教学来实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需要借助这些载体,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外化为行动指南,需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实践内化效用.通过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发性行为,从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性出发,用理论的引导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个体的认同和内化效用,在不同媒介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入到实践层面,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最终目的在于实际运用,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一步结合教学内容,对其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给与点赞,让社会正能量进一步传播和弘扬.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去,如公益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认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

第三,引领俱进效用.从马克思自由观个体群体的相容性与与时俱进性出发,通过代表性群体的教育认同效用、实践内化效用的发挥,如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综合作用于其他不同群体,以点带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领航工程.通过品牌文化活动,如道德讲堂、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内容于各种文化节活动之中;通过各类学生组织,如班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党校、团校等,作为引领群体的先进性代表,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结合各类学科竞赛、专业大赛等,利用校园里一切能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设施,如宣传栏、报刊架、滚动电子屏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合在这些载体中去,潜移默化实现优秀学生带动普通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威,石海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2]李玉洁.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角解读核心价值观众的自由[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校,2013(3).

[3]杨永志,郭英楠.马克思主义基本自由观及其历史分析和中国实践[J].理论学刊,2016(5).

[4]王佳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在当代中国的价值[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5]吴贵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维度[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FDY006)的成果.

综上所述:该文是关于对写作视域和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核心价值观本科毕业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导引体系构建 田红芳 闫岩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利用人类的技术和各种发明创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他.

2、 四个全面和五大理念的价值共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透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国家哲学,是熔铸助推中国梦的“根与魂” 它作为引领民族复兴的“价值之翼”,深度融合在“四个全面”与五大.

3、 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影响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注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我国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直.

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模式培育路径探究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最后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以我校大学生为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初探——以我校大学生为例吕婧珉(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9)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