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和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0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和,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生态文明和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欧泳敏/广西师范大学

摘 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阶段,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本文中,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主要内容以及该自然观在中国的融合、创新与发展这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将之与中国的实情结合起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找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阿基米德支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最根本的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和趋离,对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交换”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生态文明的概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当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阶段.从狭义上看,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来说的一种人类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地球上自从有了人,人就开始和自然发生关系,所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亘古而又恒新的时代课题.首先,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基础和生存空间.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表现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对自然客观存在的依赖上.其次,实践使得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天然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变.然后,由于自然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人的内在尺度,人利用对自然的客观规律认识与客观自然发生联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之间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一,在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形态)中,矛盾的主导是自然,自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直接提供生活资料;第二,在物的依赖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异化和趋离的关系,自然对于人来说只是“有用的对象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存在非常多问题;第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将它置于他们的共同统治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能量,在最无愧于和合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②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对于“物质变换”的概念.“物质变换”一词源于德文的Stoffwechsel,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从生物层面上的物质交换与代谢和以劳动为前提进行社会经济商品交换时的物质变换两个层面来定义“物质变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桥梁”,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该“桥梁”的构建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就会导致物质变换的链条发生断裂,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物质变换”的异化和驱离导致了19世纪资本主义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只有为资本家带来利润才是有意义的,资本家为了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对自然进行不断的索取、掠夺和摧毁,导致了物质变换的链条发生断裂,来带了自然环境的恶化.物质变换的异化和驱离表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上.

对于19世纪资本主义生态环境的恶化,马克思认为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恩格斯认为人类面临两方面的和解,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另一个是“人类自身的和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异化和驱离,因此解决该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最根本的是要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国的传统生态自然观

对于儒家的自然观,可以用“天人合一”、“天行有常”、“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来概而括之.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人应该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主张博爱万物,尊重自然,爱惜其他生物的生命.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各阶段主要成果

1、时期

作为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极大关注.对于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文明观思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倡节俭,反对浪费,认为勤俭节约是社会生产增值的另一种方式;第二,提倡绿化祖国,美化全中国;第三,统筹“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第四,主张与自然作斗争,主张人定胜天,通过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由于当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只讲革命热情,不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导致经济的失调和资源浪费,严重破换了自然环境.

2、时期

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大力整治“三北地区”(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土地沙漠化情况,建设“绿色长城”;第二,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自然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保护与治理并举;第三,加强科学技术与法治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提出“要让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打上科技的烙印”,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谁污染就应该谁负责”,我国在此阶段先后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3、时期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历史使命落在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领导集体的肩上.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绿化美化祖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兴起全民搞绿化的活动;第二,重视生态环境在人口、科技和法治方面的建设.这一系列举措对我国接下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4、时期

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借鉴了一些国外成功的经济建设发展的经验,其中创造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5、时期

①当今中国的生态情况

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增长约9.5%的速度推动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其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第二,资源开发严重透支;第三,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②系统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进行了系统的,多维的,颇具新意的深刻论述:

第一,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以往的实践经验,敢于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其中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等理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清晰明了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人民已经从对“物质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需要日益多元化,不光是“口袋里要有钱”,而且在环境、、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

第三,在进行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与时俱进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条控制线”和相关制度规范,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将“美丽”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来;并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实践,为此报告提出了详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如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草”与“山水林田湖”的治理统筹起来,整体系统地修复和治理自然生态环境;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五,我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的的“浪潮”中,“落实减排承诺”,积极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G20杭州峰会上与参会国家达成共识,积极推进《巴黎协定》等举措,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结语

往古至今,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从“敬而畏之,看天吃饭”到“人定胜天,欲与天公试比高”再到现在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依赖”到“异化”再到现在的“和谐”.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对于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中国来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融合、创新与发展,不断推动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才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参考文献:

[1]杨丽坤.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论述[J].政工学刊,2017(12):10.

[2]姚立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当代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17(06):46~50.

[3]邵鹏,安启念.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求实,2012(08):4~7.

[4].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作者简介:欧泳敏(1994-),女,汉族,广东中山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生态文明和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齐承水【摘 要】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现代性,但是这些经典著作却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建立在哲学思维变革的基础上,并以对资本逻辑的阐释为核心而展开的,其价值旨归在于促进.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所以,生态自然规律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够任意.

3、 论中国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本文在“中国梦&rdquo.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绿色理念刍议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社会,提倡全社会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部署举措,.

5、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后3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实施大部制改革,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 近日在京召开的2018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