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开题报告张爱玲和王安忆 王安忆开题报告 风流一代杂志 王安忆长恨歌开题报告 一代近亲的影响期刊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题目

有关一代诗人忆芳华论文范文检索 跟一代诗人忆芳华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一代诗人忆芳华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3

一代诗人忆芳华,本文是关于一代诗人忆芳华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诗人忆芳华和诗人有关论文怎么写.

一代诗人忆芳华

——《春风吹过四十年——1977级大学生诗词选》简评

巴晓芳

戊戌初夏,端午.在神州大地的江河湖泊,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在挥桨击浪;在伟大诗人屈原曾长期生活的湖北荆州,中华首届诗人节正隆重举行.诗人节上,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献上了他们的作品:《春风吹过四十年——1977级大学生诗词选》(以下简称《春风》),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向首届中华诗人节献礼!向中华诗祖、伟大的屈原致敬!

一个特殊的纪念文本

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记者、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巴晓芳,中山大学教授、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张海鸥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诗词选,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诗词文本.

去年,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年份,然而,许多人却不约而同回忆起了四十年前——1977年,那个孕育希望之冬,新中国高考在中断了十一年之后重新开启,奏响了中国拨乱反正最强劲的音符,拉开了中国迈向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序幕.570万考生走进考场,27万新生进入大学.从此,“七七级”成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中华文明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历史内涵的概念.

2017年从年初到年末,回忆高考四十年的话题与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七七级现象”不仅激动着七七级群体的心情,也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什么样的历史造成了这朵“奇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吗?四十年间,这个群体表现如何?为什么教育界至今还对“七七级”津津乐道?七七级同学们正在相继退休,他们的现况如何,还会被历史继续关注吗?

巴晓芳当时和王兆鹏教授、张海鸥教授等几位七七级朋友谋划,编辑出版一本《七七级同学诗词选》,由七七级同学诗说七七级,诗说四十年.从高考往事、校园生活,到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以此纪念那次迟到十年、终究改变了我们命运的高考,纪念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

此举得到了海内外七七级同学的关注和热烈反响,纷纷传来应征作品,截稿时收到了海内外140多位七七级朋友的诗词600余首.最终收入本书共109位诗友的407首诗词作品.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正如《春风》书名所提示的,纪念恢复高考40年自然而然地成为本书的最重要题材,大约80篇,约占总数五分之一.几十篇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奏曲,见证着改革开放春风春雨催开的无边春色.笔底无不充满恢复高考的欢欣,充满求学的期盼:“渴苗梦绘三春景,寒雁期翔万里天”(郭友琴).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喜信一封云路阔,春风千里马蹄遥”(王骏);“常忆佳音初至,虽信犹疑残梦,泪水拭还潸”(卢进芳);“冰河解冻再逢春,浩荡东风分外亲”(黄春元);到冬去春回、人才选拔终于走上正轨的由衷赞美:“迎来怒放千花日,结束齐喑万马天”(陈绪华);“神州未许斯文丧,展卷遥知斗柄东”(李材尧).许多诗篇充满了对改革开放由衷地拥护,对恢复高考的感恩之情.

中国诗歌史上,对那些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且具有历史认识意义的诗歌,有“诗史”之说.关于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似乎还没有看到重要的诗词书写.个人篇什甚或有之,纪念文章当然更多,但是如此作者密集、且由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50多所高校的亲历者,以诗词的体裁自己来写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春风》可能还是第一本.本书不敢妄称诗史,勉强算是这方面的抛砖之作吧.

一个特殊校园景观的再现

对每一位七七级学生来说,对能够进入大学殿堂,都感到无比珍惜.因此在课堂上、在图书馆、在寝室、在操场、在清晨、在夜半,无不是埋头书写、朗朗诵读.很多亲历者对当初校园的学习氛围,无不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刻苦攻读的精神,在《春风》中随处可见:“夜读虫吟伴月吟,五更晨练背诗文”(孙德荣);“残月楼灯图破壁,风檐展卷到司晨”(胡颖);“书声朗朗唤晨日,漫步轻轻闻鸟音”(李宏祥).甚至还描摹到学习中的神态:“偶悟一言敲笨脑,默思几句润枯胸”(刘海清).还有对课外生活的记录:“也曾踏雪寻梅,更郊外,放歌望雁飞.对课程几目,常思折桂;操场千丈,每欲争魁.”(巴晓芳);“狂舞沙滩疯一回”(梦欣);“最忆业余球赛后,清汤劣酒也开怀”(戴义德).总之,这些诗词中,记录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多角度地表现了一代学子在那个燃烧岁月中的校园生活.

那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与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相辅相成.每次下课,走廊上师生继续交谈,上完课,老师都会主动到宿舍继续跟学生交流,有时一聊就是好半天,学生到老师家中走动,师生互相递烟.这种学习场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进入了《春风》诗词之中.“萧萧细雨,几度吟哦……骀荡一曲向天歌”(张昌武);“难得今宵同一醉,相期岁岁共斜阳”(张海鸥);“问对师生,论争兄弟,季末倾囊醉一杯”.

十年累积,导致七七级年龄差别巨大,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几岁,几乎是两辈人.他们来源复杂,经历丰富,工农商学兵,这种空前绝后的“同学”现象,在《春风》多有体现:“工农兵学来四方,叔侄弟兄同课堂.羞向先生申假日,我家宝宝唤阿娘”(陈敦刚),有的拖儿带女,有的已婚或将婚“迎秋正欲入婚房.闻讯辞期谢薄妆”(侯明铎).

这个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学生群体,在今天的学生看来似乎不可理解,当时可是绝对的真实场景.

一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春风》收入作者109位(投稿140多人).他们来自23个省市56所高校.遗憾的是,区区140余人,在27万人的庞大阵容面前,实在人数太少.

这里的原因,除了信息传播有限,有人忙于他事之外,恐怕也是进入老年后,有的懒于笔墨.有的对诗词兴趣不大,有的对格律不够熟悉,对传统文学还比较生疏,甚至也可能认为这是雕虫小技而不屑一为.此外,140多位作者的诗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们想尽量让更多的朋友作品入选,但是还有少数作品实在不符合要求,为保证基本质量,少数作品只好割爱了.

从数量的不多,到质量的不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传统诗词在这一辈知识分子心目中地位还不是很高,在社会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熏陶、古体诗词的训练与把握,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昭示人们,虽然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可弘扬优秀的诗词传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仍然任重道远.

当然,已经收入本书的这些作品,质量总体不错,有的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作者队伍中,有的已经是当代诗词界著名诗人,有的是著名学者.还有些作者,在自己辛勤创作的同时,或在诗词教育培训中传薪播火,或在各级诗词学会中做一些基层组织推动工作,默默地为诗词的普及提高、更深入地走向社会作出奉献.

从作者的来源、作品的内容来看,《春风》还隐约地传达出某些与地域、年龄、时代、学科专业、职业等因素有关的文化信息,表明了一代文化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与爱惜,也透露出他们在四十年历史变迁中复杂的经历、丰富的情感变化、或深或浅的思想变化,还反映了数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诗词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恢复.

这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厚的“同年集体记忆”,是一类社会文化群体对自己四十年经历的诗性言说.“借问登临南北客,几人挥笔续春秋”(巴晓芳).“江关迟暮,写兴亡、诗史自堪留”(景蜀慧).因此这本诗词选集,无论在诗词文化的长河中,还是在教育发展的历程里,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叙事文本,是一份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

一幅异彩纷呈的诗词长卷

《春风》作者中许多已是著名学者、诗词名家、传媒大腕、社会政要、企业成功人士.他们职业各异,成就不同,诗词的艺术水平和境界也各有千秋.但对生活、对诗词艺术都怀有共同的热爱,反映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是异彩纷呈.

——对祖国山河的赞美:“飞车之藏北,心绪与天齐.云压千峰矮,风吹百草低.牧童邀客至,猎马傍人嘶”(王兆鹏《翻越冈底斯山》);“潮涌石洞珠溅飞,其声嗡然骇异客.恍闻猛兽森然啸,忽如凄鹤悸飞急.岸柳飘摇颤若惊,石径纡曲危何岌.江潮乍起风萧萧,江潭澎湃深千尺”(邱海洲《石钟行》);“嵩梁坍峭壁,玄朗现天门……临深车涉险,望涧客销魂.高架悬钢索,长空放铁鸳.”(宋红《登湘西天门山》).

——对现实生活的书写:“长箭巍峨,霹雳一声,直上碧空.喜排云驭气,扶摇万里”(蒋蕴慧《贺神舟飞船》);“克险固堤抒浩气,救生击浪显风流.三湘情义三湘汗,不锁妖龙不罢休”(彭崇谷);“停电停水停通讯,大灾显我精神豪.临危若定渡难关,排险自救自有条”(王骏).

——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西藏照尾,东海伸头.黑龙身现,金甲顿收.金乌如月,渐缺渐幽.昏鸦绕树,百兽低眸.鸱鸮收羽,群鱼息游”(陈思和《日全食》);“初似含红橘,转如亮白刀.光浮仙路阔,势接帝阍遥.潋滟翻银浪,晶莹洗碧霄.玉潢垂素练,珠泪洒鲛绡”(周裕锴《花莲海东观月》).

——对英雄的颂歌:“板荡强挥擎柱手,疾风劲炽仲秋原.凛然据理伸鸿义,赤胆披肝御寇顽”(刘传铁);“卢龙塞上立英雄.水下长城波影重.斩倭歌伴大刀舞,穿石血流长镐锋”(孙霄兵).

——对亲人的记挂:“梦绕故园路,泪沾新补衣.自怜犹寸草,何以报春晖”(莫砺锋);“算春光应知人意,携此风、月夜叩妆楼”(张海鸥).

——对师友的怀念:“往昔难回首.有谁知、歌随明月,酹凭杯酒.两代砚传慷慨事,寂寞死生师友”(张宏生);“声声珍重勤嘱咐,依依回首涕泗流.终信相逢缘有定,天涯不过是广州”(李希跃).

——海外游子的乡思:“浮舟沧海怅昆仑.泪忍西窗抹吻痕……长街风雪人来去,寂夜乡音幻似真.归也不归毋问究,禁城钟鼓唤风新”(苏炜);“秋风入梦园.倍感月光寒.枫叶天涯落,箫声故土残.几番鸿雁影,千里彩云间”(黄庆宏).

——对职业的坚持:“百丈楼台添浩气,廿年讲席伴湖滨”(尚永亮);“十年揭秘萦工尺,三法钩玄涉古今”(陈中寅).

——老骥伏枥的壮志:“豪情余勇待舒张.我欲行吟挽夕阳”(黄金辉);“清闲愿作吟中客,漫步人生又一峰”(孔维清);“纵在夕阳里,无愧对苍颜”(卢竞芳).

还有中国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传统,在本书中也不乏表现,如《五童殇歌》(王晓卫)《伤饿鵟》(巴晓芳)等.

林林总总,真可谓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一份难忘的青春记忆

“七七级”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是一段特殊历史酿成的文化故事,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抹奇特的印迹.“七七级”群体,绝大多数曾经经历了很多磨难,很多同学都有上山下乡、务工务农的经历.这些最低层的经历,使他们真正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基层社会,带着这种宝贵的人生财富,来到得来不易的大学学堂,他们面临着的该是一个怎样广阔的舞台,正可谓天高任鸟飞.实事也是如此,他们不仅是刻苦攻读的一代,更是独立思考的一代,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砥砺前行,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领军人物、社会中坚乃至国家栋梁.但他们对七七高考却是刻骨铭心,无论是恢复高考四十年,还是三十年、二十年,每逢重要的时间节点,七七级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往情深地回忆这次非凡的经历.这本“诗说七七级”的诗词选本,尽管选人未周,选诗可能未能尽如人意.但它一定是为中国诗歌史、中国教育史、为中国历史描述了一个诗意的七七级,留下了一抹难忘的青春记忆.这种诗意的青春记忆,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每一位作者身上,正如《春风》“编者寄语”最后一段所说的:

“编罢本书,已是丁酉隆冬,江南大雪,楚泽寒梅又着花,岭南也终于入冬,有了难得的季节感.推窗远眺,弦月如钩,天光云影中仿佛有屈子行吟的身影,仿佛有李杜苏辛的鸾珮音容,千古诗魂文脉,在这本七七级诗词选中卓约隐现.”

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有此一书,应无愧于时代,可以告慰前贤.

(作者巴晓芳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记者、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综上而言:这篇文章为关于诗人忆芳华和诗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一代诗人忆芳华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一代诗人忆芳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端午忆屈原 端午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发源于楚地,源远流长 每到这个时节,美食佳肴,阖家欢乐,各式各样的粽子琳琅满目,挂艾草、赛龙舟、走亲访友,好不热闹 透过喜悦的表面,穿越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末期,追溯端.

2、 架空一代:我们离真实世界有多远? 在微信运动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当Wifi成为“底层需求”,现实生活也在不断被&ldq.

3、 习俗忆趣麦蚕飘香 “冷蒸——哟!”一声声,一声声,染绿了大街,染绿了小巷,染绿了桥上的人影和水下的云影 农谚道立夏十八朝,家家往家挑 春末夏初,谷雨过后,南通人就开始惦记.

4、 忆我的老领导方铭 熊华源我到文献研究室工作,至今已有34年 每当我回顾自己走过的从事文献研究工作的历程时,方铭同志那慈祥的面容,那一桩桩、一件件她关心年轻同志政治思想进步、编研业务成长,以及在生活上对我们体贴照顾的情景.

5、 年轻一代任重道远 中国崛起、中国强盛、中国梦想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年轻一代,8 0后、9 0后、0 0后、10后,你们将挑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深秋初冬,季节变换,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6、 莫慌,当孩子成新一代低头族 智能时代来势凶猛,我们的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子产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 它们本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孩子,容易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当孩子成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