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 当代政治论文 政治中学生论文王也 初四政治论文

政治理论课类论文怎么撰写 和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政治理论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8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该文是政治理论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亲和力和思想政治和性视角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邵西梅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在过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不甚理想.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主体间性理论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坚持以人为本和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弊端,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01-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中,其亲和力欠佳.从主体间性的理论视角分析,主要是单纯注重教师主体,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背离了主体间性的教育原则.在主体间性的教育理论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两者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主体间性又称为“交互主体性”,最早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交往主体性一方面指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指主体间存在着共通性.哈本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改造了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指出主体间性是在个性化基础上实现社会化以及在社会化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指他人与我在生存上的共同存在及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认可.可见,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是超越并包容主体双方的“公共主体”,是超越自我,从而走向“他人”并且与其构成交互主体,或者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存在.综合可知,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的对象关系走出了自我论和个人主义的圈子,从而步入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存在并且在协商对话中寻求共识的后人道主义时代.[2]

主体间性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在新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和规律.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对传统的非主体式教学和个人主体式教学的一种超越.传统的非主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确立了教师的绝对地位,主要依靠的是单方向灌输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主—客教育模式.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并认可彼此的主体性地位,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以及人品境界得到进步提升,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双向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3]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两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这种新型教育关系超越了传统上把教师与学生进行主客二分的主客体模式,把学生看成同教师一样的“人”的主体,教学过程由过去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讲授,转变为“在平等对话中全面促使学生成长成才”.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最为有利的关系.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因素

从教育教学的实践角度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产生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反映的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感、亲切感、互动性和接受度,以非实体要素的形式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近几年伴随新形势和新情况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提升面临着一些问题.

教材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认可所教的内容,并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统一性,说理较多,而实证较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同时,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主要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主要指本科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与初高中政治课内容之间存在重复;横向主要指大学四门公共政治课以及形势政策课之间内容的重复.重复的内容知识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知识新颖程度的需求,教育的目的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现了矛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问题.“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总书记曾讲到:“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4]”现今世界复杂多变,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尖锐,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两种功力不足”,不会、不能甚至不敢对一些敏感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从而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释疑解惑的理想期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喜欢表演“独角戏”,单向度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新媒体新知识不善于接受和学习,话语内容跟不上网络时代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对教学新手段、新方法不屑一顾,由此导致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也就很难实现思政课“从文本走进学生心中”的理想效果.

学生问题.我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带了较大的冲击,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思想延伸到社会的各领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后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将报考研究生、出国、过级(计算机、外语)等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有些学生因为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对政治产生失望甚至消极悲观的心理倾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莫名的抵触情绪.

三、主体间性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原则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现状欠佳,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主体性的“施展”以学生主体性的“牺牲”为代价,使教育主体双方之间关系扭曲.因此,构建一种新的基于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它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主体间性哲学强调要用人的方式来理解人、思考人.“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个体的独特的生命存在,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都应受到关爱和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个性自由.同时关注学生的内在诉求,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改进,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需要、思想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及个体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掌握政治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学生多方面成长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的人,不仅是“教—学”的关系,更多的是思想观念的相互启发和碰撞.因此,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使学生的认知理论得以丰富,而且在意志、情感、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5]

另一方面,坚持师生平等交往的原则.主体间性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地位上平等,当然这里的平等是相对的.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即所谓“平等中的首席”,“平等中的首席”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中,教师应处于“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具体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外在控制.[6]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处于主导地位.[7]但是学生也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平等交流、充分沟通,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对理论知识的认同.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单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学生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的教育过程,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只有坚持平等互动的原则,才能真正的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良性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8]

四、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需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主体性作用,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弊端,突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主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9]

1.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建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内容.要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第一,把握教学内容的方向,坚持教学为人民服务、为发展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的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立场,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推进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进课堂.同时,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遵循“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第二,系统全面的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课程的内容,明确大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实现有效衔接避免重复,防止大学生在上课时产生“炒冷饭”的感觉.第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融入.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他、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活起来”.既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同时还要关注理论逻辑中所凸显的问题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强化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主体作用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保证.

第一,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具备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课堂上正确、直面、深刻的剖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曲解论.同时要不断充实具有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选择反映时代精神和特色的事件、任务来感染激励学生.[11]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科学化、高效益.总书记提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第三,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情施教.教学活动是知识和情感双重交流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信号展示出自己内心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感染教育对象,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容的情感认同.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怀有坚定的信奉之情,在授课过程中声情并茂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影响感染学生,使得教师情感、学生情感与知识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达到知情交融的良好效果.

2.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动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主体间性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在规律.教师主导主体作用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接受实现的.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主体作用无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也不可能实现,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主体作用:首先,创新交往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教师与学生教学双方的互动交往.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兴趣和内在潜力,通过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角色转换、实践锻炼、榜样示范、情景再现等方式,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构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课堂教学.其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丰富,既有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当代中国现实国情的讨论,还有对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探讨,这些宏大的命题只有转化成个体真正的体验时,其中的道理和立场才能被学生们理解.[13]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只有投身实践,学生们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主体间性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既需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设计师地位和身份的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中心地位的肯定.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强调将两者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和亲和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1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梁德友.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4):193.

[3]居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6.

[4].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5]上官苗苗,王立仁.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2):61.

[6][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4.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5.

[8]石书臣.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5.

[9]杨兆强,刘玲,弓俊红.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91-92.

[10],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11]邵西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98.

[13]张红霞,葛连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2):45.

[责任编辑:张学玲]

该文点评,此文为一篇适合亲和力和思想政治和性视角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政治理论课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政治理论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计划》实施的视角 郭萍(郧阳师范高……专科学校,湖北十堰442000)摘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本文在认真研读创新计划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管理基于儒家管理文化的视角 闫学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无疑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归纳了儒家管理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且期望能够通过借鉴儒家优秀的管.

3、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影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思想政治课供给主体对实践教学价值和内涵认识模糊,供给主.

4、 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6 019摘要实践是理论之源也是理论之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正确途径 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亲.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 摘要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增加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实践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

6、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困境与 摘 要如何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地方高校受地域环境、办学条件、师生状况以及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面临一些困境,对此加以分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