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研究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的接受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20

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的接受,该文是研究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谢灵运和《维摩诘经》和研究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中古时期的谢灵运作为“王谢”二家之一的士族成员,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吸收.为了解谢灵运对大乘佛教典籍《维摩诘经》的接受情况,我们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发现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在人生进退的选择上,受家族文化的熏陶,更倾向于成为建丰功伟业的“立功者”,可见他接受《维摩诘经》的思想极为有限;二是谢灵运直接在文章中多次引用《维摩诘经》,与老庄之书并行无碍,可见魏晋时学术思想上尚有一定自由,这直接为隋唐时期的三教合流开辟了道路;三是谢灵运的《维摩十譬赞》表现出魏晋人对生命无常、时世变迁的极其敏感的特点,这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四是在人生走向灭亡之际,他最终接受佛教生死轮回思想,相传他以自己美须供奉维摩像,可见在人生末路之际他接受维摩思想以期得到灵魂超脱.总之,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是不彻底的,是深深打着时代烙印的,但他对《维摩诘经》的接受为唐宋时代的维摩信仰和居士文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谢灵运;《维摩诘经》;接受;文献;借鉴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8)11-0070-0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中的“王谢”指的就是魏晋时期在政治上炙手可热的王导家族和谢安家族.王家出了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谢家则有在淝水之战中以7万兵力战胜前秦苻坚15万兵众的大将军谢安,另有大诗人谢灵运等.受时代风气和家族文化的影响,谢灵运对佛教的接受是多方面的,佛教著述也颇有成就.但是,作为一位出身高贵、世上少有的天才,他一直渴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却未能如愿.不仅如此,谢灵运屡次行为放诞,后因罪获刑,最终广州弃市,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那么,谢灵运在接受佛教时,尤其是接受《维摩诘经》,侧重哪些方面?维摩诘对于谢灵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本文拟对此作一番探究.

按《宋书》本传所述,《山居赋》当作于谢灵运第一次隐居故乡始宁之时.《宋书》本传云:“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作《山居赋》并自注,以文言其事.”①此赋称赏始宁的山水之美,同时主要以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为旨归.

谢灵运4岁时离开故乡,送到交往密切的钱塘杜明师馆中治养,15岁由杜明师馆入京.23年之后,他调任为永嘉太守.杜明师是当时的五斗米道士,相传有弟子十万,是当时钱塘的道教领袖.谢灵运从4岁到15岁时跟从杜明师,道家思想自然对其影响深厚.因此,《山居赋》多引老庄之书,原因是不难想见的.

可同时谢灵运对于佛教,尤其是《维摩诘经》也多有引用.不仅引用,而且还在自注中说明所引之书.其原因何在呢?

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吃教》中说:“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用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鲁迅先生的这种观察是准确的.魏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据人研究可能仅为28岁.马怀良先生在《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一书中,分析魏晋人所经受的折磨有瘟疫、战争和政治上的混乱.正因为寿命的短促,所以“死神唤醒了人”②.人们饱受死亡的煎熬之时,格外在意生命意义之所在.中国士人向来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对抗死亡的方式,而谢灵运作为有着显赫家世的谢家子孙,受到祖业的感召,也希望为国立功,有所建树.他既然袭封康乐侯,在意的自然不是财富,而是为国效命的机会.然而,诚如其族叔谢混所言,“阿客博而无检.”(《宋书·谢弘微传》)阿客,指的就是谢灵运,小名客儿.谢灵运才高学广,可是为人行事无检.无检,指的是不检点、不受约束.观其后来人生经历,不能不说谢混巨眼识人.《宋书》本传云:“坐辄杀门生,免官.”出守永嘉太守后,“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运逾旬朔,民讼,不复关怀.”③后来书写“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此诗被同志称为“造反的檄文”④.可见诗人的性格特点,一无遮拦,率意为之,并且其思想矛盾也极多.

他这样的性格,自然是不适于政治,亦不适于官场的.然而,却因其家族门庭显赫,自认为才能宜参权要,而实际上却被当权者以文士相待.这与谢灵运的人生理想是不相合的.那么,不合又如何呢?谢灵运先是采取消极抵抗,后来却是积极抵抗,而无论是哪一种抵抗,都无异是以卵击石.

《山居赋》引用《维摩诘经》的有两处.“庶镫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自注云:“镫王、香积事出《维摩经》.”⑤此是第一处.后文中有:“杏坛、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柿被实于长浦.”自注云:“《维摩诘经》园.”⑥由此可以看出,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的熟悉,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

赋中不仅多处引用《维摩诘经》,而且还说“法音晨听,放生夕归”,“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阙.法鼓朗呼,颂偈清发.”⑦可见在谢灵运的生活方式中,经常听法音、放生,还常与僧人往来.既是如此,谢灵运虽然不曾有居士别号,而他的生活方式实与唐宋期间的居士生活方式无异了.更何况,谢灵运还著有《辨宗论》等一系列的佛教论著.他对佛教的理解是相当深入的.甚至在《庐山慧远法师诔》序中说:“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⑧言下之意是,自己15岁起就有向佛之心,但由于慧远去世,愿望未能实现.谢灵运有一次与友人同游,友人要去垂钓,谢灵运说自己自从信仰佛法之后,从不杀生.所以,不能陪他同游.可见,其向佛之心并非不诚.不过诚如顾绍柏所言:“他那及时行乐、不受管束的思想与佛教教义和戒律不能相容.所以佛教思想,在灵运那里不能取道家思想而代之,只能相辅以行.”⑨就谢灵运的性格来看,他出身贵族,4岁时便受教于当时著名道士,而且在魏晋风度中,士人们并不崇尚节制,反而欣赏放浪形骸.如《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⑩

这种越名教而任自然之风,只有魏晋人才有.谢灵运较于刘伶有过之而无不及.《南史·谢灵运传》:“又与王弘之诸人秋亭饮酒,倮身大呼,岂页深不堪,遣信相闻.”?輥?輯?訛意思是他与王弘之等人在千秋亭喝酒,裸身大叫.可见谢灵运的所作所为,亦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之体现.

谢灵运曾率五百僮仆出游,当时太守以为山贼,查看究竟,才知是谢灵运在游山玩水.而此时谢灵运坐在帐中床上,床前小几,茶点一应俱全,太守惊讶,难怪谢康乐出游要五百人跟从,原来是这般豪奢享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中的清规戒律,是谢灵运所无法尊奉也不想遵守的.那么,谢灵运接受的当是如维摩一般的居士佛教,在世间过着享乐的生活,在世间与出世间没有分别,故而在他的赋中一再引述《维摩诘经》.

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还体现在《维摩经十譬赞》中?輥?輰?訛.

聚沫泡合

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即异成貌状,消散

归虚壑.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愚俗骇变化,

横复生欣怛.

性内相表状,非炎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

非向我.如何滞著人,终岁迷因果?

芭蕉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ー.含萼不结核,敷华何

由实.至人善取譬,无幸谁能律?莫昵缘合时,当视

分散日.

幻工作同异,谁复谓非真.一从逝物过,既往亦

何陈?谬者疑久近,达者皆自宾.勿起离合情,会无

百代人.

觉谓寝无知,寐中非无见.意状盈眼前,好恶迭

万变.既悟眇已往,惜为浮物恋.孰视娑婆尽,宁当

非赤县?

影响合

影响顺形声,资物故生理.一日挥霍去,何因相

像似.群有靡不然,昧漠呼自己.四色尚无本,八微

欲安恃?

浮云

泛滥明月阴,荟蔚南山雨.能为变动用,在我竟

无取.俄已就飞散,岂复得攒聚?诸法既无我,何由

有我所?

倏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恒物生灭后,谁复核

迟速?慎勿空留念,横使神理恧.发已道易孚,忘情

长之福.

这八首赞体文,在天竺佛教中对应的是“呗”或者“梵呗”,因为形式为韵文,与诗相似,所以,很多人也将之视作诗.这八首赞,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空观思想.谢灵运写作此赞,其所读《维摩诘经》的版本,当为鸠摩罗什所译的《方便品第二》,拙作中已有讨论,此不赘述.?輥?輱?訛

谢灵运作为门第高贵的颖悟之士,对佛教典籍极为熟悉,然其选择《维摩诘经》中的“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这些意象,体现了他在接受《维摩诘经》时的某些特点.

无论是“聚沫”“泡”,还是“焰”“梦”“幻”“影响”,又或者是“浮云”“电”,都有瞬息变化的特点.表面的色相与实际的根本之间,是完全不相同的.那么,谁能认识根本呢?谢灵运云:“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只有智慧君子,才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何必去辛劳与争夺呢?这与谢灵运多次想要隐居山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芭蕉》《聚幻》《电》三文中的结尾,提到“缘合”“分散”“离合”“忘情”,《维摩诘经》原文是“是身如聚沫……是身如芭蕉……是身如幻……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指的是身体本身,或者生命本身.

一方面,谢灵运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病,如:“卧积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斋中读书》)再如“矧乃卧沉疴,针石苦微身.”(《北亭与吏民别》)据陈桥生先生的统计,谢灵运诗文中有19处谈及自身疾病,并且根据陈桥生的研究,认为谢灵运得的病是肺结核.?輥?輲?訛另有学者认为不是肺结核,而可能是肺气肿.不管他所患疾病是何病,总之,都说明他身体素质不佳,常常生病.一个经常生病的人,对生命的感受与常人不同.一般而言,会显得更脆弱,更敏感,更能体会到人世的变化无常,再加上谢灵运所处的时代政治上极为昏暗(具体见《谢灵运传》),战乱频仍,人们遭受意外死亡的机率很高.因此,由于身体不健康的原因,谢灵运对“变、幻”体会极深,另外,也与他所处时代普遍缺乏安全感、稳定感有关.

另一方面,谢灵运在赞中作了自己的发挥,更偏向于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许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因为4岁便离开家在外生活,之后又外出为官,很多时候被迫与家人亲友分别.西方心理学家鲍勃在他的著作《母爱关怀与心理健康》一书中认为,母亲的爱与照顾,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虽然不能找到谢灵运缺少母爱的直接证据,但是,我们也许可以想象一下,一个4岁的孩子,在离开温暖的家庭,去往钱塘时必有诸多的不舍.从他4岁离家,去钱塘跟随杜明师的这一经历,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他自幼年开始,便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或者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因此,面对宣扬大乘空观思想的《维摩诘经》,他最大的收获,或许是人生八苦中的“爱别离”之苦的解脱.谢灵运又名客儿、谢客,人生如客,何来安全感?

谢灵运族叔谢混说灵运博而无检、《谢灵运传》云其“性褊激,多愆礼度”,可见其人才学很高,但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方面的情商很低.如此看来,谢灵运从佛教中找寻的第一点安慰,或许就是弥合亲人的离别之痛.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的交情,与一般的交情颇为不同.他在面对谢惠连时屡得佳句,或许这也能从侧面佐证我们的猜想:谢灵运4岁离家,客于他乡11年,因此,对家人团聚较一般人更为敏感,更为向往,也更为期待.

谢灵运对《维摩诘经》极为熟悉,选择这十譬作赞,而且从赞中“一从逝物过”“好恶迭万变”“在我竟无取”“俄已就飞散”“恒物生灭后,谁复核迟速”这几句中,可见作者对事物的变化本质把握得非常精到.这既是咏物,我们也可以结合其时代背景,看出他把握“聚幻、梦、浮云、电”这些事物上,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魏晋人寿命很短,诚如前文马怀良先生所说“死神唤醒了人”,谢灵运的家族虽是士族大家,但他家族的人活过50岁的极少.父亲在灵运出生不久即去世,祖父在他一两岁时去世.这些早期人生经历必会对谢灵运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之,谢灵运写《维摩经十譬赞》,主要接受的是《维摩诘经》中事物变幻无常、瞬息即逝的这一方面.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谢灵运长期疾病缠身,更容易体会生命的脆弱与易逝.二是谢灵运生于豪门,但幼年离家,缺少亲人关爱,缺乏安全感,所以,格外敏感脆弱.三是当时的国家动荡不安,整个社会经常风云变幻,变化成为常态.

谢灵运的族叔谢混在赠给灵运的诗中写道:“康乐诞通变,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輥?輳?訛

谢混是孝武帝的乘龙快婿,也是陈郡谢家后来的中心人物.谢灵运15岁回到乌衣巷时,恃才傲物,目下无尘,族叔谢混见其锋芒太露,便在诗中加以劝诫.观谢灵运之一生,不仅政治上数次站错队,而且一次出手打死门人被免官,后又在做临川内史之时,不遵职守,肆意游玩,后为有司所纠时,谢灵运竟“兴兵叛逸”,而且还写了同志称之为“造反的檄文”的反诗.同志对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的批语是:“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輥?輴?訛当然,也有人认为,谢灵运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造反之事是否被诬陷,谁是谁非,现在难以评判.我们只能从其诗文出发,寻找他的思想脉胳.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作为一代骄子,平时写诗作文,多有炫耀才学之时,或出于其他目的有言不由衷之时,但是对于一个临刑之前的人来说,似乎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我们看谢灵运的《临终》诗: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近,霍生命

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

非所愍.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

获岩上泯.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輥?輵?訛

此诗前两句所言,龚胜是西汉彭城人,哀帝时官至光禄大夫.后王莽篡位,龚胜辞官回家,王莽让使者请他入朝,龚胜说自己不能一身事二姓,后来绝食而亡.李业也是王莽时人,与龚胜的经历类似,后来被王莽派人赐毒酒而死.嵇公和霍生,均指忠烈之士.此处用典,当以自比.“霜叶”和“冲风菌”二句,均指自己的处境之悲凉.“邂逅”“修短”二句,指自己生不逢时,难遇明主,而生命又极其短促.“送心”“斯痛”二句,指自己致命遂志——即死亡,正觉即佛教中“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这种不得志的痛苦,已经忍耐太久.“恨我”“不获”二句,指自己此生可悲,不能再老死山林,而要死在刑场上了.最后两句,指自己此生再无其他可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对于亲友仇敌一视同仁,以免落下今天这样的祸患.在这首绝命诗里,有过往的心路历程之剖析,也有对现世的绝望与悲哀,还有临终前的凄苦与伤怀而最终走向佛教的怀抱,将希望寄托在来生,不再用分别心对待人事,不再那样用好恶心区分一切,也不要随便臧否人物,而要用众生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临终之时的幡然悔悟,或许才有了施舍胡须的举措.唐代刘?在《隋唐嘉话》卷下有言:“晋谢灵运须美,临刑,施为南海祇洹寺维摩诘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驿取之.又恐为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遂绝.”?輥?輶?訛

这段话,不论是传说还是实有其事,结合他的《临终》诗和对作者生平经历的把握,都可以看出谢灵运接受维摩诘思想的特点.

《临终》诗中已经开始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否定自己在人生中的种种好恶,认为应以佛教里的万法平等的观念来对待“怨与亲”.如果这样,不仅可以全身避祸,心灵也能得到解脱.《维摩诘经》中关于“世出世不二”“语默不二”“有烦恼、无烦恼不二”谈得极为透彻.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玩味有加,自然能够理解其说.只可惜,此生此世,没能做到以“不二之心”处世,而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或许是他将胡须施舍给维摩诘像的缘由吧.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典籍中宣扬在家居士思想的佛典.维摩居士自己家财无量,辩才无碍,而又能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神通广大,智慧无边.此经对于中国士人影响极大.从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来看,大概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其一,谢灵运的人生经历中,婴儿期间,父亲去世,在故乡生活到4岁时,便离家去钱塘道士家长到15岁,深受道家影响,所以,维摩思想始终不占其思想之主流.虽然灵运天资聪颖,但其性格褊激,率性而为,与魏晋名士风度如出一辙,以致居乱世而不能全身.政治抱负极大,而权谋智慧甚拙,故而酿成自己“广州弃市”的悲剧.他的悲剧既是时代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另外,身为膏粱子弟,自小生活优渥,故而很难恪守清规戒律.这也是他不能全心尊奉佛法的原因之一.

其二,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最明显最集中的体现是《维摩经十譬赞》.这既是对佛理的理解,更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同时,也是居处乱世的心灵折射.《维摩经十譬赞》中的情感,是对世事无常、瞬息变幻的政治风云的无法把握的惊恐.整个时代充满了瘟疫、战争以及种种政治斗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死亡的威胁使得整个时代极其缺乏安全感.谢灵运4岁便被送往钱塘,交由道士杜明师处抚养.这件事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谢家担心这根独苗不能养大,故而寻求道教的庇佑.佛教成为名士风流的谈资,实是因为佛教能使苦难的心灵,得以喘息,得以安慰,得以解脱.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对于魏晋时的谢灵运而言,亦是如此.诗人矛盾一生,临刑之前,所写之诗,所施舍的胡须,就如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仅能缓释此生的悲痛,而且寄来生以希望.

其三,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维摩诘经》多有引用并且自注出处,可以看出,谢灵运对《维摩诘经》熟悉之程度尤如老庄之书,亦可见谢灵运在文学创作时,常对《维摩诘经》精细研读与把握.只要能使痛苦的心灵得以解脱,便无思想上的分别与芥蒂.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魏晋时代在学术思想上较为自由的特点.这一点不仅与汉代不同,且也直接为隋唐时期的三教合流开辟了道路.

其四,在人生走向灭亡之际,他接受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据唐代刘?《隋唐嘉话》所言,他以自己的美须来供奉维摩诘像,可见在人生末路之际,他最终接受《维摩诘经》以期得到灵魂的超脱.总之,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既深刻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与个人出身及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之,谢灵运接受《维摩诘经》是不彻底的,是深深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但其为唐宋时代所盛行的维摩信仰和居士文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借鉴.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研究专业范文可作为谢灵运和《维摩诘经》和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高炜引言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问题颇有争议 本文试图从谢灵运的身世经历、儒玄释思潮的影响、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入手,来论证谢灵运山水诗中玄言成分的合理性 一.

2、 谢灵运山水诗中景和情的个人特色 摘 要谢灵运的山水诗倾向于着力刻画山水景物,将山水作为客观的描摹对象,同时也通过穿插抒情性语句、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寻找“新”“俊”的意象、形成独到的诗歌.

3、 活着是一场分裂的游戏太宰治《维庸之妻》中的人生困局 毛一平“没有人情味也罢,只要我们能活着就行 ”这是大谷夫人对夫妻两人生活最有力的解释 太宰治维庸之妻中所讨论的,是一摊不可逆转的人生沼泽 放浪无赖的大谷先生把身为人的责任完全抛.

4、 《周易下经》既济卦六十三 王哲珲离为火,坎为水,水在火上,水火相济则事成 六十卦只有本卦六爻刚柔均当位 但是过于完整,反而僵化,不能再有大的作为,因此,必须坚守正道,继续奋发努力 否则,必将是起初吉祥,最终危乱 济,便是渡河的.

5、 从英雄传说到民族史诗爱沙尼亚《卡列维波埃格》简论 摘要爱沙尼亚是东波罗的海国家,其民族史诗卡列维波埃格世界闻名 这是一部诞生于浪漫主义时代,典型的“以传统为导向”的英雄史诗,它由F.R.克列茨瓦尔德根据民俗资料,用古老诗体形式.

6、 我和尼摩的环球陆旅之约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一扇窗阻挡了纷飞大雪和凛冽寒风的嚣张气焰 我坐在窗边的躺椅上,一边抚摸着腿上“呼噜噜”晒着肚皮的猫咪,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水果,畅游在海底两万里中   在海底我认识了一个机灵开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