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物理杂志 大学论文题目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 老年大学教育论文 老年大学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湖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会计大学毕业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论文模板

老年大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老年大学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老年大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6

老年大学,该文是关于老年大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老年和大学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冬日的夜来得早,风从窗户缝晕钻进犀,暗下来的房间突然变得好大好冷清.

刘雯君

冬日的夜来得早,风从窗户缝里钻进屋,暗下来的房间突然变得好大好冷清.吴老师偎在被子里,正在点艾灸的手,划着火柴的一瞬间不自主地抖动着.火柴梗很长,是宾馆里自制的那种.儿子经常出差,会带回这样的火柴,现在人都用打火机了,火柴很少见,商店买不到了,可吴老师还是习惯用火柴.火柴杆快烧到头了,拇指粗的艾灸还没有点燃.人老了,腿脚不好,长了骨刺,她除了经常到南干渠边上的中医诊所做理疗,就是自己在家熏艾灸,用以缓解不适和疼痛.

火柴彻底烧完,火柴杆一节一节熄灭,支撑不住落下来.吴老师想用烟灰缸去接,可动作慢了,落在被子上.被子是女儿买的,粉色印花丝绸四件套,来不及抢救,迅速被落下的火柴熔出一个洞.她心疼地拍打着被子,清理上面的灰烬,一下又一下地拍打,一滴泪就落在了那刚熔出的洞里,一滴又一滴,一会儿形成了一大片印迹.

最近,吴老师总是在黄昏时感伤,脆弱的神经穿过白天和黑夜的交界之后,心情才能渐渐平复.

有些事情她真的想不明白,比如一早漱口的时候发现牙龈出血,于是给女儿打电话,让她下班带清来.电话接通,铃声响了很久,没人接.她一连打了三个电话过去还是没人接.中午以后,她就一直打,不知道打了多少个电话依旧没人接.最后,吴老师有些生气,索性打通儿子的电话,直接说,自己人老了,儿女既然顾不上管老人,干脆送去养老院.没想到,儿子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还说,刚好明天是周末,通知家人都回家商量这件事.不容吴老师再说什么,就把电话挂了.

放下电话没一会儿,女儿的电话打进来,说一直在总部开会,刚回办公室就接到小弟的电话,明白意思了,尊重老人家的选择,明天一定准时回家,把母亲进养老院的事情安排好……

吴老师傻掉了,明明是矫情地找儿子撒个娇,却被儿女裹挟着要进养老院,心里不禁翻江倒海.

这一辈子,老伴顺着自己,儿女顺着自己.为什么老了,老伴撒手走了,只剩一个人,日子就再也顺不起来了?找个说话的人都难,好不容易和儿子搭上腔,还把意思弄拧巴了.

这个夜如此漫长.

艾灸终于点燃,放在小盒子里,用带子固定在腿的膝关节处.女婿买的盒装艾灸安全又便捷.艾灸熏起来,人就放松了.躺在床上,吴老师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过去的事情.

吴老师叫吴秀莲.她的职业并不是老师,当了一辈子的国企仓库保管员,直到退休,也没有改变过.吴老师的称呼是退休后在老年大学上课,一群老头老太太给起的.五十岁进老年大学算是年轻的,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能想得开,撇下一家老小,每天画画、唱歌、跳舞……吴秀莲进的那家老年大学,老头、老太太们的年龄跨度从五十岁到八十岁不等,基本上都是家庭环境比较好,子女没什么拖累的.老人们自身有点文化,喜欢文艺,在一起修身养性其乐融融.

只有吴秀莲是个例外,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并不富裕.退休时,女儿刚生完孩子,公公婆婆是边远农村的,指望不上,指着她帮忙照顾坐月子,看护襁褓中的外孙.那当口,正赶上吴秀莲第一次参加区里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旗袍舞大赛,作为台柱子,她正在进行紧张地训练,一堂课也不能落下.她的精力全在练舞上,没有心思顾及女儿的难处.

她看着女儿抱在怀里的宝宝,平静的态度几近冷漠: “带孩子的事情,你们自己想办法吧,我不能被儿女绑架,要为自己活一回.你们年轻人,思想太落后,学学人家西方国家,一代人只管一代人,自己生的娃自己带.”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窗外有风吹进来,撩动了她的黑发.她用手撸了撸,那动作散发着女性的妩媚.她侧身看到了衣柜镜子里的自己,满意地微笑了一下.

她的人生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似乎一切刚刚开始.

吴秀莲的“壮举”,很快就被老年大学里的老人们听说了,都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她成为老人们生活的典范.这以后大家就称呼吴秀莲为吴老师.吴秀莲很为自己得来“吴老师”的称呼而骄傲,此后,愈发向新潮、时尚方面发展.现代派的吴老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跳民族舞、走时装秀、打太极拳、参加合唱比赛,日子过得满满当当.退休时的空虚、失落,一扫而去.

那天夜里,女儿抱着正发烧的宝宝哭着回娘家.女婿出差了,女儿一个人不知所措.吴老师宽慰女儿: “小孩子发个烧,没有关系,你们小时候也这样,吃点退烧药,发发汗就好了.”

到半夜,吴老师的老伴老石看宝宝烧得面目通红,全身抽搐,觉得不对劲,赶紧喊醒守在宝宝旁边打盹的女儿,抱着宝宝就往医院冲.医生说,幸亏来得及时,不然会烧出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

老石陪女儿在医院守了整整一夜,早上赶着上班,回家安排吴老师到医院帮忙.可吴老师不在家,她留了张纸条说,代表老年大学到外地参加旗袍走秀比赛,三天后回来.

一早,老石做好早餐,忙着叫醒读高中的儿子起床吃早点,出门上学.他向单位请了假,留下照顾一大家子人.中午和晚上,分别给上学的儿子及医院的女儿送饭.一天下来,跟打仗一样.

吴老师三天后回家,老石没有一句责备.

吴老师当然知道自己找了个好丈夫,但好丈夫也是调教出来的.她认为,老石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有本钱.就说家里住的这三室的房子吧,那是吴老师娘家的.吴老师只有一个弟弟,房子原本是吴老师父亲单位分的,计划给弟弟结婚用的.弟弟在部队很多年,找了个青岛媳妇.媳妇家条件特别好,转业时安排了弟弟在青岛的工作和住房.弟弟索性直接留在青岛生活.

老石和吴老师结婚时,因工龄不足,没资格分单位的房子,住的是单身宿舍.吴老师生了女儿后,突然发现生活的艰辛无法逾越.单身宿舍房间里只能放一张大床,硬塞进一只婴儿床,连站脚转身的地方也没有.房间常年充满过道里各家炒菜的油烟味,宝宝张嘴哭时,都会被油烟味呛到.她抱着孩子回娘家哭诉,父母让他们一家三口留下暂住,这一住就是七年.老石人太老实,单位排队等分房始终无望.后来房子逐渐商品化,分房最终化为泡影.

吴老师再次怀孕,即将有第二个孩子时,不免多了些思虑.她探听父母的口气,希望父母把房子过户给自己.理由很充分,弟弟在外地安居乐业,这么多年自己和丈夫承担了照顾老人的重担.但是,老父亲观念很守旧,认为不管儿子在哪里,房子都是儿子的.女儿是嫁出去的人,占家里的房子怎么也说不过去.起先,只是试探着,没有放在明面上说,暗流涌动各自揣测.吴老师见暗示没有作用,于是直接挑明了要房子.老父亲一口回绝了.他认为女儿女婿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极大的冒犯,一气之下,将青岛的儿子媳妇召回家摊牌.原以为,房子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知道,吴老师挺着即将临盆的大肚子,找来居委会主任张大妈和街坊邻居坐了一屋子人.老父亲是个爱面子的人,不愿意家事外扬,见了这阵仗很是气馁.不等父母和弟弟开口,吴老师就先发制人,请街坊邻居证明,这么些年自己和老石是怎样照顾二老的.自从住进家里,没有让老人下过厨房,老石一手包揽所有家务.老人住院,日夜伺候不离左右,试问儿子在哪里?人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老石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早将二老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看待,怎么不能算儿子?

她看着父亲质问: “您的亲儿子在青岛生活得很好,三年才有空回家看您一次.您将房子给亲儿子,他没法住.您的意思是空着都行,也不管不顾真正待你们好、照顾你们晚年的我们一家人的死活,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一屋子人哗然.两个老人默然.弟弟的话到嘴边也哽住了.

弟媳妇跳出来,嚷嚷着: “儿子继承遗产天经地义,你家孩子跟谁姓?你们不是这家人,房子是我们的.”

吴老师捧着肚子大笑: “你是谁?你敢诅咒我家老人,现在说的是房子.你想得蛮远,人还在,就谈遗产,有没有家教?”

话说到这份儿上,两个老人的脸气得一阵红、一阵白.弟弟狠狠地瞪了女人一眼,正欲开口说话,吴老师发作了,满脸痛苦的表情,估计要生产了.一屋子人骚动起来,喊老石送老婆去医院,却被吴老师制止了.她拿出预先准备的产权房资料及相关过户材料,让父母签字,否则她不去医院.情况危急,她裤子上已经浸满了血,滴到地板上格外刺目.房间里忽地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看着父子俩. “这是要出人命呀!”张大妈一声大喊,提醒了所有的人.吴老师嘴唇煞白,等待的心笃定而坚决.直到父母在众目睽睽下颤颤巍巍签完字,她艰难地将材料塞进衣服口袋,才安然地倒在老石怀里,被抱上早就叫好的出租车,向医院方向疾驰而去.

吴老师的绝招,让弟弟和弟媳再也不愿回武汉.多年后,二老先后离世,办完丧事,姐弟之间彻底断了来往.

一家四口人,享的都是吴老师的福,这就是本钱.那个年代多少家庭还在鸽子笼似的团结户里挣扎,吴老师一家,一直是周围邻居艳羡的对象,她很享受这种感觉.

老石本就是敦厚之人,并不在意吴老师的小伎俩、小矫情,只知道一味对家人尽心尽力.

有了理所当然的理由,吴老师越发在老年大学玩得欢.可是,上老年大学开销很大,除了交学费,还有比赛的服装费、路费,以及在外参赛时必须自理的住宿费、餐费等,吴老师的退休工资只够自己的老年生活开销.家里的柴米油盐、水电煤气等日常开销,以及两个孩子的学费,培优的资料费、补课费,都靠老石应付.好在老石在钢厂干了大半辈子检修工作,没白干.他有一把好手艺,水、电、气的活儿全能拿下,经常在外边跑私活,赚钱补贴家用.一家人的日子在老石的操持下,也过得平平顺顺.

闭上眼睛,吴老师总是想那一段好日子.她知道儿女对她极不满,那时候的她并不在乎.这个家是她说了算,老石一心一意对她好,这就足够.

孩子们成家后,一次吃年饭,一家人在一起聊家常.聊着聊着,就开始集体回忆过去的日子.女儿来回念叨,那时候年轻,刚有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多么希望妈妈能帮帮忙,给一些生活指导,可妈认为,她的所谓老年生活比儿女们重要.那是小家庭最苦最难的日子,妈妈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心真够狠的.好在有个好老爸,屎一把尿一把,风一程雨一程,孩子就长大了.女儿当时说这番话的时候,一半申讨,一半调侃,吴老师被堵在那里无法回应.

老石拍拍女儿的肩膀,岔开话题,笑着说: “我倒是蛮感谢你们的妈妈,给我生了最好的儿女.”大家听着也蛮开心,于是,换了话题.说一说,笑一笑,女儿的抱怨就被埋在话题的最下面,一会儿,烟消云散,全忘了.

可如今老石走了,回想起女儿的这番话,吴老师就有些不是滋味.

女婿喝酒常常醉,喝醉了就搂着老石,哕里哕唆一堆话: “爸,这辈子我最感谢的人是您,您老了我们养.中国就是中国,尊老爱幼是传统.学西方国家的亲子关系,那根本就是邯郸学步,是个笑话.大家都知道,上慈才能下孝,没有凭空来的回报,这也叫一报还一报,我们一定报您的恩.”本是醉话,听得吴老师心惊肉跳,感觉特别心虚.

说那话的时候,女儿和女婿的儿子已经读中学了.

读中学的外孙给老石的碗里夹满了菜: “姥爷快吃菜,光喝酒会醉的,别理我爸,他总是瞎喝酒……”

老石摸着外孙的头,一脸的欣慰.

儿子也加进来凑热闹,继续深入追溯高考前那段日子.他记得那时候,老石每天到学校送饭,饭碗里埋的粉蒸肉、糖醋排骨、炸鸡块、什锦菜、鱼圆子、藕夹……饭菜一周不重样,天天有惊喜,大饱口福,同学们羡慕得直掉口水.天气突变的日子,老石一定拿着衣服或是雨具站在学校门口.学校晚自习时间延后,老石伫立在街口,站成路灯下的剪影,老远就能看见.儿子每次会奔跑着,冲到老石跟前站住,用肩膀顶老石的肩膀,嗔怪:“爸,学校离家只有一个路口,这么近您还不放心.跟您说了无数回,不用等,不用等,您就是不听.”

成长的日子老石一路陪伴,没有训斥和指责,只有支持和关爱.儿子没有青春期的叛逆,每天充实而快乐.随后是更多细节的叠加,回忆悠长而温暖.

故事里没有吴老师,她似乎从来没有在儿子这段生活中存在过.

这样的尴尬,亦是很多年后吴老师才幡然醒悟的.凡尘里的障眼物太多,没有一颗透亮的心是看不清的.只有等待现实用残酷的方式进行清空之后,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才能呈现.有些后知后觉的人,需要排开岁月的纷扰,让时间停止,在寂静的夜里凝想,过去的一幕闪现,才能突然明白,陪伴成长过程中母亲角色的缺失,该是多么大的遗憾.

退休后,欢欢闹闹的十五年,似乎就是吴老师的青春.她感受到一次不一样的绽放,跳舞、唱歌、走秀、书法、绘画,虽然都是初学,虽然都不见长进,但其中的感受和三十年的仓库保管工作完全不同.吴老师甚至感觉,这样的十五年比青春期更美好.青春时期的吴老师内向而局促,书读得也不怎么好,早早就走进了工厂,和工厂的工人结了婚.在机器轰鸣中,在说话跟吵架一样的人群中过了三十多年.日子间没有距离,每天都是头一天的重复,几十年一晃而过.叠加在一起的青年、中年时光,回忆时单一而乏味,囫囵着,白活了一样.生活中除了多俩孩子,就是家长里短,没有任何收获.

反而是退休后的老年大学生活,让她感觉到日子的精彩纷呈.那个蛰伏在心底最深处的“妖”一样的女人活回来了,像《白雪公主》里的睡美人被王子吻醒了,生活变得美好而绚丽.

吴老师一直以为,暮年生活会在不老的金色祝福里缓缓落幕.她忘记了所有的梦都需要舞台.她的舞台是老石给的,老石才是她生活的主旨及核心.

这一年,是退休的老石在一家装修公司打工的第五年.

这一天,装室内水暖时,老石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抢救后,诊断为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从此偏瘫在床.

吴老师的好日子结束了.

吴老师准备将老石交给护工看管,自己继续上老年大学的各种课程.她把想法说出来时,却遭到老年大学老人们的指责,大家背后议论纷纷.

一位快八十岁的老太太找到吴老师说: “小吴呀,听老姐姐一句话,回家伺候老伴吧!一辈子的缘分,能多在一起一天就是福.有一天人走了,想都想不回来,莫留遗憾.”那一刻,吴老师还沉浸在老师新教的旗袍秀的舞步上,她发现六十岁以后学东西越来越慢,一遍遍琢磨、练习,总也达不到要求,正跟自己较劲呢.

其实,吴老师心里一直不愿意接受老石偏瘫在床这个事实.那天,老石被抬到医院,吴老师一直很淡定.儿女在医院进进出出地忙乎,她压根没操心,脑袋一片混沌,不停地在心里计算,老石住院会耽误她多少堂老年大学的课.

老太太的话让她呆住了,大脑不会思考一样.

老太太继续说: “我老伴走了十年,自己身体也还撑得住,儿女让我来老年大学解个闷,混混日子.姐告诉你呀,有人在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一口气,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伴.我宁愿有个瘫痪的老伴在家陪着,也不愿意到这里来插科打诨,没意思……”说着眼泪落下来.

吴老师突然觉得委屈,老石真是拖累了自己呢,她在心里暗暗地想.

吴老师坚持把老石一个人留在家里.她自作主张托人请了护工.虽然,请的护工不正规,也没有经过培训,但是便宜.吴老师观察了三天,觉得护工还不错,就安心去老年大学了.没有家人守着,护工马虎地应付差事.终于有一天,护工带着吴老师忘记上锁的抽屉里的三千元跑路了.再到*去,那家临时*早就没了踪影.

吴老师的儿子报案,人没抓到.

没有护工,吴老师每天早早起床,准备好老石的早餐和中餐,分类放好,微波炉一转就可以吃.她坚持去上老年大学.她只在那里待上一小时,耻来回的时间要用两小时.她太喜欢老年大学里的鸟语花香、亭台楼阁、窗明几净、书墨流香、素琴春歌……在老人堆里她总是那么风姿绰约.时间在她身上的停顿,让她找到了这个年龄独有的骄傲和自信.还有新老学员不变的艳羡的目光……只有在这里吴老师才是最美好的,怎么能够轻易舍去?

偏瘫的老石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试着慢慢地磨着一条残腿,自己上厕所、倒水喝、用微波炉热饭菜,操作失误时常常会摔跤.摔倒一次,要用好长时间才能自己爬起来.吴老师回家时,往往是一片狼藉.地上有水,微波炉里有泼洒的饭菜……最严重的一次,老石支撑着残腿热饭时摔倒,撞到小板凳上,痛得躺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儿子回家撞见,将老石送进医院,拍片显示胸前的三根肋骨骨折.

这一次,儿子明确提出,吴老师必须放弃老年大学.儿子含着眼泪对吴老师说: “妈,求你不要再去老年大学了.医生说了,爸这种偏瘫会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严重,必须有人陪在身边.您现在身体也还不错,刚好照顾我爸.”

吴老师也很难过: “照顾你爸没问题,我每周只要求去一次老年大学,你们看行不行?我不能没有朋友,总得找个透气的地方,你们说是不是?”

儿子难过地撇撇嘴,摇摇头: “您怎么这样……”话似乎堵在喉咙口说不下去.

女儿接过话: “妈,您从退休那天起就开始透气,就有一堆老年大学的朋友.那当口,正是我们子女需要您的时候,您把一堆家务事都扔给了我爸.这口气,您透了十来年,我爸没有一丝怨言,您在外边玩够了,美够了.这个我们做子女的,也没话说.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家的天塌了.我爸现在需要您的照顾,您不能一直这样自私.”女儿的话像扔出的炸弹.

吴老师被炸晕了: “你说什么——我自私?我嫁给你们的爸爸,当时他一无所有,里里外外都是我张罗,还生了你们俩,一把屎、一把尿将你们拉扯大,我容易吗?到头来被你戴这么大一顶帽子.”

吴老师泪眼蒙陇,再次将目光投向儿子,希望得到理解.儿子眼里全是泪:“妈,您什么也别说了.您以前蛮辛苦我们知道,您以后还得辛苦.您必须回家照顾好我爸,我爸必须安度晚年.”

吴老师低声说: “那你们做儿女的,也该做点什么吧!难道指望我一个人,就能看护好你爸?”

儿子回复: “我们当然会经常回家看看.可我们每天要上班,解决爸爸长期偏瘫在床的问题,只有靠您.也只有您照顾着,我们才能放心.”

吴老师坚持了十五年的老年大学生活结束了.

生活进入新的环节,对于吴老师来说不太容易.很多年没有做家务,照顾人更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她只能试着重新走进厨房,做出来的饭菜自己都没有胃口吃.每天伺候老石吃喝换洗,是一件极为乏味的事情.唯一的乐趣是偶尔推着老石到南干渠转转,遇到老年大学的熟人打招呼,人家总会说,吴老师还是那么年轻,身材还是那么好,不跳舞可惜了.吴老师总可以在这样的话语里找到安慰和满足感.生活中多一点这样的感觉也是好的.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八年.吴老师每天守着老石,从早上起床开始,就没有一刻消停.老石要喝水,她得端到跟前.老石要大便,她得送上便盆.偏瘫的人运动少,每天早上的大便是难题,肚子胀得不行,干结的大便硬是出不来.吴老师只能用开塞露一点点帮老石把大便润出来.满头大汗,终于听见干结的大便像石头子一样落在便盆里,才可以松一口气.那宿便的恶臭,几乎将吴老师熏昏过去.

接下来是早餐,一碗鸡蛋面.吴老师只会做这一种面,老石天天吃,从不换花样.即便是这样,如果吴老师不帮着喂,老石残着一只手,只能吃得遍地开花.可她实在没有精力和耐心,帮老石将食物一口一口喂进嘴.

当然,也有理由,让老石自己吃,可以多锻炼锻炼,对身体恢复有好处.那些被煮得软塌塌的面,掉在哪里粘在哪里.于是,地上、椅子上、桌上、衣服上,包括老石的嘴角边,都粘着黏糊的面条.

吴老师总结经验,鸡蛋面端给老石之前,在周围所有可能洒落面条的地方铺上报纸,等他一点点将面塞进嘴吃完,把报纸卷走即可.终于,可以消停一会儿,将老石安顿在椅子上看报、看电视,吴老师就到菜市场买菜.

她出门买菜时,会像去老年大学一样,认真收拾一下.扑点薄薄的粉,抹上淡淡的口红,有时甚至会穿上旗袍,拎着手袋,迎着阳光,恍惚间吴老师会有一切依旧、握住时光的愉悦.遇见一同买菜的老街坊,对面的人上下打量,投来异样的目光,她会暗自窃喜.为还可以穿进旗袍的身体,为没有丢失的自信,谁说“老”和年龄有关?老不老,分明是一种状态,只要年轻的状态还在, “老”就无法附着在身体上.她认为自己没有老.可这样的优雅在菜场里逛荡一圈,就丢失殆尽.走出菜场时,天突然就下起雨,买的排骨、藕、白菜、西红柿、*、洋葱、鸡蛋……沉甸甸的.吴老师后悔菜买多了,感觉自己腿力不支,一边的肩膀不得不倾斜下去,与一身旗袍的装束不搭.漂亮的白色羊皮鞋被蹭上了泥巴印子,雨落在头上,染过的头发打湿后,流下来的是污汤汤的水,滴落在浅色的旗袍上……

手忙脚乱极为狼狈的时候,一只有力的大手接过了吴老师拎的菜,还递上了一把伞.抬头看,是街坊贾老头.不是很熟,见过面,工作的时候和老石在厂里一个工段,是同行.贾老头快八十的年纪,身体看上去还是很硬朗.他去年刚走了老伴,搬来和小儿子住,每天给上中学的孙子送饭.

贾老头一脸和善的笑容: “我帮你把菜送回家.”

吴老师终于救住了形象.

这以后,贾老头经常帮吴老师送菜回家.路上两个人聊着天,吴老师知道贾老头厨艺不错,就请教他蛋羹的做法.贾老头一口气说出五种不同的蛋羹做法,虾仁鸡蛋羹、香葱鸡蛋羹、水果鸡蛋羹、肉末鸡蛋羹、枸杞鸡蛋羹.吴老师听得很带劲,本来觉得做饭是乏味的事情,一下来了兴致,回家就按教的方法做,做得很成功.

有时候,在菜场没有遇见贾老头,吴老师会打电话过去,请教其他菜的做法,并认真地做好笔记,做出来给老石吃.老石长胖了.

吴老师和贾老头渐渐熟识了,但每次送菜,贾老头只到门口,从不主动提出进门.有一回,家里水管冻裂了,水漫金山.吴老师打电话找儿子来修,儿子刚好出差了;找女婿,说是暂时脱不开身,只能晚上赶过来;跑到物业问询,说归房管部门管,要下午才能来修.

吴老师想到贾老头,打电话过去求助.不一会儿,贾老头带着工具来了,关掉水管总阀,换上新水管,分分钟解决问题.

快过春节时,吴老师打电话给贾老头,说想自己做年夜饭,给儿女们一个惊喜.她请贾老头当幕后策划,菜单,需要卤、炸的菜,请贾老头到家里帮忙先做好.贾老头一口就答应了.要卤的菜有牛肉、猪蹄、火腿肠、鸡爪、干子;要炸的有肉圆子、藕圆子、鱼块,贾老头合计了一下,安排好给孙子送饭的事情,下午到吴老师家.进门的时候,正赶上吴老师用开塞露帮老石润滑大便,干结的大便像驴粪蛋子一样噼里啪啦落在便盆里.老石便秘一周了,这会儿正享受排便的畅快.贾老头进门时,里外大门都开着,屋子里飘着让人难以忍受的恶臭.他皱了皱眉,进门打招呼.吴老师忙带上老石房间的门出来,把贾老头请进厨房.两个人开始忙碌,有说有笑.卤菜和油炸丸子同时进行.卤菜的技巧在于拌大料,过一道水,除去腥味,给足料慢慢熬.炸丸子麻烦一些,肉泥、藕泥分别搅拌好,放作料,成形人锅.鱼块有些腥味,放到最后炸.油锅架上炉子,控制油温极为重要.贾老头干活慢条斯理,有章有法,同时细细地对吴老师说道,处处都有技巧,都是平素日子间的经验和总结.生病前的老石本是厨艺高手,可吴老师从来没有在意,只是恣意享受着一日三餐.这一刻,贾老头的手艺却吸引着吴老师的求知欲,孜孜不倦地学习.

吴老师将卧室里正在大便的老石忘得干干净净.直到卧室传来一声轰响,她慌忙跑进屋,见老石摔在地上喘着粗气,便盆打翻了,大便落了一地.老石费力地用不清晰的声音解释: “我想——自己起来,没想到……”一边无力地捶打自己的身体.

这种时候,出现这样的场景,吴老师几乎要疯掉,对着老石大声斥责,连吼带骂,一番发泄.一转身,看见贾老头推门伸进脑袋,满脸的惊愕与无措.那些怨怼的声音还在空气中碰撞,等待新的冲击波,吴老师的喉管突然堵塞,声音戛然而止.老石无助的样子定格了,房间里死一般沉静.

那以后,老石再也不开口说话,他关闭了对外的世界.之前,含混的声音不清晰地从喉管里发出来,认真听是能听清的,正常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可现在,老石和外界切断了语言的交流,成为了一个影像,让吴老师疯掉的影像.

这之后,贾老头很婉转地拉远了与吴老师的距离,慢慢地,两个人生疏下来,不再见面.

吴老师迅速萎顿下去,每天给老石做的饭菜再也没有那么多花样.她还是觉得简单一点好,而且身体也越来越糟糕,腿脚不利索,腰也常常酸痛.

吴老师的生活再次进入到没完没了的重复里,她不能克制自己内心的抱怨.心烦的时候,依旧会对老石大喊大叫,老石总是沉默.吴老师感觉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了一只颤娠,老石已经长在背上了,根本就甩不脱.

再以后,出门买菜,吴老师穿上松垮的便装.太局促的衣服实在不适合干活,菜场里再也遇不到贾老头,没人帮忙拎菜了.吴老师也一天天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以前买菜一天只用跑一趟,后来买菜分两次.原因有三:一是菜多了拿不动;二是脑子算账算不过来;三是记性越来越差,买的东西多了会丢三落四.一段日子下来,和街坊们见面偶尔搭讪寒暄一番,大家逐渐接受了这个从异类回归的老太太,慢慢就越来越熟了,拉家常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老石的身体一天天衰败下去,每天只在床与座椅之间挪动地方,吃喝拉撒,任人摆布.儿女们周末和节假日间或来看他们,那都是日子间的点缀,不作数的.一日又一日,没有尽头的重复伺候,没有交流,只有程序性地完成每个环节该做的事情,让吴老师烦透了.

她已经很久没有跳舞、听音乐、练书法.老石像一把利剑,斩断了她崇尚的生活.起初,吴老师挤出哪怕一点点时间,也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有限的体能被一日三餐饭和老石永远干结的大便侵蚀,吴老师彻底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再次遇见贾老头,是在南干渠公园.贾老头在一群老人中间坐着聊天,一抬眼就看见拎着菜路过的吴老师,两个人很自然地打招呼,似乎以前的事情没有发生一样.聊聊家常,问问各自的生活,谈到老石,贾老头说老家有一个老中医的祖传秘方,对偏瘫病人康复很有效,能治疗便秘,增加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季节变化的时候不容易感冒.吴老师按照贾老头给的药方,抓了一堆药回家,每天坚持熬给老石喝.那中药似乎有些作用,老石喝了睡眠好许多,食欲也不错.

偶尔一次,吴老师一个人絮叨,说亏了贾老头热心弄来的药方子,见了效果,也不知该怎么谢谢人家.一边的老石听了,身体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那以后,老石突然拒绝喝中药.每次吴老师费时费力熬好的中药,老石一口也不沾.不论吴老师怎么劝,怎么解释,老石一声不吭,就是不喝.逼急了就故意将碗摔在地上,满地都是冲鼻的中药味,吴老师感觉那就是自己心里长年氤氲的味道.

吴老师很着急,找到贾老头询问,贾老头说: “会不会是药太苦,病人喝不下去呀?”

“那怎么办?”吴老师愁眉不展.

“将中药里加一点精细的白砂糖,不影响中药效果,但可以改变口感.试试看是不是会好一点.”贾老头建议.

“哎,只有试试看.”吴老师抱着一丝希望.

糖买好了,是太古的精细白砂糖,极易融,可还没来得及给老石尝试改良的中药,他就病了,住进医院.

老石偏瘫后,每年都会住两三次院.这次诊断为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老石吃东西越来越少,吴老师着急.医生建议家属,年龄大的人要注意吃清淡的东西,吃咸了,肾脏及身体各个脏器都负担不起.出院回到家,女儿提醒吴老师:做菜味道不要太重了,这段日子老人吞咽慢,做粥给他吃,粥里放一点青菜和汽水肉,只加一点点盐,好好调理一段时间,身体会恢复得好一点.女儿比吴老师会持家,吴老师接受建议.

吴老师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熬粥,一锅粥只用配点菜汤,就可以解决一日三餐,倒是简便了好多.只是,老石吞不下青菜叶子和汽水肉,吴老师只能改做白粥给他吃.一周下来,老石的身体越来越萎靡不振,从床上移到椅子上的力气都没有,动不动就摔跤.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有几次摔倒,吴老师根本无法把浑身无力、瘫在地上的老石扶起来,只好打电话将儿子叫回家,才把在地上躺了一个多小时的老石弄上床.

老石再次被送到医院,是用救护车送进去的.明明已经奄奄一息,医生居然没有查出病因,只好做全面检查.最后一项检查出来,说老石情况恶化是缺钠所致,吊瓶里立即换上了生理盐水.怎么会缺钠呢?吴老师一头雾水,儿子在一边瞪大眼睛: “妈,是氯化钠,我爸缺盐呀,没劲才会经常摔倒.”

回家儿子打开盐罐子,吴老师还比划着: “喏,这两罐子里都是盐,我把这个蓝罐子里的盐给你爸爸吃,那是你姐在网上专门买的硒盐;我自己吃的是白罐子里的碘盐.”

儿子将蓝罐子里的盐放进嘴里舔了舔: “哇,妈,这是糖呀!”

“不可能!”吴老师额头全是汗.

突然,她想到那包买回的太古精细糖……细看那精细的糖和盐真没有区别.她慌乱地打开储藏柜,一眼就看见女儿买的硒盐,并未开封,完好无损地躺在那里.

夜里,老石走了.

人真正老去,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吴老师是在老石走的那个夜晚白头的.本来是一头灰黑掺杂的头发,一夜之间白得不留一丝杂质.

她从来不知道这个一生陪伴、一味承受、固执沉默的男人,终于有一天会彻底离开她.她的天彻底崩塌,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老石的影子,家里的每个物件都能唤起对老石的回忆.有一个人一直陪伴在生命里,是如此重要,如此珍贵.她在几近耄耋之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吴老师三天米粒未进,只喝了一些鲜榨果汁,儿女一直陪在身边.

丧事办完了,儿女们要上班,恢复了各自的正常生活.家里只剩吴老师,一个人的屋子,角角落落都写着悲凉.她眼睛是直的,神情恍惚.儿子、女儿劝了吴老师好多次,让她到老年大学继续之前的活动.站在镜子前,她看到的是一个白发苍苍、形容枯槁、背驼眼浊的老人,她知道回不去了,不仅是外形,而是心境回不去了.

吴老师一大早出门,从不照镜子.她佝偻着身体,在南干渠公园和一群老人聊天,坐在老人们中间,听老头们谈叙利亚战争、美国总统大选,听老太太们谈媳妇的是与非.说累了,老人们就散了,各自回家吃午饭.吴老师不回家,在街边的面馆吃一碗面.她下午又回到公园,听人拉琴唱歌,一边轻声应和,一边抬头看天上飞过的鸽群,看着看着,停止了哼唱,脸上滑过两行泪,喃喃自语着: “怎么会把盐放错罐子呢?”

泪眼蒙咙间,贾老头站在面前,这次并非偶遇.贾老头跟随了好久,专程前来安慰她的.老石葬礼那天,贾老头也去了,看着悲伤的吴老师神智混乱,没法上前打招呼.这一刻,吴老师看着面前的贾老头,一脸漠然,如同不认识一样,站起来就走.她的生活全是对老石的回忆,再也不会有贾老头.

吴老师一个人的日子,白天和夜晚都是空洞的.生命的核坠落悬崖,剩下的肉身便成了一摊烂泥,没了支架,怎么也成不了形.

她目光越来越犹疑,神神道道.有时候,一个人站在街口发呆,见到路过的街坊邻居犹如陌路,人家上前打招呼,她目光呆滞,视而不见;有时候,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眼睛空洞地对着前方,似乎对面有人在和她说话,一个人自言自语,时哭时笑;有时候,将家里门窗大开,大声唱稀奇古怪的歌,声嘶力竭,听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夜,成为魔咒.她整夜失眠,常常会在半夜里尖叫,说老石要来索命.那叫声划破夜空,惊扰了邻居们.

吴老师失去了魂魄,仿佛“人”字的一撇被拿走,剩下的一捺,没了支撑,只能倒在地上成为“一”,再也回不到“人”的高度和见识.

她不能一个人待着,总感觉被一双手狠狠地拽着,要把她带走.她想要逃离,就一定得抓住点什么,摆脱那看不见的力量的牵制.

邻居们被吴老师的种种行径吓住了,找吴老师家儿女说了好多次.

儿女们调整了工作时间,休年假或换班,排出陪护班次,保证每天有人陪吴老师吃饭、散步、睡觉.

有了儿女们的陪伴,吴老师夜里能安稳入眠,睡眠质量好多了.之前那些诡异的行为消失了,邻居们松了一口气.

儿女们休假用完了,白天不能陪吴老师,晚上还是彻夜陪伴.轮着值班的那个人,每天下班还赶着回家给吴老师做晚饭.这一天,女儿和女婿已经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吴老师才踏着夕阳回家.见一桌美食,她坐下就吃,吃着吃着,眼泪就掉下来了,落在饭碗里.她想老石了.女儿不想引发她的悲伤,背过身去装没看见.饭后,女儿陪她去南干渠公园散步.这时候,吴老师会主动和路过的熟人或不太熟的人打招呼,并介绍: “这是我女儿,给我做饭吃,陪我散步,晚上留家里陪我睡觉,我不是一个人……”对面投过来羡慕的眼光: “您真有福气,儿女孝顺.”吴老师用力拽着女儿的手臂,很自豪地离开.

在女儿成长的记忆里,吴老师从不主动给予孩童时的自己抚摸或是拥抱.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在外边和街坊的孩子发生争执,她挂着眼泪、流着鼻血跑回家,进门就往镜子前正试穿新衣的吴老师怀里钻.吴老师一把推开女儿: “一边去,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女儿呆立在那里哇地大哭起来.正在厨房里忙碌的老石奔出来,将哭得稀里哗啦的女儿搂在怀里,又是安抚,又是哄劝.

从那以后,遇到任何问题,女儿只会找老石.老石从不发脾气,只讲道理.很生气的时候,也只是瞪圆了眼睛,从不打骂呵斥.在女儿心目中,老石温和、沉默,是可以依靠的山一样的父亲.母亲在她心里一直没有贴切的表达,直到母亲在老年大学被人称作“吴老师”,她才明晰地知道, “吴老师”这个称呼太准确了.从此没有了“母亲”或是“妈妈”,只有“吴老师”.

散步时,吴老师拽着女儿的手,一刻也不肯松开.女儿感觉吴老师变成了一块山顶上拖不动的石头,只能用尽全身力气扛住,否则就会落下山崖.

晚上睡觉的时候,吴老师一定要钻进女儿的被窝,将整个身体靠在女儿的身上.对于母女,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女儿不行.她从小是外婆带的.吴老师年轻时,从来没有带孩子睡过.在女儿的记忆和感觉里,吴老师的存在是虚空的,仿佛墙上挂的一幅画,无比美好,却和自己没有关系,只能用来欣赏.如今那幅画不再赏心悦目了,漆黑的夜里,陌生的床上,突然和一个皮肤松弛、带着土腥气、全然陌生的身体靠在一起,女儿完全不能适应,夜里常常满头大汗挣扎着从梦中醒来.再看吴老师,却睡得正香,无知无觉.

夜的魔怔转入女儿的梦境,此后,女儿陪吴老师过夜,就会整夜失眠.

一段时间,女儿上班无精打采,工作常常出错.有一次,签错了一份合同,幸亏及时补救,没给公司弄出麻烦.事后,与吴老师聊起此事,她顾左右而言他,刻意回避,完全不愿触及这个话题.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儿女被这样的陪伴弄得疲惫不堪.家里家外、老人孩子,顾及不过来,儿女提出结束这样的陪伴.吴老师不同意,说没人陪,就会整夜失眠,长期失眠会抑郁,最终会导致老年痴呆.儿子提出,那就暂时让吴老师到各家轮流住,一家住三个月.吴老师还是不同意,理由是,老石的魂魄会随时回家,家里没人,魂就会在外边晃荡,最后成了孤魂野鬼.

女儿问吴老师,到底是什么意思,想要大家怎样做?

吴老师态度明确,要求儿女们坚持陪伴,一年后再作别的打算.

儿子摸着脑袋,低声说: “那干脆我搬回家住,天天可以陪您,您还可以每天买买菜,帮我们一家三口做做饭,有点事情干,就会好起来.”

儿子刚结婚时,本来是住在家里的.婆媳不和,才搬出去住的.当时媳妇赌着气,租房住了一段时间.最后娘家、婆家一起筹钱,买了一套二手房.之后,媳妇一直后悔,觉得吃亏了.儿子的提议让吴老师格外警觉,立马反对,说不愿意当保姆,不伺候晚辈.

说来说去,最后还是儿女妥协,陪护工作继续.

半年后,儿女们的小家庭不断出现状况.女儿无法适应环境,长期睡眠不好,导致神经衰弱.女婿要求妻子退出陪护,好好调养身体.为此两人还闹了别扭.

儿子一周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吴老师这里,媳妇一肚子意见.夫妻间矛盾不断,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日子过得乱七八糟.

吴老师渐渐恢复了活力,儿女们帮她还原先前的生活,她的魂找回来了.她极力回避儿女陪护导致的各自小家庭的矛盾.对于他们正在经历的小磕碰、小纠结、小地震,她根本没兴趣关注.

儿子实在扛不住媳妇的口舌战,跟吴老师商量,想把老房子卖掉,换个复式楼,一家三代住一起,既好照应又有空间.吴老师一口回绝,说换了大房子合住,就等于她的房子成了儿媳妇的.没了房子就等于没了养老的本钱,只会招人厌,不会有人理.

儿子两边为难,里外都不对.媳妇终于忍无可忍,带着孩子回老家了.临走丢下话:想好好过,就把家里的一堆烂事解决了;不想好好过,离婚.

媳妇走了,儿子常常找哥们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日子愈发过得颠三倒四.

女儿严重的神经衰弱,住院了.

儿女不再到吴老师这里来陪护,任凭她打电话,发脾气,商量好一样,偶尔来家看看,见她没事,抬脚就走.

艾灸早就熏完了.暗夜里,闭着眼,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吴老师知道老鼠的家庭聚会就要开幕了.老房子里有老鼠是正常的,之前屋子收拾得整齐干净,老鼠偶尔光顾没什么收获.老石走了以后,吴老师疏懒下来,没有心思收拾屋子.有时候吃的饼干、苹果残渣掉在角落里;有时候吃过的剩菜忘记倒掉,放在餐桌上生霉……自然招来蟑螂和老鼠.

要知道畜生也是欺负人的.大半年前,老伴还在的时候,老鼠没这样猖狂,敢在暗夜里旁若无人地爬高上低.即便吴老师将灯突然拉开,老鼠们依旧镇定地在屋子里来回忙碌.有时候,吴老师实在忍无可忍,对准在椅子上转圈的老鼠扔出一只鞋子,那老鼠轻松避开,随即,站在椅子上和吴老师对望,直到吴老师迟缓地下床,冲到椅子跟前,老鼠才不慌不忙离开.

冷冷的夜没有尽头,钟的嘀嗒声催赶着黑暗的离去,吴老师的思绪因此而悠长,才发现,之前的日子被围在一个绚丽的幕布里,现实是一把尖利的剪刀,轻轻划开帷幕,抬眼再看时,自以为的好日子突然消失.平衡被打破,不过是命运开了个玩笑而已.

幕布是老石搭建的,也是他带走的.

天终于亮了,儿女今天要来,只因为自己撒了个娇,说要去养老院,一切似乎就板上钉钉,成全了他们的心愿.

上午十点,儿女到了.女婿主动到厨房准备午餐,见冰箱是空的,就张罗着出门买菜.

吴老师的儿子、女儿将带来的几个可入住的养老院资料摆了一桌,逐一介绍,供吴老师选择.看着花花绿绿的养老院宣传手册,吴老师有些恍惚……如果面前摆的不是养老院的画册,而是旅游指南,在这个周末的早晨,被儿女围聚,只是为了一顿美餐,以及之后的一次旅行,该是怎样的天伦之乐!吴老师被自己的幻想逼出一脸的泪.

“妈,您是被这养老院的环境感动了吧?”女儿指着其中一张湖景画册,一脸憧憬.

“这是全市最好的一家养老院,就是费用贵了点.不过,我咨询了,可以用您的房子做抵押.这种方式正在试点,所以,全市只有唯一的一家.”女儿很专业,看来是认真地做过功课.

“您有退休工资,可以交养老院的费用,抵押房子明显不合适.多少您还是要为我们子女考虑一下对吧?”儿子商量的语气里透出清楚的目的.

“养老院的费用用房子付,还是用退休金付,二选一,您自己决定.”女儿将摆在桌上的资料向前推了推.

“反正,进养老院后,剩下的钱儿女应该平分,您不能有任何偏袒.”女婿拎着买菜的布兜,凑到跟前.

“男女当然是有别的,不然,我这个儿子不白当了这么多年?”

“现在什么时代了?儿子女儿都一样!当年老爷子病的时候,每次住院陪护,我们家两人出力,你媳妇压根没露过面.那个时候你怎么不说男女有别,儿子应该挑大梁呢?”女婿振振有词.

“儿子就是儿子,为这个家接了媳妇,生了孩子,姓这个家的姓氏.”儿子据理力争.

“接媳妇是你自己的事情,孩子跟谁姓,能说明什么呢?权且不说你生的是女孩,就是男孩,这个年代也不讲究传宗接代了.”女婿一脸较真的样子.

“老妈的去向还没有安排好,你们争什么?大家各凭各的心,愿意给谁,是她老人家的事情.”女儿一脸严肃.

“就你们夫妻会唱戏,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真会装.”儿子气不打一处来.

女儿脸涨得通红,正欲理论,门铃响了.

“谁呀?”女儿大声对着门外喊.

“请问这里是吴秀莲老人的家吗?”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女婿打开门,见一个提着摄像机、戴着工作牌的陌生人站在门口.

“你是?”女儿满脸疑惑.

“我是经视直播百姓生活专栏的记者.吴秀莲老人今早打反映,家里的孩子不赡养老人,她孤老一人,长期无人照管,我专门来了解情况.”说话的人边说边狐疑地看着围桌而坐的一家人.

所有人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吴老师,吴老师转头看着窗外,一言不发.

记者盯着吴老师追问: “您就是吴秀莲老人吧?您在里反映的情况……”

“他们要送我去养老院,还想分我的房子,分我的钱,难道不能请你们管一管吗?”吴老师拿起桌上的宣传资料,在记者面前晃动.

“妈,您什么意思?是您自己主动提出来要进养老院,现在又找记者来!”儿子边质问,边挡在门口,不让记者进屋.

“吴妈妈,到底是什么情况?您慢慢说.”记者隔着儿子追问.

“我们家的事情,需要跟你这个外人慢慢说什么?”儿子一脸愤怒.

“我们听听老人自己的想法,好吗?”记者坚持着.

“我们的家庭很和睦,你弄错了.不好意思,请你走吧!”儿子声音越来越大.

女儿上前把记者拉住: “真不好意思,我弟弟是个急脾气,你别介意.我们家老人因为老伴去世不久,很悲伤,精神常常恍惚.她给你们打电话反映的不是真实情况,给你们工作添麻烦了,请你们谅解.她的脑袋不太好使,有些糊涂了.”女儿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轻声解释.

记者看看老人又看看其他人,摇摇头,转身悻悻地离开.

屋子里死一样寂静.

窗前一阵风过,花花绿绿的资料从桌上吹下,落了一地.

吴老师靠在沙发上,傲然的目光里蓄满了泪,不紧不慢地说: “我有儿有女,不是一个人……”

责任编辑刘鹏艳

本文结论: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老年大学专业范文可作为老年和大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老年大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小涛会见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 10月12日,广东省潮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会见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弗朗索瓦·维拉斯,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10月13日,老年教育发展动态学术交流活.

2、 加强老年大学党建工作的实践和 【内容提要】该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在强调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前提下,理论联系实际,就如何加强老年大学的党建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设性的意见 一是必须.

3、 西安所有区县将建老年大学 华商报11月27日讯11月26日,西安市政府发布西安市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实施方案,到2020年,所有区县建立老年大学或社区学院,50以上的街道(镇)建立老年学校,30以上的社区(村)建立老年学习中心 .

4、 卅年耕耘路校园硕果香安徽省繁昌老年大学书画艺术活动掠影 春华秋实铸辉煌,老骥奋蹄谱华章 伴随着老年教育奋进的号角,沐浴着改革开放强劲的春风,繁昌老年大学走过了30年的程,也创造了学校30年来的卓越篇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人瞩目 办学.

5、 上海市老年大学艺硕金秋2019凌安生师生国画写生小品展举办等六则 上海市老年大学“艺硕金秋—2017凌安生师生国画写生小品展”举办2017年11月7日,由上海市老年大学师生组织策划的“艺硕金秋—&mdash.

6、 老年大学课程和教学规律 摘要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 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GH171084)“老年大学课程与教学规律的研究”的重点内容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