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发表 音乐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评选细则 生物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割裂作品和作家相连的脐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诗歌解读问题探究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教师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0

割裂作品和作家相连的脐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诗歌解读问题探究,本文是关于教师教学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教师教学用书》和脐带和高中语文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割裂作品与作家相连的脐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诗歌解读问题探究

◎马佳宁

摘 要: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文本解读僵化、片面化甚至误读的现象,影响对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一则,误将作为独立个体的文学作品拆解;二则,忽视了对于文学传统的深入探查;三则,忽略了文学作品并非表现作家个人情感,而是展现人类情感的本质;四则,教师知识结构不健全.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 文本解读 独立个体 情感本质

语文课堂曾一度是最活跃、最受学生期待的课堂,在王丽所编著的《我们怎样学语文》中,七十余名中国著名专家学者谈及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经历与体会.但近些年来,语文课堂却180度转弯,成为学生的“数学练习课”“催眠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再对语文感兴趣?为什么学生不能领会曾经打动人心的作家名篇?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教师身上,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教参身上.

从作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着手解读文本这一方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长期占据着主体地位,就连在大学课程中也是一个常用的批评方法.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是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配套编写的教师辅助用书.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用书》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但是,如今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师用书》中却存在文本解读僵化、片面化甚至误读的现象,影响对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作为独立个体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作为一件艺术品,是表现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曾将符号划分为两大体系,一则一般推论性符号,一则表现性符号.由于语言符号的局限性,情感的形式与语言的结构形式在逻辑上不相符合,语言难以充分表现具体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只能借助于艺术符号,所以艺术品是人类情感的同构形式.

文学作品是利用语言的造型功能创造出的内在情感的外部形象,故一经诞生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是一种表现性形式,是情感的象征,具有独立性与整体性,其意味不再来自作者,而是自身.所以艺术作品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割裂了与作家之间相连的脐带,不再从作家本体中获得情感与内容.而现行的《教师用书》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却始终不能离开母亲独立行走.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学建议”部分在一开始就强调“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1].这种解读建议鼓励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诗人生平,是对完整的艺术品进行拆解而填充入大量无用的知识的解读.“由读者附加在诗中的这些意义只能对原诗起破坏性作用,而起不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因为它们给原诗增加的只不过是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死的材料而已.”[2]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也曾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过去的文学史却过分地关注文学的背景,对于作品本身的分析极不重视,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环境及背景的研究上.”[3]可以说,现行的《教师用书》刚好颠倒了文本解读的顺序.向学生进行作家的背景介绍、生平经历介绍是必要的,因为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应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文科知识,但这种人物介绍却应该置于文本解读之后,更不能由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推导出作品的情感.

当然,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的生平是其情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其个人经历便会不自觉地成为创作的素材与情感诱因,但是它只能作为素材存在.作品是经过作家的创作诞生的,创作不是对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摹写与寄叙,而是创造情感的同构形式,作品文本要大于作家的生平经历,因而不能将作品当作作家经历的寄叙与反映.

二、表现人类情感本质的文学作品

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人生经历只是某种可能性的现实展现.而作家不同于普通人,其想象力和内心世界都是敏锐且丰富的,他们的内心感受远远超越了单一的生活.因此,作家的生平经历并非其全部情感的表现,从生平、时代背景出发解读文本,会造成解读片面、单一与偏差.

另外,艺术是表现情感的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内容.但是艺术品中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苏珊·朗格提出,艺术虽然是艺术家的创造,里面浸润着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但是这种主观情感只是沟通他自身与人类普遍情感的一种媒介物,艺术家只有自身进行过某种情感体验,才能深刻地把握到人类情感的本质.也就是说,作家一旦进入作品创造中,就必须对具体的情感进行抽象创作,突破个体的局限,得出人类的情感概念.可以说,此时他的创作结果是远大于其创作意图的.因而不能将作品与其个人经历划等号,更不能从个人经历出发去解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教师用书》的“整体把握”部分是这样进行解读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得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4]一首诗,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一件艺术品,为什么能够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它是人类生命形式的同构物,表现了人类的情感本质.一个孩子的日记记录着他的日常生活,记录着他一天的喜怒哀乐,但这不是艺术品,也不能引起人们的欣赏,因为这本日记只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外在形式与其他人的内在生活不能形成同构.所以,李清照的词能够动人并不只是其词中蕴含了浓郁的个人情感,表达了自身的心灵世界,而是展现了整个人类的内心、整个人类的情感,读者在读到这首词时内外形成了一种呼应.教师解读文本时只有将眼光进行延伸,离开具有局限性的作家背景,才能更好地寻找一部作品真正的情感本质,而这正是《教师用书》应该进行的指引.

三、来自文学传统的文学作品

文学传统是人类千万年流传下来的固定的文学模式,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原始经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会激发心中潜藏的集体意识,这时的创作早已超过了作家的生平经历,而是来自于文学传统.但是《教师用书》中对中国文学传统,尤其是原型意象以及原始民俗文化的解读涉及甚少,甚至出现避而不谈的现象.这种割裂古今的做法不仅损害教师对文章把握的完整性,也容易造成解读的浅显.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教师用书》中写道艾青通过回忆大堰河,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唱出一曲爱的赞歌.指导教师们却没有再进一步深入地挖掘艾青心中的母性崇拜情结,以及作为全人类永恒主题的这一原型模式,而是笔调忽转,直接跳跃到诗歌展现了艾青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爱.[1]这一跳跃抹杀了对诗歌的进一步深度解读,直接将诗歌表面化为作家的个人体验,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人类共同情感的呼唤.

来自外部的文本解读方式不仅破坏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将作品表面化、粗浅化,难以传达文学作品作为撼动千万人心弦的真正本质所在.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和自我思考能力,对于直接指向性的知识获取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而教师应适度进行深入,传授给学生更加深刻的知识内容.

四、教师知识结构不健全

现代的学生与以前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思想观念的开放,二是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们能够迅速地从各方面获取其感兴趣的知识,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告知学生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则很容易将课程变成“补觉课”“数学习题课”.

《教师用书》作为一本指导教师教学的书籍,既需要考虑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接受状态时,还要考虑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心理状态.现在在中学语文教师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健全的现象,尤其是很多在校师范生专攻教学技巧而忽视知识的积淀,同时,中小学学校在招聘时也主要看中教师的说课能力.而文学作品是一个包罗万象、连贯古今的产物,它的意味不在作者身上,而在全人类之中.因此,人类的历史、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是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内容.但现在教师知识体系的单一导致难以对文本形成准确的把握,将一部意蕴深刻的作品解读得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的知识层面出现短板,审美出现偏差.

“艺术知觉”是对艺术品表现性的知觉,是一种洞察力和顿悟力,是一种判断,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艺术知觉”.现在的语文教师有很多并不具备以艺术家的眼睛看艺术品的能力,或者说并没有形成习惯.长期陈旧、死板、偏差的语文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缺乏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而他们又成为新一代的老师.由于对形式把握的无能为力,致使其从其他方面“弥补”——以作家的生平解释文本.如此恶性循环,终究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隐患.

五、结语

从时代窥视作品不仅不能全面解读文学文本,甚至还会出现误读.这种解读方式的单一性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其审美态度与多元思维的培养,更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用书》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性工具,也是为语文教师开辟思路、指引方向的重要向导.一旦向导出错,船很容易触礁.但现如今对《教师用书》的研究多停留在环节设置、教师使用现状的探讨上,而对于其中的文本解读研究甚少,《教师用书》文本解读研究路尚漫漫.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美] 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M]. 滕守尧,朱疆源,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8.

[3][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45.

[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4: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5.

(作者简介:马佳宁,女,吉林师范大学20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中学语文)

(责任编辑 葛星星)

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教师教学专业范文可作为《教师教学用书》和脐带和高中语文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是高考备考的重点,也是高中生考试的基础内容,写作在语文中也占领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为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学习好作文对高中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十分关键 “微写作&rdq.

2、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 摘 要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师可将语文教学内容分类集中,由此展开单元化教学 单元化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通过相似主题教材学习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再建构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文 高中 系统思维 主题单元中图分类号.

3、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处理技巧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行,选修课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亮点之一,语文选修课以教材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论著、传记与新闻、戏剧与小说、散文与诗歌……,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我国高中.

4、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不能积极规划选修课的教学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原因,语文选修课教学有很大的困难,引发的问题很多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 有效.

5、 高中语文开放式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甚至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素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好的文笔,而且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

6、 优化高中语文话题作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优化高中语文话题作文教学的实施路径田 甜(睢宁县王集中学,江苏 徐州 221200) 【摘 要】当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进而以保证学生能够在高考语文作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