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诗歌刊物投稿 诗歌投稿杂志 投稿诗歌 诗歌月刊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诗歌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古体诗歌投稿 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诗歌杂志投稿邮箱大全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

关于诗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关于诗歌的几个想法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诗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20

关于诗歌的几个想法,该文是诗歌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诗歌和想法和几个想法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本文所谈及的诗人指涉写作白话诗歌的写作者,诗歌以现代汉语写作为范围.(本文不以新与旧来作为划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准绳,而采用以诗歌语言样式的转变作为标准,因称白话诗歌而非新诗.) 题目庞杂,拟就诗歌浅略谈谈自己的几个想法,未得展开,还请见谅.存在的诗人

“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人们掌握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就这样掉进了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的一个漂亮的、几乎神奇的叫法‘对存在的遗忘’那样一种状态之中.” 今天,当我们开始努力追寻,奋力为白话诗歌拟一条“再出发”的路径时,也许越是急迫,越是意味着我们开始慌张了.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在今天诗歌失落了.海子的时代成为了神圣殿堂遥不可及的梦幻.我们越是精准地了解诗歌,掌握的关于诗歌的知识越多,我们就越盲目.世界、自我与生活,诗歌在这些存在当中退场了,或者说诗歌遗忘了这些存在.诗歌的写作仍在继续,但诗人们不再仰望星空,而是闭着眼睛低头行走.

白话诗歌的写作自胡适先生开始,此后,关于诗歌的韵律、语言、修辞、形式等的论争,百年来此起彼伏.但似乎对一个近乎浅薄的问题,我们遗忘了.那就是为什么写作诗歌?昆德拉曾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理解并同意赫尔曼·布洛赫一直顽固强调的: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 据此也许对写作诗歌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轮廓:发现惟有诗歌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诗歌惟一的存在理由.

因为有这样一种东西,是只有诗歌才能发现的,因此诗歌存在,因此我们写作诗歌.正是诗人,也只有诗人才能够实现这种发现.同时,正是这种实现确证了诗人作为个体的文学身份,而非社会身份.(个体的存在通过多重身份来完成,其中包含文学身份、*身份,法律身份、职业身份等.)

一种身份的确证,是一种可能性的确认,一种合理性的表达.百年前先辈们确证白话诗歌的合理性,是为白话这样一种语言形式的诗歌发生做一个辩争.今天我们确证诗人的文学身份,是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在不自觉的“对存在的遗忘”状态下,在诗歌与现实与自我的对抗之中开始的.每一种身份的发生,都是在排他性的限度中建立的,诗歌也不例外.

诗人的文学身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讲,我只能就这一问题所延展的边缘来谈.在这种身份延展出的众多脉络中,以写作作为接近诗歌的触点.并且,最需要注意到的是,诗歌的发生绝不依靠谈论,而是具有的无限意义的写作.写作才是实现诗歌发现那惟一的,并只能由诗歌来发现的东西的惟一途径.以诗的方式接触自我、人生、世界,实现诗歌在各个方面的扩张,是今天的诗人们可能要做的.

变奏的艺术

在描述轻与重时,贡布罗维奇有一个既荒唐又天才的想法.他说,我们每个人自我的重量取决于地球上人口的数量.之所以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轻与重的变化涉及诗歌的一种变奏.它也可以被称为节奏或者韵律,但变奏这一词汇不仅包括诗歌的诵读因素,同时也包含诵读这一再创造过程.这就好像是戏剧,剧作家的文本创作完成之后,必得有导演、演员、观众等的介入,戏剧才具有某种完成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完成是短暂的、不可复制的、持续更新的.与戏剧艺术相类似,诗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状况.

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便与诵读存在着先天的联系.每一位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侧重也有所不同,甚至诵读与诵读者的学识、修养、经历、情感、时代等因素都有直接的关系.这同样是不可复制的、短暂的、持续更新的.在舞台上或者交流中,诵读的发生都带有变奏的性质.变奏,是米兰·昆德拉在剧作《雅克和他的主人》中提出的.这是昆德拉以戏剧的形式,对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部小说进行的“变奏”.戏剧在内容、人物、情节等方面继承了小说,但实现了昆德拉对小说提炼出的“理性”内核的再表达.

就诵读本身便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言,诵读是诵读者对诗歌的一种变奏.我曾隐约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轮船上为人们诵读,他时而澎湃,时而悱恻缠绵,感动了在场的听众们.事后人们才知他诵读的不过是一份菜谱,只因他使用的是在场人们不懂的一种语言,这一行为才得以实现.由此也许可以说,语言的陌生化在此完成了诵读对诗歌的变奏.

诵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表演,它是诗歌完成性的体现.诗歌不仅需要文本支撑,同时需要诵读支撑.或者从更为综合的角度而言,诗歌不仅需要形式上的视觉效果,同时需要诵读上的听觉效果.从这个角度,我们似乎可以做一个浅略的判断:诗歌,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产物.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认同,语言不仅是纯思维性的存在,也不仅是视觉观感或者抒情的存在,它还应是听觉上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讲,之于前两者而言,听觉于语言似乎更具基本意味.在整个诵读发生的过程中,听众的艺术修养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这部分人与读者部分地重合,但又存在着对抗的性质.视与听两种进入艺术的角度,决定了他们对诗歌将会产生的不同认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诵读行为在诗歌的接受中发生时,诗歌即转变成了一种集体行为,集体欣赏,甚至集体表演的形态.

诗人、诵读者、读者、听众这四个因素都是诗歌发生时不可模糊化的.从接受学的角度而言,文学作品只有在被接受后才真正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诗歌这种特殊的体裁,决定了它的无限性与永恒性.诗歌具有与时间并驾的包容性.回到本部分最初提到的轻与重的问题,我们发现似乎在诗歌的视听融合与对抗中,自我的轻与重成为了诗歌的核心.如何把握轻与重以及诵读这一艺术形式,也可能是今天青年诗人们需要注意的.

风格的味道

具有明晰意义的诗歌,语言晦涩、表达朦胧的诗歌,碎片化意识流动的诗歌等,每一种风格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理解世界方式的被发现.某种程度上说,风格的形成既要产生自我,又要突破自我.比如诗人———我在关于诗歌的想法表述中,不谈诗人应该如何,只谈他们可能如何,这种可能指向猜测也指向已发生———他们可能创造一个色调浓稠的小世界,也可能将生活引向抽象的表达,还可能关注到孤独、无聊以及艰涩的生活,但如果他们无法脱离性别的限制,无法在写作时拒斥自我,无法为自我谋划一条生路,在被修建好了的公路上,终有一天他们会挥霍掉自我的额度.

当写作建立了一种自我对世界的体验后,我们可能要做的不是加固它,而是放弃.如果手仍紧紧握住被占有的路口,路的尽头则很难是出口.我们不能贪心,但我们可能要有一个对是否完成了自我构建的明确判断.这一点很难,因为自我这一词汇指向的存在本身,便是极端矛盾的.换句话说,对一种风格的建立其实是在假设的条件下完成的.我们必须把前提设置好,才能开始探究可能的结论.

一种风格的建立绝不是简化感觉,而是要释放感觉.阿奎那在谈到灵魂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论断,大致是说当把灵魂从肉体当中分离出来,那么剩余的这部分不能被称为肉体,也不能被称为灵魂,分离出去的那部分也是.我想,对待感觉这种体验与想象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切割、不能规训、也不能简化,能够怎么样,这很难说.或者其实可以这样说,诗人的风格只能是这样的一种形态:不是……;而不是这样一种形态:是…….在写作诗歌时我们可能要做的是去否认,而不是判断.这种建立风格的方式是将自我围困起来,让诗人犹豫起来,在生与死的两个端点之间.

我以海子跟顾城的自杀来明确我的想法.自杀这一行为本身极具反抗性———在谈论这一点时我避开了*的限制,不去考虑自杀的任何不可取性———因为它打破了一种秩序,即生命的产生与死亡被一种异己力量掌控,而非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子跟顾城为自己死亡了,不是为他人活着或者被支配结束活着这一行为.他们做的就是释放,当然,我不对这种释放的方式做任何的评论.总之,风格这一问题跟所有问题一样,都不适合高谈阔论.诗人们可能做的是写作,而不是发表长篇演说.

附件:

一个很机械的,被简化的方式是:如果是写作者,读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阅读,而应是研读.或者说,应该把作品通过拆解和组合的方式来读.关注诗人的切入点、意象、模式等,这种时候寻找问题往往比学习写法更重要.当然,这种方式似乎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在很多人的心里,诗歌是仅仅需要感悟而非分析的.这是我们的偏见,也许还是让我们长期无法脱离困境的原因之一.在读诗的过程中,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我们惯于寻找同类,同时消除异类.也许可以做这样一个判断,校园诗人在写作时似乎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读过诗,但并未研读,也并未深读,但是我们却动笔了.

作为诗人,我们必须写下去.能写多久,写作是否受到重视等问题不是我们要考虑的,这些应该交给学者以及批评家们.多数时候,我们逾越了.以经验来谈,大多数人写作的时间都极为短暂,似乎热血澎湃之后,只有干涸在等待.坚持在今天写作诗歌的人之中,是胜过天赋的.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对待诗歌写作时把理性关在了门外,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比专制.所谓理性,即是不断地压制自己想要完成诗歌的冲动,这一点至关重要.源于抒情,指向想象.

小结:该文是一篇关于诗歌和想法和几个想法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诗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虚待空间:关于新世纪先锋诗歌想法 冯 强冯强, 山东胶州人,文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2 0 1 1 2 0 1 2曾赴德国波恩大学访学,指导教师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

2、 诗在物象和心象之间飞翔江苏诗人陈德贵诗歌赏析 李晓妮诗歌是有翅膀的,笔者与诗人陈德贵是在一个诗歌微信群认识的, 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诗歌的气场已经通过文字传达过来 我注意到他的诗歌发表在当下中国的各大报刊,并获奖无数,令我很是佩服 从馆陶返黔南,.

3、 简述中国诗歌文体 脉络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

4、 诗歌APP 现状和改进策略 互联网改变了诗歌生产与传播的生态格局,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带火了如“诗词中国”“为你读诗”……众多诗歌APP,以“诗词中国”APP.

5、 移动媒体时代诗歌朗诵艺术传播的新路径以《为你读诗》为例 诗歌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经常和朗诵相伴相生,而朗诵具有仪式感和表演性的特征使诗歌朗诵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精英艺术而无法亲近大众 移动新媒体的出现无疑给诗歌朗诵艺术提供了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

6、 刘豫之诗歌选 我总是喜欢闭上眼睛想你我停下心跳,我总是喜欢闭上眼睛想你 想你是漫长的,想你是一场孤独的远行,想你是从心底的血液中,直线流经灵魂的爱里 可我的爱登上了顶峰,高处寒冷而孤寂 现在,我的爱打算下山,它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