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中国社会文化论文 英美社会文化论文英文版 社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论文 有关日本社会文化学年论文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论文

社会文化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琴乐传播西湖琴社个案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社会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琴乐传播西湖琴社个案,本文是关于社会文化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个案研究和社会文化结构和西湖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王姿妮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310000)

摘 要:在传统文化不断转型发展过程中,古琴所代表的传统文人文化,也逐渐放下高贵的身段,走向社会大众.从当代琴乐社会化、大众化过程中的诸多琴乐细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并感受到其日益鲜明的大众化趋向及社会化属性,琴乐社会化、大众化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紧密联系.本文以浙地古琴社团——“西湖琴社”为个案对象,由“大众传媒视野中的琴人琴家”、“琴乐传播活动个案解析”两个具体琴乐事例入手,逐层剖析并深入解读其琴乐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含义,以进一步把握当代琴乐的文化定位及发展势态.

关键词:浙地琴乐;社会化;西湖琴社;徐匡华《英雄》

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定位及生存势态——浙地古琴社团考察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14NDJC237YB)

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传统文化也逐渐卷入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机制中实现市场化、商业化转型.在传统文化不断转型发展过程中,古琴所代表的传统文人文化,也逐渐放下高贵的身段,走向社会大众.从当代琴乐社会化过程中的诸多琴乐细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并感受到当代琴乐日益鲜明的大众化趋向及社会化属性,而这种现象又必然体现在琴学实践活动各个层面,并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实际上,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1 琴乐社会化、大众化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只有在大众媒介机制发展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借助其传播方式和渠道,琴乐艺术相关信息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被大众无差别地了解和接纳.让我们进一步通过浙地古琴社团——西湖琴社的琴乐活动,分析解读琴乐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运作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全新琴乐发展势态.

一、大众传媒视野中的琴人琴家

近年来, 随着古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借助书刊、报纸、杂志、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平台,更多地认识并熟悉起了古琴音乐.传统琴乐文化,在文化艺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迅速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大众文化传播媒体是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优良渠道,便捷、直观、通俗是其主要特征,在其有力助推下,各类文化信息被大量灌输到大众生活圈,传统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琴家许健1961年就撰文呼吁:“关于民族古典音乐的解说比起现代作品来,困难可能更要多一些.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耍通过这个工作来推动对民族古典乐曲的研究.这也许不一定是音乐广播的主要任务,但是从整个音乐工作来看,却也未尝不是很有意义的事.”2正如许健所言,凭借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广大受众群体,电台、电视台一期专题栏目或新闻报道所覆盖的观众,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社会效果,也许专业人士通过文论、著作、讲座、演出等方式,花费多少年心力都无法与之相比.

郑晓韵曾经对一部分青年古琴阅听群体,就其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并喜爱古琴,进行了社会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果是:“最多的是读金庸的《笑傲江湖》,其次是读《三国演义》,再次是《广陵散》的传说、第四是电视台音乐频道、第五则是看电影《英雄》 ”.3

从郑晓韵此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打造者——各种文化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了解古琴音乐的主要方式.通过一些通俗读物和影视作品,使大众以轻松愉悦、自然随意的方式接触、了解并喜爱古琴,确实是一种最便捷有效的方法.

在谈及古琴普及与推广时,电视剧《笑傲江湖》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很多年轻人人通过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以琴结缘、因琴而死的情节,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在当代一些传统历史文化题材影视作品中,影视工作者们以专业的艺术视角和直观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古琴艺术的强大魅力,随着这些影视作品的热播,琴乐艺术魅力也日益吸引着更多民众走近她、了解她并喜爱他.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公演,其中在“棋亭对决”一场戏中,将中国武术与古琴演奏结合得美轮美奂令人惊叹.名家执导、巨资投入,再加上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使得这部影片公映后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也使大家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对那个武术与古琴音乐完美艺术演绎的场景迷恋至深.《英雄》及其中的盲琴师,一时间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位盲琴师的饰演者正是西湖琴社老社长徐匡华.关于盲琴师演员的选定,还曾有过一些波折,起初导演张艺谋有意邀请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祥霆先生饰演这一角色,但被李教授以电影中的古琴表演不是真正的演奏为由拒绝了.

李祥霆认为在《英雄》中饰演盲琴师只是一种演艺活动,从而以自身艺术价值观来看拒绝出演这个角色,是其艺术态度的展现.而同样作为古琴演奏家,徐匡华对此事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平和与淡然.《英雄》剧组在浙江省门的推荐下,找到徐匡华邀请他出演剧中盲琴师.徐老先生那时已是85岁高龄,但依然身体硬朗抚琴不辍,十分符合剧中人物形象要求.面对剧组工作人员的邀请,徐老虽也有些顾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也由此投入了他垂暮之年的一次演艺活动.老先生的淡定气度、随和心态,使他与张艺谋导演及英雄剧组合作十分顺利.

从两位琴家对待此事的不同态度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当代琴家对待古琴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问题的相异观念.李祥霆认为在剧中饰演这样一位盲人琴师,不是真正的琴艺展示,有悖于琴家的艺术定位,甚至会有损于琴家的公众形象,体现出当代琴家清高自持的个性和气质.而徐匡华对待此事相对较为积极配合的态度,则体现出当代琴家自觉融入社会文化,及通过与其它艺术形式合作传播琴乐文化的良好愿望.虽然,影片中的古琴演奏只是表演,但《英雄》剧组之所以找徐匡华这样真正会弹琴的老琴家饰演此角色,正是看中了琴家身上无可替代的琴乐气质.正是借助老先生多年深厚的古琴演奏功力,才使得其在饰演剧中盲人琴家时显得气度非凡与众不同.

另外,影片中采用的古琴音乐,大部分是徐匡华演奏录音经过剪辑后的合成版本,生动表演加上本人的演奏录音配乐,也不失为其古琴人生的一次特殊展示.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演绎手法,至少使得古琴广为人知,其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也确实值得称道和推广.琴家、琴人以适当方式广泛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为琴乐传承与发展开辟出一片广袤天地.

《英雄》上映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其后则激起了一股古琴文化热潮,琴家徐匡华也因此“走红”.西子湖畔弄堂里简朴的徐家,一时间造访者纷至沓来,一辈子平实质朴、淡泊操琴的徐老先生,霎时间成了浙地琴界焦点人物.来访者中最多就是善于捕捉时事动态的媒体记者,自2003年起《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浙江卫视等杭州当地新闻媒体纷纷发表了对徐匡华的采访和报道,张瑜《浙派琴家与古琴的缘分》,陆芳《徐匡华:<英雄>中的古琴师》,刘兆福《琴心剑胆——古琴大师的<英雄>本色》,朱立毅、方益波《融入流行文化的古琴与传统》,朱可等《徐匡华:<英雄>中的盲琴师》,陆芳《杭州古琴家与<英雄>的一段缘事》,王未《此生与琴为伴》,胡大可、陆芳《夕阳下的忧愁——西湖琴社、古琴与徐匡华》等,都是此间以《英雄》中的徐匡华为主题的相关报道材料.

除了平面媒体的报道和宣传之外,浙江卫视热播栏目《亚妮专访》也于2005年8月3日播出了徐匡华专访:《浙派古琴传人——徐匡华》.甚至在2007年初春徐老先生辞世后,媒体记者发出的报道仍旧以其与《英雄》的琴缘为题,如陈宇浩就在今日早报发表一篇题为《英雄中那位老琴师走了》的祷文.4

通过与《英雄》的这一小段琴缘,徐匡华成了浙地琴界的明星,其时又恰逢琴界盛事——古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段《英雄》琴事,更为琴乐保护与传承锦上添花.在诸多媒体的热情报道及相关学术文论中,都充满着对《英雄》引发起的琴乐社会效应的认同与赞赏,并由此产生了诸多针对当代琴乐与传媒关系的讨论与思考.借着《英雄》的东风古琴在大众眼中的的知名度得以提升,可见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大众传媒方式,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中也体现出通俗文化对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需求,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回归.经济元素和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共荣共生的范例.

拍完《英雄》后的几年是徐匡华老人最开心的一段时光,慕名造访、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由《英雄》而掀起的古琴热最令老人欣慰.在笔者与老先生的接触和交流中,也能深切感受到《英雄》播出之后,徐匡华知名度的提高及其中一些微妙变化.虽然,每次在与徐老交流中,能看出他本人对此事极不在意,每每提到他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他总是摇着头淡淡地笑着说:“电影里的琴都是假的,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已是耄耋之年,老人只是基于传承和普及琴乐文化的简单初衷,在大众文化的裹胁下饰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先生的生活一向淡定闲适,在此前甚至不知道张艺谋是谁,也压根没有期望在影片问世后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

而与此情况略有不同的是,西湖琴社在对外宣传与交流中,却已将徐匡华的《英雄》形象打造成琴社的一张“名片”.在西湖琴社的醒目位置,徐匡华的《英雄》剧照赫然在目;在琴社的一些演奏会中,也常以徐匡华在《英雄》中的演出片断为序幕吸引观众;在琴社承办的一场琴筝音乐会相关媒体报道中,也以徐匡华的《英雄》演艺经历为亮点.

显而易见,西湖琴社在拓展琴社的社会影响力的相关琴乐活动中,十分巧妙地借助了《英雄》产生的社会效应.徐匡华在《英雄》中的古琴演绎为影片增添了光彩,同时《英雄》在流行文化、公众文化中的席卷之势,在影视界的斐然业绩,也使徐匡华的琴乐生涯在无意中产生了巨大变化.从徐匡华与电影艺术这一次亲密接触的种种细节,可以解读出琴乐文化与大众文化间难以回避的交融与共生.只要是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抱着传承与保护琴乐文化的良好愿望,当代琴乐生存空间还可以大大拓宽,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及商业文化完全可以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琴乐传播活动个案解析

虽然,只是一个业余的群众团体;但是,西湖琴社对社会文化的参与性一直以来都可圈可点,在其相关的琴乐活动中也体现出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其中各种大型琴乐活动尤具典型性.

以下借助西湖琴社“纪念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及夫人黄雪辉女士”活动相关材料,以便于进一步深入了解琴社在琴乐活动中的社会化属性所在.让我们从活动举办单位、赞助单位、参与群体等几个方面着眼,深入解析琴社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在.

此次活动的举办单位主要有:军队下设机构(南京军区杭州陆军疗养院)、文化主管部门(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杭州市音乐家协会)、群众团体(西湖琴社、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新闻媒体(杭州经济之声电台、杭州日报、家庭教育导报)、企业(杭州扬帆广告设计制作有限公司、香港龙音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杭州太极茶道苑、杭州文澜古艺家私有限公司、杭州明日计算机有限公司).

上述参与活动的各类相关部门,在这次琴会中扮演的角色又各有不同.作为活动的主办单位,相关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通常并不直接参与活动,但其对琴社活动的认可,则会使活动在形式上显得更具正规性及说服力.这种活动主办方的确定形式,在目前国内的多数文化活动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程式.此外,在活动筹办时,琴社还会向有关领导送发活动请柬.这说明对琴社这种业余群众团体而言,为了在发展过程中寻求到更可靠的行政庇护,上级领导的参与和支持非常必要,这是琴社社会身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的有效保障.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行政依附及政治依托,是西湖琴社这类社会团体,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的一个范式.由此,也说明当代古琴社团虽然本质上来讲是群众组织,但在表象上还是有明确的社会属性及政治属性.在当前的社会生活状况下,群众文艺团体只有在认可的社会规范体系中才能得到生存的权利和机会,这也导致琴社活动中多少掺杂了一些政治意味.

为了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在活动中西湖琴社特地邀请了杭州日报、杭州经济之声电台等杭州地方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媒体的介入,对琴社社会声誉的建构、社会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湖琴社与杭州地方媒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在当代媒体传播业高速发展的社会状况下,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已成为古琴艺术传播与延展的主要方式.

在此次活动中,赞助方主要有:香港龙音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扬帆广告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明日计算机有限公司、杭州文澜古艺家私有限公司、杭州太极茶道苑等私营企业.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状况下,举办一次大型活动,大到琴家的交通食宿、音乐厅场租,小到请柬、花篮、节目单,种类繁多的活动开销使得琴社活动无法与经济完全剥离.作为一个群众团体,虽然一再申请政府门的支持,但直到目前,琴社各项活动仍缺乏基本的政府拨款和资助;因此,在此类的大型活动中,琴社积极动员各种社会能量,为活动筹募资金等各种支持,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私营企业则成为琴社活动最主要的资方群体.

参加此次活动的主要人员名单中有两个人群值得关注:

其一是以音乐家和书画家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艺术家是高端文化艺术的持有者,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可以看出在琴社组织者的观念中,作为传统文人雅乐的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结构中仍然有着清晰的社会文化定位——艺术化.

其二则是社会名流,作为一个特殊人群被名誉的光环笼罩,是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有着较强的社会知名度,其对活动的参与会使活动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琴乐文化追寻的另一个社会文化定位——高雅化.

从活动整体运作层面进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湖琴社这样一个琴乐团体,有着较强的社会文化活动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从统筹策划,到细节审定、人员安排,再到整体运作,使得活动预期社会效应得以顺利实现.琴社对此次活动的整体运行、操作和调控,又体现出当代琴乐活动在社会经济文化整体结构中,对自身身份的确认与调试.

再从琴乐活动的经济运行成本来看,虽然目前古琴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相对而言古琴演出市场还是较为冷清.当前,相对于其他乐器,古琴的专业化程度还较低,也缺乏稳定的承袭群体和受众群体;因此,在西湖琴社组织和承办的大多数演出活动中,经济收益一直不大理想,剧院空场现象已成为一种常态.大部分情况下,剧院或音乐厅都是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用心,亏本经营各类古琴演奏会.由此也充分说明琴乐普及和推广,及其市场化运作工作,目前还有很大缺失.总体而言,琴乐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宽空间,琴乐传承与普及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琴乐文化传播

从上文对西湖琴社琴乐活动中两个个案较为深入地剖析,可以看出,古琴音乐社会化、大众化、市场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政府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以长效、积极、良性的发展理念为主导,鼓励并引导其“尝试市场化运作,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弘扬传统文化.2006年,初步确定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品走向市场.”5在政府门文化遗产市场化政策的指引下,以古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开始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大潮.浙地琴人也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积极顺应市场机制,将琴乐推入艺术市场并期望其能够畅销、热卖.

开设于杭州城西的“太音琴茶坊”,其主人陈成渤曾是西湖琴社副社长,他就曾直言其琴茶坊不同于传统的琴社,要以盈利为目的;并且认为,传统文化的推广要想实现良性循环,就不能回避经济效益.在陈成渤的观念中有一点显而易见:古琴音乐保护传承,必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种观念目前已得到琴界普遍认可,并正在成为各地琴人身体力行的琴乐传承新理念.在现代化的社会状况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模式主导下,艺术家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元素,必然无法脱离各种经济行为而独善其身,让个人的艺术成果契合社会经济潮流,也自然无可非议.

然而,在古琴不断以新姿态面向社会、取悦于大众之时,其身上凝练的传统琴乐文化精髓却不断与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不断更迭的新型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及由此催生的公众文化群,在当代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下,“形成了今日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快感消费’……其趣味青睐的是现象界(感官)的可触、可视、可闻,疏远的是天上韵语的飘逸、玄远、朦胧,走的是一条恰好与古琴精神相反相悖之路:重眼下、轻长远;好浅俗、恶深沉;拒绝深刻,拒绝经典,拒绝深邃,拒绝不朽……更不用侈谈什么对传统高雅艺术,尤其是古琴艺术的特有的编码能力了!”6

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琴乐文化一再尝试调整与适应.在当代琴乐社会化、大众化进程中,古琴必然要完成由修身养性的道器,向娱人怡情的乐器之转型,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文人雅乐身份也必然逐渐淡失,其传统的小众传播方式也必然逐渐大众化、市场化,其传承群体也必然更为平民化,其传承方式也必然逐渐批量化、模式化.这些艺术特性的逐渐转化,都必然根植于当代现代化、信源化、市场化的社会结构特性.

在琴乐社会化、大众化浪潮日渐高涨之时,又让人不由为其前景忧心忡忡.琴乐文化在历史上已经历过太多坎坷和艰辛,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社会文化体系的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传统文化也逐步遭遇着来自外部的冲击和来自内部的解构.来自外部的冲击尚且能有防备之心和化解之力,来自内部自觉的文化解构,则往往会令以古琴为代表的传统音乐文化被彻底蚕食!

虽然,任何音乐文化都是在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交织中,艰难地选择前行之路;但是,对于古琴这种传统文化积淀特别深厚,且雅文化定位极为鲜明的音乐艺术来讲,如果过度社会化、大众化,极有可能导致其文化定位偏失并逐步丧失其文化精髓.因此,如何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恰当保留琴乐文化传统之精髓,是当代琴乐文化社会化、大众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一味盲目热切追寻大众化的琴乐目标,及社会化中的经济效益,很可能使琴乐文化淹没于大众文化洪流之中.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经济社会已然形成日益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消费在当代已经变成了一个褒义词,艺术品消费也成为激励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物质财富不断膨胀,已经为人们消费艺术商品建立起可靠的经济保障,人们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用金钱去衡量,文化艺术从业群体的社会地位也日渐提升,古琴与现代文化及传统文化间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较大改变.社会文化结构的商品化、大众化,使得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演变,古琴这种传统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乐器,及其身上的精英文化特性,在当代社会结构中,也日益被在大众文化基础上建立起的社会秩序和体系同化.

当代琴人在古琴社会化、大众化推行过程中,逐步将琴器、琴艺作为艺术商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售受双方互动下,琴乐文化本体也在悄然嬗变.在将这些变化逐一呈现之时,更引发我们对当代琴乐进行深层思考:古琴变成艺术商品是我们的期望吗?作为艺术商品的琴乐还是能称为文化遗产吗?古琴社会化、大众化会为琴乐文化发展带来更好前景吗?

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古琴音乐与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始终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虽然琴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蜕变,但是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雅文化特性并未被完全泯灭,这种根深蒂固的雅文化记忆,在当代琴乐活动中仍令人追寻.

注释: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2.许健.古琴音乐需要更多广播介绍[J].人民音乐,1961(4):28.

3. 郑晓韵.从保护古琴音乐艺术谈起[J].四川戏剧,2006(2):81.

4.陈宇浩.《英雄》中那位老琴师走了[N].今日早报,2007-2-14 .

5.杭州市文化广电.2006年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点[EB/OL].http://www.hzwh.gov.cn/files/200611/3/3ceb7c8ea0-4fca-80e7-80cae0057ce7.shtml,2006-11.

6.费邓洪.对古琴艺术振兴前景的创新构想—《古琴艺术论》的启悟及其所引发的深层探索[J].中国音乐学,2004(3):22.

作者简介:

王姿妮,1975年4月,女,山西省晋城市, 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括而言之: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个案研究和社会文化结构和西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社会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启蒙自我循环中国哲学的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社会 刘 莹(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摘 要随着时展,当下国人正从传统道德文化逐渐步入现代道德文化的过程中,在此之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而种种问题的本源归根结底还是在中国本身的传统道德文化之上 国.

2、 清末民初社会文化的缺失和彷徨从《孔乙己》谈起 摘 要辛亥革命使中国走出封建专制,但社会文化领域并没有完全适应政治上的巨变 市民阶层在动荡里表现出一种生存强权的冷漠,知识分子则苦于政教崩溃找寻不到出路,甚至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

3、 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英语言委婉语在使用功能、话题和应答方面的对应特征分析中,以文化视角对社会文化域中的语言映射差异在相关的对比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的目的是推动语言在对应社会发展的过程里,推动双.

4、 当代视觉文化转向和平面设计的审美态势 摘要在当代的社会中,视觉传达和平面设计之间已经具有了很高的跨域性还有审美态势;本文通过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的现状出发,进而分析了他们的表现形式,最后分析他们之间审美态势,还有从他们之间的影响和因果还有反.

5、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与 摘 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出现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对中国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不够自信、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推崇 结合大学.

6、 我国名剧翻拍的现象与趋势翻拍剧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 摘要纵观电视剧的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电视剧都是将各大名著进行了翻拍,翻拍电视剧逐渐登上了银幕,引起了大家的纷纷议论 对于经典剧作重拍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思考 当经典剧作翻拍过于泛滥从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