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中国社会文化论文 英美社会文化论文英文版 社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论文 有关日本社会文化学年论文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论文

关于社会文化论文例文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社会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6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本文是关于社会文化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社会文化和共同体和命运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与美好目标,关键在于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凝聚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识.夯实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促进民心相通、增进价值认同、塑造精神纽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意义重大.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还面临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挑战,国家实力差距导致的心理抵触、社会制度各异导致的心理隔阂、历史文化多元导致的心理鸿沟等均阻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安全类动力机制、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着眼,以期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文化心理;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各个国家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凝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民的价值共识,协调各国人民的利益冲突,推动其形成与世界发展趋向高度一致的共同价值,从而推进各国人民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向度

社会文化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共同”社会意识.在特定范围内,社会文化心理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约束和支配作用,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意识选择均遵循着本民族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社会文化心理.但社会文化心理存在差异并不意味着要形成矛盾甚至产生冲突,反而应该通过“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1].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凝聚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推动各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不仅是推进各国交流互鉴的重要依循,更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民意基础的现实需要.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架设民心桥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充分彰显,必须予以肯定和尊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实现不同文化、不同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推动各国间的和平外交和友好往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心理使人民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运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审视各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减少交往中由于历史背景各异、文化传统多样、价值观念不同而造成的心理隔阂和交流障碍,对于各国人民的交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各国人民进行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才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实现各国人民心灵上的相亲相近.在心灵相亲相近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开展文明对话,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和睦相处,使各国人民在文化上彼此欣赏、相互包容,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在相互交流中汲取不同文化营养,筑就民心相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夯实民意基础.

第二,凝聚思想共识,增进价值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一方面有利于凝聚思想共识.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思想共识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力的理论武器.大力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促使世界人民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进而使其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世界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思想共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价值认同.2015年,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4].在社会文化心理向度上,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凝集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使这些人类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成为各国人民长期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最广泛的维度上培养社会共同价值意识,增进各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基础.

第三,促进文明互鉴,塑造精神纽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和文化”基因,还源自于中国对世界文明精华的汲取和借鉴,是当今世界多元文明互鉴的产物.“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文明画卷.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同前进,让各个文明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5].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互鉴,进而塑造精神纽带,夯实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6],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秉持文明多彩的态度,坚持平等、包容、理解、体谅、互鉴的社会文化心理,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文明平等对话代替文明对抗和冲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借鉴学习和融合贯通.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精诚合作和安全发展的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丰润的世界文明滋养.

二、社会文化心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机遇和挑战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越来越成为一个大家庭,共同抓住发展机遇、解决历史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不断寻求多元文明互鉴的新局面,探索共同应对挑战的包容性发展道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停滞,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理解不要隔阂,已经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厚的民心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各国在互联互通、产能、经贸、投资、金融、科技、人文、民生、社会等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态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强大助力和信心.然而,由于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社会文化心理,一些社会成员受制于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独断性因素的影响,对他国所提出的价值理念有着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隔阂甚至心里鸿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来看,这些挑战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实力差距导致的心理抵触.当今世界的力量格局日益多元化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上升,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需要认真对待的新挑战.国家实力差距是国民心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不同国家显现出了不同的国民心态.大部分国家的人民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欢迎和支持的心理态度,希望能够与中国一道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但是部分国家的社会成员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制度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容易形成一种偏激的国民心态.在这一心态的引导下,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甚至担心中国的和平崛起会冲击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再比如,一些经济落后、综合实力相对薄弱的弱小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并不自信.这一国民心态使社会成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既希望自己国家能够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又担心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过高是否会改变自身的文化传统,还焦虑于国民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会否被逐渐消解等等.

第二,社会制度各异导致的心理隔阂.决定国家社会属性的是社会制度,当今世界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依然决定着当代人类命运和出路,因而依然是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7]当前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框架下仍旧矛盾凸显,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倡导的主导意识形态各异,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就会有所不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8]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竭力维护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些秉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民众在媒体传播和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渗透倾向,这使得一些国家的社会成员认为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于中国进行交流与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形成一定的戒备心理,从而使各国无法顺利开展交流互动活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与国、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隔阂与鸿沟.

第三,历史文化多元导致的心理鸿沟.历史文化是一条源自“过去”途经“现在”流向“未来”的大河,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有现实实践性,还具有创新发展性.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使得世界文明呈现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历史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取向.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使各国人民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共同的话语背景,无法理解不同话语场域下的话语内容,容易形成心理鸿沟.著名心理学家哈泽?马库斯和北山忍曾提出了关于东西方人群存在行为差异的原因论点,由于东方人认为自己是“集团主义者”,西方人认为自己是“个人主义者”,东西方民众之间不可能达到完全相互理解.尽管这一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共同价值与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东西方可以在文明上互通有无、在利益上相互交融、在价值上共通共享.但这一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合理性,即东西方国家在某些范畴中存在着理解与认识偏差,容易产生一定的敌对、排挤现象,进而形成心理鸿沟,不利于多样文化的互学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活动.

事实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在与大国相处时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也体现在与小国相处时秉持平等相待、义重于利的思想心态;既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深思;既是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充分彰显,也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摒弃文明冲突的思维,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鼓励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谐共存,让历史文化差异成为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动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

社会文化心理生发于日常生活层面,是广大群众的“日常社会意识”,既受到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上层建筑的影响,又受到自然生态和生产条件的影响,其形成、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社会文化心理既是长期积累、形成和积淀的,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又是不断变化、创新和发展的,具有阶段性、创新性和动态变化性,是可引导、可教育、可塑造的.人是一种存在各种需要的特殊社会动物,从社会、文化和心理相结合的视角来认识并把握社会成员,满足人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是其社会行为的原始动力.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需要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文化心理需求为逻辑起点.在社会心理学界和文化心理学界,许烺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托马斯的“新鲜经验”需要出发,指出,安全、社会交往和地位是每种文化中的社会成员都必不可少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可将参照许烺光这一认识并将其推演至群体中,这三种需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上发挥作用.基于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通过社会文化心理的安全类动力机制、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的运用与构建,推动各国人民跨越各民族、宗教、国家、区域间的狭隘利益和矛盾隔阂,发挥共同价值对人类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第一,安全类动力机制.安全需要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初级需要.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安全类需求的满足,是基于与其相联系的人和群体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时体现为一种依赖和归属,这自然需要一部分情感投入,有情感的归属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性需求满足,才能去真正的认同和信任此社会关系.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民心态不同,不同制度社会成员的心态不同,世界人民对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着不同类型的安全担忧,因此出现了一定的心理抵触.社会文化心理的安全动力机制,能够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信任,减少各国人民的矛盾隔阂,实现各国人民的和平共处.首先,不搞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应该是普遍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不能部分国家安全而部分国家不安全,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否则,就会“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各国国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不信任,搭建民间交往平台,鼓励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真切感受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人民对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文化情感认同.其次,同心维护和平发展.安全应该是包容的,应该把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深入各国民心,使地球村成为人类共谋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大舞台;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人民间的矛盾冲突,深化在防灾救灾、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的合作,为世界人民营造和平、安宁、温馨的人类家园.再次,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安全应该是平等的,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人民都有平等参与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安全的责任.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也要合作应对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应该侵害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正当权益,来维护自身的安全.鼓励各国人民不单打独斗、不迷信武力,而是秉持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的解决问题的原则,积极维护世界安全,共享世界安全保障.

第二,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社会交往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诉求之一.不同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多元等原因,各国人民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能够达到完全的相互理解,在相互交流交往中容易产生一定的误解,容易造成心理隔阂和鸿沟.这就需要在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建立情感、利益的相互联系,构建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进而引导各国人民沟通交流、加深友谊、增进友谊,实现互学互鉴、合作共赢.首先,厚植人民友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需要得到世界人民支持的事业,要推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国与国的友好关系基础是否扎实,关键在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否深厚.应鼓励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各国青年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把友谊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应鼓励世界各国人民的民间友好往来,在你来我往中,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友好情谊.其次,促进包容互鉴.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各具特色,民众诉求自然不尽相同,各国人民在交流交往中存在一些分歧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世界是多样的,没有分歧就没有世界的存在.各国人民交往交流频繁,矛盾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倡导各国人民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协商与和平谈判的方式,妥善解决产生的矛盾冲突,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尊重各国人民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统等,促进人民相互交流、包容互鉴.最后,推进合作共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利益不断交融.要鼓励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让合作共赢的理念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各国人民将自身利益和自身发展同整个人类社会密切关联,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的同时也惠及人类社会.

第三,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地位即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人们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并得到相应的对待和权利.人一出生就被冠以某个国家、民族、族群等身份,这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造成社会文化心理隔阂.社会文化心理的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呼吁人们摒弃单一的狭隘国家民族利益,坚持守望相助,勇于承担责任,注重贡献力量,体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身份地位.首先,坚持守望相助.“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9]中国和各个国家唇齿相依,共同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责任.中国曾和多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并肩战斗,走过风雨同舟历程.世界各国人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形成了强大合力.“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10]各国人民要诚心诚意相待,结交更多朋友和伙伴.其次,勇于担负责任.全球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亿人口,已经成为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地球村,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必须摒弃唯我独尊、以邻为壑的狭隘民族主义思维,坚定双赢、多赢、共赢的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11]只有这样,人类的文明发展成果才能更好地实现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能更多惠及每个国家,人类美好明天的梦想才能早日成为现实.最后,注重世界贡献.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鼓励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倡导人民通过为世界发展做出自身贡献来实现人生价值.鼓励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各国人民要手拉手、心连心,汇聚起巨大力量,创造新的人类发展奇迹.各国人民要携手努力,共同谱写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04-08.

[2].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5].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N].人民日报,2015-04-23.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9.

[7]本刊记者.坚守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不动摇——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3):12-2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8-112.

[9].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10]钱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

[11].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N].人民日报,2017-09-27.

概括总结,上文是关于对写作社会文化和共同体和命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社会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优秀传统中国文化 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饥荒、战乱、恐怖主义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南北差距扩大、国家间发展不均衡在全球范围积蓄矛盾并制造更大规模的两极分化;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公平和正义无处彰显仇恨也在累积和扩散;而日.

2、 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摘要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全球治理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不确定因素上升、西方治理“失灵”的当代境遇 中国对于全球治理提出了具有中.

3、 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外优秀文化,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客观依据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和对.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国际话语的历史穿透力 2018 年1 月23 日至26 日,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的世界经济论坛2018 年年会在达沃斯举行,呼应了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内容提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 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 .

6、 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观照和哲学 口郝雨沈亚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哲学史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文化内涵及意义极为高远丰富 这一思想主张在今天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流脉,是一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