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英语论文提纲模板 英语文摘杂志 未来英语论文2000字 英语的未来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演讲未来 中西方体育差异英语论文 市场营销英语参考文献 独特的英语论文题目

英语未来硕士论文范文 和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复式构建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英语未来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9

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复式构建,该文是英语未来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课程体系和复式构建和大学英语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刘富华

(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摘 要:本文从课程体系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期为学界提供有益启示.文章在驳斥学术英语未来方向定位的基础上,阐释通识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理据.其次,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出发对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复式框架给予图景化呈现.

关键词: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复式框架;学术英语;通识英语;考核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2.02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83—03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刘富华(1981—),男,辽宁盖州人,大连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语言教学.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主体双方考核新模式的构建”(编号:WYYB 150156).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严重危机,这是学界已达成的共识.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未能与时俱进.因此,对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者可以归类为以下三个主要派系:一是以蔡基刚为代表的激进派,主张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完全转移.蔡基刚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只有一个:EAP 和ESP,既不是基础英语或通识英语,也不是三者并驾齐驱.”[1]二是代表主流观点的中和派,主张谨慎对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轻易取消高校普通英语教学,构建科学、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因校制宜.[2]三是代表少数人的保守派,即安于现状,不做任何大动作的英语教学改革.笔者比较认同中和派的观点,认为应该分层次构建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在构建以通识英语为主导的高层课程体系前,有必要构建以“考核”为核心的基层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双层复式结构.

下文主要对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高级阶段是应该选择学术英语还是通识英语这一热点问题做具体探讨.余文将对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两个阶段给予框架性、图景化的呈现,将重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在两个阶段应扮演的角色.

二、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方向性定位探析

1. 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学术英语为主导?

随着教学实践中多种矛盾的日益凸显,保守派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但激进派的学术英语的未来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也疑点重重.有些专家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听懂世界一流学者的讲座和讲课,读懂本专业的前沿文献,到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等.[3]这种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不同于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陆的大部分高校所在城市英语化程度和教育国际化程度都不高.大部分本科生能否听懂世界一流学者的讲座和讲课姑且不论,即使是与世界一流学者碰面的机会都寥寥无几.因此,激进派的学术英语课程圈定的培养对象有误.说白了,这是一种全民皆学术的思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国,暂时没有需要和必要要求每个本科生都用英语进行专业课学习.学术英语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以满足少数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要.因此,即使要大规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也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而“即便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学习的需求也并不广泛.”[4]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来说,学术英语只能作为精英教育,应是少数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志趣和能力做出的主动选择.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英语化程度较高,研究型和综合型的重点大学林立,师资及生源国际化程度较高,学术氛围浓厚,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较多,应适时推进这些高校的学术英语普及化的进程.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只有当中国大部分高校师资及生源国际化程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学术英语才有可能广泛开展起来,这一时刻显然还未到来.

学术英语设定的授课内容也值得商榷.龙芸指出,学术英语主要教授与学术规范及学术研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学术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写作、陈述、讨论、演示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需要专业知识.[5]并有专家指出“在国外学术英语一直由没有任何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6]对此观点笔者有几点疑惑:一是没有语言内容承载的语言课如何教?二是教授没有语言内容的课程还是大学英语教师的本职吗?再者,如若教,是用英语授课还是本族语授课?教授上述内容是否需要太多的课时?其实,上述内容是教出来的吗?有教的必要吗?学术英语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高校本科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的英语语言作为工具附属性地位的人为抬高.一个本科生,如果确实有学术上的科研潜能,由于其有英语底子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术英语教学规定的目标是不成问题的,关键还是看学生是否具有专业学术能力.某些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有海外留学、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有公开发表英语论文的经验,这些都是大部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对学生“言传”的最佳人选.如若真想要大学英语教师发挥作用,应该实现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直接对话,大学英语教师负责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进行专业语言的输入输出.

2. 通识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理据

笔者认为,通识英语是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在高级阶段的改革方向(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在基础阶段的改革方向见下文),主张建立以通识英语为主导的,包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英语,以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术英语在内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间的冲突碰撞以及我国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学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因而是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理想、学贯中西、博爱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很多世界顶尖学校如哈佛大学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把外国文化教育看作是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7]文类学科是开展大学通识教育的最好载体.文类学科是在讨论“德”的东西,讨论人之为人的学问,从这点来说,应该是先“文”后“理”.自然、经济、法律等学科也是最近几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它不应成为大学教育的本质,否则大学就沦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无论什么时代的教育,都应先德后才,先人后物,先统后分.汲取人类的思想精华,提升大学生的性情修养,是大学精神的本质所在.人学应始终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文类学科的开展与语言教学在当今的中国高校是一对天然的搭档.诚然,具有通识性质的素质教育不只是外语界的事,而是大学各学科的事.[8]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语教学为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展开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因为语言习得与文化、文学、哲学、艺术等文类学科结合最为紧密.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习得和教育应首先与文类学科结合.根据《欧洲语言共同参照框架:学习、教学、评价》,语言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更广泛和深刻的理解”(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关于课程设置的部分专门提到了文化因素:“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在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开设通识教育课程.”[4]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一味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的功利主义思想,忽视和削弱外语的人文性是不可取的.当代大学生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理解他国文化遗产精华的经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反思能力和人性的自我完善.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来自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的交流互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为我们感受多元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提高批判性思辨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复式框架的图景化构思

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分为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的课程均设置为小班型的选修课,可以交叉同时开课.由于基础阶段主要以对教学主体双方的考核为导向,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角色,从现在的“以教为主”转变为“边教边学”.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作为.第一,通过学习并传递与范围内考核内容相关的背景信息,教师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语言输入的广度并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第二,为了与考核内容匹配,大学英语教师可开设诸如语音课、语法课、词汇课等与语言结构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翻译课等与语言能力相关的选修课程.第三,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教师有必要在英语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上与学生做深入的探讨,让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一个整体性和方向性的把握,这也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学生不应仅仅成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品”和“对象”,也应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因为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会极大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而一般大学生有能力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进行解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反过来,这一活动也会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关于这一方面的理论假设仍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主要是以微型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以影响和引导.除了教师个体对学生群体的课堂交流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应该是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小组的交流,高级阶段考核的结果最终以学生的小论文、演讲、辩论、讨论、剧目等多种过程性评估形式呈现.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在高级阶段设置最终的理想状态是:教师在人文学科的某一领域能够用英语以渊博的人文知识背景展示大学英语教师的独特风采,为学生树立楷模,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某一人文学科的兴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语人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识英语在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主流趋向潜力.此外,外语人应该抛弃大学英语未来课程体系的单层理念,努力描绘复式课程体系蓝图,发挥“考核”在基层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并积极构建高层中以通识英语为主导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才能转变自身角色,变压力为动力.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最终达到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 外国语,2012,(1):69-76.

[2]王守仁,王海啸.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 中国外语,2011,(5):4-11, 17

[3]蔡基刚.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 外语教学,2014,(3):40-44.

[4]胡开宝,谢丽欣.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 外语界,2014,(3):12-19,36.

[5]龙芸. 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EAP课程实践[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48-55.

[6]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

[7]孙晓丽.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7-69.

[8]蔡基刚. 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14.

[责任编辑:黄可心]

此文结论: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课程体系和复式构建和大学英语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英语未来本科毕业论文英语未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互动 李 蔚【摘 要】近年来,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遇到了阻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师教学.

2、 慕课和翻转课堂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焦 健【摘 要】高校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本文对“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意义进行研.

3、 美国州立大学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为例 贺胜兵,周华蓉(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要优化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具有代表性的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

4、 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高……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也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虽然我国的大学已有几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

5、 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发 李 璟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愈发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而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不健全、考评体系不完善……亟待解决的.

6、 关于课程思政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摘要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校人才培养要形成有效的“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