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工程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经济杂志社 区域经济规划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管理学论文 区域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战略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

关于区域经济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分权改革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绩效差异与变动趋势分析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区域经济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5

分权改革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绩效差异与变动趋势分析,该文是关于区域经济论文如何写和趋势分析和变动趋势分析和改革视角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梳理我国与地方政府分权改革的演进过程,分别从经济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东、中、西部的经济绩效差异及变化,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估算投资占GDP 的比重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水平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以2003 年为界是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结构方面,中西部投资占GDP 比重过高,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分权改革;经济绩效;东中西部

我国与地方政府分权最显著的特征是分散的财政体制与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紧密结合,钱颖一等学者针对这一特征最早提出了“中国式分权”的概念.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和施莱弗认为中国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与分散的财政体制相结合,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分权改革的特征之一就是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的梯度推进,这种梯度决定了我国分权格局在空间上的差异性.本文梳理我国分权改革的演进过程,分别从经济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东、中、西部的经济绩效差异及变化,系统分析了分权改革对区域经济绩效差异及变动趋势的影响.

一、我国与地方政府分权改革的演进过程

与地方分权体制对于调节与地方关系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地方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权体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放权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选择了单一制集权的国家结构形式.表现在经济体制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资源再分配——利益满足体制,这种利益满足体制奠定了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模式——高度集权.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的前提和“发挥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的指导下,实行的是以“下放权力”为基本特征的向地方倾斜的政策.但是,在与地方关系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保护问题和东重西轻的梯度分权格局,即在东部沿海地区,权力下放规模较大,设立了一系列的“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获得了相对多的发展自主权;而在中西部地区,权力下放的规模相对较小.地区间权力下放的不均等,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更导致了区域间的不公平、不平等竞争.另外,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的功能迅速膨胀,各方出于自身利益,不断向争取投资、上项目,并引发了地方政府间的激烈竞争.

2.分权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磨合阶段

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此,我国进入一个急剧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面改革的历史时期.为了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权力下放导致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状况,1994年正式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及其他管理体制的实行,使与地方关系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财政、税收上的“两个积极性”,促使地方更合理地组织经济,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把与地方分工合作的关系引导上了一条制度化的轨道.该方案更多地考虑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利益,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则受到更多的损害,并未达到转移支付本应带来的均衡效应.对于区域差距问题,不但未能加以解决,反而进一步扩大.

3.中国式分权体制的统筹兼顾阶段

与地方分权改革实施以来,面临着东中西部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地方政府间竞争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与地方的分权结构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2001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意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计划.批准在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以期利用增长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技术变化改造,进而在整体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第二批经济特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国务院对全面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工作做了部署,分若干批次将大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行政审批权力已归属地方政府和市场.

二、区域经济绩效的差异

及变动趋势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现状.2015 年末,东部地区人口5.69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41.51%;地区生产总值40.17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5.57%;人均GDP为70587.8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中部地区人口4.5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33.24%;地区生产总值19.39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6.83%;人均GDP为42560.9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81 倍.西部地区人口3.46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25.26%;地区生产总值12.72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7.60%;人均GDP为36736.0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0倍.中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0% ,生产总值却只占44.43%,不及全国的一半.图1更加直观地描述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⑵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变化趋势.对于区域间经济差距衡量指标的选择,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均GDP中.要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落后地区就必须要有一定数量GDP的增长.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使用人均GDP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与同年份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排序基本相一致.因此,分析中仍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间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主要指标.

为定量测度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将东、中、西三大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单元,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差异的总体指标,用标准差( St )和变异系数(Vt )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上式中:Yti 为第t 年i 地区的人均GDP,Yt 为第t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n为区域的数量.

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和中部与西部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观察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和直接动力,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通过以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以及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的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1984年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间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在1992年后,这种差异呈加速扩大的趋势.虽然1984—2015年的30余年跨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位于不同的数量级,绝对差异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区域间差异性的变化,但是其变化的速度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动态.

②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1984年-2003年间,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逐年扩大,2003年达到峰值后,相对差距逐年减小.这得益于2000年以后我国分权改革的推进进程以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以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与绝对差异相比,相对差异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

③东部与中、西部,特别是东部与西部之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是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变化的最主要来源.东部与中、西部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曲线分别与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曲线具有高度的拟合性,而中部与西部之间的相对差异无显著变化.由此可以得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的变化是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最主要来源和变化的直接动力.

2.区域经济结构差异

经济高速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内部和外部是否能够达到均衡.外部均衡是指进口和出口结构的平衡,内部均衡则指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平衡,也即投资与内需的平衡.因此,结构问题也是衡量区域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为了较为直观地反映我国区域间经济结构的差异,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本文选用投资占GDP比重分析分权改革实施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⑴经济结构区域差异现状.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0%~30%之间,发达国家为15%~25%之间.而根据世界银行编制的《2014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我国的投资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爆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持续多年将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的水平,必然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对于一个区域(或省份)来说,区际(或省际)贸易是无法统计的,用支出法核算GDP并不精确.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则相对容易获得,且可以从时间序列上看出资本形成总额大致的变化趋势.因此,本文选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 的比值来粗略估计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

2015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 的比值分别为62.25% 、92.67%和99.63%.东部的投资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6.99%,中部和西部的投资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投资与GDP的比值所代表的经济结构现状来看,在三个地区中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最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小;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则相对次之,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大;西部最差,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最高.

⑵区域经济结构及差异变化趋势.区域经济绩效不仅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包括区域经济的结构.现阶段,我国三大地区的经济结构为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差.但是,在分权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大地区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相互差异的变化都显示了不同的特点见图4.

1984—1994年前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投资占GDP的比重变化基本同步,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阶段.东、中、西部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小,变异系数最高值仅为0.09.东部地区投资占GDP的比重略高,中部和西部投资占GDP的比重非常接近,差异介于0.08%~1.3%之间.1994年后到2002年左右,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投资占GDP的比重出现分异.这一时期,东部地区投资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4 年的39.7%下降至33.6%.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投资占GDP的比重逐渐增加,中部地区由29.2%增加到33.8%,西部地区由31.9%增加到42.9%并于1998 年超过东部地区.2003年以后,东、中、西部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东部,并且差距逐渐拉大,中西部地区投资占GDP比重的增速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三、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政策建议

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是长期客观存在的,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余年的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的绝对差距在迅速扩大,其中政治经济权力下放不均等,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梯度分权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针对目前我国分权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提出基于分权改革的几点政策建议.

1.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模式

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模式的出发点是针对地方政府竞争产生异化的体制性成因,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导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强化规范政府间关系的制度保障.以明确的法律、法规等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内容与边界,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异化,并在出现争端时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第二,建立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监管机制.以权责明确、统分结合、规范有序等为原则,建立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监管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保证不同地区之间政府竞争的公平性.第三,完善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在调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统筹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市场的同时,还必须尊重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基础和利益空间,在合作的基础上探讨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

2. 进一步完善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机制

第一,要转变政绩考核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政府绩效评价要从“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关注民生,在发展战略上弱化经济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作用,把民生指标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第二,建立科学的综合性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时应坚持以综合性、多维度的标准来衡量.指标体系要尽量具有引导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第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主体.除了政府自身及其上级作为评估主体外,还应建立政府内部与外部的双向互动模式,引入社会公众、专家和*机构参与评估.第四,加快政绩考核的法制化进程.从法律上确立政绩考核评价的权威,从制度上确保政绩考核评价的规范.

3.建立合理的政府间博弈规则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不应该干预市场竞争可以做好的事情.对于竞争领域可以提供的产品,政府不应过度干预,而应该交由市场来提供,这更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其次,要合理划分与各级地方政府间的收支范围.确定事权既是合理划分财政收支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处理与地方关系的关键.在确定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后,根据行使其事权所需要的财力配置与之相对称的财权.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创新空间组织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取得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了新型的空间组织形式——经济特区.其主要创新在于,在一个局部的地域范围,划出一定地区(一般选择在港口等交通方便的地方),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推行开放政策,赋予其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各种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当前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可能再照搬东部经济特区这种形式,但是仍然需要在空间组织形式上继续进行创新.对于中西部来讲,可以考虑设立两种空间组织形式:一种是突出产业特色的资源开发特区;另一种是突出边贸带动的边境自由贸易区.在此基础上,培育中西部特色产业集群也对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重要意义.

5.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制度保障

尽快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这其中就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组织管理机构方面,为使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发展等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应分别设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制定适合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政策等.同时,为保持国家发展中部和西部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应制定相应的地区开发法,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区的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基本一致的生活水准和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Qian,Yingyi and Roland,Gerard.Federali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98,88:1143-1162.

[2]Blanchard,Oliver and Andrei Shleifer.Federal?i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C].IMF Staff Papers,2001,48,171-179.

[3]张慕萍,程建国.中国地区差距与中西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54-108.

[6]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07(2):4-15.

[7]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2006(5):4-12.

[8]黄志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界,2008(6):51-59.

[9]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1卷):国际收支[M].李翀,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0]http://data.worldbank.org.cn/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11]孔令锋.中国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回顾反思及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政策启示[J].财经大学学报,2010(3):45-56.

[12]邢伯春.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5):75-80.

[13]孙天琦,袁静文.我国GDP对投资的高依赖在省一级的具体表现——几省“固定资产投资/GDP”已接近100%[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28.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总结:此文为大学硕士与区域经济本科区域经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趋势分析和变动趋势分析和改革视角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自贸区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影响 【摘 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为进一步适应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引领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自贸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首先深入分析了自贸区建设.

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动力的转换 摘 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要素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 必须适应变化,通过有效地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不断改善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来持续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根据要素禀赋条件变化挖掘区域经济增长动.

3、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备受关注,只有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针对东西方和南北方发展的差异,我国政府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战略高.

4、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养老服务业 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尤为严峻 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有效路径,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

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激励和监管分析 摘要我国绿色金融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银行绿色信贷所占比例非常小,绿色债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r.

6、 规模效应、外部性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数据分析 高丽娜1,蒋伏心2,马澜1(1 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2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