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高职课改论文 高职数学论文 高职会计毕业论文 高职体育论文

高职院校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电影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高职院校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4

电影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本文是高职院校类论文范本和通识教育和高职院校和电影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郭俊辉1,3,王浩宇2,3

(1.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2.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北京100006;3.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发展十余年来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认识,但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而将电影引入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更是突破性的尝试.通过对通识教育的缘起和内涵、学生对通识教育应有的认识及其电影学的通识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希望电影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能在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 词]电影;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1-0071-03

一、通识教育的缘起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也由于独生子女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而随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高职院校原有的面貌.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产学合作,强调毕业生未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功能的教育模式,愈发表现在各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上.

由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初,欧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古代的理想已经迥然有别,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专业化”已经初见模式.律师、会计师、医生、工程师……每一门专业都积累了复杂的知识,逐渐出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也逐步细化,甚至同专业之间,因为研究方向的不同,所造成的隔阂愈演愈烈.虽然专业可以加以分工,共谋成败,但是过度分工的结果,使个别的专业人只能以狭隘的观点看待世界,失去了“全人”的理想,欧美高职院校也在反思和改善.“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欧美高职院校二十世纪的重大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发展.总体看来,通识教育的发展,理想性过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产生了许多现实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会排挤专业知识的学习,降低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大部分学生是以修满学分的方式看待通识教育课程的.部分学者更认为传统的通识教育反映的是古代经营的阶级思想,并不适合现代多元化的社会.

的确,如果我们从西方教育史来看,古希腊的教育是有别于奴隶的“自由教育”也称为“博雅教育”,只有自由人,才得以不学特定的技能,专以文法、修辞、音乐、诗歌为主.不过,相较于特定技能的技术教育,原先王公贵族的自由人教育,后来逐渐发展出使人自由的理念,也就是受过自由教育的人们,不拘泥于一技一匠,能思考自身的处境,反思人类共同的命运,甚至愈能对所处的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中世纪以后,虽然神学势力如日中天,但使人自由的观念,仍一直成为教育的理念,其博雅学科,所谓的“三文”(文法、修辞、逻辑)“四艺”(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三文、四艺的原意是三岔路、十字路口,也代表着通往智慧的路途.自欧洲启蒙思想之后,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科学知识首先分化,由实用而产生的各种技术也应运而生,受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也使社会科学从人文学科中走出来,这当然也受到西方十九世纪向全世界扩张的现实理想所影响.因为全世界扩张,工程、军事、造船自然会精进,而掠夺亚洲丰富的资源,也得以衍生相关的管理系统,如管理学、行政学等.简而言之,历经十九世纪的各项发展的学术分类已经初具雏形.德国的洪保德也正式把“研究”的精神带入到柏林高职院校.教学、研究、服务、国际学术交流,几乎成为现代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这些目标相互碰撞,相辅相成.虽然,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其现实的困难,赞成发展的理由过于高远,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立即性的需求,但是由于其理想性格浓厚,也一再吸引有识之士在高职院校中疾呼.[1]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

(一)通识教育反映了人类亘古的知识

1930年芝加哥大学校长R.H.Hutchins对抗美国J.Dewey实用主义的风尚,特别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可以称为是二十世纪通识教育复苏的先河.[2]人类的文明必须经过历史的考验,所谓的“经典”正是经过历史考验后人类文明的精华,理应成为大学课程的基础核心.他们认为,专业的大学院校教育必须以这些课程为基础,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早年的R.H.Hutchins以及1980年中期A.Bloom和E.D.Hirsch的主张都成为通识教育最核心的论述.

(二)通识教育有助于现代社会的适应

另有学者虽然也心仪这些古典学科,但是受到Hutchins,M.Adler,J.Maritain等前人的影响,他们并非一厢情愿地提倡古典学科,而是企图说明在现代专业分化的多元社会中,具备传统的知识,有助于“全人”的发展.有名的哈佛大学报告红皮书其副标题即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该报告书提出有效思考、与人沟通、分辨价值,是自由社会必备的通识能能力.[3]国内外来自企业界的调查也纷纷指出,杰出的领导者之所以成功,不一定是依靠专业的知识,反而是广博的素养所培养出的恢弘的视野,使组织能不断更新.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反而不利于变迁的社会.

(三)通识教育能对抗日益物化疏离的现代社会

这种看法大多来自传统的人文学者,起于二十世纪以后,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哲学主流且一度沦为分析哲学的天下,影响所及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它们也不断以挤入行为社会科学为荣.来自哲学、人文学领域的传统学者也就很自然地呼吁要以人为本,希望发扬人文的传统以抗拒科学物化的世界.青年马克思人道思想的提出也有其推波助澜的功效.不少通识教育的维护者所主张的通识,其实就是人文素养.

三、学生对通识教育应有的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往往会为了修满学分修学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而以这样目的进行的通识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通识教育的价值在于求知者以对知识、真理的爱好为基础,开展出对社会、对个人的圆满发展.

(一)通识教育可以丰富、反思人类文明

今天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但是大学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时代使命,却永远是大学责无旁贷的目标.市场化、效率化、专业化,使高职院校越来越和产业相结合,高职院校对真理坚持、知识拓展,几乎都转化成产学合作,培养成为创收的效益.这些知识技能虽有助于国家社会的产业升级、经济提升,甚至关乎国家的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知识的市场化与化的社会下的消费生活结合,所形成的生活价值,却也可能扭曲了人本身的价值观念,甚至危及其他方面.近年来,自然生态的反抗给了人们沉重的一击.高职院校所追逐的真理与知识,除了服务社会的物质需求外,更应该是超于一时一地现实利益的批判进取精神,这也绝不是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者的专利,每一门专业都必须更广泛地思考其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才能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不至于沦为技术本位主义,共谋人类整体文明的拓展永续发展.

(二)通识教育可以强化专业视野

专业所造成的隔行如隔山的情形,固然是知识分化的结果.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透过通识教育,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借此来了解其他专业学生的看法,也将有助于彼此了解.举例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渐显成效,但是随之而来了环保问题,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养殖业与高山蔬菜的种植,都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地质下陷等生态问题.国家的产业化政策,同时有赖于经济、农业、畜牧、水文、地质、生态学等学科共同的努力,这些学科学者如果没有其他领域知识的基础,就可能沦为本位主义,无法体会其他学术的思考价值,共同形成国家的整体产业政策.再者,许多商机靠的是横向联系.许多管理阶层的人士也都指出,他们所期待的人力,不一定是专业的知识,而是终生学习的能力与态度.通识教育不管是被视为核心或是基础课程,都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态度的养成.高职院校学生致力于通识课程的学习,短时间似乎看不出对专业的直接帮助,但一定有助于专业视野的拓展,久而久之,反而能加深对专业领域的认知.

(三)通识教育能拓展人的多元性

每一门专业都代表独特看待事物的方式.数学、逻辑重视概念的推演,自然科学重视经验的观察、物质世界的测量,社会科学重视社会现象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人文艺术学科则重视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从专业知识来看,各个专业都有其知识的承载度,人生有涯、知识无涯,我们不可能熟悉各种专业的相关知识,但通识教育可以为我们画龙点睛地提供其他知识领域的思考风格,除了职场的需求外,更可以丰富人本身生活的多样性.当然,有些学者反对把通识教育视为生活休闲.[4]但是我们不宜忽略用美感的方式经营人生,其实还有在“理性人生”“职场人生”以外的重要生活方式.通识教育的确不太适合提供太细致的生活美学、养生技能,因为这些课程显然是有助于生活的闲暇,却不一定有助于美感人生的思考体验.高职院校教育有其独特的知识承载要求,读书之乐不在于满足立即性的快乐或嗜好,而是在知识真理的追逐中,悠然地畅游在各类知识中,并回复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我们也期待高职院校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而不是停留在为了修满学分的浅层式满足.

四、电影学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

(一)电影是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

电影的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余的历史,但是与文学、音乐、美术、雕刻、建筑、舞蹈等传统艺术而言,历史还是浅薄,冠有“第八艺术”之称,这也说明了其艺术地位尚未受到完全的认可.不过,电影的“流动”性质,也使它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某些哲学或是绘画的思潮,也常会带动电影的表现形式.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的《火车进站》,开启了往后一百年来全世纪最普遍的娱乐形式.1902年乔治·梅里耶推出的《月球历险》,把戏剧的元素融入影像中.卡尔·梅耶在1919年推出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开启了“表现主义”的电影风格,以扭曲、夸张的手法企图表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欧洲在二十世纪初,也有一股浓厚的反理性传统,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将潜意识的表现在现实世界,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剃刀切割女性眼球的影像,也开启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俄国的一些学者如爱森斯坦等也发展了“蒙太奇”理论,透过镜头的组合,开启新的意念.爱森斯坦认为镜头与镜头之间展现的意义并不是“加”的综合,而是“积”.电影的影像不只是画面的意义,透过系列镜头的组合,新的意念也就诞生了.其《波坦金战舰》,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当然,美国好莱坞将电影商业化后,也发展了古典好莱坞电影叙事风格,特别注重影像的叙事功能,把电影带入大众娱乐中,影响最为深远.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百废待兴,一些电影工作者也企图透过电影来反映社会现状,意大利狄西嘉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叙述一失业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贴广告的工作,不巧,他在工作第二天,赖以为生的脚踏车就被偷了,他与儿子找寻未果,决定铤而走险,也去偷别人的.不幸当场被抓.父亲在儿子面前,忍受众人的羞辱,他养家糊口的尊严丧失殆尽,儿子苦苦哀求失主,最后,父亲挽着儿子的小手默默离开的形象,成为电影历史上经典的片段.1960年,法国的一批电影工作者开启了“新浪潮”的风格,特别强调“作者论”,认为电影就是要强烈地表现创作作者的内心世界.楚浮的《四百击》、高远的《断了气》等,给了世界其他电影艺术工作者深远影响.德国、伊朗、日本、印度、中国港台地区的电影也都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从通识教育承载程度的要求来看,电影学知识绝对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厚的美学素养.

电影学不仅自身产生了许多理论,电影的表现也是一种“科技整合”,其中与传统戏剧、音乐、摄影、文学特别有关,透过电影学的鉴赏,也能同时整合其他艺术美学形式.如果美学史同是教育重要的一环,似乎没有理由否定电影的艺术价值.所以,电影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环,绝对不应该沦为师生同乐消遣的形式,而应将学生引入电影美感,并联系其他艺术,共谋人类美学的文明表现.

(二)电影呈现的主题涵盖人生百态

传统通识教育很重视经典的价值,文学名著占有重要的一环.文学中表现了亘古不移的生命意义,透过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呈现人类喜怒哀乐的多元取向.若把电影视为一“文本”,我们除了鉴赏其艺术成就外,也可针对每一电影文本,仿照文学的内涵,探讨电影主题所呈现的寓意.或许,有些学者会认为改编文学的电影,过于浮光掠影,远不如文学本身的深厚.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依然代表了编导们的一套看法,李安的《色戒》与张爱玲的原著何者更有艺术价值?李安的作品是否忠于张爱玲的原著?这些问题的讨论不是不重要,但不妨凝视影者去探讨李安的《色戒》所呈现的意义.除了改编的文学作品外,我们也不要忽略许多电影的剧本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政治经济制度、文化风貌.1960年以后,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很多学者呼吁要加强大众通俗文化的研究.这些学者认为传统对文化、艺术的研究,太执着于艺术本身内在的美学形式,而忽略了作品深受所处时代氛围意图的影响.简言之,电影主题当然会反映时代的集体需求、压抑或者期许.不少电影工作者更会透过作品来反映、批判社会现实.当然,一部分作品可能不自觉地反映了社会价值中的些许偏见.这些都说明了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具有社会实践、反思人生的多元意义.我们在解析电影文本的同时,也要以“解构”的方式来反思电影文本.政治经济的背景、社会议题的两难、心理学的潜意识的发展、女性主义的反省……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都可以用来检视电影文本,简而言之,电影学虽无法成为通识教育中各个学习阶段的共同核心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可以透过对电影学美学形式与社会实践内涵的掌握,达到通识教育的理想.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电影解析,也可以学到不同领域知识的思考与运作方式,绝对不是电影学知识的肤浅学习,而是理解不同知识形式的运作,达到一个整合的视野.

参考文献:

[1]Hutchins,R.M.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M].New H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6.

[2][美]理查德·布瑞德利.哈佛规则:捍卫高职院校之魂[M].梁志坚,译.北京:北京高职院校出版社,2009.

[3]江宜桦.从博雅到通识: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与现状[J].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2005(14):37-64.

该文点评,该文是大学硕士与高职院校本科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通识教育和高职院校和电影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中国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春秋/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建设力度的提升 国家教育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们秉承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信念、实现政治优越性.

2、 慕课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摘要本文将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慕课教学法的应用为背景,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对策进行思考,以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

3、 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和实践运用 摘 要 有关“工匠精神”的名词与内涵在社会得到广泛宣传,众人熟知,其表现载体均是技能高超、独具匠心、精益求精的技能型人才,而培养高综合能力素质、品德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更是高职院校.

4、 英国艺术学科通识教育实施状况管窥以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 摘要具有交叉色彩的艺术学科是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主力,如何开展有品质、有成效的艺术类课程的通识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以访学院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以小见大,分析英国通识教育在艺术学科领域的实施.

5、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

6、 广东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实效性 摘 要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 活动周的设立,是国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