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小学教育语文专业毕业论文 高中继续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等级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西部教育属于什么期刊 法制教育的论文

创新教育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学科文化弘扬和教育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为例类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创新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8

学科文化弘扬和教育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为例,本文是创新教育方面论文范文和中南大学和实践探索和创新教育思考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优秀学科文化传承弘扬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且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凝聚学科文化内核,拓展学科文化外延,加以传承弘扬与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实践中努力践行,这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为例,回顾学科历史沿革,发掘学科优秀文化,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价值内化,并结合学科特色方向凝练,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力推产学研融合,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形成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学科文化.

[关键词]学科文化;人才培养;材料学科;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8)02?0001?05

近年来,国家正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陆续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等指导性文件,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3].这一系列举措将开启和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次“双一流”建设提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目标[1-2],它们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其中首次将优秀文化弘扬传承提高到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这将成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点和重要突破口.

美国著名学者卡尔?韦克(KarlE.Weick)提出,大学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兼具学科多样化的知识集团耦合体[4].大学的基本建构单元就是学科,大学发展与学科发展往往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没有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在于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学科.具体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各界一般比较重视外在要素的参与和投入、组织构建和评价体系重构[5],而对文化元素的重视严重不足.事实上,深化学科文化内涵并加以弘扬和创新发展,对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BurtonR.Clark)将学科文化理解为:“根据不同学科独特任务逐渐衍生形成的一种知识传统、思想范畴和行为准则[6].”他认为学科文化弘扬传承对于明晰学科定位、彰显学科优势、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所在学科人才的价值取向引导、理想人格塑造、行为方式导向与思维方式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更进一步而言,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精神灵魂与生命力源泉,其根植于学科并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是学术氛围、学术行为、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的基础[7].因此,在基于学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发掘其学科发展内生力、辨析其育人维度,进而推进拔尖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

[收稿日期]2018-03-17;[修回日期]2018-03-25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国际化培养研究”(2012021);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学科背景的基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15XS01ZD);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jy02);中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GB27)

[作者简介]梁叔全(1962—),男,四川成都人,博士,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蔡圳阳(1988—),男,江西上饶人,博士,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学,联系邮箱:csuczy@126.com

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为例,探索了学科文化弘扬传承与新时期下的创新发展实践,并基于学科文化育人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人才教育实践.

一、学科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探索

1952年,国家将当时全国主要大学有色金属学科群及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集中到长沙,组建成立中南大学前身——中南矿冶学院,其主要目的在于集中力量为国家培养有色金属领域高级专业人才,解决有色金属领域相关科学难题与产业化瓶颈,进而推动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材料学科始建于1954年,原名金属工艺系,1962年与1980年先后更名为特种冶金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家首批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授权单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属的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全部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由此可见,中南大学材料学科的诞生和国家定位就是为国家造就一批有色金属相关新材料的杰出专门人才,同时产出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科研成果,以服务国家发展.学科的国家定位和历史责任铸成了学科文化的内核.

一个离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学科,其生命力终究是有限的;没有文化的沉淀与创新发展,也很难形成真正高水平的一流学科[8].60余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在发展中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粉末冶金新材料为鲜明特色的学科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产生了一批科学技术成果,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学科文化精髓进一步创新发展,形成新的育人理念和学科文化,带动新的学科建设,是各个重点学科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并加以传承弘扬与发展,是当代中南材料人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一)凝练学科特色,兼顾多元化发展

学科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但其核心在于科学、特色和人文情怀.学科在为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中,历经多年积淀,形成的底蕴丰厚、独具特色的学科文化体系将成为一个学科最持久、最直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凝练学科特色、发掘学科内在品质、丰富学科文化内涵、形成学科优良传统,汇聚成有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的学科文化,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南大学材料学科经几代人努力,经过“211”“985”和“2011”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计划的支持建设,建立了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轻质高强国防重点实验室;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科技部“中俄新材料产业化技术中心”“中澳轻金属国际研究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铝合金微结构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研究机构,逐渐确立了学科在世界有色金属材料领域的优势.目前,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很好地坚守了有色、稀有金属、粉末冶金新材料的特色.

完成学科特色凝练与精神内核固化后,中南大学材料学科还与时俱进地思考和遴选学科的多元发展方向,以适应新时代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全球大力发展的新科技、新方向,尤其是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相关的材料科学问题.结合“双一流”建设要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凝练,将传统优势与最新科技发展有机整合,形成了五大核心方向:计算材料学,有色金属新材料理论与应用,碳及碳基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纳米新能源、新催化材料化学组装及超微结构控制.还构建形成了材料表面改性与特种功能材料、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工艺、新型高分子及复合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4个特色方向和生物医学新材料与器件这1个交叉学科方向.

通过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兼顾多元化发展,学科在国内外各种指标评估中,一直保持在优秀行列,学科国际声誉不断提升.据全球ESI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南大学材料学科首进世界百强,2015年成为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2017年位居全球第50位.

(二)力推原创性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9]指出,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支持原创性成果,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仍在不少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当前国际科研合作日趋深入,但由于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任何国家都不会让外国轻易学走.因此,要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必须先实现我国在相关核心材料与关键技术的“从无到有”的“原创”,此后再在更多领域实现“追赶”乃至“赶超”的目标.这就亟需开展一系列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有力推动科技强国宏伟蓝图的实现.

一直以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始终瞄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对接国防领域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相关领域原创性研发,发明出全世界都没有的“新材料”.目前学科涌现出不少新材料科研成果,不仅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超过了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成为‘领跑者’之一.例如研制的碳及碳基复合材料、高温涂层材料、高性能铝钪合金、弥散强化铜合金、高强度镁合金等在“长征系列火箭”“神舟”“北斗”“天宫”“大运”“和谐号”等国家重点工程领域均得到成功应用.

(三)强化基础与技术融合,推动新材料产业化

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始终秉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始终将新材料研究与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创新紧密结合,助推相关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始终坚持“新材料产业基础研究是支撑,孵化是关键,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业才能释放其价值”的理念.

当前我国产学研发展取得了很多进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研发、孵化、市场三方理念的不匹配.由于科学家、工程师、风险投资家思维模式和追求目标不尽相同,导致新材料产业化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困难.一般而言,新材料主要面向二级市场,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存在变数较多、风险较高,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形成稳定的规模产业.而投资者和企业则迫切期望缩短研发周期,将科研成果尽快推向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但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往往涉及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如果各方不能充分理解并持续投入,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高水平基础研究是一系列产业技术的源头,如果把原创产业技术比作河流,那么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就是汇聚成河的小溪.如果没有小溪,大江大河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进一步而言,引领未来的新理论和原创新技术又需要积淀和灵感,而灵感则来源于自由思考和大胆创新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为解决产学研融合的突出问题,学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重点举措涵盖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基础配套以及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各个层面,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自由思考与大胆创新,在制度、资源、人才及场地等各方面给予便利与支持,部署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器件设计?工艺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产业链,并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设立了“湖南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通过一系列努力,学科在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高温涂层、电子封装新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等方面都有一批原创性较强的产学研融合成果,孵化了多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例如,依托黄伯云院士原创性重大技术成果建立的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该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刹车片大规模生产技术,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垄断,并成功应用在国产大型商业客机C919上.学科刘楚明教授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在高性能镁合金领域持续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成功实现了大尺度高强耐热变形镁合金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3月以1.068亿元转让部分成果,并准备实施大规模产业化.

二、学科文化育人与创新教育实践探索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核心的任务,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从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厚德、善学、乐业、成器”的办学理念,汇聚、培养、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外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先辈泰斗黄培云院士、左铁镛院士、黄伯云院士、曾苏民院士、金展鹏院士、谢建新院士、聂祚仁院士等学术大师以及肖亚庆、赵正永、梁稳根、唐修国、杨毅、刘立荣等大批杰出校友,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沉淀的优良学科文化,已在学科内部形成强大合力,并内化为学科开展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实践的强大动力.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价值内化,已成为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坚持立德树人,引领学生重德成才

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始终崇尚厚德善学、胸怀祖国的教育理念,持续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以德为先、胸怀祖国的典型人物事迹.

中国粉末冶金奠基人黄培云院士1945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婉拒国外导师及国外亲人的挽留,毅然偕同夫人回到当时满目疮痍、战火纷飞的祖国,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材料学科,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等一系列国家军工尖端装备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压力加工学科带头人左铁镛院士,长期致力于新材料科学研究与国家新材料战略规划,对推动我国钨钼难熔金属新材料及其加工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黄伯云院士,带着追求真理的理想留学美国8年,怀着“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情怀,1989年,他放弃在美国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发展机会,举家毅然回归,建设祖国.他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成功研发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等一系列先进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获得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崇尚科学的精神和知难而进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中国科学院金展鹏院士,每天坐在轮椅上教书育人、潜心科研,风雨无阻,“只要有一个脑袋存在,就要奋斗”.他开创的“金氏相图测定法”,奠定了其在国际相图界的权威地位,被各国科学家尊称为“长沙金”,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老一辈学者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让后辈学子动容,并逐渐内化为优秀学科文化,深得全院师生大力弘扬与传承.为此,学科还专门组建了院士先进事迹新生宣讲团,将院士们铸就的学科文化精神,和他们的感人事迹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对每一届新生进行宣讲,积极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培养以德为先、胸怀祖国的人才,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依托分党校、党支部、团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团体,专门制定学生道德情操提升计划并绘制相关路线图.在计划制定和践行过程中,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建立了“中南真材子”计划、“USC(联合学习型团队)”计划、社会实践工作室等线上线下学生厚德成才平台,弘扬学科优秀文化,形成正向价值引导.不少典型事迹被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晨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学院还成立了一支长期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队伍,每年度招募志愿者200余人,开展帮贫助困等多项社会公益活动,涌现出“长沙好人”姚冰清等突出代表,得到《湖南日报》、凤凰网、新浪网广泛报道.学院正是通过上述举措引导学生明责任,重道德,强能力,促成长.

(二)夯实学科文化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积极弘扬学科文化,大力培育与坚持开展富有学科文化的特色品牌活动,形成了“走进科研”“指点材津”“国际英才”“真材实料”“材子论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凝聚学生、激励学生,利用学科优秀文化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品格.

“走进科研”系列活动从1998年沿袭至今,成为学院传承20年的品牌活动,包含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金相制样大赛、创新材料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年会等一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让本科生早进科研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创新思维.多年来,“走进科研”系列活动共计立项700余项,50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还有优秀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材料学科领域顶级权威期刊ActaMaterialia发表论文.

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学院每年约立40个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每个项目配备创新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通过现场答辩,根据项目创意、实施方案,择优支持并资助,同时计算教师课时工作量以充分调动老师的指导热情.通过中期答辩、撰写实验报告与论文、终期验收后,评定为合格的团队可获得结题证书和课外学分,对评定为优秀的团队给予优秀证书、课外学分和额外奖励.

“指点材津”系列活动侧重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学科专业.学院有针对性地搭建了名师专业介绍会、新老生交流会、学霸去哪儿、考研保研交流会、毕业导向会、模拟职场挑战大赛、名人名家报告会等多个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提升奋斗目标.

“国际英才”系列活动侧重培养提高本学科学生的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及核心竞争力.针对一年级开展趣味英语比赛,二年级开展英语阅读与演讲比赛,三年级开展科技论文翻译大赛,四年级开展科技论文英文写作竞赛,并将其纳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分体系,表现优秀者可以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筹办、外宾接待与引导等工作,甚至可以派往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进行短期学习培训.通过上述举措,有效促进了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在2017年材料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点国际评估过程中,学生的外语水平给评估专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材实料”系列活动侧重聘请重量级嘉宾现身说法,强化学生求真务实、创新担当的精神.活动邀请了黄伯云院士、左铁镛院士、张尧学院士、邱定番院士、金展鹏院士、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名誉会长康义、周世光教授等一系列著名专家学者弘毅传道,在更高层次弘扬正能量,激励学生创新担当.活动得到团、团省委、湖南教育电视台、腾讯网、新浪网、湖南教育新闻网等10余家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材子论坛”系列活动,以每周讲座的形式,拓展学生学科视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0].近五年,“材子论坛”坚持平均每周至少一场,截至目前共举办了290余场,涵盖世界近3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与优秀学生,参与学生累计近40000人次,搭建了一个材料学科师生与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学子交流沟通的平台.

上述一系列基于学科优秀文化而展开的特色活动,有力促进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近几年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及项目立项约150人次/年,国际级获奖约20人次/年,涌现出了材料1406、1405等两个全国活力团支部和中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金奖、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美国数学建模特等奖和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特等奖、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一系列学科文化育人实践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真材实料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结论与展望

学科文化是学科建设的精神内涵和内在基因,可以为学科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弘扬与传承特色鲜明的先进学科文化,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有利于促进学科声誉与育人质量的提升,引导学科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走上科学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快车道.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各学科应下力气凝练出属于自己的优秀学科文化,并始终予以坚守、弘扬传承和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优秀学科文化内在强大的促进作用,不断运用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创新学科发展理念,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育人作用,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价值内化,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2015-11-05.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Z].2017-01-25.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K.E.Weick.Educationalorganizationsaslooselycoupledsystem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1(1):1-19.

[5]陆根书,胡文静.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培育学科文化[J].江苏高教,2017(3):5-9.

[6]B.R.Clark.Perspectivesonhighereducation:eightdisciplinaryandcomparativeviews[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

[7]陈何芳.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16-21.

[8]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9]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Z].2018-01-29.

[10]蔡圳阳,胡小清,刘赛男,等.基于材料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以中南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69-72.

[编辑:苏慧]

评论,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南大学和实践探索和创新教育思考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创新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国学选修:文化经典教育的实践和 林忠港【摘要】文化经典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百年难题 倘要重建文化经典教育,就必须摒弃拘于一端的偏执态度,秉持不辞两极的中和之道 本文以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谈谈文化经典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求教于.

2、 少先队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重视中队文化建设,创立主题中队 一、主题文化进中队主题餐厅,主题KTV,旅行可以住主题酒店…细心琢磨会发现“主题”似乎已浸染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KTV的主题包厢将当下最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不管.

3、 老年教育文化自信的指向与实践路径 【内容提要】新时代老年教育应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向性作用,注重弘扬中华文化和提升文化创造力;明确对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作用,强化自身的教育自信;创新教育内容、舆论宣传、习惯养成和校园环境……实践路径,引导.

4、 开展感恩教育弘扬孝道文化探研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章对孝道文化进行解读,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孝心,指出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严中有爱、严爱有度,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和实践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 摘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优化和完善教学资源,实现高……数学“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多元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6、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实践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 摘要人文学科与学术图书馆有着长期的共生关系,决定了数字人文学科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驱动力 文章通过网页检索CenterNet 网站中登记的数字人文中心,统计分析美国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服务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