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6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本文是马克思主义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信仰和视域和马克思主义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最先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全球化已慢慢渗透到文化领域,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在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应从封闭式的知识教育向开放式的信仰教育转变;二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 的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三是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6)05-0078-05

AStudyofMarxsBeliefinCollegeStudentrom thePerspectiveofCulturalGlobalization

BAIJing,LILiqiong,MUDan

(CollegeofMarxi,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504,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globalizationappearedinthefieldofeconomicfirstlyhasslowlyinfiltratedintothefieldofculture,greatchangeshetakenplaceintheenviron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whichhasnegativeimpactonthestudents’Marxibelief.Inthisregard,basedontheview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culturalglobalization,som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guidecollegestudentsbeliefinMarxieducation,includingfromenclosedknowledgeeducationtoopenbelieveeducation;from traditional“indoctrination”teachingmethodstointernetinnovativeteachingmethods;meanwhile,theorganiccombinationofthetraditionalculture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Keywords:culturalglobaliz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llegestudents;Marxsbelief

  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价值追求和人生走向将对中国主导价值观的传承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书记也曾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但是,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研究文化全球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解,并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路径.

一、文化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文化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见了全球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在《宣言》中指出由于日益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开辟国际市场,把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世界性的了.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出现了全方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依次推进和整体互动的新景观.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推进,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领域日益紧密,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一些学者认为今天对全球化讨论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经济全球化转向了文化全球化[1].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

在研究文化全球化对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对文化全球化作出界定.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用单一的西方文化取代全球的多样文化,形成一种同质文化;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在平等条件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例如彭洁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文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的一种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3];孙洪斌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通过文化的交流、借鉴、渗透及互补,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以及内容限制而走向世界,最终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过程[4].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正在形成而尚未完成的社会文化形态.”[5]它的产生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的政治主张融入文化价值观念中,并以各种形式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与西方强势文化冲突和碰撞中遭到极大地削弱,造成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所以,当今的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打破本国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经济上的有利地位,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不平衡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对某人或者某种主张、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6]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是科学性、现实性、崇高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同时代的其它思潮的比较斗争中脱颖而出的,它有着科学的基础,它是“人类19世纪所创造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7]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与宗教信仰不同,没有把理想寄托于天堂或来世,强调一种虚无缥缈的寄托,而是立足于现实,通过科学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提出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的目标,并激励人们为之奋斗.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实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现实斗争的指南针,它从来不是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 界吐露”[8],而是深入到无产阶级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战斗.中国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使我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正如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力量,因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的充分信仰,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没有统一[9].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恩格斯指出,如果用一段话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宣言》中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可以说,人的发展和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实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确立并被广为接受的内在源泉.据此,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和观点的学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的信奉,并把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作为行动的指南和奋斗方向.同时,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层次性.就现阶段来说,就集中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自信.

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一)文化全球化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解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正在进行而尚未完成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民族文化打破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交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从而造成这些国家民族文化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危机,最终颠覆这些国家的政权.“和平演变” 策略的始作俑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过如果他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他们的歌曲、跳他们的舞蹈,那么他们迟早会教会苏联的年轻人按照他们所需要的方式思考问题[10].可以说,杜勒斯在第一时间就敏锐地发现“和平演变”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对苏联的青少年进行美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处在文化思想阵地的前沿,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成为文化全球化中资本主义渗透的主要对象.在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用更多样的、更隐蔽的手段对我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宣扬他们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美国中情局“十条戒令” 最为直接:“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要利用所用的资源,甚至于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观.”[11]

作为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一代,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我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抵触马克思主义的情绪.

(二)文化全球化中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表现

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学生为之奋斗.但是,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冲击,国家利益观念淡化,国家归属感和爱国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突出,对人生缺乏理想,并且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了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在政治观方面,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产生的政治多元论造成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有的大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清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屑一顾,部分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对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总之,文化全球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可以说,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邱伟光,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任何统治阶级都试图用他们的统治思想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接受和认同无产阶级的道德规范和政治价值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观诉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据此,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针对文化全球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以下对策.

(一)从封闭式的知识教育向开放式的信仰教育转变

传统的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考试为目的、以教材为基础,立足于知识点的讲解.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当考试结束,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却模棱两可.这就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选择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衷,因此,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从封闭式的知识教育向开放式的信仰教育转变.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组织地通过种种途径和方式将特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化、系统化地传输给受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是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13]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是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认知和认同,并把这种认同升华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最后转化为指导自己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一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关于信仰知识的教育.通过对信仰基本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关于信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打破信仰对于大学生的神秘感,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信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水平.教育者不仅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要让大学生了解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落到实处,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还要对文化全球化中的思想文化价值持谨慎开放的态度,大胆吸收借鉴合理有益的价值观念,摒弃不合理的消极方面,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多元文化价值观在思政课堂上的存在和碰撞,从而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仰.

(二)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 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

列宁曾指出: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4]不可否认,灌输法在革命宣传时期起过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单纯的理论灌输已不能满足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因为部分教育者本身没有理解“灌输” 的内涵,将这种方法的本质特征等同于具体形式,更有老师将“灌输法”理解为“填鸭式”的教学,这些都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遇冷”,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倾向.

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抓好创新[15].这就要求我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置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文化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之下,利用互联网高效、及时、广泛等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专题网站,利用网站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资料和素材,同时,可利用网络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活力进而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热情.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仰对话栏目,使学生可以就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疑问发表言论,让学校和教师通过该渠道关注学生的信仰情况,对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以便及时解决信仰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三)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的内容和方法.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接和融合,这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奠定了基础.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这种渗透下,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崇拜西方文化.因为对自身文化认识不足,因此也不懂得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国情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也因为对历史认识不足,从而不熟悉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争取独立的奋斗史,更不清楚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作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理应作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手段融入信仰教育的全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5]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4.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彭洁.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9.

[4]孙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7.

[5]周芳遒.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98.DOI:1016697/jcnkjxdjygl20101202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20.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 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10.

[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9].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10]陈传刚,谢永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121.

[11]新华社.美国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EB/OL] [2016-08-21].http: //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46542.htm.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杨华,郑卫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J].浙江社会科学,2011(9):149.DOI:10.14167/j.zjss.2011.09.22.

[1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17.

[1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该文结论:本文论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信仰和视域和马克思主义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 范成龙,吴 锋(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 要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前提是中.

2、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大学生考试违规行为致因分析与规避路径 摘要针对“碎片化治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这一问题,基于问卷调查,从学生自身行为、监考教师行为、教务部门行为、任课教师行为方面,对大学生考试状况展开分析,并基.

3、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汉英翻译和实践 前言就目前来看,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愈加频繁,而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不断巩固与夯实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汉英翻译工作也应注重跨文化交易理念的引入及推广,.

4、 辅导员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浅述 陈杰朱骥洪张鹏刘小龙陈星宇/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摘要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 高校中的辅导员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需要进行自我的准确定位 以实际工作责任心的提升.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冀东民歌的活态传承 张 蕾 (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063000)摘要在我国历史民族文化中,民歌的特色较为显著,并且曲调、歌词朗朗上口,因而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与传唱,其中冀东民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

6、 文化自信视域下区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内容摘要区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区域文化现代化问题与文化自信问题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文化自信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导向,是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的价值维度;文化现代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没有文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