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经验论文 济宁传统文化论文 韩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传统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3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本文是关于传统文化类论文如何写与陶渊明田园诗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人,其文章、文风对文学的发展和世人人格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他用文字描述了古代田园生活风气,用笔墨抒发“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面对封建王朝、社会现实,他出淤泥而不染,誓死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用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面对丑恶的封建王朝,他选择了退隐,躬耕吟读、傲然于世、独善其身、矢志不渝,用自己的行动构筑了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家园.

一、安道苦节、沉醉自然,感悟生命的真谛的生命观

当陶渊明得知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封建王朝的丑恶嘴脸,无法改变社会现实时,他依然辞去彭泽令,退隐田园,开始躬耕吟读,切身体验生命的价值.“归‘还”等字成为陶渊明诗中的常见字,如, 《游斜川》中“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归园田居》中“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结束仕途生活,开始躬耕吟读,亲近自然、崇尚自然,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加真实、深切的感悟.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锄耕是一种“小人之事”,陶渊明不仅没有认同这种观点,反而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才是人类最自然、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状态、适应自然的变化,返璞归真,保持自己最初的、没被世俗污染的真性情.

仔细研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所说的回归自然,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界,还具有丰富的精神意义,希望在悠然的田园生活中,返璞归真,找寻最初那个没被世俗文化浸染的“真我”.如,“性本爱丘山”中的“丘山”一词就是抽象的,指精神状态.“误落尘网中”中的“误落”一词表示被迫人世,同时也反衬出对归隐后生活的满足. “开荒” “园田” “榆柳”等表示归隐后精神的安逸、舒适, “久在樊笼里” “返自然”等表示摆脱世俗生活后的惬意.再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使庄稼收成不好,即使要忍受露水沾湿衣服之苦,但是,在趁着晨光劳作,夕阳西下时回家,也是一种惬意,是一种满足.又如, 《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归隐后,他没有放弃读书,将读书视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揣摩文章意思,在书中挖掘人生的真谛,与友人分享.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波折不断,即使归隐后的生活如“炎火屡焚如,螟蛾恣中田.风雨纵横至,寒夜无被棉”般艰苦,但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支撑着他“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的志向.他安贫乐道、铁骨铮铮,以豁达淳朴的胸怀去拥抱生活、坚守志向,足以让后人敬仰.

二、和平、恬淡、幽美的田园审美观

农村的山水自然可歌可颂,但是田园风光更具人间气息,人类的生命体验都能在农村的田园草物中找到.在我国古代长期的小农经济思想下,人们注重天伦之乐,倡导弘扬和谐、融洽的社会价值.儒家思想中的“仁”文化是一直以来的主导思想文化, “仁者爱人”, 《说文解字》中写道: “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封建统治思想下,人类对“仁”的追求就是一直以来道德自我满足的需求.

不难发现,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真实再现了这种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体验自由自在精神生活的愉悦.如,读到“采菊东篱下”“迈迈时运”“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朴欢迎,稚子候门” “携幼入室,有洒盈樽”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等诗句时,一幅幅宁静幽美的农村景象浮现眼帘,陶渊明极力展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惬意,摆脱黑暗的官场后,拥抱大自然、拥抱生活,一切都那么亲切、自然,将中国社会生动的人情、人文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 《归园田居(二)》中写道: “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移居》中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淡雅、亲切、其乐融融的农民生活场景,真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村人情的真善美,这种真善美已经超越了身份、学识、现实计较的认同,这些都是古代农村特有的敦厚朴直、真切相合的心灵沟通的体验.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完全符合苏轼在《与苏辙书》中的评价“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三、人格独立、不媚俗、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道德价值观

众所周知,以儒家思想为首的道德价值观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道德价值的影响力范围之广、威力之大无人可及.传统的中国社会中,道德的判断大多时候直接取代了事实的判断,人们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利用道德进行评判. 《论语,卫灵公》中“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则真实再现了这种社会道德价值观.

研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是很重“道”的人,对“愿”也有着一种执念,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合(其二)》中写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常会将现实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进行比较,从而凸显其安贫乐道的理想信念.

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首先,即使自己种庄稼的技艺高超,仍然勤奋不偷懒;其次,即使务农很辛苦,但是自己无所谓,一切辛苦都“不足惜”,只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愿”望实现,一切都值得.

评价陶渊明诗歌的文人志士有很多,如,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的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写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学者认为,陶渊明的诗是美与善的自然统一,是对生命自由价值的追求,这就是艺术的至高境界.虽然古代的田园诗人有很多,但像陶诗艺术之美中蕴含人格之善的寥寥无几,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率性”而为的真性情,在清苦的环境中仍然乐得逍遥、自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代表诗人之一,在常年的官场生活中厌恶黑暗的官场社会,出污泥而不染,追求一种乡野、宁静、恬淡生活;向往布衣粗食,追求精神享受.在安道苦节、沉醉自然中,在恬淡、幽美的田园生活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人格独立、不媚俗.

该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陶渊明田园诗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相关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庐山下的陶渊明和他的生死田园 文佚名当日常事物的诗化以及天堂这样的想象力园地被一种在人境俗世中的“结庐”所揭示,我们说是时候回到田园了,因为田园才是陶渊明诗化生存的命脉所在 陶氏田园诗的勃勃生气源自它与诗人.

2、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多重自然 ◎蔡 黎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收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几经改革与修订,陶诗占据了稳定的地位,其文学价值和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 在实际教学中,对这类陶诗的自然之气挖掘不足,教师大多从作者.

3、 试说陈寅恪《论陶渊明之思想和清谈之关系》本事 谢泳论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是陈寅恪一篇名文 细读此文,感觉陈寅恪撰著此文似有感而发,时有“后读之者不能得其确解,空叹赏其丽词,岂非可笑之甚耶”一类语句,行文间似有一个针对的.

4、 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解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摘 要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因为时事、命运的荒谬而出现了一大批隐逸的文人,但是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人与他人不同,那就是陶渊明,本文就以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隐逸情怀,分析为什么说陶渊明.

5、 任务驱动作文中国传统文化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 对这八个对象的追求,让中国古代文人能够静下心来,安居一隅,体验这些雅事,获得了一份生命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 在生活节奏.

6、 中国传统文化在特殊家庭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定州市宴阳初中学 何志红 孙跃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入之间的关系为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