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会计相关论文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碳会计论文 低碳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毕业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选题 会计大学毕业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参考文献

碳会计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跟碳会计文献述评和展望方面论文如何写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碳会计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3

碳会计文献述评和展望,该文是碳会计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展望和会计研究和文献类毕业论文范文.

许骞刘子峥王秀娟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伴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包括碳配额、碳资产负债和相关交易的披露、确认计量等碳会计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从碳财务会计、碳披露和报告以及碳管理会计三个方面,综合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争议.进而立足于我国政策实际和多个碳试点市场共同发展的现状,总结我国碳会计研究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碳会计;碳披露;碳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68

1引言

全球变暖、湖泊萎缩、海面上升等气候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也是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安全与绿色发展问题.国际社会积极行动,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国际社会实质性的进入温室气体节能减排阶段.最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我国与政府一直很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我国就先后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白皮书,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与基本目标.2011年,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进入“十二五”方案.2013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发电、电网、钢铁等首批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启动,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已经全部正式运行.

随着碳市场的持续运行,碳排放配额的会计确认以及相关交易的后续处理成了会计领域崭新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碳排放配额是指特定区域、时期内,排放单位允许排放二氧化碳的总量限额.国际上以有偿配额为主,我国不同试点市场有偿和无偿发放的情况并存,而且对纳入碳配额行业企业的标准等政策存在诸多不同.从企业层面看,不论有偿购买或无偿获得配额,形成了资产就须进行确认.排放富余量可到市场上卖出,排放不达标的超排企业则到市场上购买配额,而买卖双方不同的碳会计处理都会受交易市场、地区政策及核算标准差异等众多因素影响.如果将碳配额富余留存在企业,如何在账面进行确认也有不同计量方法.更为长期的影响是碳市场机制会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投入,长期来看会减少购买配额的支出甚至获得碳交易收益,从而影响长期流出流入并产生切实的价值效应.面对如此重要而又具有我国市场特殊性的问题,需要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结,进而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分析应如何基于我国国情和市场特点推进后续的研究和市场发展.

2国内外碳会计研究述评

参考Bebbington and Larrinaga-Gonzalez(2008)和Ascui(2014)等研究,总结国内外社会和环境等领域文献中与碳会计有关的研究,可将其分为碳财务会计、碳披露和报告以及碳管理会计三大类.

2.1碳财务会计相关研究

2004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下属的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发布了新解释IFRIC3,来正式规范“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下的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但由于学者对其争议很大,提出了很多异议(Ratnatunga等,2011),IFRIC于2005年6月废止了该项准则.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12月IFRIC又重新恢复了这一准则.目前很多研究还是集中在对IFRIC3的讨论和批评上,如Moore(2011)使用结构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在IAS 37条款的或有负债,或有资产项目和IAS38无形资产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到2010年9月,IASB和FASB取得了基本共识,认为首先应当将无偿和购买取得的碳排放配额确认为资产.其次,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要求企业履行的义务符合负债的定义,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不同思路和争议的存在,欧洲各碳市场对碳排放权配额的确认计量还是形成了不同的规定.比如,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将碳排放权初始确认为存货,奥地利和德国则将碳排放权初始确认为无形资产,不过在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上都规定可以采用成本价或者公允价值计量.除了上述国家外,包括美国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的相关会计处理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较早地讨论了碳排放权的会计科目确认和基本业务处理问题(郝玲和涂毅,2008;王艳和李亚培,2008).随着我国碳交易规模的扩大,国内研究一方面开始较多关注基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下“核证的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另一方面则讨论了基于配额交易下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如王虎超等,2010).但是首先,对于碳排放权究竟应计入何种资产,我国学者意见不一.张鹏(2010)认为碳排放权应确认为存货,而彭敏(2010)刘美华等(2011)则认为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刘金芹(2010)认为,碳排放权本身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应确认为嵌入衍生工具.也有学者提出应根据碳排放权取得方式的不同分别确认为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李晨晨,2010).毛小松(2011)则认为,碳排放权应该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次,我国对碳排放权计量属性问题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一部分学者如张鹏(2010)、周志方和肖序(2010)认为碳减排量在我国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支持公允价值计量,王艳和李亚培(2008)提出碳排放权应在获取时或报告期末按不同时点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应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如彭敏(2010)、邹武平(2010)等研究认为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公允价值能够为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提供参考.

2.2碳披露和报告相关研究

关于碳披露和报告的研究中, Haigh and Shapiro(2011)研究了碳披露和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作用,没有支持决策有用论.Sullivan and Gouldson(2012)基于英国执行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的数据,发现尽管强制披露改进了报告质量和可比性,但仍未达到投资者要求.但是,Matsumura等(2014)使用2006-2008年自愿披露CDP的样本,发现与不披露公司相比,自愿披露公司价值增加了23亿美元.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王仲兵与靳晓超(2013)以沪市多家社会责任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了碳信息披露指标并实证检验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结果并不显著.但是,苑泽明与王金月(2015)支持碳排放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管亚梅与李盼(2016)实证分析发现,分析师跟进数量与国有最终控制人性质均对企业碳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韩金红与余珍(2017)以2011-2015年参与国际CDP项目的中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认为碳信息披露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杨园华与李力(2017)运用演绎推理法和OLS方法,发现碳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2.3碳管理会计相关研究

关于碳管理会计的研究则相对集中,一部分关注于如何计算和分析管理行业、组织或企业的碳足迹等(Salazar and Meil,2009;Dias et al.,2012),还有不少研究集中于碳市场相关政策规定压力下的企业减排环保行为策略带来的股价变化.基本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司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现有投资或未来投资的机会(McConnell and Muscarella,1985).而与一般投资有所区别,环保投资一方面一般由监管者强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本质上是负的净现值投资.有学者认为环保投资负面影响股价,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投资会降低已有资产产生流的能力,而且环境监管对生产率往往有负面影响(Smith and Sims,1985; Jorgenson and Wilcoxen,1990).但也有一些学者如Cormier and Magnan(1997)等则认为,随着广大投资者环保意识提升,公司无法令人满意的环境绩效很可能会使交易成本上升,环境投资有利于公司形象进而对业绩有正向作用.Klassen and McLaughlin(1996)研究了环境管理与公司市场表现间的关系,发现环境管理越强则公司有显著正的回报,相反,环境管理越差的公司回报显著为负.这样看来,目前学者就环境管理或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一问题研究的结论尚不一致.

3针对我国碳市场的研究展望

根据上述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来看,国外学者对碳排放配额以及碳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等一系列碳会计问题,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碳相关政策带来的企业环境以及企业碳管理策略和行为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价值效应也各有观点.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晚且也存在相似的争议,而且由于碳试点市场交易数据很难获得,参与碳交易的公司又多为非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子公司,难以考察股价变化.我们认为,要明确争议并切实了解如何更合理的对碳配额以及相关碳交易等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进而了解参与碳市场对我国企业的流和整体价值的影响,必须要在着眼整个会计期间并立足于我国政策背景有针对性的分析.更为特殊的是,我国多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并存而且正在推进全体碳市场的发展,要总结各个试点市场在碳配额发放、交易品种等各方面的差异和经验,明确同样的碳交易和会计处理在不同试点的影响差异程度,才能更好的分析各参与方行为以及促进市场建设.

由此,我们必须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发现、思考和解决中国的碳市场问题.首先在整个会计期间的不同阶段,如何合理的对碳配额和碳资产负债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于不同碳会计计量属性,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有什么不同的关注点?我国七大碳交易试点市场中,不同的碳资产和交易等在确认、计量和基本规则上差异对企业的行为决策和价值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已经启动并不断加快建设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应该如何借鉴不同试点经验进而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呢?这些都是接下来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话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结束语

伴随着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核算指南等一系列政策以及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碳会计相关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探索日益受到关注.企业碳排放成本从无到有,节能减排也不再没有回报,碳由此也成为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碳市场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到企业层面必须通过碳会计落实到账面上,才能切实的影响企业价值及其相关行为决策.本研究广泛阅读和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对碳排放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等问题存在明显的争议,也总结出我国在多个碳试点经验基础上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更高的层次和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碳市场的不断发展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企业进行减排技术研发和新的绿色的行业兴起.由此,会不断带动现有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Ascui Francisco.A review of carbon accounting in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literature:What can it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J].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14,34(1):628.

[2]Bebbington Jan.and Carlos Larrinaga-gonza Lez.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4):697717.

[3]Cormier D,Magnan M.1997.Investors´ assesent of implicit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6:215241.

[4]Dias,A.C,and L.Arroja.2012.Comparison of methodologies for 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case study of office paper.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4:3035.

[5]Haigh,M.,& Shapiro,MA (2012).Carbon reporting:Does it matter? 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5(1),105125.

[6]Jorgenson D.W.,Wilcoxen P.J.1990.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S.economic growth[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1(2):314340.

[7]Klassen,R.D.and McLaughlin,C.P.1996.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firm performance[J].Management Science,42:11991214.

[8]McConnell,John J.and Chris J.Muscarella.1986.Corporate capital expenditure decisions and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4:399432.

[9]Moore,Did R.J.Structuration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Norman Macintos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missions Trading[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11,22(2):212227.

[10]Salazar,J.,andMeil,J.Prospects for carbon-neutral housing:The influence of greater wood use on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 single family residenc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7):15631571.

[11]Smith J.B.,Sims W.A.The impact of pollution charge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anadian Brewing[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6(3):410423.

[12]Sullivan,R.andGouldson,A.Does voluntary carbon reporting meet investors´ need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6):607.

[13]管亚梅,李盼.终极控制人性质、分析师跟进和企业碳信息披露[J].现代经济探讨,2016,(7):8488.

[14]韩金红,余珍.碳信息披露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2011~2015年CDP中国报告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8):117124.

[15]郝玲,涂毅.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初解[J].新理财,2008,(8):119120.

[16]李晨晨.不同市场成熟度下碳排放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10,(12):6061.

[17]刘金芹.浅析碳排放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0,(9):8182.

[18]刘美华,李婷,施先旺.碳会计确认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7885.

[19]毛小松.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初探[J].财会研究,2011,(3):4248.

[20]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4849.

[21]王虎超,夏文贤.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22]王艳,李亚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务与会计导刊:理论版,2008,(25):122123

[23]王仲兵,靳晓超.碳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8690.

[24]杨园华,李力.碳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滞后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7,(8):109113.

[25]苑泽明,王金月.碳排放制度、行业差异与碳信息披露一来自沪市A股工业企业的经验数据[J].财贸研究,2015,(4):150156.

[26]张鹏.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1):3941.

[27]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7):47.

[28]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

归纳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碳会计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展望和会计研究和文献相关碳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创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测度述评和展望 摘要新创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一直是社会创业研究热点之一 在梳理有关社会影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社会影响的现有定义及其内涵进行总结和清理;然后对社会影响的主要测度方法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指出了部分测度方.

2、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述评和展望 【摘 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其在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述评和展望 摘 要随着环境的日渐恶化,人们开始迫切的呼唤“绿色” 现代企业管理中开始关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所谓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考虑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4、 企业家信仰述评和展望 【摘 要】企业家信仰决定了其追求经营事业的高度和终极人生价值的方向 现阶段,企业家信仰的相关研究主题比较分散,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偏重于个体的宗教层面开展研究 企业家信仰这一主题的探索仍处于理论发展.

5、 国企绩效考核文献综述和展望 摘要国企绩效考核历来都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参阅了近年来我国国企绩效考核主要研究文献与实践总结,对我国国企绩效考核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与述评,在此基础上对国企绩效考核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因此期望能为.

6、 高校教师教学文献评述和展望 【摘 要】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文章从内涵辨析、发展过程及实践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外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脉络,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三个方面评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