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 高校辅导员学刊 高校辅导员期刊 高校辅导员杂志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中国高校名称的翻译开题报告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高校海外论文 高校自建特色论文库 高校师德师风论文 上海高校学术期刊提升计划

高校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论的高校治理观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高校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2

论的高校治理观,本文是关于高校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和高校和治理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陈慧军

[摘 要]党十分重视高校建设.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立足于国家治理课题的高度探寻高校治理,所孕育的高校治理观有着深厚的时代基础.高校治理观是由五重要素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的体系,其本身内化为五大具体内容.高校治理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对中国高校治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当今中国高校发展提供了遵循.

[关键词]十八大;;高校治理;高校治理观

[作者简介]陈慧军,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社会科学与外国系副教授,天津3016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7)03- 0135 -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教育作了许多论述,尤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反映了高校治理的思想表征.通过仔细研读对高等学校关切的论述,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高校治理观.总体来看,背景上,高校治理观产生有着极其强烈的时代基础;内容上,高校治理观内容明确,体现在现行的高校治理行为中;意义上,探讨高校治理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治理观产生的时代基础

高校治理观的产生不是主观的臆断,它根源于当今中国伟大的实践,反映时代要求,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改革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正在不遗余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愿景正在逐步实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上孕育产生的.

(一)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后,中国正确地把握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困境,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尚未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强国的跨越.伴随着我国民办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数量和在校师生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达2852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647万人,高校教师394万余人.但这些学校中具有较高世界知名度尤其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大学较少,一流学科还比较弱,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欠缺,同美欧和日本相比差距甚大.另一方面,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211工程”为开端,通过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平台和项目,带动了工程参与学校和入围学校及相关学科的重大发展,对我国其他高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但在工程建设中,存在入围者身份长期内被固化,彼此间竞争缺失,各种资源分配重复交叉等系列问题,最明显的是各种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整合,重点建设的实施方式如何进一步创新等都需要探索和逐一.基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深刻认识到“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1],并开展一系列高校治理工作,从而有助于相应的高校治理观的形成.

(二)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的总目标

党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激发和调动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以形成治理合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着办学经费、学术科研、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直接提高了高校的工作能力.但是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既轻视科研又忽视教学的混日子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不足及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尤其是个别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进而导致为祖国服务的本领有待增强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进程中,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重点,为此需要提高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本领和各级团体机构的工作能力.所以发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的时代强音.高校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高校有效治理可调动各方面的工作本领和工作能力.同时,高校本身在实现自我改革中既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和体系建设,也是国家有效治理在高校的一个重要体现,并加速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可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加速了高校治理观的形成.

(三)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愿景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4].一方面,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最具活力的主体参与力量和厚积的人才支持.指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始终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最大希望之所在.”[5]民族梦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支持,我国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实现民族梦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结合目前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警醒青年学生要认识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6]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发挥着人才培育和输出基地的功能,经过系统专业训练而培养出的人才在祖国各行业建功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补充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治理成果加速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高校人文社科成果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理工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然而,也认识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7]的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并不强,离我们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距离目标越近,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越为迫切,我们不能懈怠停滞不前.可见,对高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性认识和判断成为其高校治理观产生的重要现实因素.

二、高校治理观的内容体系

高校治理体系是由根本原则和路径导向、关键力量、组织保证、核心内容五重要素构成,包括五大内容,具体表现为:把鲜明的思想导向作为高校治理之魂,体现了高校治理的根本原则性;把坚持“四个服务”定为高校治理之旨,标明了高校治理的方向和路径;把严抓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之本,彰显了高校治理的关键;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高校治理之力,表明了高校治理的保证;把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作为高校治理之核,这是高校治理的核心.高校治理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即在坚持既定根本原则之下,确定总体治理方向和路径,在抓住师资治理关键力量基础上,依靠党的领导组织保证,最终实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治理目标.

(一)把鲜明的思想导向作为高校治理之魂

1.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保高校治理的旗帜不倒.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牢牢坚持.一方面,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都要坚持这一方向.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发展迅速的民办高校尤其是后来出现的独立学院,在《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中都明确规定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本质不得改变.另一方面,在高校治理上必须坚持这一方向不变.目前,我国高校发展分化现象严重,一些高校为了加强治理,纷纷走出去学习国外高校治理方式,抛弃了国内学校治理过程中的优良传统,没有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更没有体现出中国的办学特色、风格和气派,偏离了我国高校的发展方向,治理冲突现象严重.因此,在高校治理上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不同办学体制高校毋庸置疑的抉择.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治理的灵魂不丢.由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因此,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治理中的指导地位.高校是敌我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也是社会思潮涌动最为明显的区域,有无正确的指导思想引领直接决定着高校治理的好坏,所以要求“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在高校治理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同非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划清界限,有利于凸显和把握主流意识领域的话语权,进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巩固我国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高校治理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不是飘渺不定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坚持其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校治理中去,指导推动包括治理在内的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治理的旋律不变.办好我们的高校,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也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意味着不仅重视理论层面上的学习,更重在实际中加以落实,转化成教学管理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的坚定性,要求政令通行,党的教育方针能够及时进行下达.同时注意方针的灵活性,根据精神和规定相应的高校治理方案,在方案落地中将高校治理执行好.近年来,尤其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围绕中国梦主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党建等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将党的教育要求全面落地,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弘扬党的教育主旋律的具体体现.

(二)把坚持“四个服务”定为高校治理之旨

1.高校治理要为人民服务,走为民办学之道.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就必然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为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道路.一方面,为高校全体师生服务.高校应秉持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开设、专业设置、创新创业、新校区建设、学生管理、教职工利益维护等方面,把师生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位,倾听师生心声,重视师生关切,解决和维护师生最关心的现实利益.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服务.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家庭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出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大学.同时,通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为社会建言献策,增强社会软实力.通过学研产结合,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最终实现在人文催化和科技孵化中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2.高校治理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走为党治理之道.中国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地位的巩固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其执政形象的好坏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评判,其执政能力的优劣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检验.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高校师生群体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身份特殊,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地位突出,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角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否争取这部分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赢得青年学生群体力量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关键.通过高校有效治理,通过维护师生利益的家国情怀,确保高校阵地的坚固可靠,既为中国治国理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有效的高校治理也是中国成功治国理政的重要体现.

3.高校治理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走中国特色之道.作为中国高校,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体现中国特色,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8],“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9].在高校中,通过各方面治理,使高校走在其他社会组织的前面,成为积极推动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织,进而和政府等部门一起,发挥好自身优势,带动全社会人民行使自己权利,参政议政,处理好民族关系,管理好基层组织,处理好经济关系,增强法律思维,并协调好其他各种关系,从而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基本政治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的坚定维护者,最终实现在践行中带动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高度自信.

4.高校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走开放发展之道.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淀,助推着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推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们既遇到难得的国际发展机遇和自身优势,也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自身劣势困扰.通过开放发展,高校在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系列治理活动,能够突破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出现的瓶颈制约,从而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为深水区的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攻坚人才.同时,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高校师生本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群体,在开发发展理念指引下尤其是通过围绕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人文素质等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潜在智力优势,从而为我国的各方面建设提供持久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三)把严抓师资队伍建设看作高校治理之本

1.加强高校全体教师建设,夯实队伍建设根基.特别重视教育,他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学校整体发展的迫切性、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等多角度、多层次论述教师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为有效打造高校教师队伍,发挥其突出作用,重点是围绕着两大事项加强治理.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自我教育,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高校教师本身首先要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上积极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知识扎实;实践上积极传播共同理想和伟大复兴梦想,并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扮演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要强化教师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建设.不仅通过培养而且通过教师本身自我修养,提升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仁爱之心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最终实现在教书中育人,在言传中身教,在潜心问道中关注天下.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促使“双主”协同发力.特别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解决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就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体队伍进行建设.一方面,围绕主渠道进行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渠道,围绕着主渠道建设,就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为重点,尤其是注重亲和力的培养和授课针对性的强化,改进上课形式,增强上课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坚定维护者.要维护主阵地作用,重点是围绕上述主体角色明晰、职责强化、载体应用等方面加强建设,并随着新形势的改变和学生多样性诉求的出现,适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主渠道和主阵地有效结合,在协同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加强高校宣传队伍建设,打造宣传队伍共同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全局.它既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也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问题.“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加强高校宣传工作就要围绕有关主体进行.首先,打造高校党委成员命运共同体.强化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11],充分发挥党委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其次,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构建由高校党团干部、行政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为主体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并从中选取骨干队伍进行重点建设,使高校宣传有一支稳定可靠的主体力量.最后,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才队伍日常培养.针对高校宣传主体,为提升宣传效果和水平,可通过高校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高校宣传队伍进行培训,探讨多种培训形式,实现目前高校宣传培训由“边缘化”向“殷实化”转变.

(四)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高校治理之力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党的领导权是否牢牢把握,直接决定着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决定着我国高校的治理水平.在高校治理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既为有效的高校治理提供组织保证,又为高校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力量.所以,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3].为此,在高校治理中强化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加强学校党委领导.学校党委在高校中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尤其是党委领导班子构成至关重要,不仅影响着高校管党治党效果,也影响着办学治校的水平.加强党委的领导,就抓住了高校治理的最重要力量.要强化党委自己承担的四重主体责任,即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强化党的领导能力.还要牢牢坚持办学方向,总体把握住高校建设发展大局,作出科学的决策,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办好学,依法治好校.

同时,加强党对高校基层工作的领导.高校基层工作关联到高校整体工作,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强化党在高校基层工作特色开展的领导力,对于推动新形势下高校治理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性和现实客观性.基于党的领导,首先要求树立公办民办不分的思维模式,破除民办高校党务发展过程中人为观念的阻力.其次,强化党的领导力要求打造基层党务工作者共同体,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主体力量.再次,通过党建带动基层各项工作开展,增强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基层工作发展动力.最后,在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下强化党的领导力.构建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党的领导在基层工作中的开展效力.以上因素协同发力,能保证高校基层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党在高校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领导力量.

(五)把提升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治理之核

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3]一方面,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治理的核心.我国高校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教育和培训两大系统,而每个系统又涉及多个环节.对于高校来讲,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特征下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趋同性明显增强,缺少特色,而且明显地存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宽基础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12],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3]至关重要.党在“双一流”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为推进高校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活动实现,国务院出台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完善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进行明确要求,从而为在双创教育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提升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开展.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依赖于有效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强有力的党团建设,更离不开行政配套等相关工作的支持.而人才培养的提升反过来又有助于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证实了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开展.而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系列科研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推进科研上新的台阶.同时,由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带动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降低了高校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高校治理观的重要特征和时代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高校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必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4].具体定位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治理的核心点,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主题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在新形势下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而且纵观其治理观构成,我们发现鲜明的思想导向在整个治理体系中是构成其他四部分的基础,起着原则性统领作用;“四个服务”构成了治理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人才培养是高校治理观的核心内容;师资队伍和党的领导明确了治理观中的对象客体和保证力量.围绕核心,坚持原则,走好道路,精准定位,保障有力,进而实现高校治理.所以高校治理观不是孤立碎片化的简单讲话罗列,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的进一步发展,其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完整的系统性.

(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高校治理内涵

中国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教育,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提出了教育治理的相关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遵循的方针.改革开放初期,着眼于“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出“四有”思想.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向高校青年学生提出成才的“五点标准”.在新时期,提出“四个新一代”,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途中,对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尤其是结合执政目标,使我国高校治理开展的所有工作体现出我党的正确主张和意志,为中国执政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执政目标提供人才支持.为此,结合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坚持“四个服务”的治理导向,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

(三)为中国高校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目前,我国“双一流”教育工程正在统筹推进,实现既定目标就须对高校严加管理,有效治理.而高校治理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创新性强,理应成为中国目前高校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原则性上,由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构成的基本要素,为高校治理提供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治理方向和路径选择上,由“四个服务”构成的要义为我国高校治理标识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在对象确定上,既突出全面覆盖又强调重点把控,由此抓住治理的根本,为我国高校人员治理划清了精准的范围和对象.在保证力量上,把党的领导作为我国高校治理的有效保证,为我国高校治理提供了坚定的组织力量.在最终目的上,把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我国高校治理的核心点,从而为我国高校治理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在现行高校治理中,我国高校遵循上述指导思想,高校的治理体系必然得到进一步健全,治理能力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实现现代化目标也指日可待.

四、结语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取决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程度又通过高校等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来表现.关于高校治理的论述既是对我国当前高校治理现状的深刻反映,又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有关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而形成的高校治理观,对分析当今我国高校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对推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10.

[2].在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11-13.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4].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5].在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05-05.

[6].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7].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8].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9].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7-02.

[10].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11],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12]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J ].中国高等教育,2006(5).

[13].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10-02.

[14]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49.

[责任编辑:陈梅云]

本文结论,该文是关于*和高校和治理方面的高校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高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现状和优化策略 摘要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民办高校不断深化建设的关键,不仅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还对自身治理水平甚至是整个民办高校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现状,对其优化措施展.

2、 构建高校治理结构和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治理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对高校治理存在的治理结构不明晰、高校治理机制不健全、高校治理阻力较多……现状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构想 关键词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阻.

3、 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和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6 058摘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推进高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

4、 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摘要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全球治理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不确定因素上升、西方治理“失灵”的当代境遇 中国对于全球治理提出了具有中.

5、 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类型与演变路径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就是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不断冲突和合作的过程 根据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强弱的不同,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可划分为“松散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