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中医护理论文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现代养生杂志 中医养生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和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怎样写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养生的论文

中医养生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七情致病和中医养生类论文范本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中医养生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4

七情致病和中医养生,该文是关于中医养生类论文怎么写和中医养生和七情和中医养生研究相关论文怎么写.

【摘 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在随着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受重视.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与补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如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等.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各种学说和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七情学说等.本文围绕七情学说,探索七情致病机理及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关键词】七情学说;七情致病;中医养生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众多学说中的一个基本学说,在中医学对 各种疾病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皇帝内经》中就论述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而情志养生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七情学说概述

1.1 七情学说的概念

七情是人体七种不同的情绪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变化会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甚至影响病情变化,具体的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而在内经中将七情与五脏结合,将情绪与五脏的活动进行联系.其中肝与怒相结合,成为肝在志为怒,其余分别为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心在志为喜,肾在志为恐,而悲与忧,惊与恐可同归一脏,因此七情与五脏完美的结合起来,成为五志,将七情与五脏密切联系,用以探究人体疾病及各个脏腑的相互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究,终于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1]

1.2 七情致病的特点

(1)由内而生难以治愈.《皇帝内经》对于致病因素的描述大概分为两类,即外因与内因,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为从外而入,经人体口鼻或者皮肤毛发入侵人体,发病常较急骤,经及时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较好.而七情致病与之不同,由内而生,对应五脏而直接使五脏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五脏无法各司其职,病程常迁延不愈,预后常较差.

(2)易伤心神.中医学观点情志活动发起的起始点为心,虽然七情各有特点,也分别对应不同的脏器,进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是他们的共性也很明显,对心神的损耗较大.在中医学中,心的位置为君主,主血脉,主神志,若心主司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反之则精神颓废,反应迟钝.古代各中医名著中都论及了心在五脏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七情致病最终都会损耗心神,出现神志方面的萎靡症状.

(3)各具特点.七情为人的七种不同的情绪,由于从内而发,因而直接受损的通常为脏器,而七情学说中将七情与脏器一一对应,因此一项情志过度则易损伤相应脏器.根据相对关系可以推出: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思伤脾.

(4)相互作用,共同发病.七情致病既可以是单独使机体发病,同时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联系而致病,因此常有悲哀愁忧之说.情志致病具有复杂的相互兼并性.例如当一个人受到惊吓时常常产生惊恐,惊恐又常导致呼吸急促,喘出于肺.七情致病相当复杂,在发病过程中常有一种情志占主导地位,其他则夹杂在主导情志中.

(5)传变性.七情与五脏结合,五脏又是相互联系的,若其中一个脏器虚弱,则易被相关脏器乘之.比如喜伤心,心变得虚弱,则易被肝脏乘之.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实质实则传彼,虚则被传的过程.

2 中医养生概述

2.1 中医养生的概念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通过采取一系列健康的,有益于人体的措施,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使人体以更加健康的状态生活.中医有悠久的养生之道,中医养生经过几千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历代的中医名家的研究与创新下,总结出许多宝贵的养生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体系,对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中医养生的意义

人的生命使最宝贵的,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抛开生命去谈理想,谈追求,那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空谈.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应当好好珍惜,而好好珍惜就要注重养生,在该有的年纪保持该有的生理状态,通过有意的保养,调整作息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使机体保持在一个蓬勃焕发的状态,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一个人精神萎靡,体力不济,体弱多病,自己既要遭受病痛的折磨,别人也会消耗大把时间,不仅无法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连累他人.因此,注重养生,强身健体,既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家人负责,进而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3 中医养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3.1 无病不等于健康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健康的体会不尽详细,但是对于疾病的体会却是极为清楚,因此在对健康的描述中往往以疾病作为参照物,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提出了整体健康的观点.这个观点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系统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心理社会的因素,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3.2 没有求医不代表没有病患

疾病是从生物学或者医学检验判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尺度,很容易找到客观依据,也易引起注意.[2] 而病患是一种主观判断,是在自我感觉的基础上对身体与社会,心理的判断,其判断的结果与医学检验及临床判定并不完全一致,病患是疾病发生的早期状态,不同的人对于病患的感觉尺度不一样,通常不会去求医,然而进行有效的医疗帮助是必要的,通过及早的干预,人们的健康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3 七情致病与中医养生研究

七情致病学说对七情的发病机理以及与人体五脏发病规律做出了概述,因此根据七情学说的指导,我们可以合理的进行养生.中医对于情志的养生极为重视,七情致病学说认为喜怒哀乐可以影响内脏的运行,从而脏腑功能受损,发生多种疾病,而情志正则精神直,魂魄不散,五脏不受外邪入侵,因此我们应以此为据,进行合理的情志养生.

3.1 心态平和,清心寡欲

在现今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发展带来的人们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面临的压力相当大,这是导致如今疾病多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如果淡泊名利,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事情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将会极大的降低疾病的发生.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以及其他的著作中均提出了清心寡欲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的机体各项生理机能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从而使疾病免于发生.如果一个人能够清心寡欲,心无杂念,积极向上,豁达开朗,那么他的脏腑一定运行通畅,五脏互相协调,不侮之,不乘之,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自然可以外邪不侵,内邪不入,五脏不受邪,从而机体生机盎然.在当今社会,虽然竞争是特别激烈,但是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修身养性,社会发展无论到了什么地步,道德和思想是不能丢的,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对于我们的精神境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精神境界足够高尚,那么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自然就会看淡,从而心神安宁,延年益寿.当然淡泊名利并不是是我们胸无大志,而是排除一己私欲,专注于自身的伟大事业,不受外界金银的诱惑,从而报效国家.

3.2 怡情养性

怡情养性其实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改变人的注意力,避免长期接触使人焦虑,惊恐,悲哀,忧思等情志环境.当脱离了不良的情志环境后,致病因素消除,那么身体技能必然会恢复生理状态.在《素问? 移精变气论》中,介绍了古人致病的方法,其实就是转移注意力,使人不过分纠缠于一件事,进而调整气机,五脏如常,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得以恢复.现如今音乐疗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认证,可以很好的使人忘却伤痛,同时进行一些高雅的,陶冶情操的活动,或者旅行放松,均可以起到很好的修养效果.

3.3 以一种情志胜另一种情志

完整的中医体系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五行的相生相克同时也适用于五脏的相互关系.当一种情志过度使相应脏器受损可以用另一种情志去制约,以此消除不良情绪,在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生金.因此对应于情志为:忧可以被喜淡化,怒能被悲淡化,思能被怒淡化,恐能被思淡化,喜能被恐淡化.根据这些规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宣泄自身情绪.比如当我们过度焦虑,忧心忡忡时,可以去看一场喜剧电影,让自己的忧虑可以缓解,让自己身心畅达,百病不侵.

4 结语

七情致病与五脏相互联系,中医养生根据七情致病的规律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调理,将人体的五脏与各个系统的功能调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人体健康的保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为了生存质量,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在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中,精神因素占据了重要的比重,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根源抓起.七情致病学说与中医养生的相关层面并未完全挖掘,具有重大的前景,充分研究七情致病特点对于中医情志养生以及临床诊治过程都将会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中医养生和七情和中医养生研究方面的中医养生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医养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手诊在中医养生保健与慢性病诊断中应用 【摘 要】手诊属于中医望诊范畴,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 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广泛而众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和已有文献,通过对手诊基本原理及分类、在养生保健中的指导作用和在慢性.

2、 大学生的中医养生认知现状调查 孙守威 冯熠辉 王菲李 卫 兵 杜 波 王若维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中医养生的认知程度、信念、行为,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提供参考 .

3、 脾胃病国手李振华的中医养生经 李振华,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 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医学术精湛,60 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2009年李振华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4、 论中医养生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史甚至是世界医学史的一颗绚丽瑰宝,它不仅给全世界预防和诊治各类疾病提供了实用而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又因其积淀了异常广博精深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人.

5、 中医养生思想和技法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飞速增长,产业化和商业化之下的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竞技体育的训练模式主要依托借鉴西方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手段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璀璨文明成果的民族,在现代体育竞技与训练机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