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图书馆建设杂志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网站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发表邮箱 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论文题目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发表格式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期刊投稿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文明建设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论文范例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文明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8

生态文明建设,该文是文明建设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跟生态文明和建设和发展相关论文范例.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增加了“美丽”一词,说明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幸福,开始追求新的幸福,而环境美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12-0040-03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同志尖锐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紧盯不放,抓紧、紧抓.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恩关于生态文明早就已经有了论述,马恩从自然先在性、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大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一)自然界的性质:自然是第一存在的

根据马恩的思想,自然界是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的,人类在自然界之后才产生,因此我们在发展人类自身过程当中应当尊重、顺应自然.第一,马恩强调了自然界的性质,即客观性,这是与人不同的地方,人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重要的一部分.其次,人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人的劳动不能离开对自然界的物质依赖.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得以世代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恩格斯曾经强调,精神只是作为物质的高级产物.马恩着眼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证明了自然界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即自然的先在性,这一观点是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

(二)人与自然关系:物质交换

马恩指出动物与自然的统一是直接统一,而人与自然的统一则是间接统一.动物和自然属于自然界本身,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要通过“劳动”这一“第三者”来维系.这就说明了,人类需要劳动这一媒介来完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所以这一过程是属于自然界的,它具有自然性,不会超越自然而存在.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劳动是起关键作用的,而劳动是可控的变量,所以我们通过对劳动实践活动的控制,自觉地对物质交换进行调整,实现自然界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的良性循环.

(三)人类生长与自然界的冲突:资源的攫取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使得欧洲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造成了生态破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发展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农民生产资料和土地的流失.对于当时的土地私有化问题,马克思认为这种掠夺性的资源滥用方式与社会成员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并且以极其敏锐的视角论述了资源开发的代际问题.马克思指出土地的私人占有是不合理的,不论哪个社会和民族都只能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成为土地的支配者,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土地改良,确保土地世代延续下去.

(四)怎样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

马恩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研究了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道路.马恩提出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局面的原因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生态灾难的发生.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生产方式必定是要与自然界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变革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思想,而在于人类探寻真理的过程,在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转变”.

二、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讨.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恰恰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符合.老子的思想体系着实体现着生态思想,有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冲气以为和”“天人合一”“任物自然”“少私寡欲”等生态文明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天人和谐、纯朴自然的理想生态社会的景象.

(一)自然界的性质

老子的《道德经》在本体论基础上认为道生万物、天人合一,倡导“天人和谐”的思想,指出人类是天地万物也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应当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和世间万物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就是“道法自然”,无为、不争是人面对自然万物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万物都孕育于自然之中,表现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老子给出了他的看法,即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是万物的自我决定、自主生长的特性.所谓法自然,是不干扰万物之本性,让其自我生长,这是尊重和顺应自然的态度.儒家哲学也从来没有把人和自然作为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认为人道的基础是天道,这一看法说明人应顺从自然秩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追求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了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与道家略有差异,儒家所认为的天或自然是“生生”.《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在儒家哲学中,无休止的生命是自然界的常态,恰恰也可以体现出自然的符合逻辑性的特点.自然原本没有意志,没有规划,没有目的.但是自然的进化达到生生不息的协调状态.从现在往回追溯,似乎它的进化就是朝着这个目的行进的.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言的合逻辑性即“合目的性”.儒家哲学把自然的合逻辑性表达为“天地之心”“天地生物之心”.朱子指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可见,过去仅仅用“仁”来约束人际关系是不完全的,因为这种看法忽略了“仁”在生态方面的阐释.从儒家的观点来诠释,人心恰是天地之心.张载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朱子说:“天地万物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些说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对宇宙万物承担生态责任,因为只有人类才能理解天地之心,才能帮助世间万物进行轮回循环的生命运动.“为天地立心”囊括了人类的生态责任.

(三)中国哲学赋予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别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绝不能以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同时人又有高尚之处,“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高尚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非凡任务,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但我们自己的个性与他人的个性以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从个人的特点到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万物自然形成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实现万物多样性的统一,使整个自然界充满生命力与活力,这就是人性的实现的最终结果.“与物同体”是指人和世间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使这个整体和谐,我们就不能反对世间其他万物存在的意义,更不能肆意掠夺,我们要对所有生命都充满尊重、同情以及热爱,这才是人类最大价值的体现.施其爱于万物,既是自然目标的实现,也是人道主义的完成.

三、国外生态文明建设

工业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文明成为人们开始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各自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是他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

国外生态文明进程比中国发展得早,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可供我们参考.

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台了相关法规.2003年法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计划》,2005年又出台了《环境宪章》.这些法案都倡议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议开发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新能源,比如风能、核能等;同时也倡议对废物的回收利用.政府高度关注,统筹、引导、管理环保工作.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把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建筑”的方式加以推广,形成节能、节水的生态标杆.日本采取了一种“生态驾驶”的方式,将每年11月作为“生态驾驶月”,从驾车习惯这个方面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这个小小的习惯既减少了燃油的消耗,又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标志,更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了解的必然结果.人和自然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理应得到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对于GDP的追逐过程中逐渐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至今日,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数量庞大、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枷锁.残酷的现实向我们证明,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更不能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消费模式的改变也必须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要结合生态文明的需求发展绿色经济.

(二)新时代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进行总结反思的成果,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既能使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又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条正确道路.发展生态文明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工业文明带来的快速经济增长,而是强调发展经济必须要兼顾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实现“共赢”的结果.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经过2012年到2017年五年的发展,人们对于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而且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综合有效地增进了资源的节约,而且能源和资源消费的强度大大下降.主要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正在进行中,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对于生态和环境的控制有了明显的加强.

党的十九大上,我们党乘胜追击又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案,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要摒弃以前的“老路”,建设的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指导绿色消费,完备绿色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体系.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的推陈出新,对“绿色产业”予以支持.构建起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生活”的风气.

2.致力于完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参与、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扼杀与治理,持续实施保护空气与治理大气污染的行动,赢得一片蔚蓝的天空.创新水污染防治技术,增强对河流、湖泊、海洋流域的治理工作.增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农村居住环境展开整治行动.对固体废弃物有效处置.一定比例提高污染物排放指标,强化“谁排污谁负责”的政策,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系统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要实施对象、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系统.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更加重视,对生态安全体系进行更新,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推动水土流失的管理进程,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增强地震、山洪等地质灾害防治.在以前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耕地以及扩展轮作休耕试点等政策,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4.革新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建立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履行土地和空间利用、控制和生态保护及恢复的所有职责,统一履行监督和管理各种污染排放和管理的职责.实施城乡执法,建设土地和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完善主要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国家土地和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举动.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坚决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只顾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如果经济活动与环保问题发生冲突,放在首位的必须是环境.针对这个问题,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最优方式解决好经济发展、人口问题、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禁止肆意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做法.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实施最严厉的环保制度.

4.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经济投入,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开辟和推广先进技术,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努力解决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安全问题.

5.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6.加强宣传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想要长足发展,还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广大人民应该能够自觉关注并积极参与.要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一个家庭和公民的自发举动.

7.完善体制机制.确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目标责任制和问责监督机制.明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导向,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把优惠政策法律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陶跃宏.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2):161-162.

[2]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与制度保障[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

[3]王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

[4]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环境经济,2012(12).

[5]王金南,蒋洪强,张惠远,葛察忠.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环境保护,2012(23).

[6]夏光.再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J].环境保护,2012(23).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生态文明和建设和发展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明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吉林省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 摘 要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吉林省近年来在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阐述,发现其林业在规划、经营、投入、认识及管理队伍方面存.

2、 特性提炼: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色论略 摘要深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须对其理论特色进行科学的把握,这是进一步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鲜明的继承路径、突出的创新方式和深刻的民本情愫……理论特色.

3、 高校环保社团参和生态文明建设以黄河科技学院大学生环保绿色营为例 摘要高校环保社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14”育人模式倡导将环保社团活动与暑期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志愿者4大主体作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4、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摘 要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有三方面.

5、 生态文明建设结硕果黄山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18 年7 月25 日, 在印度尼西亚巨港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 届国际协调理事会议上,中国黄山以34 票全票通过,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6、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后3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实施大部制改革,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 近日在京召开的2018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