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儒家思想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儒家民本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的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和文化的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题目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 思想品德小论文1000字

关于儒家思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白璧德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借镜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儒家思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31

白璧德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借镜,该文是关于儒家思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白璧德和借镜和儒家思想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刘 白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关键词:欧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儒家思想

摘 要:美国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奠基人欧文·白璧德在东西方人文传统思想中阐释并借鉴了儒家思想.白璧德的哲学核心思想“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在表述与内涵上均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孔子的为政者素质观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观提供了历史语言资源与证据;在教育的内容、方式与实现的结果上,白璧德与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存在共同的选择.可以说,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哲学、政治、教育等经验为白璧德的批判思想体系提供了精神依凭.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7)-117-04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7.01.023

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界的泰斗,“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首倡者和奠基人.“新人文主义”是一场基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学和哲学思想资源的文化复兴运动.该文化思潮企图通过复活古代人文主义精神来拯救现代社会的混乱与危机.在白璧德的研究理路里,他不仅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纳入他知识考察的范围,而且将孔子誉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思想与西方传统哲学可以帮助西方文明走出现代困境.“古老的东方经验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完成并确认了西方欧洲的经验,如果我们期待找到真正普遍的智慧来批判我们目前自然主义中可恶的片面性,那我们万不可忽略远东经验.从目前实用的目的看,远东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的教谕与影响里,这两个人便是孔子与释迦摩尼.” 〔1 〕 (Preface)需要指出的是,白璧德对于儒家思想的阐释与借镜,主要集中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人文思想传统上.

由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丰富厚重,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宗教等多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从哲学观、领袖观与教育观三个方面来探讨白璧德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借镜,以此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极大地影响并丰富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节度(measure/balance)是白璧德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内核之一.在白璧德看来,人类社会存在一系列二元关系:一与多,常与变,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创新,永恒与暂时,同情与选择等.然而人们常常走向一个极端,让个体的本性无限扩张,成为泛滥的人道主义者,只有采取节度的方式,避免趋向极端,才能成为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的两种趋向的代表:其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功利自然主义者,他们迷信机构与效率,将机器视为达到效率与道德目标的手段,一味追求物质进步,认为物质进步便是通向文明的进步;另一种是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自然主义者,他们主张回归“自然”,以一种不加选择的同情来取代道德意义上的工作.白璧德坚决反对这两种自然主义者,认为前者对自己的才智不加节制与选择,混淆了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一心营求物质利益,导致西方文明表现出离心式的个人主义症状;后者对自己的不加约束和限制,放纵情感,美化德性,卢梭主义者的“性本善”理论与“回归自然”观恰恰引发了人类的无限扩张.对此,白璧德坚决反对卢梭的“在万有(everything)与虚空(nothing)之间没有中间词”的表达,引出节度法则(the law of measure),指出人应该在“普通自我”(ordinary self)与“更高意志”(the higher will)之间协调,“普通自我”体现为情感的放纵,“更高意志”也不能任意行事,必须遵行一定的标准.人们应该用“制约意志”来约束放纵的情感,即“普通自我”.在白璧德看来,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既要反对过分的同情与过分的选择,又要防范过分的自由与过分的约束,要在两个极端之间进行协调,填充二者之间的空白.他认为“一个好的人文主义者应该是中庸、敏感与得体的”. 〔1 〕 (Preface)这里的中庸主要指克己、节制;敏感指不麻木不仁,也非好奇立异;得体指合乎标准,不随心所欲.

显然,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不仅在表述上存在惊人的一致性,其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致性.中庸思想是贯穿孔子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其中“过犹不及”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均为事物的两个极端,其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因此孔子反对用这两种方式处理事情,同时将“无过无不及”的适度视为一种最佳的状态,就是他所主张的“中庸”.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要求做到“克己复礼”与“爱人”,“克己”强调加强内心修养,“爱人”则要求将内心修养达于外,做到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与孔子的中庸哲学稍有不同的是,白璧德的“节度”不提及“爱人”,更注重对于内在生命的自我克制,即按照节度法则来抑制自然人的,怀着敬畏与谦卑来仰望某种更高意志,通过遵循某种标准来约束、规训自然意志,从而保持中和.对于孔子的中庸之道,白璧德高度肯定,认为孔子将此世的生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孔子本人对‘人之所何以为人’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真切的洞察,他称之为‘内在制约的原理’(principle of inner control).坚持儒家传统中的东西,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 〔2 〕 (P26-27 )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节度法则”还是“中庸之道”不仅体现为一种生活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正如个人需要更高意志来约束自然意志,国家同样需要更高意志(体现为制度)来限制它的自然意志(体现为大众意志).白璧德运用节度法则来抨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他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人性的蒙蔽与的扩张.白璧德认为现代人在人性上的自我膨胀也体现在国家层面上,个人的生存扩张意志由战争的发起者演变为民族的权力扩张意志,正是“个人内心泛滥着的道德混乱”产生“无限制的权力”,从而“取代了国际关系上的*控制”. 〔3 〕 (P61 )白璧德试图在政治、经济之外,从哲学、*角度解释国际之间的权力与利益的争斗,从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层面上,也与孔子的政治*观存在呼应之处.孔子生活在战事频仍的春秋时期,在孔子看来,当时各诸侯为争夺土地、开拓疆土而发起的战争均为统治者个人私欲膨胀所导致的,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孔子的中庸之道同样适用于他的政治主张,其*思想的核心“仁”便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

正如白璧德在《与领袖》(Democracy and Leadership,1924)的导言中所指出的,“经济问题研究到相当的深度,总会归结为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又将转化为哲学问题”. 〔2 〕 (P1 )所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既是人生哲学,也是政治哲学.《与领袖》是白璧德的最后一部专著,也是唯一一部进入政治学领域来探讨人文主义实现的可能性的著述.在该著中,“领袖”是其研究的重要关键词,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领导者的品质.

在阐述理想的政治家标准之前,白璧德援引了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几种领袖类型,并逐一进行了评析与反思.白璧德抨击了马基雅维利的领袖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统治者应该遵循权谋与力量法则(the law of cunning and the law of force),统治者要想成功,自身必须兼具狮子与狐狸的优点,马基雅维利的领袖观影响可谓深远,产生了从腓特烈大帝到俾斯麦等诸多政治领袖.白璧德指出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是自然主义式的现实主义者,只会将国家领入帝国主义的梦幻.对于卢梭的理想主义领袖观,白璧德更是嗤之以鼻,认为卢梭堪称人类最具影响力的空想家,“卢梭进而开始相信有这么一位几乎具有超人智慧的人,此人卓尔不群,绝无自私之心,他拟定了一套理想的法规以便对公意进行指导”. 〔2 〕 (P67 )卢梭将领袖等同于公正的立法者,在此类领袖的领导下,法规得到人们的信任,公意在法律的压制下得到限制,法律作为国家的更高自我来抵抗普通自我与个人.白璧德认为卢梭的空想主义激发了诸如罗伯斯庇尔等追随者的自负与狂妄,他们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成为立法者.相较之下,白璧德对于柏克的政治家标准持认同态度.他认为柏克将“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的因素和他对传统秩序的崇拜结合了起来”,柏克理想的政治家标准是“既有保守的倾向,又有改进的能力”. 〔2 〕 (P79-80 )很明显,柏克的领袖观与白璧德的节度之律存在精神上契合.

在此基础上,白璧德引出他心目中理想的领袖,他认为真正的领导人一定是人文主义精英,必须是公正的、正当的人(the right man).纵观《与领袖》一书,白璧德理想的人文主义领袖要符合四条标准:(1)要具备远见卓识;(2)能调和内在与外在控制,即能在意志与之间协调;(3)要遵守和忠于健全的标准;(4)具有高尚的道德.而其中领导者的道德品性是白璧德设立的最重要的一重标准.在领袖的道德品质论述上,白璧德也深受孔子的影响.白璧德引用了《论语·颜渊》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指出真正的领袖乃是有高尚品格的人.在白璧德看来,“制(以及其他各种政府形式)的好坏只能通过其领袖的品质来加以判断”. 〔2 〕 (P13 )政府拥有权力,而权力的正确行使取决于行使权力者的品质.只有“把握权柄的少数人”(an important minority)在道德上积极进取并因此变得公正且具有表率作用时,道德国家(the ethical state)才有可能实现.在道德领袖与治国观念上,白璧德肯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整个儒家传统带来的结果便是,中国在过去与现在尽管有那么多腐败的官吏,依然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为一贯、持久地植身于道德观念之上,这一事实恐怕与中国能够存续至今不无关系.” 〔2 〕 (P27 )

关于政治问题,孔子甚少谈及,唯一例外的便是关于为政者的素质问题.《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行为不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再次强调为政者德行的重要性,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则环绕在其周围.此语体现了孔子对为政者“德”的强调,“德”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为政者具备良好美德,“以德治国”,便会产生一种民心归服的无形的向心力和影响力.白璧德在《与领袖》中高度评价了孔子以舜为例阐述为政者德行的重要性,他说:“孔子这样说到舜,他心目中的理想统治者:‘舜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统治得很好.而他到底做了什么呢?虔诚地注意着自己,庄重地坐在王座上,如此罢了.’孔子在这里要说的全部意思就是内行优于外行.” 〔2 〕 (P149 )此话对应的是《论语·卫灵公》中“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需要指出的是,白璧德不懂中文,无法直接阅读中文原著,更多的是通过其中国弟子解释来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他对于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整体掌握并不完整,很多时候是通过自我阐释来借鉴并拓展孔子的思想.但对于理想的人文主义领袖标准,孔子的为政者素质观无疑为白璧德提供了历史语言资源与证据,同时也给了他极为重要的精神启发.

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教育是白璧德倾注最多心力的领域,这与他的个人职业不无关系.白璧德自1894年起至1933年逝世,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也因为此,白璧德更多关注大学教育,其教育内容、方法与理念均与孔子存在诸多契合之处.

白璧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受到卢梭的情感人道主义与培根的科学人道主义两面夹攻,前者鼓励个人放任自然,发展个性教育,后者沉迷于物质,以新建摩天大楼的数量来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两者都鲜少对古代智慧加以吸收;与此同时,随着内战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肤浅的现代主义思想使许多人疏离了古典.在此背景下,白璧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1908),阐述其教育理念,呼吁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

就教育内容而言,白璧德倡导合理的古典研究,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研习古典文学、哲学,大学也应该“用更加广阔和开放的精神来向美国的大学生们阐释古典作品”,把“自己正在塑造未来共和国公民的心灵和性格”这一意识带入生活与工作中. 〔4 〕 (P109 )白璧德认为上乘的古典作品会诉诸我们更高的理性与想象,能带领其研读者离开并超越自身,帮助完善自我,在行为上做到克制含蓄、讲求分寸与处处严谨.除了在生活上的普遍教益,古代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崇高讯息需要研读者运用自身的最佳官能、知解力和想象力来实现,贺拉斯、莫里哀等古典作品的精神无论在哪里出现都能产生有益的、塑造心灵的作用.对于古典作品具体的学习方法,白璧德认为研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消化知识,要运用历史方法与比较方法在古代与现代世界一脉相承的发展链条上予以研究.由此可以看出,白璧德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博雅通识的教育,其目的不是进行纯粹专门知识的训练,将人局限于一隅之地,而是在于塑造具有人文素养的完善之人.

在教育的内容、方式与实现的结果上,白璧德与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存在共同的选择.孔子提倡文化经典教育,《论语·述而》中载孔子所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孔子认为古典作品是古人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他本人的知识便是通过勉力追求经典所得.因此作为教育者,孔子将传授古典文化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内容.他的私学教育也主要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六经”即《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和《乐书》为主要内容.《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很明显,“六经”所教的内容及其成效,最终都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与道德素养上.一言以蔽之,孔子所推崇的实乃人文主义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现儒家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成为“君子儒”,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德才兼备之人.

尽管对于古典的限定不同,白璧德所定义的古典乃是古希腊罗马保存下来的经典,孔子所界定的古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原创意义与久远影响的早期经典.然而他们的教育理念却如出一辙,即教育是人文的、*的,是在于“人”,而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与外向的探索.白璧德认为,高等教育只有在“东方的寂静主义思想”与“西方式的勤勉”、“纯粹的行动”与“纯粹的休息”之间保持均衡,才能实现“无为而有为”的人文主义教育理想. 〔4 〕 (P6 )

结语:白璧德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借镜的意义

早在白璧德之前,西方的汉学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以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与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为代表的传教士们来到中国传教,从而发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一方面通过翻译、注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来“破译”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通过阐明中国思想来“启蒙”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这些传教士的中国研究对于白璧德对儒家思想的接触起到了最初的启发意义.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文化眼光的学者,白璧德在广泛汲取古希腊、古罗马及其随后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中,将眼光投向了被19世纪初传教士们所阐释的中国文化经典,并发现其经验可以被用来证明自己对卢梭与浪漫主义的批判的合理性.白璧德在《卢梭与浪漫主义》(Rousseau and Romantici,1919)的序言中指出,“如果我因为那些具体经验中所得出的结果而反对卢梭主义的话,我还必须提供相应的东西作为替代,并将其置于积极的位置上”,白璧德认为可以替代卢梭与浪漫主义的“相应东西”便是远东的经验,“认识孔子教谕中的真精神,就等于去认识三千多年前约占人类一半人口中所产生出来的最好的与最具代表性的*经验”. 〔1 〕 (Preface)由此可见,孔子的“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对于白璧德抨击卢梭主义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然而白璧德对于孔子儒家思想借镜的意义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在东西方人文传统思想中发现并阐释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思想不仅可以作为批评西方经验的依据,用来补充或纠正西方目前所走的道路,同时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哲学、政治、教育等经验也为他的批判思想体系提供了精神依凭.他认为“儒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一致的.儒学是一场伟大的人文运动,它在对人文主义与宗教的思想作出自然主义平衡的运动中,显示出与我正在从事的这场运动的惊人的相似之处”. 〔1 〕 (Preface)至此,白璧德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视为东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将其与以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分别视作为东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源头,进而构建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白璧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发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Babbitt,Irving. Rousseau and Romantici〔M〕.Texas University Press,1977.

〔2〕欧文·白璧德.与领袖〔M〕.张源、张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欧文·白璧德.人文主义:全面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欧文·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张沛、张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综上资料: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白璧德和借镜和儒家思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儒家思想本科毕业论文儒家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运用和《美学概论》课程建设 方英敏(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尽管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学原理研究总体上处于以西方美学为美学的阶段,但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在逻辑和事实上都应该进入人类美学的知识体系中,并藉此丰.

2、 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传统自由思想的现代转换与其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5BZZ013) 摘 要在中国现代政治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西学概念,但在西学东.

3、 德主刑辅中国传统人文法律文化 一、中国传统德主刑辅法治观的产生发展(一)中国传统德主刑辅法治观的产生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中国法律思想发源于夏,历经商,发展至西周时期明确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r.

4、 中国传统绘画留白艺术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邢中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中国传统绘画又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审美观念 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国画有它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西方绘画存在很大的不.

5、 白璧德一排中国名家的名师 阎开振白 璧 德, 即 欧 文· 白 璧 德(IrvingBabbit) ,1865 年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1889 年和 1893 年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古典学专业与研究生院,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