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研究型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美国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生成和运行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研究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6

美国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生成和运行,本文是关于研究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跨学科和研究型和运行初探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收稿日期]2015-09-18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师大教育学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项目“美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XYSSS2014027).

[作者简介]路杨(1991-),女,山东日照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路杨

(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科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摘 要]跨学科研究已成为21世纪研究型大学进行科研设置与创新的流行举措.以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组织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创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各种组织模式的形成战略要素启示我们,我国研究型大学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应建设相应的跨学科组织和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 跨学科研究组织生成 组织运行

[中图分类号] G6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11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25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建设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校竞争的一个重要支点.21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普遍的进入大众的视野,各研究型大学都努力致力于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视角、概念或理论进行融合,以拓展基本知识,或解决那些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1].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SSRC)首次使用Interdisciplinarity 这一概念, 具体指两个或多个专业组织进行的合作和交流.美国高度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不但有明确的战略布局、政策导向,而且提出针对性很强的具体举措.同时,美国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主要依托研究型大学开展,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理念一致、行动协调对于跨学科研究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支持.我国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如今,对于跨学科研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烈,国内许多高校都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已经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研究中心实行国家“973”和“863”的重大研究项目,浙江大学成立了求是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等,这充分体现出研究型大学对于跨学科研究的重视.但是相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组织而言,我国的跨学科组织实践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几种模式生成战略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跨学科研究型组织生成的历程

面对大科学时代的来临,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单一的学科已经无法解决,跨学科研究随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从事跨学科研究,而大学跨学科组织就在这其中慢慢发展起来.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到底起始于何时,追溯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科研究历程文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生成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兴盛期.

(一)萌芽期

在美国,以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为标志的研究型大学开始慢慢的普及开来.到1900年前后才形成科学研究的雏形,并建立了新的大学学科组织形式——系科制.但当时的跨学科研究并没有在大学里形成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还只是一些教师凭借自己的兴趣所进行的一种个人的科学研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于大学科研经费的资助少之又少,即使有,也集中于农业发展.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农业科学在当时的美国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学科,农业也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渐渐地开始注意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设立了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所(中心).例如,“从1930年美国联邦政府向弗兰克林学院授予第一笔研究补助,召集化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调查蒸汽锅炉爆炸的原因并取得成效之后,政府又相继在高校建立研究院(中心)”[3].这些相继成立的研究所(中心)便是美国早期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组织模式.

(二)形成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研究型大学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迫于战争的需要,罗斯福总统认识到,要想赢得战争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所以,美国政府开始源源不断地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资助政策,以便进行科学研究.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出巨资资助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核辐射实验室(现在的林肯实验室)就是研究的主力军,其中总耗资达15亿美元的雷达研制工程研究基地的建设是其主要的投入研发成果.其实,“雷达研制开始之初就潜在的具备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雷达研制客观上要求多学科的参与.真正使得复杂的课题得到解决的不是参与研究的多学科能够在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本质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4].基于战时的需要,美国政府还对芝加哥大学的阿贡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等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资助,主要进行了总耗资达20亿美元的研制工程,又称“曼哈顿工程”.可以看出领导者对于跨学科研究支持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逐渐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及时满足国家需求的跨学科研究组织.

(三)兴盛期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跨学科组织在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地位也随之提升.1980年,跨学科研究国际协会成立,1985年成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重要性.二战结束后,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一些曾积极致力于国家军事需求的跨学科研究的大学开始拒绝直接为军事服务.于是,一些大学开始尝试设立自己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例如,斯坦福大学成立的17个独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加州大学的媒体实验室等.另外,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之际,其产生的成果对社会所产生的效应也赢得了高度的关注.例如,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大学跨学科组织,产学研结合的跨学科组织开始逐渐兴起,在美国大学内成立了大学与产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与技术中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微生物生态学中心,华盛顿大学的信息技术研究材料和装置中心等.至此,跨学科研究组织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繁荣时代.

二、跨学科组织运行的条件

(一)经费资助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经费的来源途径有很多,主要分为外部经费支持和内部经费支持.外部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和基金会、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等两部分的支持.“美国国家基金会一直都支持跨学科研究,尤其是通过研究中心和项目的资助等”[5].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部就通过高级研究项目机构的材料项目研究实验室对跨学科研究进行了资助”[6].比如,“在2002-2003年间对研究中心大约投资了3.65亿美元,而国家卫生研究所投资量则是它的五倍”[7].还有一些私人和非营利性组织对于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经费投入.例如,“在2003年,THE W.M.KECK基金会宣布其对美国学术项目的支持将长达十五年,这是超过40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目的是促进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发展”[8].而“内部经费支持则主要是种子基金项目以及战略性规划的有关资金和创新工程的资金”[9].例如,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设立的“大型跨学科教育自主发展计划”,要想争夺到种子基金,教师必须承诺申请到一定数量的联邦政府资助.同样的,哈佛大学为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也设立了“部门合作基金”与“学生合作基金”.这些种子基金通常是给予一次性的资助,政府对于跨学科的资助类似于企业的风险资本投资.作为投资者,联邦政府和高校行政部门都希望研究人员能够为所研究的项目带来一定的效益.

(二)人员配备

为了保证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良好运行,必须要有优秀的跨学科研究人员.因此,要对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教师进行选聘,确保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有效运行.在对研究人员选聘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保证招聘到的教师符合需求.另外,由于在跨学科组织中从事的跨学科研究不是单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即要有团队精神.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对跨学科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实行的“集群聘任计划”、密歇根大学的“双聘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共同资助聘任制”就是教师聘任制度的创新,这些选任计划对于提高师资团队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之间关系的强化.

(三)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工作场地的提供和研究仪器设备的供应.工作场地是为了方便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哈佛新建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各个不同的专业研究人员的房间无规律的散布在中心内,使得原来不认识的人员通过邻居关系而相互熟悉;在微软,这种邻居关系甚至每年都要改变一次,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们的交流”[10].在斯坦福大学,健康科学领域创立的Bio-X研究中心是卫生科学机构最为成功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组织.它拥有一座投资1.5亿美元建成的中心,中心供给35名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使用,他们共享里面的物质资源来从事跨学科的项目研究.类似的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哈克研究所,这是一所进行生命研究的组织中心,身处其中的教师也是共同筹资,提高研究能力,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这些组织中心的共同特点是使研究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更好的实现大学内部资源的整合.

三、跨学科研究组织四种运行模式

(一)国家需求型跨学科组织

二战时,基于战争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大力资助一些大学成立了研究中心,这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实验室.这些国家实验室全部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建立,因此,产权归国家所有,而大学只是代管者.二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不浪费成立的国家实验室,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等经费管理机构与大学签订了托管合同,将这些实验室开始交付于大学管理,从事国家需求的科研项目.

1.经费资助

对于美国联邦政府而言,为了让国家实验室更好地为国家提供服务,美国联邦政府对国家实验室的运作实行全额经费支持,确保国家实验室专心从事科研,并且研究经费在逐年地增加.如1940年,罗斯福总统发布指令,建立国际研究委员会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随即联邦政府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从1940年的7000万美元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15.9亿美元,短短的5年间增长了22.7倍.1957年,联邦政府资助高校的科研经费共2.17亿美元,而到1968年,增加到15.09亿美元,增长了6倍[11].但是,联邦政府对于实验室的资助并不是无限制的,它要审议该项目的立项程度,然后来决定经费资助的多少.在这些国家实验室中所进行的主要研究是基础研究,努力致力于“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12].如1951年成立的林肯实验室,其研究任务是随着国家在不同年代的战略需求而不断地调整,不仅研究雷达,还研究防空系统的高级电子学、空间监控、导弹防御、战场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美国国家政府对大学代管的这些国家实验室进行资助,并逐渐推动部分大学打破传统院系的学科组织模式,建立起更具有发展潜力的跨学科研究组织,构成了大学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2.人员配备

研究人员选拔是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主任的选聘程序非常严格,由主管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选聘,对于应聘者的资格有很多要求.这些国家实验室的主任普遍拥有高水平的学术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工作经历等特点,都拥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或是教授、或是高级研究人员.如前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先生曾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超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马太·沃尔德(Mathew L.Wald)于2008年12月5日在《纽约时报》撰文《新团队》对朱先生进行评价:“这个亚裔实验物理学家在科学管理方面德高望重,没有什么瑕疵”[13].同时,为了确保团队合作的力量,实验室主任管理下的研究人员也同样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3.资源配置

在国家实验室里既有自有的科学家又有外来的访问学者,要从事跨学科研究就必须进行资源设备的共享.美国联邦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调国家实验室中大型先进仪器设备资源进行对外开放共享的必要[14].资源共享有利于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共同的探讨和研究.例如,1993年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进行资源共享,就吸引了来自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的科学专家到实验室里进行跨学科研究.

(二)大学自设型跨学科组织

在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大学开始打破传统的院系结构,纷纷成立了独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组织有的独立于所在的院系,与院系同等级,直接受制于副校长的领导管理.还有一部分是挂靠于院系,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创设的材料研究、环境社会科学还有生命科学领域方面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等.自设的跨学科组织对于经费等方面的需求极其重视.

1.经费资助

这些自设的独立于传统院系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自主管理权,因此,大学鼓励这些跨学科研究组织与外部单位签订合同,获取外部支持的研发经费.“一个有组织的研究单位可以接受由外部来源,或由部门,学校或大学的预算拨款,或某些来源的组合等进行的资助”[15].跨学科组织具有问题导向性的特性,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组织的自身运行主要是靠外在的资助,在得到外部的资助时,这些跨学科组织可以满足自身的健康发展.例如,斯坦福大学2014年的内部预算经费仅仅占经费总额的23%,获得了214亿美元校外的捐赠与资助,已占获得研究经费的三分之二还多.

2.人员配备

对于大学自设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而言,组织内的研究人员主要以跨系或跨校的跨学科小组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大学自设的跨学科研究人员中,特别强调研究人员的协调合作能力.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了克服双聘制的教师工作量大、无法全身心投入跨学科研究的弊端,采取了共同资助聘任教师的政策,不仅克服了工作量繁重的问题,也避免了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紧张心理,保障教师可以进行更好的合作,提升团队的合作力量.

3.资源配置

为实现大学自设的跨学科组织的研究目标,大学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完善和应用的共有性.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提倡下建立的研究中心,就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交流与探讨的行政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者们既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举办学术会议和组织讲座,又可以利用中心的先进仪器设备进行研究,保证跨学科研究顺利多样地进行.

(三)产学研结合型跨学科组织

这种类型的跨学科组织可以具体的分为“州——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以及“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两种.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仅靠大学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同解决难题.

1.经费资助

产学研结合的跨学科组织模式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是工程研究中心与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每一所研究中心的建立都是由大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企业共同资助运转的.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不仅对其进行资金支持并辅之以政策保障,还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监控,引导企业逐步进行相应的投资参与,甚至是跨学科合作研究.譬如,美国国家基金会对信息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由2012财年的8535万美元增长到2014财年的8915万美元,增长了4.3%.还有一些研究中心在工程及技术领域有转化性的影响,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出工程研究中心产出的项目和产品有高达十几亿美元的增值[16].大卫·辛德尔认为:“至少转让活动对于新中心的研究的开发、适应和传播犹如兴奋剂.中心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转让契约以方便双向直接的信息流动.中心的成就包括成功地参与组织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获得专利和许可证.”

2.人员配备

在产学研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中,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十分重要.在与企业等签订合同时,建立在契约和信任基础上的跨学科研究人员间的信任也开始形成.因为中心内每一个研究项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进行本研究时必须组成信任团队,齐心协力为项目的进行共同努力.

3.资源配置

在产学研结合型的跨学科组织运行中,跨学科中心对实行跨学科研究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空间场地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如纳米科学工程研究中心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供其团队研究人员直接使用,纳米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可以获得各种的设施和设备,这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的动力,吸引了很多乐于从事该研究的外来人员加入到研究中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更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开发.再者,它强调总部空间必须设立在学术机构的校园内部,这种共享的资源和信息有助于一个协作团队的形成.

(四)虚拟型跨学科研究组织

相对于以上三种实体型的跨学科组织,“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虚拟型跨学科组织是通过制度性的聚会和基于网络的联系来进行跨学科研究的.”[17]这种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研究人员流动性也很大.研究队伍是一种相对松散的联合,缺乏稳定的经费预算,没有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实体空间,合作过程中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其学术性本质决定了该组织成员的学术自由、相互尊重与认可,相互信任是虚拟型跨学科组织良好运行的必要保证.如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跨学科研究方式,在这方面实施的最有成就是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CSBi(Computational Systems and Biology Initiative)运行机制.CSBi作为一个动态联合体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工学三者很好地交叉融合来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充分利用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实施知识共享、灵活的人员配备来进行高水平的研究.这种组织由于研究人员受到的束缚很少,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喜爱,这也是如今虚拟跨学科组织繁盛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四、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相对松散、稳定性差,受传统学科体制的影响,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跨学科组织战略的实施不能有效进行.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能够得到如此有效的运行,首先,是因为具有良好稳定的项目研究资金支持.使从事跨学科的教师可以安心从事所要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合作意愿.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体系,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对于跨学科研究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其次,从事跨学科研究需要跨学科组织内部各个研究人员密切配合与紧密合作.研究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乐于与人合作.因此,我国的跨学科组织必须改革已有的研究人员聘任体制,制定有效促进跨学科研究和人员流动的机制,保障招进的人才既具有丰厚的学科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最后,进行跨学科研究必须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且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研究,要注重对外的开放性,强调资源的共享性,避免一个研究购买一次仪器的浪费,校级之间、院系之间要注重资源的共享.当经费有保障、人员有质量、资源有共享时,跨学科研究方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宇,常永才.大学如何规划跨学科研究:美国高校新近经验[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88-91.

[2]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5):23.

[3]吴凤.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运行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3):23.

[4]汪凯,刘仲林.交叉学科性创新研究的典范:雷达研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39-42.

[5] HACKETT,Edward J.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itiatives at the U.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249-251.

[6][7][14]Julie Thompson Klein.Crossing Boundaries:Knowledge,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 [M]. 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96: 177,31,68.

[8]Keck Foundation.“National Academies Keck Futures Initiatives” to Tranorm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B/OL].http://www.Wmkeck.org/eontentManagemen/PR3bb3c_ 84d6_4516_b67a_d9b9af47d0e9.htm,2015-09-18.

[9]Creso M.Sá.Inter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n U.S.Research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2008(55):537-552.

[10]水超,孙智信.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24.

[11]殷小琴,孔志洪.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原因与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1(4):96.

[12]威廉·J·克林顿,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R].曾国平,王普生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

[13]周作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创新观——访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先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3-4.

[15]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Procedures Governing Organized Research

Units(ORUS)[EB/OL].http://research.usc.edu/files/2011/05/oruproceduresaug20061.doc,2015- 09-18.

[16] Lynn Preston.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Linking Discovery to Innovation [EB/OL].http://erc-assoc.org/content/erc-program,2015-09-18.

[17]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19.

该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跨学科和研究型和运行初探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研究型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研究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型大学教学改革微探 一、在外部环境方面如今大学已不是远离社会的塔,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风气……都会对大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 其中充满浮躁、急功近利的社.

2、 学分制实践观察与其实现探究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商学院的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8 014摘要本文基于实地考察,总结了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商学院学分制的实施情况,重点介绍了该院在学制、学.

3、 波士顿地区三所私立型大学教师评议会的比较 摘要教师评议会是美国大学普遍设置的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机构 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学院的案例研究发现,这三所私立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与影响各不相同 三所大学在历史上的一些标志.

4、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

5、 石油行业特色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以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为例 0 引言  近年来图书馆加速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供面向公众的第三空间1 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指出,第三空间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