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乡建设杂志 建设法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水利建设和管理杂志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结论 建设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论文 行政建设论文 建设工程成本控制论文

有关建设论文范文例文 和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分析基于经营能力提升视角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8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分析基于经营能力提升视角,本文是有关建设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创业和路径选择和视角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分析

——基于经营能力提升视角

李坤皇1,许长宾1,郑旭辉2

(1.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2.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摘 要]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校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探索,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创业型大学建设仍未取得明显的成效.解读创业型大学建设与高校经营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讨论目前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建议通过强化经营意识、实现组织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拓宽高校职能、树立创业理念等路径,提升五项经营能力,为我国部分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经营能力;创业型大学;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8)03?0014?07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校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与传统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强调知识应用和转化、跨学科研究、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主动变革的管理团队、创新的*组织、资源的积累和掌控、创业文化的形成、高校职能的拓宽是创业型大学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以此为标准,对比我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具体实践,不难发现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管理层经营管理意识薄弱;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创业型人才培养成效不大;创业激励机制未完善,师生创业能力不足;未形成全校范围的创业文化,等等.由此来看,我国高校虽然在确立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之后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中心、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创新的*组织,进行创业实践,但创新*组织的运作成效仍有待考察.另外,高校在管理方式、资源运用、文化建设、职能拓宽等方面也未达到创业型大学的标准,可见,高校经营能力仍有待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高校的知识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已颇有成效.20世纪十年代,为了缓解政府部门削减补助经费的冲击,西方各国高校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将知识作为“商品”,运用知识资本化、知识产业化获得经济收入,摆脱高校对财政拨款的高度依赖,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当高校的经费支持不再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力,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各高校纷纷要求自治,减小政府对其的管理权限,或者是以“法人化”的组织去协调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希望政府不要过度干涉学校的管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英国的沃里克大学等院校在想方设法解决财政困境,寻求开源节流之道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外界的资源和力量来实现学术成果的转化,在知识经济的有利环境下,面对社会对

[收稿日期] 2017-11-25;[修回日期] 2018-06-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螺旋创新视角下创业型大学运行机制及对策研究”(71173040);福州大学国际化办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机理研究 —— 基于Logistic-I模型的实证分析”(17SKZ35);福州大学创业研究院2017项目资助“基于Logistic-I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机理研究”

[作者简介] 李坤皇(1989—),男,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创业教育,联系邮箱:826788105@.com;许长宾(1980—),男,福建漳州人,在读博士生,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郑旭辉(1975—),女,福建福州人,博士,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科技政策

知识的需求,以知识为产品进行创业活动,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并以此实现了大量创收,成功实现了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1].西方创业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大学为政府提供知识服务以换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与企业及其他组织开展合作.大学逐渐以独立的身份走向社会中心,并且拥有了办学自主权,更新旧有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经营风格,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 ——“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雷德利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自19世纪后期以来所建立的公共教育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政府垄断,该制度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故导致学校经营效率低落,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出路是让市场机制有效参与到教育制度中来,真正做到官产学协同与合作发展.Amit和Schoemaker认为高校的资源是一种资产,不仅要拥有还要控制,以便延伸更多的附加价值,而透过组织团队的经营执行,整合高校各类资源,将会有助于高校创业精神的实践[2].Peter Jarvis认为高校已经越来越像公司,并且开始与其他高校进行竞争,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必须尽快做出转变以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3].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大学需要经营,所谓“经营”,指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而是指大学必须要精心地运作和管理[4].陈俊伟在《现代大学的经营管理》中提出,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校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把战略管理、质量控制、人才资源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进高校管理中[5].台湾学者黄婉婷对高校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进行了讨论,围绕不同高校的特性,分析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所必需的要件,以及高校经营管理的方式和策略[6].杜向民、刘捷主要从风险评估和规避的角度来讨论高校经营[7].徐同文等学者则认为应该将经营的理念用于高校的管理中,实现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创新[8].朱志媛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经营的科学内涵,介绍其经营战略,并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经营的相关路径[9].刘利、代安琼、雷寒则以重庆医科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说明高校经营在深化高校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10].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发现,引入经营的理念,并不是要改变高校的性质,而是主张采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来对高校的资源进行管理,这种管理理念的目标并不是营利,而是将营利作为一种手段,通过营利获取支撑高校运转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同时提高高校各方面的能力,使高校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经营的理念在国外已经渐渐成熟,而国内关于高校经营的讨论仍然较少,并且大多数停留在价值讨论、战略分析的阶段.基于经营能力提升的视角来讨论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而如何进行管理的研究仍是空白.本文试图解读创业型大学建设与高校经营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讨论目前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探讨高校如何通过提升经营能力,实现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为我国部分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经营能力提升视角下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应然范式

“经营”一词往常较多用于企业管理,它是指“商品生产者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达到动态均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11].然而高校作为公共组织,必然存在着一些与企业的不同之处.高校与企业最重要的不同点是其学术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本文将高校经营能力定义为高校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核心能力所形成的集合.高校经营能力既包括高校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感知市场需求的能力),也包括对内部环境的掌控能力(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具体而言,高校经营能力主要包含:①战略规划能力.即确立高校发展目标,指明高校发展方向,制定高校发展规划的能力.②组织运行能力.即调整组织结构,运用所分配的资源,执行组织规划,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③资源整合能力.即对知识、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掌控能力.④社会服务能力.即感知政府、企业等外界组织需求,并且做出反应,为社会服务的能力.⑤文化建设能力.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能力.

提升经营能力是传统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由之路.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在传统高校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型办学模式,与传统高校相比,在建设内容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管理层来看,传统高校的管理团队经营意识薄弱,较少与外界互动,处于被动状态,而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一个主动变革的管理团队,能够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策略,并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第二,从组织结构来看,传统高校的行政组织机构大多采用科层制管理,等级明确,行政化色彩浓厚,而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构建创新的*组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高校与外界的良好互动;第三,从资源的运用来看,在传统高校中,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未受到重视,而创业型大学建设强调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强调对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第四,从校园文化来看,传统高校的办学理念较为保守,而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发挥把握机会、追求冒险的创业精神,形成创业氛围;第五,从高校职能来看,传统高校注重教学、科研职能,而创业型大学建设注重教学、科研职能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主张高校应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拓宽高校职能.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传统高校的现状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高校必须在建设过程中提升各项经营能力,逐步消除差距,才能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高校管理团队从被动到主动的差距,需要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组织结构从传统到创新的差距,需要组织运行能力的提升;资源运用从低效到高效的差距,需要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校园文化从保守到创业的差距,需要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高校职能的拓宽,需要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传统高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跨越,必然要实现高校各项经营能力的全面提升.

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既是在管理团队、组织结构、校园文化等各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也是高校经营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被动的管理团队通过提升战略规划能力转变为主动变革的管理团队,传统的组织单位通过提升组织运行能力构建创新的*组织,高校较低的资源运用效率通过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转化为更有效的资源积累和掌控,原有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鲜的创业血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赋予了传统的教学、科研职能新的内涵,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不断提升的经营能力促使传统高校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跨越(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

三、基于经营能力提升的创业型大学建设路径选择

(一) 以经营理念带动高校内部管理创新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首先要转变因循守旧的管理理念,引入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建成具有特色办学风格的创业型大学.经营理念包括战略观念、创新观念、开发观念等.战略观念要求高校管理层准确把控高校定位,在创业精神的引领下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此环境中,高校管理层关注外界环境变化,了解高校所面临的威胁,把握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掌握并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寻找发展机会,规避风险,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同时,战略规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碰撞中持续地修改、完善.

经营理念带动管理创新主要从创新和开发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创新观念要求高校建立创新机构,进行组织变革.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换时时刻刻在进行,原有的职能部门以及各学术单位无法独力承担高校与外界的资源交换工作,因此,需要在组织机制上实现创新,通过组织变革,将新的办学理念传达到基层.第二,开发观念要求高校开发师生的创业潜能,实行适当的激励方式,引导全校师生的创业行为,或是以引导的方式改变师生的行为倾向,或是以服务的方式为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激励的目的在于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共同愿景,鼓励师生为此付出努力,在校园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在管理层及各级人员的积极配合中,高校管理方式更科学有效,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实现高校的良好运转.

(二) 在互动中形成官产学研协作

我国公立高校由政府部门管理,财政拨款是公立高校的主要经济来源,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也大多出于政府政策引导.在此形势下,高校有必要加强与政府的互动,感知政府需求,争取获得政府在政策、经济上的支持.

需求并不是一种有形的物品,而是无形的、抽象的,对需求的感知要通过沟通、交流来实现,因此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必不可少.沟通渠道的形式多种多样,或是高校管理层与政府、企业高管的联络,或是某个研究中心与政府、企业的合同约定,重要的是高校要主动、灵敏地感知需求.在感知需求之后,高校应该针对需求进行供给.高校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相比拟的知识资源处理能力,能够对知识进行“加工”.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供给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将知识“加工”到政府与企业可以方便获取、方便使用的程度,为政府、企业提供知识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承担提供知识服务职责,并且相对独立的供给平台,比如MIT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或是沃里克的会议中心.

沟通渠道与供给平台的有效互动是需求感知与知识供给的实现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获取了自己所需求的知识服务,高校供给了知识资源,政府和企业为高校提供经费,作为支付知识服务的费用,高校获得了经济收入,实现创收,如图2所示.

当高校对于知识资源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能满足政府、企业需求,而且尚有余力,甚至高校所能提供的知识资源远远超过需求,高校就会转换角色,通过创建校外机构,比如创办企业、建立培训机构等,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引导外界的需求,满足社会潜在的,或是未来的需求.

图2 高校与政府、企业的互动

(三) 强调教研实用性以拓宽职能

我国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应该更为注重教学、科研的实用性.首先,教学的实用性体现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及为政府、企业提供培训上.学校通过创业教育将知识转移到受教育者的脑海中,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累了知识创业的人力资本,将这些资本运用到未来的岗位中,形成从学校到学生再到社会的知识转移.培训作为高校与政府、企业的主要合作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知识转移.企业和政府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增强工作能力,往往需要对其进行培训.拥有一批高质量学术人才和良好教学环境的高校,为企业、政府培训提供了充沛的资源和绝佳的场所.在这种知识转移形式中,企业或政府向高校支付一笔资金委托高校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高校根据企业、政府的需求,设立相对应的课程,将其所需的知识转移给受培训者,实现了知识从高校到社会的直接转移.

其次,科研的实用性强调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政产学机构之间的边界距离的缩小,在高校和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之间产生了双向的影响.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要求高校根据其需要进行科研,而高校可以在合作中获得研究经费,并且将科研与应用结合起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科研可以理解成一种知识的应用,前向线性模式的知识应用是从科学研究发现出发,开发新产品及工艺;逆向线性模式的知识应用则是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12].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科研职能应当更注重逆向线性模式的知识应用,MI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政府的合作,以及沃里克为企业规划的技术改进都是建立在了解政府和企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需求调整科研的方向和内容.因此,高校有必要走出前向线性模式,发展逆向线性模式,主动地了解社会需求,根据需求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项目,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更紧密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加快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的速度,使高校在政产学之中占据主导 地位.

(四) 高校创收应回馈于学术

高校以往被认为应该相对独立于社会,保持对知识、对真理的忠诚,不能接受商业的污染,而创业型大学提倡的是,高校与社会是休戚相关的共同体,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校可以通过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来换取经济收益.

创业型大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创收,其追求的“创业”从来不是对学术的背离,而是通过创业来创收,从而以获得的收益反哺教学、科研,不必寻求其他机构的赞助或支援,而是以经济上的自立带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MIT获得可观的创收之后,建立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楷模.当沃里克获得初步成功后,将成果反馈于学术,不仅将其他机构的收益分给其他无法创收的学科,还通过研究员计划,提高了沃里克的学术水平.可见,创业型大学在重视经济价值与商业文化,强调顾客中心和市场导向的同时,作为高深知识汇集、交流和生产的学术组织,并不会放弃传统的学术规范观念和体系,而是要在学术知识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联系纽带和沟通渠道,实现学术性和创业性的整合.创业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最终还是要回到服务高校自身,回到教学、科研活动当中.

四、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强化经营意识,提升战略规划能力

高校需要将教师纳入到管理团队中,或者是赋予教师影响战略规划的权力,让真正执行战略规划的教师参与到战略规划制定中,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要求高校管理团队具备风险管理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机构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管理机构臃肿、运行效率低下、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等问题,为了改变现状,高校应该简化管理机构,组建更专业的管理团队,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指导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引导管理机构为学术发展服务.

除了改革管理团队人员构成,提升管理机构运行效率之外,高校转型还应注重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办学特色.在对复杂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高校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向,对高校的发展进行规划,使其更具适应性,以优势资源作为突破口,对接社会需求.例如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教学型大学,具备了农林学科的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林业发展息息相关,在战略规划中,应该将教学职能的发挥与为农村、农林业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生态”知识带入农林业的建设中.

(二) 实现组织创新,提升组织运行能力

创业型大学与政府、企业的互动主要通过*组织来进行,因此高校提升组织运行能力的重点在于*组织的创建及运行.而*组织可以简单分为负责感知外界需求、进行创业管理的知识转移*机构以及负责供给知识服务、进行知识加工的创业单位.创业单位可以是跨学科研究中心、校企研发合作组织、科技园等,承担了以“加工”的知识提供服务、换取经济收益、实现创收的重要职责.创业单位所提供的知识服务有多种形式,可以为政府、企业等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培训,或是针对政府、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利用研究成果创办企业,重点在于创业单位需要针对社会需求来进行知识供给.

知识转移*机构及创业单位作为创新的*组织,与高校原有的院、系、职能部门等组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知识转移*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是院、系的师生;创业单位需要依赖院、系的师生来对知识进行加工;知识转移*机构及创业单位难免与职能部门有工作往来.区别在于知识转移*机构及创业单位的工作重点在于与外界的互动,而高校原有组织的工作重点在于内部的管理.因此,高校对原有组织的管理形式并不适用于知识转移*机构及创业单位,应该对两者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例如对跨学科研究中心采用项目制管理,对科技园采用企业化管理,保障知识转移*机构及创业单位的灵活性和运行效率.

(三) 构建激励机制,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针对教师所建立的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对于知识资源的运用能力.激励可以以奖励的形式对科研成果转移进行重点关注,以考核的形式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干预,或是为师生的创业活动提供便利.创业型大学要求高校将原本对教学、科研活动的关注转移到创业活动上.为了有效地消除师生对于创业活动的顾虑,提高师生开展创业活动的热情,高校有必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奖励制度,及时表彰创业有成的教师和学生,对提供有效建议或是在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表扬,提高师生的创业积极性.例如,加入创业单位的师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贴;为成功进行知识成果转移的师生颁发奖金;授予参加创业竞赛并获得成绩的师生荣誉称号等.

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学分认定体系是师生的行动指南.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以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其中教学、科研占了较大的比重,极少针对教师的创业活动设立指标.为了引导教师的创业行为,高校应该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上加入“创业”因素,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将“社会贡献值”加入到考核指标中.社会贡献值可以以教师所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知识成果转化成绩等来计算.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将参与项目、参加创业竞赛作为额外的学分.此外,高校师生在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咨询、知识成果转化、创办新企业等创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转让、专利申请、合同签订等活动.然而,受制于法律知识的欠缺或是对于程序的不熟悉,师生在与政府、企业的互动中处于被动.为了帮助师生更顺利地开展创业活动,高校应该积极为师生解决法律问题、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为创业活动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 拓宽高校职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原有的教学、科研职能逐渐向社会开放,以更直接的形式,针对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知识转移,相比以往,更强调知识的应用,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能力,教学、科研职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非主张让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创业,而是认为应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更新.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注重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创业课程的完善,将专业与创业相结合,增加创业实践环节,课程内容紧跟社会需求.

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应当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科研活动主要由教师承担,因此,高校应当注重丰富教师团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团队以科研活动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除了建立激励机制之外,高校还应当引进高水平人才,招聘具有与政府、企业合作经验或是具有创业经验,同时具备科研实力的教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到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开办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在知识服务活动中取得卓越成果的教师进行经验介绍.通过丰富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将科研与应用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拓宽高校的科研职能.

创业型大学一方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或是直接创办企业,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高校应该鼓励教师为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将企业的现实问题作为科研课题以及鼓励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研发组织当中.教师及学生直接创办企业则往往受到资金、管理方面的限制,高校有必要建立投融资平台和创业咨询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初始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指导.

(五) 树立创业理念,提升文化建设能力

在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创业文化建设贯穿始终.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主要在于寻找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以理念的实践和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形成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形成的第一步在于创业理念的树立,而创业理念的树立则需要在全面了解校情、了解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因此,高校应该建立管理层与师生之间畅通、有效的交流平台,构建让师生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机制是很好的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场所,可以自由表达的轻松的沟通环境不仅有利于管理层与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有利于师生更快地接受高校的办学理念.在树立创业理念之后,为了提升全校师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对于创业理念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高校应进行多方面宣传,将创业理念传达到学校的各个单位,营造创业氛围.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展与创业相关的研讨会、开展创业比赛或是通过校内媒体的报道传达创业理念.

高校通过组织变革和激励机制,将创业理念转化为创业实践.例如建立创业服务组织,为师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及服务;奖励有卓越创业成果的师生,树立标杆;转变考核方式,引导师生改变行为习惯等.通过一系列改革,强化师生的创业理念,使之成为校内全体成员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并为此做出努力,以行动支持创业活动的开展,凝聚创业力量,形成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惠如.创业型大学之经营管理研究[D].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2012.

[2]AMIT R, SCHOEM*ER P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 33-46.

[3]JARVIS P. The changing university: Meeting a need and needing to change[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0, 54(1): 43-67.

[4]黄达人.教育论坛:大学管理需要引进经营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09-13(4).

[5]陈俊伟.现代大学的经营管理[J].钦州学院学报, 2008(1):64-68.

[6]黄婉婷.台湾公私立大学经营为创业型大学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10.

[7]杜向民,刘捷.论大学经营的风险及风险规避[J].科学·经济·社会,2010(2):155-158.

[8]徐同文.经营大学与大学经营[J].高校教育管理, 2008(6):11-14.

[9]朱志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24-26.

[10]刘利,代安琼,雷寒.大学经营理念在我校的实践与探 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 11(1):5-8.

[11]刘兴信.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5-48.

[12]赵文华,易高峰.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创新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1(2):19-22.

[编辑:何彩章]

上文汇总:此文为关于经典建设专业范文可作为创业和路径选择和视角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革新式创业型大学的定位 摘要 构建创业型大学已成为中国大学发展变革的路径之一 革新式创业型大学作为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类型之一,强调大学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注重通过组织变革,实现大学功能的扩展和突破 强调通过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

2、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和路径选择基于服务保障型养老保险的视角〔广西〕 李淑雯1 韦树盛2摘 要我国在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加剧给我国的养老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减轻社会的压力和子女的压力,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 就此问题,文章先从.

3、 创业型:双一流背景下新兴大学的一种战略选择 摘要“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突破口,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这要求我国大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向着“双一流&rdq.

4、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要“双一流”建设政策的颁布实施,是高……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是中国高……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办学保障、目标定位、学科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但应当.

5、 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调适、实践困境和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智慧校园的中心方向应该是建设师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教学的校园环境,而长期以来服务于校园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方向偏差是导致智慧校园建设走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思考智慧校园.

6、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