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农业杂志投稿 农业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机械期刊 农业期刊 农业期刊有哪些 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农业产业文化概论论文 农业文化产业论文 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农业产业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国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经验与对中国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农业产业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4

国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经验与对中国,该文是农业产业相关论文范本和农业和启示和融合类论文范本.

摘 要:

本文梳理了国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其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转变,并分析了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动力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当前中国休闲农业发展,除服务人群逐渐大众化外,在发展模式、活动内容、产品开发、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与国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推动中国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融合历程;转变特征;动力因素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11028

1国外休闲农业主要发展历程

11萌芽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世界上最早的休闲农业发端于19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落基山区以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以服务上流阶层的乡村旅游为主.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于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先后出现休闲农业萌芽.1865年,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自然野趣[1].18世纪末19世纪初,澳大利亚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和销售,逐渐推动了休闲农业发展.19世纪法国出现休闲农业,作为贵族的消遣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满足城市人到乡村地区游憩、休闲的需要,德国农民将旧牛舍、猪舍改建成乡村餐厅或度假客房.20世纪20年代,日本园艺爱好者自发组织“京都园艺俱乐部”,在京都城郊设置和经营市民农园.英国休闲农业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政府为改变农业结构僵化以及农民收入偏低等社会问题,基于农业在生态、保育以及休闲层面的功能,推动实施称为假日农场的观光型农业[2].

12初步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发达国家先后因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出现各种城市问题并面临生活环境压力,这迫使人们走出城市到广阔的乡村放松身心,于是专门为农业旅游活动服务的休闲观光农场大量出现,休闲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世纪40年代欧洲移民开始在澳大利亚定居并大规模种植葡萄,推动了以葡萄酒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在农业合作社的推动下,意大利的集农业景观、自然环境、文化、社会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取得较快发展.19世纪70年代,法国推出“农业旅游”,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旅游,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20世纪20年代,德国政府将市郊的一些公有土地分为小块,租给低收入市民,用以种植瓜果、蔬菜,补贴家用;并于1919年颁布《市民农园法》,规定土地通过租赁获得,可转让但不得买卖,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于周末享受田园之乐.20世纪50—60年代,为解决食物生产过剩,美国农业部推行农地向非农业转移计划.一部分农地转为野生动物保育与游憩场所;另一部分农地转为农场与社区互助的市民农园.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涨,农场主改造生产经营项目,兴建观光设施,开辟了40hm2以上观光农园[3];1986年日本政府缩短职工法定劳动时间,延长带薪假期,实行公务员及金融机关周休二日制等,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国私有农场主以小型化的休闲农业经营为主,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以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13融合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的内容不断丰富,尤其是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在农业发展领域的运用,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休闲农业模式得以拓展,形成市民农园、农场庄园、乡村度假等多种休闲农业模式.重视为市民或游客提供参与农业实践,体验农事、生产、民俗,学习农业知识的活动方式.休闲农业的模式、内容和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和新奇化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政府以农户为主体,大力扶持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组建网络,进行休闲农业宣传;20世纪70年代,随着5天工作制的推行,法国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基础上,融入高科技元素,建成骑马农场、狩猎农场、教学农场等9种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农场.20世纪70年代,德国修订《市民农园法》,休闲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以农耕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的融合经营方式,休闲农庄农户依托经营场所开发融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特色活动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多功能市民农园、度假农庄和乡村博物馆等多种发展模式;同时,政府完善支持配套系统,并积极开拓休闲农业国际联合旅游线路.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及各州政府相继设立一系列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支持休闲农业发展;重视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保护以及广告宣传、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的营销;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耕文化、民俗特色、地域风情等多项文化特色融于重大传统节日及产品开发中,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如著名的南瓜节、草莓节等[4].日本1994年加入WTO后,通过贷款及贴息等措施,激励小规模农产区的生产手段逐渐转向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5];1995年4月,日本出台《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的促进办法》,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形成“食”与“绿”结合的城乡互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意大利在进入21世纪后,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追求,寓教于农的绿色生态教育农园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各级政府及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得休闲农业技术先进、市场信息灵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图1).

2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转变

21发展模式由同质到差异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依托不同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逐渐形成差异化的主导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各国的发展模式具有相似性,均为依托自然农业资源的观光休闲.在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各国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农业发展历史或特色自然资源条件,逐渐形成了德国市民农园、澳大利亚葡萄酒庄园、法国专业化农场、日本都市农业等具有不同国家和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22活动内容由单一到综合

由单一的观光休闲向集观光休闲、参与体验、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内容转变,突出主题和特色.在农、林、牧、渔等大农业基础上,融入多种第三产业与部分制造加工业,拓宽原有休闲农业的活动内容,由观光、采摘等服务,逐渐拓展到提供食宿、娱乐、生态疗养、田间体验、农耕渔猎文化教育与展示等多方面的服务.尤其注重把农业文化、风土人情融入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向城市旅游者提供认识农作物生产过程、亲近农村生态环境、体验农业活动、感受农事文化的机会与载体.

23产品开发由初级到深化

产品类型由初级农产品向创新化、多样化、品牌化的深加工产品转变,特色产品开发成为提升休闲农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在休闲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收集过去与现在的相关资料,对资源的独特性及优劣势进行提炼,确定特色主题.围绕消费者在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的兴趣点,进行资源整合与设计.产品突出创新性,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使传统农业适应人们对新奇、时尚、教育、养生、美容等的需求.产品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6].通过内涵挖掘和特色创新,以初级农产品为依托,整合关联产业进行深度开发,产业链覆盖由“田间到餐桌”所包含的原料采购、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物流贸易、品牌推广和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并扩展到住宿、餐饮、民俗文化交流等产业范畴,构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7].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品牌化.

24经营规模由小变大

伴随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性和活动的多样化,其对空间规模的需求相应增大.农场和农庄等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规模由小变大.21世纪初,意大利通过各级政府及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得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或农户实现规模化发展.法国休闲农业产业融合阶段形成的骑马农场、狩猎农场等,其规模远远大于发展初期利用农民居住场所进行的农村家庭式接待的农业旅游规模.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农场主开始开辟40hm2以上的观光农园;1990年颁布的《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推动了50~100hm2的大面积体验型市民农园面世[3].

25专业化程度由弱到强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不仅需要相对专业的生产技术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活动策划和管理服务人员.许多国家已建成系统的休闲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在德国要成为休闲农场经营者,必须经过各州社会福利部门或经济部门共同策划并执行的经营管理及知识培训训练,并取得证照.开业初期,培训老师会驻留农场指导经营管理.

26服务人群由精英转向大众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休闲农业这种度假方式开始普及至中产阶级,并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2001年有研究表明,美国在过去3年中有近2/3的成年人到农村地区旅行过,其中以休闲为目的占90%[2].据1994年英国《休闲咨询》报告统计,1990年农村农业乡村公园的游人数就达4 800万人次,占全国旅游景点年度访问人数的14%[8].目前,全英近1/4的农场已开展农业旅游[9].法国每年大约有1/3的法国人在国内游中选择了农业旅游[10].

27区位外移和服务范围扩大

初期休闲农业主要位于城市近郊区,以蔬果采摘为主要体验内容.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种植庄园、骑马农场、狩猎农场等各类特色主题的休闲农业备受青睐,影响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是时间和交通成本,而是农业资源的质量与特色.休闲农业的位置由城市近郊逐渐向外扩展,出现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并存的分散化、多元化布局.同时,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服务中心城区居民,高质量的休闲农业开发越来越多地服务国际游客.欧洲以德国、荷兰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大国,已经开拓了成熟的国际联合旅游线路,如“休闲农业花季之旅”等,并广受好评[11].

3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因素

31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能促进人们休闲需求升级,是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作为现代休闲研究的开拓者和创始人,指出工作日的缩短、自由时间的增加是实现休闲的前提条件.休闲是劳动的最终目标.能否获得休闲,首先在于如何发展生产力[12].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个人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加自由时间,人类能够享受的休闲时间才会增多,休闲层次才能提高.以人均GDP来反映生产力发展与休闲旅游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当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并迅速增长时,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7个案例国家的休闲农业产业融合才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图1).休闲农业由初期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多样的体验旅游转变,实际上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休闲层次不断提高的结果.以观光为主的休闲,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美和景观美,调动的感觉主要是“观”,而休闲体验调动的感觉更为丰富和全面,是一种使人的生存更美好、存在更完整的手段和方法[13].

32快速城镇化

快速城镇化为休闲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上述案例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均已达70%左右,快速城镇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农村土地增多,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有研究分析了1900—2010年美国和1930—2010年日本的农场数量、农户数量、耕地规模等,发现美国、日本的农场和农户数量都经历了从快速减少到缓慢减少并趋于稳定的过程,农场规模相应经历了从快速增加到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两国农场完成规模化时期,正好是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时期.同时,伴随快速城镇化所出现的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大幅度增加,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专业化服务人才.

33政府引导扶持

政府在政策立法、资金投入和扶持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保障了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速度和质量.发达国家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国家宏观战略进行规划,在不同时期根据发展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及法律措施,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给予引导.在用地、基础服务设施、文化条件、从业人员资格等方面给出明确的行业标准,使休闲农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如德国1919年颁布、1983年修订的《市民农园法》,日本1995年4月出台的《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的促进办法》,美国1999年颁布的《农业住宿法案》等.

各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还通过财政、金融、信贷、保险等多种手段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法国政府通过公共资金补贴、放宽银行贷款、设立专项费用等手段,优先规划和落实休闲农场项目.美国农业部设立多项基金,专门支持休闲农业发展.英国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1英镑约合858元人民币,2018),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其中2007年专门拨付16亿英镑支持英国农村发展[14].意大利政府对已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农业低息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日本1991年制定《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对休闲农业硬件配套设施给予优惠政策,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3].

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的自身建设.这些协会不仅制订行业发展战略规划、订立行业标准,评估检查行业发展状况,还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联合农户共同发展旅游项目,并积极进行营销宣传,以规范休闲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休闲产品质量.美国国家旅游基金协会、法国农业旅游协会、加拿大乡村度假农庄协会、日本乡村公社等,极大地提高了各国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效率.

34合理发展规划

由于长期以来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视,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开发有一定的合理规划和原则要求.合理规划,注重保持乡村环境与风貌文化的原真性,实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策略,制订各种休闲农业绿色发展计划,严格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避免人工化、同质化的景观[4].重视科技要素融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休闲农业的创新基础.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得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对农业发挥重要影响.应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新型、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给农业注入了新动力;以基因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和生长调节剂,促进了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了环境污染.利用先进的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为休闲农业产品深加工提供基础.

35郊区化和全球化

郊区化和全球化发展推动了休闲农业区位外移和服务范围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工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分别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原来郊区功能的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边缘城市”,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中心和增长极[15].这些“边缘城市”的兴起,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不断向外扩展,由原来的郊区转向更远的农业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现实选择.在此背景下,国际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游客人数还是在经济收入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国际旅游出口收入居各类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首位[16].休闲农业在世界旅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地服务国际游客.积极开拓国际联合旅游线路,寻求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成为休闲农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特征转变受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不同特征与各种动力因素之间的主要关联性表现为: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活动内容和产品类型的转变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政府扶持引导和合理规划利用的影响;服务人群规模的扩大主要受生产力发展、郊区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区位外移和服务范围扩大,主要受快速城镇化、郊区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规模化经营和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主要受快速城镇化和政府引导扶持的影响(图2).

4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41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依托农业农村开展的休闲农业更是起步晚、发展缓,加上对休闲农业发展重视不足,缺少深层次认识,很长一段时期内仅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农家乐之类.与国外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特征相比,目前中国休闲农业除服务人群规模逐渐扩大外,其余各项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均未实现.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发展模式;活动内容虽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但缺少主题性和特色性,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层次低,未形成休闲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休闲农业大多是农民自发经营,多数位于城市郊区,以服务本城市居民短时就餐、观光为主,经营规模小,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42基于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动力因素的经验借鉴

421明确生产力发展与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关系

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9 482美元[17],接近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迅速发展时期的10 000美元.生产力发展带来中国居民休闲时间增加,特别是带薪休假、双休日以及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行,拉动了休闲农业发展[18].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次超过22亿,营业收入超过4 400亿元,占国内游收入的1283%;2016年收入超过5 700亿元,占比升至1442%[19].休闲农业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消费需求.要充分认识中国已经到来的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的农业特色,制定推动中国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全面计划.

422利用快速城镇化推动休闲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2017年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5852%,快速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大量农村富余土地,为休闲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了规模化经营的条件.国家应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及保护耕地的原则下,通过将废弃撂荒的土地以及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招标等方式[20],重点支持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由农户向城乡单位、企业、业主等多种成分转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农村土地经营之中,带动产业转移、资金转移和技术转移,促进休闲农业的现代化专业发展.

423重视并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提供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设立农村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对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个体生产者发展与休闲农业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建设,搭建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行业协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技术推广与项目合作等服务支撑.根据休闲农业的特点制定行业标准,开展经验交流和成果转化,提高休闲农业旅游服务的标准化水平.规范和监督企业经营行为,通过组织教育培训,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424设立并科学编制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作为专门的规划类型进行考虑,结合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申报工作,农业农村部及其相关直属部门应探索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标准,同时安排专门部门进行编制审批和管理.编制内容围绕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与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相结合,重点突出差异化、品牌化的定位.结合各地区不同的资源优势,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资源.结合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业生产、农耕知识等内容,致力于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品体系开发,以不同地域独有的特性魅力打造高质量品牌,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注重技术创新贯穿休闲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积极引进动植物新品种,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精细化农业、无土栽培技术、太空作物种植等,提高储藏、运输、营销等环节的效率.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休闲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切实做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倡低碳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方式.完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休闲农业开发中产生的各类污染源防治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培养国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好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25在全球化趋势下积极探索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旅游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旅游开发和市场营销力度,争夺国际客源市场[21].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往来合作日益加强,国外游客日益增多.作为处于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起步时期的农业大国,中国应加大对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和经验借鉴,弄清国际休闲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与国际发展接轨.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利用合作国家休闲农业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实施休闲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促进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质量,扩大市场规模.

参考文献

[1]

彭瑛,张白平,赵士钊,等安顺市农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思路[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2):249251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詹玲,蒋和平,冯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09(10):4751

[4]周颖悟结合国外经验论中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J].世界农业,2016(2):3336

[5]苟露峰,崔磊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J].世界农业,2012(3):6768

[6]周金芳试论休闲农场旅游农产品开发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2):218219

[7]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3):202205

[8]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5(6):115117

[9]凌薇百花齐放的全球休闲农业新态势[J].农经,2018(4):8487

[10]罗佩,马远佳休闲农业建设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762978

[11]毛帅,宋阳发展休闲农业,欧洲国家有何高招[J].人民论坛,2017(13):206207

[12]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3]潘海颖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4]周胜芳,李红,刘益曦国外政府扶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展望,2010,6(9):5458

[15]陶希东,刘君德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3(4):6973

[16]蒋露娟旅游景区跨国联盟的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论坛,2014(1):99102

[17]快资讯最新数据:2017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EB/OL].[20180709].http://shqihoo com/pc/2s21p43b91h?sign等于360_e39369d1

[18]廖俐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5(5):133135+142

[19]中国产业信息2017年中国自然景区游客接待量及乡村游发展趋势分析[EB/OL].[20170718].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7/542245html

[20]张容军,段建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闲置土地的概况与利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9):3945

[21]万绪才,徐丹,刘嫣红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7478+89

(责任编辑肖时花殷华)

该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农业和启示和融合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农业产业本科毕业论文农业产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三门峡休闲农业 杨莹莹艾雯静叶琼(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摘要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整体发展趋势较为良好,对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各地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为休闲农.

2、 国外农业供应链 与其经验借鉴 王影(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106)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农业供应链的发展及经验,指出核心企业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中国目前农业合作社实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相对较强及.

3、 太谷县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融合新模式 摘 要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太谷县以省级战略山西“农谷”建设为契机,开创农业科技推.

4、 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和 摘要加快产教融合是助推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重要手段 针对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实际,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提出我国地方本科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制度供给,建立产教融合.

5、 隆化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经验模式 摘要近年来,隆化县按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工作部署,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抓手,以压减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为主线,形成县有特色、乡镇有重点、户有主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健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

6、 小规模农户农业保险的日本经验与其对中国 摘要小规模农户依然是中国农户结构的主体 提高小规模农户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是推动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重点介绍了日本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和成功经验,分析了国外小规模农户农业保险发展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