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陌生化的期刊文献

陌生化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运用陌生化理论解读文本语言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陌生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8

运用陌生化理论解读文本语言,本文是陌生化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陌生化和文本和语言类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 “陌生化”理论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思想,指导着文学创作.在理解“陌生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该理论,解读文本的语言形式.以 《荷塘月色》为例,探寻解读语言形式的三种策略:陌生化审美、陌生化对比、陌生化技巧, 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点,从而触摸文本的深度.

[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语言形式;策略

[基金项目] 本文系课题“高中生自能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C141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12-03

“陌生化”,是西方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西方诗歌、戏剧等创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早在《诗学》中就指出: “完美的诗的措词不能不用异常的语词.”他强调应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和奇异,才能使风格不至流于平淡.

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标志性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问世,他首次正式提出“陌生化”诗学理论,认为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而那些习以为常的的事物和行为会使我们感受减弱、钝化,甚至麻木不仁.他说: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与时间的手法,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他号召诗歌语言创作的陌生化,掀起了诗歌创作新奇化的思潮.这些纲领性的论断意指明朗,强调诗歌不是抒情的艺术,而是对语言陌生化的艺术.

一、 “陌生化”理论的内涵

“陌生化”理论强调从文本的外在形式人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对文本形式进行偏离和悖反,唤醒接受主体内心的审美张力,使主体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重新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根据该理论的内涵,可以从4个方面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解读.

首先,陌生化的对象是文本的外在形式. “陌生化”理论注重文本的形式表达,强调对文本语言表达进行创造性的扭曲和变形,取消和打破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先设,使得语言表达打破常规,使之以反常态方式呈现于主体面前.

其次,陌生化的手法是艺术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将日常的习见事物加以反常的艺术处理,创造出“复杂化” “难化”的形式,打破原有形式的规范和格局,破常出新,有意颠倒常规表达,打乱事物的常规顺序,而且独辟蹊径地营造出不同于先前感受的艺术迷宫,以求得“陌生化”效果.

再次,陌生化的实质在于取消形式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通过对先前的文本范式和主体经验的偏离与违背,摆脱那些习以为常的惯常化、自动化、机械化模式的制约,从而更新主体对人生、世界的陈旧感觉,获得与先前经验不同的异常的符号经验.

最后,陌生化最突出的效果,就是能打破主体的接受定势,还主体对艺术表现方式及内容的新鲜感.由于对我们熟悉的惯用语言及文本经验进行创造性变形,打破前在接受定势,对日常的习见体验的隔离与生疏.这样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诱发主体的惊奇感与惊异感,使审美接受中主体与对象之间形成张力美.

文本,隐藏着神秘的信息源.解读,就是用技术理论对文本的深层含义、潜在结构、创作动因、艺术形式进行探索. “陌生化”理论将我们解读的视角引向语言的形式,当我们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窥探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的耀眼之光.

二、解读语言形式的策略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语言大家,他早期创作的《荷塘月色》是他语言艺术运用的集大成者,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自问世以来,它就被奉为散文精品,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敬佩,因为它“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生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

很多人解读这篇散文总是在主题、景物描写方面纠缠,把着力点投放在写作对象、文本的内容和主题上,但作为一篇名篇散文,显然这些不是教学重点.本人认为,本文的语言形式才是这篇散文最大的亮点.下面我们选取新的切入口,运用“陌生化”理论,探究性解读该文本的语言形式.

1.陌生化审美:变异偏离之美感

艺术家说: “艺术是感觉的花朵.”作为艺术手段,陌生化不外乎有两种,一是文本语言形式的陌生化,二是接受主体感觉的陌生化.不过,感觉陌生化终究来源于语言形式的陌生化.

对于语言形式陌生化, “感觉”的意义虽无绝对标准,但不混沌.陌生化语言具备三重审美要素:新奇感、艰深感和熟悉感.前两者是读者的表层感觉,后者是读者的深层认知,所谓陌生化语言总是徜徉于陌生与熟悉之间,单纯的熟悉或纯粹的陌生都不是陌生化,换言之,陌生化必须把握两个“度”:频度和陌生度.通篇使用陌生化语言,给人无病、矫揉造作之感:过于陌生的表达,让人如坠云雾中.雅各布逊指出,只有以熟悉为背景,不熟悉的才能被理解. 《青花瓷》的语言表达引发争议,正是因为没把握好陌生之度.

遵从这样的审美尺度,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这篇散文的陌生化语言.

(1)耳醉其音的叠词.全文叠音词有双节的、3音节的,也有4音节的.如:、渐渐、田田、亭亭、脉脉、阴森森、一粒粒、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等等.

(2)匠心独运的用词.如:弥望,静静地泻,浮起在荷塘里,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画在荷叶上等.其中的动词蕴含着丰富的神韵.

(3)错位搭配的量词. “一两点、一带、一丝、一道”等6处量词用得新奇,打破常规搭配的量词,使语言形象生动得多.

(4)精彩纷呈的修辞.比喻和比拟的运用是该散文的两大辞格,通感、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夸张的运用,也使语句别有洞天.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对立矛盾的逻辑.比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样的矛盾激活思维脉动,也引发人们往深处寻觅答案.

2.陌生化对比:变异偏离之原型

在我们看来,陌生化是对常态语言的变异.当然,陌生化语言就是这种变异孕育的孩儿.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徐盛桓也认为,对句子的驾驭,包括了对句子作出成功的变异.那些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往往是超越规范,摆脱旧形式,以灵感的自由状态为契机而创造的.

这种偏离规范的新形式,它的出现并非为了表现新的内容,而是为了代替已失去艺术性的旧形式,使内容更为精彩逼人.语言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说: “审美是无规则的,有规则的审美显然是非审美的.”

依然选择刚才的句子,进行对比陛感性认识.

第一组

陌生化语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常态语句:月光无声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稀薄的青雾飘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在月光照射下显得很洁净:但又很朦胧.

第二组

陌生化语句: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常态语句:现在我一个人漫步荷塘四周,感觉很自由,也很轻松,白天的烦恼和苦闷都可以忘记,我喜欢这样的环境,尽情地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细读两组语句,就会发现它们的审美不可相提并论.原来,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费尽功力,陌生语句形式新颖别致,情感内涵深刻,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远在常态语句之上.通过对比,我们感性触摸到陌生语言的美妙之处.

3.陌生化技巧:变异偏离之有道

凭借审美感觉,我们找寻到散文《荷塘月色》中的陌生化语句,并对此有了感性认知.人们不禁会疑惑,陌生化语言到底为何有吸引力?它在哪些层面超越了常态语言?因此,接下来,就有必要深究文本语言陌生化的路径及其艺术价值.

(1)匠心选词.叠音词,语感上强化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式上可以强调该语词,语义上生动逼真地描绘事物形态特征,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总之,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比如, “脉脉的流水”, “脉脉”本用于女子的词语,会让人立马想到成语“含情脉脉”,联想到少女面对意中人略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而这里却用给“流水”,写出了水流淌得无声无息,又写出了水的饱含深情,赋予荷塘之水以情味,景物更显妩媚动人.因此,这个词语的选用无疑胜过“无声的流水”或“悄悄的流水”.

量词,具有形象性、相关性、灵活性,它的常规功能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除此外,还具有独特的修辞、情感和添义功能.比如, “一带远山”, “带”本为名词,少为量词,但这里破例用作量词,更关键的是,它具有可感性、形象性,形容连绵的山犹如丝带绸带,也更具动态感,犹如带子一般轻盈起伏.若是“一片远山”,则明显少了几分感觉.文中量词的计量作用淡化,而表意的具体化、形象化得以加强.

动词,新鲜且有活力,在所有词中最为活跃,选用恰当贴切,更具情态形态.比如, “弥望”比“满眼”更新颖,更具内涵,当然也更具典雅之味,既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深情:再如, “泻”比“照”、“洒”更具想象力,更具诗意, “泻”本用来形容液体快速流动的气势,但这里与“月光”搭配,借用描写液体的动词来表达相对静态的“月光”,表达更为新奇,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虚为实,强化了月光的形体感,丰富了我们的感官感受,同时与上下文中的“流水”相照应,一脉相承.

(2)灵动修辞.就表现手法的实质来说,修辞是挖掘语言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它以其灵动变化而使语言形式偏离规范,呈现无法预约的审美形式.也就是说,修辞活动是语言近义手段中的一种选择活动.文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这里只得摘选两例语句来解其中味.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该句耐人寻味,从形式来讲,这里运用了特殊的比喻——通感,超越了一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清香是嗅觉所得,歌声是听觉所得.但它们有相似之处,荷香和歌声都是沁人心脾的,都是乘着微风从远处来的,都是若有若无的,都是美妙的.从表现手法上看,用远处传来的歌声,反衬荷塘四周的寂静,又是“以响衬寂”手法的巧妙运用.从内容来看,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是悠远的场景,让人浮想联翩. “缕”本义为双股线,用“缕缕”修饰“清香”,就有化难状之“嗅觉”为易名之“视觉”的巧妙,让人想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通过“缕缕”一词的外化,使难以捉摸的荷香变为有形、生动可感之物,这种机智用词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享受.总之,这里多重手法交叠使用,画面感更为形象,内涵更为厚实.这样的写法不愧为一种不露痕迹的传承与创新.

(3)思维矛盾.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中毫不隐晦地说:形式——这就是意义的差异,是矛盾.真正的审美形式,不是对客观本真的重复和模仿,而是要与非审美世界的现实本真形式相矛盾.我们不会满足于形式逻辑的“顺理成章”,美感的形成往往源于话语与读者心灵形成碰撞.所谓思维矛盾,就是通过语词的对抗、互相否定,消解那些潜藏在语言中的文化蕴意,掀起文化和思维的新变革,让人在思维对抗中感受另一番情趣,独特新颖,不落俗套,又似曾相识.本文多处思维逻辑摆脱了机械反映的俗套,在自由的精神天空里形成内在与外部的语义矛盾,从而将思维从矛盾系统内部解放出来,绽放出思维的火花,给人们惊奇而又不失深刻的美感.

照样以上句为例来分析: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照常理来判断,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句子,是不合逻辑的“病句”,但正是这貌似矛盾句子的使用,使我们获得了辩证性的思考.这里所说的“热闹” “群居”是人之生活本能,也可以说是难以逃避的生活常态,但今晚朱自清却超脱了平常的自己,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琐碎,搁置了现实的彷徨,而让自己尽情地享受荷塘的宁静与悠闲,使作者心灵短暂的自由与长期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心理的樊笼从幽静的荷塘中得以充分地释放,让诗意的心态流露无遗.在作者看来,心灵的孤独不再痛苦的煎熬,而是艺术的享受.孙绍振先生也高度评价朱自清说: “在中国现代散文中,把孤独写成自由之美为朱先生.”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 “不要把语言视为死的产品,而应视为创造.”语言是活在艺术世界里面,我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进行无限的创造,创造出一种超规则的、不可预测的文学性语言.本文选取“陌生化”理论的角度,以此作为对文本语言解读的切入点,我们能感知语言创造的美丽,也能触摸到文本的深度.

(编辑:张 婕)

作者简介:刘卫平,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

此文总结:此文为关于经典陌生化专业范文可作为陌生化和文本和语言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陌生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运用思维导图助学生深层解读文本以人教版Book1Unit5NelsonMandelaAGreatHero为例 一、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托尼 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思维导图通过利用关键词、色彩、图画、代码……能够有效提高学者对知识的记忆 笔者认为思维导.

2、 例谈六书理论在初中语言文字运用之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语文”解释为“语言和文字”,表现在新课改,渗透在日常教学,反映在检测中最突出的部分便是语言积累和运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

3、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爱的历史》 王蓓蓓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爱的历史作为妮可克劳斯的第二本小说,一经出版,立刻登上英美各大畅销排行榜 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主人公利欧的心理路程 关键词爱的历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利欧作者.

4、 自我的救赎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时间悄悄的嘴脸》中的艾莎麻利 摘要时间悄悄的嘴脸以艾莎麻利和哈里的矛盾冲突及其最后的和好为主线,讲述了玉王人格转变过程中的撕裂与挣扎,本文笔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主人翁艾莎麻利坎坷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艾莎麻利;本我;超.

5、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占有》中兰蒙特的主体构建 摘要本文从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兰蒙特的主体构建过程,对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中主人公兰蒙特作为一位独立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自我构建的过程做出解读 本文从自我幻象、自我投射、自我重构三个方面来分析.

6、 语言建构和运用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彼此联系,互为影响 四者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无疑是基础 学生语文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