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体育和健康的论文 体育和健康论文 大学生体育和健康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食品和健康论文 健康大视野杂志 关于体育健康的论文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健康论文 体育健康知识画刊杂志社 大学生体育健康数学建模论文 大学体育和健康论文

关于体育健康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基于体育健康促进视角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体育健康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基于体育健康促进视角,本文是关于体育健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和课程设置和视角和高校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摘 要:针对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存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其优点、不足.指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应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重视体质健康教育,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多元性和针对性,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和创新师资队伍,规范体育俱乐部,丰富校内体育竞赛,建立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关键词:公共体育;高校;课程设置

公共体育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大量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体育课程在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实效性都有待提高.同时,大学生体质状况堪忧,超重肥胖发病率逐渐增加,身体素质长期呈下降趋势,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完善课程设置,以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首要任务.

1现状

1.1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由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观的影响和师资教育背景、硬件条件的现实,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单一且偏于传统,削弱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个性,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品质的形成,因而许多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1.2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与学生的体育诉求不一致

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处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中,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大多数教学内容重复单调,任务高度分解,安排缺乏整合,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且教学内容统一,缺乏层次性,按班级授课、按部就班地教学组织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在身心发育方面的差异缺少科学的分析与标定.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吻合度较差,呈现单一化,教材缺乏弹性,着眼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1.3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评价体系作为合理地手段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成绩的表象特征,它还应体现能力增长的内在特征.

2课程设置要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设置目标的设定

2.1运动参与目标

运动参与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学的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有注意、思维的投入,更多地表现在思维主导下的肢体参与活动.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而不是只有在考试和体质健康测试时才会主动的现状,不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不创新教学方法,不拓宽教学理念,要达成此目标是很困难的.

2.2掌握运动技能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最近几年大学生体质测试要求的出台,各校片面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把体育教学的天平严重地倾向于学生的体质测试部分,每个学期都安排大量的课时,强调或加强测试内容的教学和练习,而忽视了专项运动技能的传授,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身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技能学习的基础,但如果学习只停留在身体素质上,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了,如果在增强素质的同时,强化技能学习,学生从技能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擅长并乐于投身其中的项目,坚持不懈地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又怎能止步不前呢?

2.3学生的健康促进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则是整体性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3课程设置的新思路、新策略

3.1建立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自身体育能力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以后,是继续进行健身锻炼,还是停止了体育活动,是检验高校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体育课学时很有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所获得的体育能力在终身体育锻炼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另外,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及自主能力是较强的,要在理论上加以启发和指导,使他们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同时,在实践中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锻炼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之在运动中得到身心方面的应有体验,自身体育意识是能够逐渐培养起来的.相关管理部门未来可逐步将体质健康理论教育纳入高校公共体育的常规工作,将运动健身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理念.

3.2体育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层次化

采用一、二年级上选项课,高年级上选修课的课型结构.一年级以健身教育课为主,二年级以体育锻炼课为主,高年级选修课中,理论课以各种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强化体育意识、巩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拓宽视野向个性目标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课以丰富多彩的俱乐部式教学达到调节紧张学习、充实课余生活、强身健体、巩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在师资、时间、项目、对象等方面的灵活性,提高体育课程的多元性,拓宽公共体育的影响范围,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增加自我身体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注意选择那些健身价值较高,又简便易行,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多进行练习.如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健美运动、武术、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健身游戏、游泳、滑冰等.

3.3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程,包括理论课、技术课和体适能课

理论课:理论课主要讲授锻炼的目的、方法、评价及健康相关知识,一般以短专题的形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选择课堂学习,也可以选择网络学习,但不论哪种教学形式,学生要完成书面作业,理论考试占体育课成绩的比例加大.

技术课: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表自主选择技术学习科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爱好任选一项.对于中学已掌握、较为普及的运动项目,如篮球等则在大学可以不开设.

体适能课:由于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大众已普遍接受了到健身馆(房)进行健身锻炼的方式.体适能课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并掌握如何将运动负荷与自我评价、自定锻炼方式等结合起来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锻炼.同时还加强并指导他们学习并掌握如何能够针对不同体质、体能的人,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方案.

3.4体育课堂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组织形式不必拘泥于形式,师生可以轻松交流与交往,课程学习中教师不必太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认真,学习气氛是否活跃,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是否完成是老师应重点关注的事情.

3.5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实施传授、学习、实践、考核等全过程的改革.突施传授、学习、实践、考核等全过程教学改革,优化学习过程,以启发、讨论、互动式授课,实现互动式传授;以学习小组实现合作式学习;以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社团)活动,实现主动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引的体育项目的自由编排竞赛,实现研究型学习;学生努力程度与个体差异相结合,学生体育基础与提高的幅度相结合等综合评价考核改革,重视学习过程;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使用,形成了课堂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建构性特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6优化体育教师培养方式

建立“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将教师视作“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造成问题的一部分”,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同样,体育教师不是体育课程改革中被改革的对象,而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研究者.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是制约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要求建立一种基于专业化逻辑与标准的教师培养方式,而且需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性、“终结性”的教师教育体制,建立一种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师教育与培训体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除了具备体育专业相关知识及实践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素养;要求教师完成职业角色的合理定位.

3.7体育课程学习评价

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采用“理论考试+技术考试+体质健康评价+学习表现”的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技术课程考核按照“可以观察和可以量化的标准”再可细分.当然,这些可以观察或可以量化的指标部分也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含有一定的主观性.总而言之: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做法逐步得到修正;更加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3.8在体育课程结构方面,重视体育理论课程

普通高校应加大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科学健身知识何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原理、个性化锻炼指导、自定运动计划、运动监督与运损伤等的预知,这样学生会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课.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建立以健康教育促进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体育课程的设置趋势应体现多层次化、弹性化,应以大学生的健康保健实际需要为中心,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应增加体育课开课年限,注重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利用,扩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领域.须特别指出的是,高校体育课程重新设置需在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体育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使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隋晓航. 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2-63.

[2]顾渊彦,凌平.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13.

[3]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教体艺[2002]13 号,2002-08-06.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综上资料,该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课程设置和视角和高校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体育健康本科毕业论文体育健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郑春华【摘 要】在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背景下,我校以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实施了一系列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生需求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大学英语 课程改革.

2、 变化规则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从变化规则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意义、运用、类型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化规则法,公共体育,教学运用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70.

3、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赵庆华(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摘 要】当前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学专业,有效地促进了音乐人才的培养,但是部分高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如专业化的音乐学院课程设置.

4、 微信和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运用分析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部分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培养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教育部在最近出台的文件中明.

5、 基于DPSIR模型的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借助DPSIR模型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系统的因果关系,构建一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以DPSIR模型为.

6、 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 王哲河1,2,李达辉1,陈作聪1,3(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教务处,海南 三亚 572022;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事处,海南 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