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答辩话语技巧由于本人 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 话语权参考文献 话语蕴藉论文 课堂话语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致谢话语

有关话语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话语:诚和真的眷恋和言说评宫林小说《你会哭吗》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话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9

话语:诚和真的眷恋和言说评宫林小说《你会哭吗》,本文是有关话语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宫林和话语诠释和《你会哭吗》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宫林的《你会哭吗》这篇小说一如既往地关注乡村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说它是历史的,但不像一般历史小说在史料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历史进行还原,也不像关注“新历史”的作家从人性角度出发对历史进行细节性言说;也可以说他是现实的,但不像一般现实主义小说对现实进行宏大的甚至追求史诗规模的叙事,也不像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一样,摹写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追求那种“一地鸡毛”式的琐碎,进而隐藏了情感,消解了意义.宫林的这类小说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讲述现实生活中因时展而出现的新现象,在与传统价值体系的对照中来观照这些人和事,并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尽可能系统地进行思考.

一、一种仪式与一个时代

《你会哭吗》讲述了乡村中出现的既传统又陌生的一种现象. “请哭”便是请人哭丧.说它传统因为哭丧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谭达先认为哭丧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中国历代学者、诗人传统术语的所谓挽歌.唱歌者不一定是死者的亲属,也不一定是女性,可能是职业性的歌手.二是指民间文学术语中常提及的在对死者举行某种哭丧仪式时唱的丧歌,歌唱者常是死者的女性亲属或友人,主要是妻子、女儿、儿媳或别的比较亲近的女性.两种概念下的哭丧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前者多指男性,后者多指女性.关于这种哭丧的传统最远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的《邶风·二子乘舟》《唐风·葛生》《秦风·黄鸟》诞生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其次便是《左传·哀公十一年》: “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这一年是公元前484年.可以说哭丧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

说《你会哭吗》中的哭丧陌生是因为这种哭丧和传统的哭丧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哭丧题材已经有不少作家直接或间接写过,如土家族作家刘少一的《哭丧的女人》,通过九英婶一辈子为别人哭丧却不能光明正大为自己的丈夫哭丧,以至于春节期间死于一场火灾的悲剧,表现了城乡文明的冲突;根据刘震云小说《手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表现了农村的哭丧,这种哭丧与“请哭”类似,传统的哭丧已经开始注入市场经济元素.或许受制于作者叙事的侧重点,这两个作品中的哭丧指向的对象和主题都相对单一,并未对哭丧这一传统丧葬仪式在现代社会的变迁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传统的哭丧是为了表达失去亲人的哀痛,也顺带总结逝者一生的功绩,以便激励或鞭策后人.而《你会哭吗》中的哭丧却因为出现在市场经济时代,因而具有了商业性质,但不仅限于此,宫林这篇作品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对市场经济色彩的描写,进入到更深层次——人在转型时代彷徨无措的心理勾勒.宫林通过两个农村妇女爱姑和银凤创办“丧事服务公司”成为职业哭丧人,由开始的合作到最后分道扬镳的历程,立体化勾勒乡村中的邻里关系、男女关系、婆媳关系、母子关系等,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豫东一隅的风情;尤其是通过各种琐碎的又是作者精心选取的日常生活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传统乡村默默发生的变化.当然作者在这篇作品中主要通过爱姑的哭丧这一线索切人生活,通过爱姑和银凤及其他一些媳妇们哭丧的动机、哭丧时的状态以及对于哭丧报酬的态度传达了宫林对于现代转型期社会给农村或者说给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的思考.

中国进入转型期应该说从1 9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当时李鸿章就慨叹,中国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那之后的100多年,这种变化很缓慢,中国大环境的改变很有限.传统文化遭受的冲击更早在城市中有所表现,占中国传统主流的农业社会秩序所受的冲击却是最近几十才开始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真正进入了快速转型期,在这个旋转跳跃的时代,一切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到底是对还是错,或者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个体在这个森林中应该何去何从,确实让很多入迷惑.这就像小说中爱姑的疑惑,王大奎老婆说银凤和王大奎请老三吃饭去了,爱姑便说:“他们请他干啥?俺家老三是个二流子.”“难得地笑了起来,说婶呀,现在社会可变了,就二流子吃香,他能帮他们在电视上做广告,宣传宣传哩……”在爱姑看来,三儿子就是二流子,而在当下社会却成为左右逢源、手眼通天的人.

时代的旋涡中,所有人都产生一种被吸入感,只是有人随着旋涡起舞融入其中,感受到随风舞动的轻盈,同时又有一种无根的彷徨;有人则凭借着内心人性的呼唤,坚定地选择挺立着,努力辨别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可以说宫林的《你会哭吗》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和这种冲击背后所呈现的人性的异化和坚守、传统价值体系的捐弃与继承、精神与金钱的角力等作出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展示,同时流露出作者本人对于这一现象的价值倾向.而我对于该作品的论述也是通过作品中乌坡镇的两个女性展开.

二、爱姑的诚与真

爱姑和银凤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她的诚与真.关于这两个词的内涵有不少阐释,并且阐释时多注重其与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如特里林的《诚与真》中认为真诚是欧洲16、17世纪的道德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要素,主要是指“公开表示的感情和实际的感情之间的一致性”,他认为这种道德要素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个体和个性得到充分重视有关系,在更早的单个人的生命与规律和社会完全融为一体的时代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个标准不能用来判断更早时代的个人行为.个人认为特里林所说的“单个人的生命与规律和社会完全融为一体”的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传统儒家文化对于“诚信”的倡导由来已久.但他的定义我们却是可以借用的.

我认为如果进一步区分的话,“诚”表现在对他人说真话、用真情、不虚伪;“真”表现在面对个体内心所谓不忘初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守住底线不被外界的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所侵蚀.这种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所以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真”的状态,永葆赤子之心被认为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以至于这种人在神话小说中被神话为各种真人,如“太乙真人”“玉鼎真人”.“诚”与“真”这些美好的人性体现在爱姑所有的日常生活中.爱姑做什么事都是以诚为本,当然真诚有时会得到信赖,有时也会因为指出别人的缺点受到排斥.

爱姑的诚与真,首先表现在她有感恩之心,知恩图报.爱姑第一次哭丧是哭她在娘家的邻居大婶.因为爱姑小时候光脚走路,脚上扎了很多签子,她的后娘和父亲都不管她,只有邻居大婶把她领到家里,替她挑了半天的签子,给予了关怀和爱护.这次恩情爱姑铭记在心,所以多年后听说邻居大婶去世,她哭得非常伤心.“不明白的,还真以为她是逝者的亲侄女呢!她的哭丧像地毯一样盖住了所有孝男孝女,当然也包括银凤.”后来银凤感到奇怪还专门问过她,为什么一个不亲的人哭得那么伤心,她仅仅是为你挑过签子,爱姑这样回答: “你不晓得,这辈子为俺挑签子的就她一个啊!父母死后,蔡都集只有一个弟弟,也不当家,俺去得不多了,但只要去,总要见见那个婶子.”

其次表现在爱姑对于淳朴友情、亲情的珍视.亲情、友情是每个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这些情感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个体最本质的需求,但是这种情感在市场经济时代也开始被金钱所侵蚀.爱姑每年特定时间都会和老姐妹们一块打楝花.打楝花为了焙楝花茶治头晕眼花,老姐妹们每年都打,打完之后去庙会喝豆腐汤.其实治头晕眼花有更好的药,豆腐汤也不受青年人的欢迎,但这群老年人打了这么多年的楝花,喝了这么多年的豆腐汤,其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楝花茶的疗效和豆腐汤的美味,而成了一种情怀.每年逢庙会,老太太们都很快乐.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快乐也遭遇了挑战.这一年当爱姑兴冲冲准备好打楝花的竹竿时,银凤找她去哭丧:“她朝银凤笑笑,说今儿我不去了,老姐妹们一块打楝花呢.银凤劝道,咱们可是每人一百元,打楝花有啥意思?没谁给钱.咱一块去吧.人家还专意提到了您,请您呢.爱姑擦完,又吹了吹竹竿,说真去不了,老姐妹们定好了.打完楝花,还要一块喝豆腐汤哩.不料银凤笑了起来,你们什么时候成了群老顽童了?现在社会,什么事有挣钱重要,一切都为经济让路.爱姑说,那是你们年轻人认为的,俺们也是图个乐子……”

爱姑具有这种情怀并尤其珍视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力图抵制市场经济观念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爱姑自己做到了,但是却难以改变整个大潮.银凤看爱姑实在不去,就让自己婆婆去了,银凤婆婆本来和银凤有矛盾,看不惯她的所作所为,但在五十块钱的诱惑下背叛了打楝花的老姐妹们,和银凤—起哭丧去了.

第三表现在爱姑对于人性本真的把握.爱姑能做到固守内心的精神园地,不被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所俘虏.如面对金钱的诱惑,很多人开始异化,把灵魂出卖给金钱.她拒绝打楝花时出去哭丧,因为她知道和这些老姐妹们在一起的快乐,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和精神交流产生的满足感,是金钱给不了的.对小福弟的态度也表现了她对于人生本真的把握.她不在乎那些虚名、脸面,只追求人性中那些真诚美好的东西.别人认为见棺材矮三分,哭丧丢人,爱姑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这是自己倾写一生情感的一个决口.

对外则表现在爱姑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对陌生人换位思考,传达同情.爱姑的哭丧是真心的,包括进入了银凤的白事公司为他人的亲戚哭丧,她都能设身处地想到逝者一生的不易,痛哭失声,从而引起死者家属的尊重.如爱姑为砖厂老板的母亲哭丧,让砖厂老板很感动,给她一百元表示感谢,她说: “婶子这辈子活得不易,她逃荒时让人卖到咱这儿,到死都不晓得自己的娘家在哪儿.叔呢,六O年饿死了.她咋活的啊?我哭哭送她,叫她黄泉路上别太凄凉,真没想过要钱啊!”

第四是爱较真.首先表现在她对自己所认为的“理”非常严肃认真.哪怕是参与已经商业化的“哭丧”,她也有自己的态度和底线,她认为:“既然家哭灵,吃人家的喝人家的,头戴人家的孝布,手拄人家的柳木丧棍,最后还要人家哗啦作响的票子,那就得凭点儿良心去认真哭,让逝者黄泉路上不孤单.”因为年龄关系,爱姑平时经常忘事,唯独为死者编排的哭灵时用的一生功绩赞美词她念念不忘.其他人也都看出来,这是因为爱姑太上心了,这是职业责任感.

因为这种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一方面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她一定尽到,另一方面对别人她也爱较真,自己认为按照常理应该做的,别人不做她也很介意,甚至会表达不满与抵制.最早是和二儿媳妇因为这事发生矛盾.二儿子在外开饭店,二儿媳妇在家好吃懒做,从来不帮爱姑干农活,在爱姑看来,这是一个家,有活儿应该是大家都干,尤其是你在家里没其他事时,于是矛盾产生了.对三儿子她也是这种态度,当三儿子向她要钱要和银凤等几个村里人打牌时,爱姑觉得于情理上说得过去,就给他了三百.后来因为没打成,钱也还在口袋里,爱姑就想老三还会还她的,但老三没还,这也让爱姑心理很别扭.她因为后娘对自己的,格外疼那个要来的弟弟小福,在爱姑看来,按照人之常情,小福将来长大了,理所当然和自己亲近.可是小福长大后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搬去了那边,爱姑找他时遭到冷漠对待,心里就很不快.在她看来,人应该知恩图报,她对邻居大婶是这样的,也希望小福同样知恩图报.

这就是爱姑,一个诚与真集于一身的传统妇女.由于把诚与真作为人性的底线,她不但能抵制商品经济的诱惑,同样能甄别传统道德中束缚人性的部分,从而沉淀下符合人性的传统美德.如小福找她,尽管遭过小福的冷遇,她仍然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但后来发现小福是因为自己哭丧的事情来兴师问罪就格外生气了,把小福赶走了.她还对孩子说: “别理他,他不是你舅,是没人味的叛徒,你们别听他挑唆.”小福找爱姑的麻烦是被封建文化遮蔽的一种表现,鲁迅所批判的礼教吃人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

因为这种基于美好人性的坚守,爱姑并不保守,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益身心健康的新事物她也都能接受.如村里要装自来水,很多人如银凤的婆婆都可惜装自来水的几百块钱而不愿意装,而爱姑意识到这几年社会的变化对压井水的污染,发现水里白乎乎的水锈,特别是在医院当会计的三儿媳妇说那种水喝了容易得肾结石病,村里装自来水时她就第一个报名装上了;爱姑听从儿子们的吩咐,每天喝板蓝根,晚上烫脚,早起领了民民到田野里走一圈,吸一吸麦苗与露水的气息,吸一吸金黄的油菜花的郁香,因此在感冒多发季节,爱姑从未感冒过.正因为这些表现,连村里最精明的王大奎也由衷佩服爱姑是个“明白老太太”.

三、迷失的银凤

与爱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银凤.如果说爱姑身上体现的是对人性中诚与真的坚守,银凤身上表现的则是虚伪与失真.虚伪与失真是异化的标志,异化的原因往往是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失去自我.银凤与爱姑的三儿子是同学,算是年青一代人,她有着与爱姑迥然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区别或许与年龄有关,但更多与个体对人性的把握有关.银凤没有对人性的基本底线,她所表现的各种态度看似是她自己的,其实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如银凤老公在外面打工,每月寄钱给她,她就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还是王大奎给她分析了家庭的经济情况:

“你儿子也快二十了,到了订亲的年龄,现在农村娶房媳妇没有二十多万是不成的,别看二虎成年在外,回来将钱如数交给你,但你们家的房子还是十年前盖的瓦房,已经远远落伍了.现在娶媳妇,房子是关键,房子有两种渠道,没有第三种渠道.要么扒去瓦房,盖成二层洋楼,要么在县城小区里买一套.你算算吧,在家盖一幢洋楼,十五万元是个底线了,在城里买—套,三十万左右……”

王大奎开着超市,还与人合伙买了大客车,经常往大城市跑,眼界超过大多数村民,很有经商的头脑.他的话对银凤很有说服力.从此银凤便在王大奎的策划下办起“丧事服务公司”,银凤在金钱诱惑下的沦陷和异化也由此开始,此后的银凤,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挣钱有关.银凤后来找爱姑并非因为二人和邻居大婶的关系,是因为银凤生意上对爱姑的需要,为了借助爱姑的好名声,想拉她入伙.

爱钱不是什么罪恶,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姑哭丧固然也挣钱,但她是以自己感同身受的哭声换取逝者家人的共鸣,让逝者在奔赴九泉之下的路上不孤单寂寥.而同样把哭丧当作职业的银凤和几个小媳妇认为这只是为了赚钱,只是一种表演,所以她们的哭声都是假装的,爱姑发现了这一点:

“她认为银凤这几人有点儿欺骗人家请哭的.只要唢呐声一响,她们马上降低了声音,唢呐一降,她们才高了声,一直在耍滑头.而且,她们还真的用上了风油精来刺激眼泪.在灵棚里,外边的人看不清,但到了送殡的路上,光天化日之下,再没眼泪就不好看了.跪在灵棚里,别看主家事先准备好了软绵绵的垫子,但她们一会儿往茅房跑一次,也不知咋恁多的屎尿.主家也不好说什么.反正,有爱姑在那儿跪哭,像值班一样,岗上有人坚守,她们几个轮流去茅房.”

这种“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行为习惯并非新现象,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病根之一,现代社会不但没有作为糟粕剔除掉,反而在很多情况下发扬光大了.这让我们想到中国社会的种种,如刚刚在台上讲的官员,转眼台下便因腐败被抓起来了.很多人不愿意踏实做事,诚恳做人,表现得虚伪浮躁.银凤这些年轻媳妇与爱姑的根本差别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就很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爱姑说,不用心干不好哇.

“银凤说,钱到手就是好.”

爱姑不愿意和银凤一起哭丧了,一方面她看不惯银凤和另外几个媳妇的假哭,另一方面银凤答应退的钱没退.不过爱姑看重的不是钱而是承诺,一个对人对己都要求真诚真实的人对承诺当然看得很重.言必信、行必果是她的信条,言而无信是她所厌弃的,而银凤恰恰是轻诺的.

小说中官林似乎也在思考二人不同的原因.从文本中大概可以看到宫林的观点.

首先,爱姑很坚强.自小受后母,擀面杖把脑袋打起一个大包,头嗡嗡响,牙根都疼,她出去给下棋的父亲端碗送饭时,邻居的大婶抚摸着疙瘩都直掉泪,但爱姑没掉泪.“在别人看来,她最该哭.像她这么个女人,幼年丧母,中年丧夫,如今又空守独院,心里肯定会有常人猜不透的悲伤心事,早该哭一哭,透透气了.因为,这六十多年的光阴里,还真没人见过她哭过呢.外表柔弱,心闸过硬,闸得泪水一丝都不肯流过.”而银凤这种年龄的人是没吃过多少苦的.结婚后丈夫在外打工,每月寄钱给她.她只是喜欢吃喝玩乐,所谓“橘子来了我买橘子,苹果来了我买苹果,西瓜来了我买西瓜”,无忧无虑,可以说不知吃苦为何物.

其次,方面爱姑是克制的.因为她中年守寡,饮食男女的正常必然是存在的,爱姑从自己养的公狗民民身上能嗅到荷尔蒙的气息就是这方面的传达.但她克制了这种本能.银凤与她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银凤的丈夫外出打工,银凤则毫无忌惮地与王大奎和老三同时保持着暖昧关系. “三从四德”固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部分,相互忠诚却是现代文明社会夫妻双方基本的道德底线.的放纵让银凤很容易成为金钱或他者的奴隶,进而异化和丧失淳朴的人性.

四、异化与反抗

陶行知有一句对联很有名: “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一方面对于真理和真相的渴求其实是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另一方面人类在种种环境因素的长期遮蔽下,大都已经认识不到当初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有了人生的迷茫.这种遮蔽在读过一些书又没有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身上体现尤其明显,鲁迅有句话“人生识字糊涂始”就说的这层意思,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这类人,看似读了些书,其实更糊涂了.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些生命意识非常强的个体,他们对人生的意义有着与生俱来的领悟,对遮蔽人性的各种观念会产生本能的排斥.在文学作品中,抗拒时代束缚的人一般以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雷雨》中的蘩漪.爱姑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时代主动抗拒被金钱至上思想异化的人,这在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

有很多细节暗示爱姑对于传统生活方式、对于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的追求.如爱姑对工业时代的事物有种天然排斥.她生活中不喜欢用各种电器,夏天家里连电扇都没有,用的蒲扇.不是她没钱买,只是不喜欢.院子里杂草长得很快,她今天刚铲除,后天又长出来了,有人劝她打除草剂,打两次肯定不会再长了,她不听.一方面是她在与生活的斗争中获得了充实感,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她淳朴率真,信奉自然、踏实、简单的生活方式.

当然村里也不仅仅是爱姑一个人表现出对于朴拙生活方式的向往与留恋.如村里老人都喜欢用火柴,而不喜欢用打火机;尤其是王大奎,明明是村里最有头脑最会赚钱的人之一,有自己装修豪华的三层楼房,但他却喜欢住多年前盖好的小平房.包括银凤,尽管她一门心思都想着赚钱,但晚上回到家里,偶尔也有被异化的感觉,如与王大奎和爱姑家老三喝完酒半夜回到家里:

“连绵不断的蛙声带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带着油菜成熟的气息,在屋子里弥漫着.以前每回进家,她首先是开电视,看热热闹闹的电视剧,什么都没有觉察到.偶尔,女儿从另一间屋子会冷不丁地喊一句,把音量放小点儿.她真的没有觉察出青蛙的叫声和麦子、油菜成熟的气息——别看这种气息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亲切.它们的刺鼻,它们的弥漫给她一种‘落地’的感觉,她甚至想,怎么回事?难道我以前生活在半空中吗?怎么从来没有如此接地气的感觉呢?”

银凤为什么在弥漫着蛙声和麦子、油菜成熟的气息的环境中感到熟悉亲切?因为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大自然的表征,个体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本质,同时也能获得安全感因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在大自然中的回归感,这就是为什么城市里久居的人喜欢在假期到郊外、山上、海边旅游,那里可以寻找到生命的源头.这种感觉顾城一首诗表达得很蕴藉: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这里看云时的“近”的感受与银凤在麦香、蛙声环境中的“落地”感是一种感受.此时的感觉如果前进一步,大概就达到了类似《水浒传》里鲁智深圆寂前的顿悟的境界: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遗憾的是这只是银凤的瞬间感觉,一觉醒来之后,这种感觉已经抛诸脑后,依旧忙着挣钱去了.

市场经济时代的各种蛊惑,刺激和建构着每个个体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氛围,让很多个体感到欲壑难填.为了满足膨胀的,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个人占有金钱的多少和赚钱能力的强弱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很多人在环境构筑的陷阱中沦陷,失去人性中的真善美,另外一些个体却在努力抵制这种诱惑,努力坚守人性的底线.

小结

爱姑和银凤价值观念的悬殊不仅仅是个体善恶的差异,它传达出转型期社会的震荡与眩晕,在这种眩晕中,很多人全盘接受了新的价值导向,掌握了这个时代所谓的规则,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他们可以快意地把玩这样的想法,即异化只有通过异化的完成才能加以克服,完成了的异化不是一种剥夺或缺陷,而是一种潜能.”因此很多人把虚伪、狡诈、欺骗和构陷当作座右铭并引以为豪.甚至连黑格尔也曾预见到, “分裂的意识会不断获得霸权地位”, “诚实的灵魂”将被历史抛弃.

因此“爱姑们”的行为显出悲壮感,她们能尽量从人性的角度来考量这种新现象、新事物和新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从而尽可能接受其有益的一面,扬弃其悖乎人性的一面,尽管这种自省的行为在一个盲动狂躁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坚持偶尔表达出惶惑,但更会对即将逝去的人性中美好的部分表达出惋惜之情.我们会发现,诚与真仍然是个体内心潜在的需求,并且也会发现做物欲时代的所谓真诚的野蛮人,仍然是一些人的追求,如卢梭所说: “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的看法都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

理论家谱系:

冯庆华,男,1976年生,201 3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宫林和话语诠释和《你会哭吗》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话语本科毕业论文话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话语:官道梁:中国诗歌的又一地标 刘海潮扎嘎耶夫斯基有一句诗“家,留给我的只有语言,只有词汇、意象,只有世界 ”而官道梁留给诗人雷霆的,除了语言、词汇、意象外,更多的是回归、仰望、牵挂,是曾经沧海之后的栖息和依.

2、 话语:散文诗何为 刘海潮从散文诗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什么是散文诗,散文诗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鲁迅的野草是不是散文诗,散文诗究竟属于散文还是属于诗,这些争论还要不停地继续下去 尤其是201 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

3、 吴清友:诚品书店,为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点亮了一盏灯 7 月18 日晚,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因心脏旧疾辞世,享年67岁 过去28年里,吴清友打造了华人世界的书店传奇——他创办的诚品书店超越了一家书店的范畴,成为许多人的朝圣之地.

4、 陈绍诚:诚、正、中之关系 上一篇讲到正心,我们从格物理解求得知识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以至达到知的境界,进而增加各知识的深度广度 在求学问知识时面对自我毋自欺并以诚意作为动力,将取得知识做到最好,而知识越多,越能运用知识者,能.

5、 启蒙和话语:理性选择背后的异质性因素 摘 要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对“启蒙”的思考不应急于去做价值评判,而在于尽量发掘新史实新问题,特别是那些易于被现行观念和主流认识遮蔽的现象,.

6、 《摔跤吧!爸爸》原型亚运夺冠:目标在奥运 人物素描1 用成绩打破性别歧视和电影摔跤吧!爸爸中一样,在印度传统保守的村落里,女孩子练摔跤是“伤风败俗”的行为,会被周围人严厉“抵制” 面对来自各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