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改革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和开放杂志 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课题背景 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我国税制改革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论文 初中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改革背景类论文范文集 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实施走班制的审思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改革背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8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实施走班制的审思,该文是关于改革背景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新高考和中学和改革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 中学实施“走班制”既是配合当前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对扩大学生选择权、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理念的践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我国部分中学已实施了走班制,但是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走班后教学混乱、同伴及班级文化影响力减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尽力完善学校基本设施,开展多元化培训,优化教师队伍,增强学生综合发展的制度建设,探索出一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最新路径.

[关键词] 高考改革;新高考;走班制;中学生;“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11-0092-08

应试教育之弊已是毋庸讳言,素质教育改革为众望所归.在探索素质教育过程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尤为关键,作为一种高利害性的教育评价,它对于整个教育生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最近一轮高考改革的初衷亦在于此.2014 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此次新高考制度设计的导向下,试点省份的高中实施了走班制.作为新高考制度的重要配套机制,如何认识走班制?当下中学实施走班制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应答关涉改革成败.对此笔者做了初步探讨.

一、走班制在国外:走班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国外中学实施走班制的起源及其基本形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走班制”(no-graded instruction)教学的国家.以同一班级学生具有相同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为前提假设,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同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这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制的基本模式.但事实上,学生在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知识基础、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班级制教学无法兼顾这些差异,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约翰·古德莱德是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他于1959 年提出并倡导建立“无年级学校”(no-gratedschool).他认为,班级制教学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包括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要关注到学生由于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要,就应实施“不分年级的教学组织制度”,通过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1] 68-76.其后,走班制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展起来.

在美国高中,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其中必修课又分成基础、一般、高级三个层次.课程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课程,规划四年的高中生活.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前半年或三个月,课程指导教师就会引导学生和家长选择课程[2].由于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独特的,故课程教学均实行走班.以美国某公立高中为例,学校将每天早上8:05 到下午15:32 分为九个时段,每个时段45 分钟,除去45 分钟的午餐时间,其余8 个时段安排7 门课程和1 节自习课,每上完一节课就要马上赶到下一节课的教室[3] 50-51.新学期第一次选课后会有2~3 个星期的适应期和调整期,学生感觉不合适还可以再调换.在日本,普通高中基本上都实行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制与学年制双轨并行的教学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将来的职业方向,自由选择倾向文科或者理科的课程[4] 46-50.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均由学校安排,为完成高中学业打下必备基础.从高二开始,除必修课外,学生开始自由选择选修课程.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日本高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的关键标准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意愿在相应的层级内进行自主选择.为适应这一教学管理要求,高中实施走班制.相对来说,英国普通高中的走班制教学更为典型.在英国,普通高中普遍实行走班教学,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然后分别到对应科目教师的教室上课.分层教学模式在英国高中同样适用,即针对一门课程,学校根据教师数量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层级,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学习情况灵活地在不同层级间流动.这种分层不同于我国高中实施的整体分层的“快慢班”,旨在尊重学生个体需要,落实因材施教.

(二)走班制的主要内涵及其蕴含的教育理念

何谓走班制,学界对此从不同方面作出了相应的界定.有学者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来界定走班制:走班制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提前设定的学习计划,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将要上课的教室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5] 43-46.也有学者认为,走班制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以固定的行政班为基础,学生对科目进行自主选择,师生协作认同,在此基础上组成新的有层次区分的教学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6] 58-60.再如,有学者认为走班制教学就是一种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按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特长、兴趣及现有的学习水平来选择相对合适的学习内容,并走到不同教室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7] 37-38.笔者认为,走班制兴起的原因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此走班制是以尊重学生差异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为导向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具体来说,学生在学校相关制度引导下,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知识基础、学业规划乃至职业理想等情况综合考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即自行选择课程,并到不同的教学班上课.走班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实施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配套机制.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此,一方面,学校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则需要准确把握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深刻内涵.所谓学生的发展或成长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思维与方法的掌握、个性与人格的完善以及公民素养的养成等.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显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教育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学生的发展总是基于自身状况,包括个性、爱好、特长、理想、能力水平等,因此教育必须允许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正体现在对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的尊重与保障上.显然,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发展是片面的、狭隘的.在新的高考制度设计下实施走班制教学,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课程供其自主选择,就是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走班制在我国:我国走班制兴起的动因及其现实境遇

(一)我国走班制的源起和发展

显然,传统教育中“一刀切”“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违教学规律的,忽视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这种大一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统一化、标准化、强制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批判性和个性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应试教育造成了受教育者不同素质维度之间的严重失衡,尤其是个性的不足在最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在革除应试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各界的一致愿望.在此背景下,走班制作为探索创新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开始在一些学校出现.20 世纪80 年代,走班制教学在我国得以初次尝试,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物理科目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分班教学.这一时期的走班制往往受限于个别学校、个别科目,其教学模式、方法也具有单一性,它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的产物,其实践经验为今后学校走班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 52-57.在浙江、上海整体实施走班制之前,北京十一中学的走班教学标志着这一教学改革探索的最新成就.正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北京十一中学结合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开发了一套系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学生通过走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该课程体系包括265 门学科课程、75 门职业考察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60 个学生管理岗位以及272 个社团[9],可见学生无论是对学习还是活动的选择空间都十分广阔,拥有着丰富的成才机会.

但就整体来看,在新高考改革之前,中学走班制仍在少数学校中实施.而且,在传统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影响下,走班制的探索事实上很难推广.在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程中,针对传统高考之弊端,历次高考改革都试图发挥科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深化中学素质教育改革.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以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为导向,为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包括走班制的继续探索提供了新的契机.根据《实施意见》的基本精神,最新的高考改革主旨是要求高中教育凸显学生中心地位,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在新高考制度框架下,走班制作为新高考改革的伴生品得到正式的规模性推广,以配合学生选课制的实施.对此,有观点认为,“走班制”这一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满足并解决新高考改革下学生选学的现实需求问题,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科学尝试,是推进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10] 39-41.

浙江、上海作为新一轮改革首批试验地区,两地高中普遍实施了走班制.目前,在实践中存在两种走班教学模式,即必考科目分层走班和非必考科目分层走班.所谓必考科目分层走班是指将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和三门选考科目按照难易不同分成2 到3 个不同层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相应的层级,进行分层走班.以杭师大附中为例,必修课全部实行分层走班教学.12 个行政班被整体划分为人文、科学两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类别.必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 科都分层,如果学生选择的是人文类,则政史地分层走班;如果学生选择科学类,则物化生分层走班.第二种是非必考科目分层走班,是指除了语数外3 科和必考科目在原有行政班上课外,学生根据选修科目走班.以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为例,走班教学于高一下学期开始实施,学校将学生上课的班级划分为教学班和行政班两种.学生的语数外3 门科目在固定的行政班上,其他7门科目在教学班进行,学生对7门科目分两次进行选课走班.高一阶段,学生对先进行学考的4门科目(地理、历史、化学、物理)进行走班.高二阶段,学生对另外3 科学考的科目(思想政治、生物、技术)进行再次选择走班.每一科目均被分为A、B 不同层级,在教学上,同一层级进度统一.学生考核方面,引用标准分.针对同一科目、同一层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比如A 层学生进行互相比较,B 层学生进行比较.

(二)新高考改革中实施走班制面临的问题

走班制教学强调学生的选择权,学生的选择不仅仅是兴趣的选择,还是学业与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而传统教学中,统一式的教学模式和“被”选择的结果使学生丢掉原有的兴趣,对现学的内容又完全不感兴趣,对于将来的职业方向更是一片茫然.走班制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能接受的程度,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选择权,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遵循个体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本身的成长意愿.同时,选择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时期是人格完善和能力塑造的最佳时期,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进行选择,才能培养学会选择的能力,学生才能有能力独自面对将来人生道路中的无数个选择.因此,让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职责.走班制教学在落实学生选择权上意义重大.总之,从理论上讲,走班制是实现新高考改革理念的理想途径,是打破以往行政分班制度、激活学校硬软件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方式.

但是,在我国原有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现实情况下,新高考改革在走班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试点地区的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第一,走班后出现的教学混乱问题,这也是实施走班制后出现的最明显的一个问题.首先,在教室和师资配备方面,我国大部分高中班级学生规模较大,学生选课情况不同,导致某些科目,如史地生,学生选择人数较多,教师、教室数量不足.反之,有些较难科目学生选择较少,如物理等,教师数量富余;其次,在教学秩序方面,走班制下的学生流动性强,导致任课教师即使上了一段时间课以后,师生、生生之间仍然不熟悉,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不易展开,影响教学效果;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上,走班制形式下,学生课程形成“一生一表”,其在一个教室上完课后就要匆忙地赶到下一个教室,从固定变成流动,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比如,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对学生课后作业辅导工作的展开,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跟踪以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时间、方式的把握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学校提出新的学生管理方案.第二,走班后的同伴及班级文化影响力减少的问题.中学生在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下结成相对稳定的班级组织,从而产生同辈效应,能教会学生很多品质,如合作、忠诚、亲密感等.走班制的模式造成学生朋辈群体的不稳定,学生的个体化生活状态增加而朋辈交互趋少,班级或朋辈文化对个体情感、交往能力的影响大大减弱.第三,走班后的教育公平问题.学生根据学习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将会造成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而学习成绩不太好、能力稍弱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现象.面对两种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时,学校师资力量的分配及教师的教学策略、内容可能会区别对待,进而导致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第四,有些学校不考虑自身条件,对一些科目强行走班,导致师生身心疲惫,怨声载道.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一样,在不同的学校里,不是所有科目都有走班的条件和必要.有些试点学校为了显示“实力”不顾实际情况强行走班,“作秀”的成分很大,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效果.如前所述,走班制是新高考改革的伴生机制,但却是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主要配套机制.走班制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意味着以增加学生选择权为取向的新高考改革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故必须继续探索实施走班制的有效路径,才能实现改革的初衷.

三、走班制的未来:完善走班制的对策建议

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模式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学来说还属于尝试阶段,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的现实问题,这属于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唯有立足于我国中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学校走班制教学模式中的可取之处,积极应对并解决,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完善学校基本设施制度,为走班制提供必要条件

走班的实行给学校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虽然有国外走班制可以借鉴,但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针对高中学校学生走班人数多而导致的教室等硬件设施短缺,可以采取将教室、图书室、活动室等空间资源重复利用的方法.根据不同科目的走班人数不同将学校空间资源进行循环式充分利用,最大程度解决硬件设施不够的问题.第二,加快学校信息平台建设,解决作业布置、学生学习反馈、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校生活意见收集等问题.走班制使学生流动性大大增加,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导致学生服务管理混乱.信息平台能有效弥补统一管理方面的缺陷.学校设施信息化,不仅是学校适应时展的需要,更是连接学校、家庭、学生的有效方式.第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新高考改革及选课走班制的探索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例如设立专项投入,为学校引进师资和实施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扩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再如,倡导建立学校联盟,引导学校间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在学校间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资源,解决学校某科教师资源不足或闲置问题等.

(二)开展多元化培训,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走班制的实施同样对教师专业素质带来了挑战.第一,教师在理念上要快速适应“主动选择”到“被动选择”的转变,根据走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培训,使教师更有效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第二,积极调整师资结构.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以适应“一专多能”的教学需求,在努力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学技能和学生管理、学生服务能力,形成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制度与文化.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强化研究意识,增强研究能力,加强学生选修制度、走班制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新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走班制面临的难题.第三,重视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思想与教学上的困惑,除了提供多元的教师培训外,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共同体的作用.成立教师互助合作小组,由教师自主制定交流学习制度,充分调动老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走班制模式下探索多元有效的教学和育人方式.

(三)加强学生综合发展的制度建设

学生的流动性是走班制带来的明显变化,没有以前班主任时时关注和固定教室的统一座位安排,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每节课都要穿梭于不同的教室.针对如何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关注,并且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动员全校任课教师参与,建立完善导师制度,使每位学生都有一名导师.导师要及时为学生给予选课、心理辅导及学业指导,定期了解学生动态.在解决学生的“归属感”方面,可借鉴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比如同一导师的学生每天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在固定班级集合,让学生“走班”学习的同时也有“归属感”.同时,此制度有利于学生同伴交往,对发挥团体影响力这一隐性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每位导师针对负责的每位学生制定不同的成长计划,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成长情况持续写入档案记录,并上传至学校信息平台,构建系统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详细、全面,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模板式评语.第三,走班以后,学生的评价标准要避免单一性,防止按成绩对体进行分层,防止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第四,教师应立足于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除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的意识,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外,还应指导学生建立正式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组织,在选课、走班、交往等环节实施互助,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走班制的探索与优化是促使学生选课自主权得以落实的前提条件,也是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取得预期积极成效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推动应试教育加快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但鉴于我国教育生态的复杂性,改革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探索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过于追求一致性和效率,要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不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稳步前进.

上文点评,这是关于新高考和中学和改革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改革背景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改革背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 兰方军(芒康县盐井中学,西藏 昌都 854700)【摘 要】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很多初中学校的班主任管理工.

2、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目前国内英语教材中译林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针对学生的自身能力来制定提高阅读水平的要求,根据上下文以及语句的构成来分析文章的意思 虽然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行业重视的,一些优秀的前辈也都做出了很多优.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刘 勇(江阴市文林中学,江苏 无锡 214400)【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科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学生在化学中的个.

4、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应是录取制度改革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已告一段落,然而今年的考生们在填报志愿时发现,同一分数,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排名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综合科目比同分学生的分数低,名次就更低,而填报志愿需要注意这种名次差异 而对于同.

5、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的问题与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中学政治是中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新课改对政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

6、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探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8 048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次课程改革其主要的落脚点是在日常的教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