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历史论文高中 历史有关论文 中学历史期刊 中日历史论文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订阅

关于历史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历史时期上海水蜜桃变迁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历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3

历史时期上海水蜜桃变迁,本文是关于历史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水蜜桃和变迁和历史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万历年间上海露香园培育出优质水蜜桃,风头之劲,一时无两,可能来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水蜜桃品种,而非北方;明清之际,露香园水蜜桃发展逐渐没落,清初黄泥墙、吾园水蜜桃如雨后春笋,近代又有龙华水蜜桃异军突起,然均在民初退出历史舞台,解放后则是南汇水蜜桃一家独大.当然,上海水蜜桃的区域变迁并不是一蹴而就,也是缓慢过渡的,总的趋势是沿着黄浦江往西南方向转移,然后转移至南汇地区.历史时期上海水蜜桃发展几经波折,良种万幸得以传承,后引种至无锡、奉化乃至国外,对后世水蜜桃种质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上海;水蜜桃;发展史

中国是桃的原产地,三千多年前或者更早,我国先民就已经栽培桃树,在长期地自然选择和栽培选育中,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品种群.而水蜜桃作为桃品类中的后起之秀,极大地丰富了桃的种类,改善了桃的口感,并获得人们的高度青睐.根据方志记载,水蜜桃最早在南宋时出现于杭州一带,成书于乾道五年(11 69年)的《临安志》已有记载:“桃有金、银、水蜜、红壤、细叶红等种口”’,随后浙江一带的方志中陆续出现水蜜桃的记载.元代时江苏出现水蜜桃,明代时上海和福建也有了水蜜桃的足迹.但明代之前,水蜜桃这一品种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至明代时上海栽培出优质水蜜桃,一时间名声大噪,水蜜桃这一品种才逐渐走人大众视野.清代时上海水蜜桃几经波折,使良种得以传承下来.近代时,水蜜桃市场需求量激增,国内外纷纷引种栽培.如今国内著名的阳山水蜜桃和奉化水蜜桃,和国外的著名品种如日本岗山白、美国爱保太、红港等,都可以称得上是上海水蜜桃的“后代”.可以说,上海水蜜桃是南方系水蜜桃品种群的重要起源之一.

上海水蜜桃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有必要了解其发展史.学界已有前人对其进行过研究和阐述,主流观点认为上海水蜜桃于万历(1 573 1 620年)在露香园扬名,乾隆(1736 1795年)后期盛产区转移到城西南的黄泥墙,到同治(1862 1874年)年间又转移到龙华一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古籍资料进行系统地梳理,力求将其变化过程和发展状况更加详实地展现出来,为水蜜桃的发展史研究提供参考.

一、上海水蜜桃的起源

最早对上海水蜜桃的记载是成书于天启元年(1 621年)的《阅耕余录》:“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其味亚于生荔枝;雷震红,每雷雨过,见一红晕[4-,’,同年成书的《群芳谱》也有同样记载[],二者先后尚未定论,可以明确的是天启元年露香园水蜜桃已经扬名,并已有特色品种“雷震红”,此后的多种文献都称水蜜桃出自“顾尚宝西园”.经查,“顾尚宝”是指官职为“尚宝”的“顾名世”,“顾尚宝西园”即顾名世的私家园林“露香园”.

露香园是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在今上海露香园路附近.明人朱察卿《露香园记》记载:“道州守顾公筑万竹山居于城北,弟尚宝先生因长君之筑,辟其东之旷地,穿池得石,有“露香池”三字,为赵文敏手迹,遂名日‘露香园,6],’,可知明代时上海人顾名儒在上海城北购地建园,称“万竹山居”,后其弟顾名世在其兄居所以东修建了“露香园”.那么,露香园中的水蜜桃是何时培育而成并扬名的呢?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呢?

(一)露香园水蜜桃育成和扬名的时间

根据明代《云间人物志》记载:“顾名世,字应天,号龙海,上海人……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课最,同郡徐阶当国,欲晋以光禄丞,逊谢之,以为不能胜任,遂官尚宝司丞,进阶四品.奉玺书出使藩邸,藩王赉予甚厚,皆珍奇,悉却之.旋归,道经兄所牧邓州,相见甚欢,浮白酒酣,而感喟白首相对.无何,兄弟皆辞官归.择城隅旷地筑园‘8].”可知顾名世做“尚宝司丞”并辞官建园是在“徐阶当国”之后,而“徐阶当国”是指徐阶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因严嵩之罢而开始执政.因此露香园必定修建于1562年以后.《上海掌故辞典》说“顾氏建园历时十年,耗资数万两口o]”,按此说法,露香园建好已是1 572年以后,育成水蜜桃必定是万历年间(1 573 1 620年).

(二)露香园水蜜桃的来历

清初人叶梦珠曾在《阅世编》中指出:“水蜜桃唯吾邑顾氏露香园有之,其种不知何自来”,后褚华撰<水蜜桃谱》也说:“水蜜桃前明时出顾氏名世露香园中,其种不知所自来,或云自燕,或云自沛”,而清代张鸣鹤在其著作《谷水旧闻》中说是来自大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蜜桃如肥城佛桃、深州蜜桃,和南方水蜜桃口味相近,且栽培时间早于南方水蜜桃,露香园水蜜桃是北方蜜桃的后代呢?陈宾如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露香园水蜜桃来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水蜜桃,而杭州一带的水蜜桃则是浙江野生桃逐渐驯化栽培出来的口].

为了进一步明确上海水蜜桃的来源,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分析,是更具有可信度的.杨新国利用RAPD技术,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南北方48个桃品种类型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生物进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蜜桃并非由北方蜜桃直接引种而来,而是只有北方优良品种的少量渗入,二者的演化过程大体是平行关系[14].杨新国还根据桃的亲缘关系,将南方水蜜桃、南方蟠桃、日本桃等归为南方系品种群,正好符合日本引种上海水蜜桃的事实;而北方蜜桃、北方蟠桃和北方硬肉桃等为北方品种群,因此南方水蜜桃由南方桃发展而来,符合陈宾如的推测.综上,上海水蜜桃可能来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水蜜桃品种.

一、上海水蜜桃的发展过程

(一)露香园水蜜桃

1.露香园水蜜桃的兴盛

明代时上海已经开始栽培水蜜桃,露香园水蜜桃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最优质的,也是上海水蜜桃扬名的起点.根据《阅世编》对露香园的记载:“园有嘉桃,不减王戎之李,糟蔬佐酒,有逾未下盐豉……迄今越百余年,露香之名,达于天下……[”]”可知露香园在顾氏的管理之下,井井有条,水土丰美,园中种有桃树,果实累累,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正是得益于顾氏的精心栽培,露香园水蜜桃得以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到天启元年(1 621年),露香园水蜜桃就已经扬名于上海,“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的说法开始广为流传,另外还有“水蜜桃,上海顾氏露香园者为第一[16]”、“惟顾氏露香园水蜜桃为第一[17]”等说法,说明当时露香园水蜜桃品质最佳.

《清稗类钞》描述了露香园水蜜桃的优异品质:“水蜜桃:桃为吴乡佳果,其名不一,尤以上海水蜜桃为国中冠,相传为顾氏露香园遗种,花色较淡,实亦不甚大,皮薄浆甘,人口即化,略无酸味.最佳者,每遇雷雨一次,辄有红晕口8].”《(崇祯)松江府志》也有描述:“水蜜桃,甘美如金桃而种,多水,稍损其皮,则膏液外流[”]”,可知露香园水蜜桃皮薄浆甘,人口即化,口感极佳.在外观上,叶梦珠称“大者如小,色红艳而味甘”,《前尘梦影录》描述:“实大如碗,可重八两,俗因称之日半斤园桃”,可知露香园水蜜桃大而丰盈,有“半斤园桃”之称.正是凭借着口感佳、外观美、果实大等特点,露香园水蜜桃脱颖而出,名声大噪.

清康熙十二年(1 673年)《嘉定县志》记载: “金桃出娄塘,与上海水蜜桃相颉颃”,可见其他桃皆以上海水蜜桃为标杆,以能与上海水蜜桃相媲美为荣,从侧面反映出上海水蜜桃的优质.不仅如此,上海周边城镇也都对水蜜桃有所耳闻,黄霆《松江竹枝词》诗日:“宣传海上多仙实,几度偷尝水蜜桃.”另姚春熙《茸城竹枝词》也写道:“绽红梅雨过番番,贪说桃子结子繁.一吸琼浆知水蜜,筠篮先问露香园.”可见露香园水蜜桃闻名遐迩,令人垂涎.

2.露香园水蜜桃的没落

明末清初,露香园水蜜桃随着顾氏家族的衰落而发展停滞,主要原因是疏于管理,然品质仍然胜于他处.根据何三畏《云间志略》记载:“顾箕英,顾名世长子,号汇海,一作会海,上海人.太学生,有才学.居家悉心治家园,所产水蜜桃、糟蔬、刺绣俱为名产.然豪华成性,凡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务在轶群.早卒.”顾名世去世后,长子“汇海”继承父业,悉心管理露香园,这也顺应了我国封建时期长子继承父业的传统,顾名世次子顾斗英、季子顾奎英均在外谋求他业.顾名世长子汇海深受其父亲熏陶,在其精心管理下,包括水蜜桃在内的所产皆为名品.但汇海“早卒”,后桃树渐无人管理,因而“日繁而味日淡,质亦渐小,然较他境所产者犹甘美独绝也[15].”

明清交替之际,露香园遭到损毁.《阅世编》记载: “汇海深德先大父,交最好.余幼童时,先大父犹道及之.迨余弱冠,汇海殁久,园垣俱废,而亭榭山水,尚存什一.汇海嗣君伯露湛能文,余犹及交也.顺治丙申,伯露卒,无嗣,名园鞠为茂草[5].”《阅世编》的作者叶梦珠(16241704年)与顾氏为家族世交,对顾家和露香园知根知底.在叶梦珠“弱冠”之年(1 644年),正值明清交替,露香园已“园垣俱废”,损毁严重.顺治丙申(1 656年)时,汇海之子顾伯露死了,而伯露又后继无人,露香园就彻底荒芜了.

露香园昔日胜景不再,令人惋惜,龙湫旧隐《上海竹枝词》叹息道:“露香园址太荒凉,胜地却为演武场.留得一泓池水在,空教池客吊残阳.”露香园水蜜桃也随着该园的没落逐渐荒芜,但其桃园胜景一直为人称道,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念道:“客来错认小桃源,纯缦熏晴布隰原.花色占春三百载,至今犹说露香园[4].”

露香园水蜜桃虽然荒芜了,但其优良品种并未绝种.丁宜福《申江棹歌》写道:“露香园改小沧州,水蜜桃甘种尚留”,顾翰《松江竹枝词》亦有:“沧州水蜜桃千树,犹是露香园里栽[5]”,说明露香园水蜜桃良种在小沧州留了下来.《上海县志》记载露香园“盘纡澶曼,擅一邑之胜.今废,惟文敏石迹,尚宝五世孙顾昌平移置小沧州尚在焉.”可知顾名世的五世孙顾昌平将刻有“露香池”的石头移至小沧州,极有可能也将水蜜桃种也转移至小沧州,遂又发展起来.

(二)黄泥墙、吾园水蜜桃

露香园的水蜜桃荒芜之后,其声誉仍在广为流传.到嘉庆年间,黄泥墙和吾园再次培育出了优质水蜜桃.“黄泥墙”和“吾园”都是私家园林名,“黄泥墙”位于今上海蓬莱路附近,而“吾园”位于今吾园街附近,已知最早记载此处产优质水蜜桃的文献是《水蜜桃谱》:“露香园……园之水石犹有存者,而天天蓁蓁实无一株矣.今桃之最佳者,产黄泥墙李氏吾园,次者产右营游击署北,与露香接壤,下者产西门城濠及诸处散种者”.《水蜜桃谱》至少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已成书,说明嘉庆年间(1-961820年),黄泥墙和吾园已成为继露香园之后上海盛产优质水蜜桃的地方.

1.黄泥墙水蜜桃的兴盛

嘉庆年间开始,很多文献都反映出黄泥墙盛产水蜜桃,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上海县志》记载:“桃有诸种,而水蜜桃独称顾氏露香园产也,名雷震红者,每雷雨见一红晕,今佳种多推黄泥墙云”;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水蜜桃推雷震红,闻雷见一晕红浓.露香园种今难觅,都向黄泥墙掷铜.”

“黄泥墙”当时为园艺家卫介堂的菜园,卫氏索得顾氏露香园水蜜桃种,移植菜地中,为防他人窃取水蜜桃,卫氏在桃园四周筑以土墙,故称“黄泥墙”.咸丰年间(1850 1861年)已植桃树三百余株.《沪游杂记》记载:“水蜜桃产西城黄泥墙者为最,实大顶平,多浆味甜美,人口辄化,因名.色浅白缀以淡红晕,俗名‘鹅毛圈”,其特点与露香园水蜜桃颇为类似.龙湫旧隐《沪南竹枝词》写道:“瑶池仙味胜醇醪,异品争推水蜜桃.闻说黄泥墙更好,小红目子认鹅毛”,可见其特色鲜明,深人人心.另黄泥墙水蜜桃还有“满天星”等称号,清末民初陈伯熙先生曾报道:“水蜜桃为沪中著名佳果,相传为露香园遗种,故以西城产者为良.花色平淡,果实较小于他桃,皮有朱点如噗血,俗称‘满天星’,亦称‘洒金桃’.及时成熟,桨甘于醴,人口粘唇不解.”

桃花盛开和果实成熟时,黄泥墙总是门庭若市.《退醒庐笔记》记载:“最著名者为黄泥墙桃园所产,园在西城内普育堂斜对门外,短桥二尺,流水半湾,平时风景甚为幽寂,门内皆桃林,花时红若晓霞,游人每往览赏.逮至结实既熟,园主任客人购,并任于树头采食之,惟苟不给值则不能袖之而归.”人们在此饮茶聊天,便可任意吃桃,俗称“树头鲜”,但若带走则需论斤购买,黄泥墙成了人们休闲首选之地,“每届秋分时,比偕二、三知己,至园中饱食之[34].”

2.吾园水蜜桃的兴盛

嘉庆年间李氏吾园也培育出优质水蜜桃,《群芳谱》、<水蜜桃谱》等都有“今桃之最佳者产黄泥墙李氏吾园”的说法.吾园本是一个桃圃,李氏购买后成为私家园林.<南市区志》记载:“嘉庆七年(1802年),李筠嘉购城西宜园,稍事修茸,取名‘吾园’,成为远近骚客吟咏唱酬的好处所‘“].”李氏在园中添植露香园桃种,管理得当,育成佳桃,并常邀文人墨客在园中吟诗作对.《履园丛话》记载:“吾园在上海城西,邑人李氏别业.得露香园水蜜桃种,植数百树,桃花开时,游人如蚁[35].”

3.黄泥墙、吾园水蜜桃的没落

同治(1861 1874年)以后,黄泥墙主人卫介堂去世,他的儿子吉甫喜欢种兰,并专心于其上,无暇兼顾桃树,桃树便因无人照料而逐渐枯萎. 《上海轶事大观》记载:“惜园至同治以后园丁不善培植,各桃树日渐萎萃,园主又不为种补,逮至光绪季年已只存老树三五株,结实亦不复累累如昔,今则大好园林竞已俱为华屋,而黄泥墙之水蜜桃遂至不可再得,实一憾事.”光绪初年,黄泥墙水蜜桃仍有一定规模,花开时风景宜人,但果实已大不如前.成书于光绪二年(1876年)的《沪游杂记》记载黄泥墙水蜜桃“惜未熟全摘,反不及城外所产尽有极大而佳者.清明后闲步西郊,列树成行,红霞灿目,不减武陵源风景也31].”到了光绪(1874 1908年)季年,黄泥墙只剩下几株凋零老树.陈伯熙先生曾报道:“今该段(黄泥墙)地价日昂,园址数易其主,武陵旧境已无问津之途,而桃林多移植城南龙华一带,风味亦迥不逮昔矣.”可知黄泥墙地价日渐昂贵,土地买卖影响了园林的种植和管理,水蜜桃便“搬家”到了龙华.清末民初,黄泥墙、吾园的水蜜桃胜景彻底不再.

(三)龙华水蜜桃

1.龙华水蜜桃的兴盛

继黄泥墙、吾园之后,上海水蜜桃产地逐渐移至大木桥、龙华等处,即今天上海市徐汇区大木桥路、龙华路附近.道光年间(1821 1851年),“龙华镇以北数里,沿浦居民皆以种桃为业,花时如在画图”,《林花盒诗》诗日:“春风红遍万桃花,十里江波映海霞.何必便论堪避世,看花我欲暂移家.”可见至少在道光年间龙华就已经开始种植水蜜桃,连绵成片,景色宜人.每逢三月开春,龙华桃花便成了上海有名的风景区,被誉为“沪城八景”之一.《(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桃,有红白花,单瓣,结实即水蜜桃各种,望达桥沿浦迤西,红霞十里掩映於帆影烟波间,最为三春雅观,其千叶者色丽不实,有深红、浅红、全白、双色各种,红日绛桃,白日碧桃[9]”,“望达桥”位于今天上海望达路附近,可知当时由望达路向西至大木桥、龙华一带,桃树种植面积近千亩,颇为壮观,时人王韬称龙华“皆种桃为业,一望霞明,如游武陵源里”.

龙华文化底蕴深厚,当地龙华寺为江南名山道场之一,年年有众多进香者纷至沓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更是有热闹的龙华庙会.庙会正值桃花盛开之际,踏春和逛庙会的人们络绎不绝,有民谚云“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龙华胜景久名扬,十里红桃与绿杨”,形象地描绘了龙华桃花的盛景.随之,歌唱龙华桃花的歌曲也纷纷涌现,《龙华桃花别样红》唱道:“春上龙华塔,塔下满桃花,一朵朵红似火,一片片艳如霞……一丛丛美如画……”此外,描写龙华桃花的诗词、游记也层出不穷,如<沪南竹枝词》:“遥指崚嶒塔影斜,踏青一路到龙华.碧桃满树刚三日,不为烧香为看花”;<龙华即景》:“古塔巍峨夕照中,桃花十里逐云浓.闲情一片眠芳草,震耳时来古刹钟”;<游龙华看桃花》:“红桃花发万千株,春满龙不诬.几度刘郎重到此,笑言移种自元都[o]”,这些诗词都反映出了龙华桃花的盛景和名声,更丰富了龙华桃文化.

龙华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县志》记载:“桃……惟顾氏露香园及黄泥墙之水蜜桃为上……近年两处已少,惟西南近乡围圃,比连不下数万树,桃熟成市,利倍布谷,为邑民之一熟云[9]”,此处“西南近乡围圃”就是指大木桥、龙华一带,因为《徐汇区志》也有同样记载:“(龙华桃)果熟时,买卖成市,获利较种谷为优,乡民称之为‘一熟’,可见同治时期龙华形成了水蜜桃销售市场,利润可观.

龙华水蜜桃品质优良,果皮黄白有红晕,皮韧易剥离,汁多香甜味鲜,肉质细腻,人口即化,因成熟于农历小暑期间,又被称为“小暑桃’,<松江府志》称之谓:“如以绛纱裹甘露”、“为桃中上品”.一直到民国时期,龙华水蜜桃仍颇为著名.民国八年(1920年)成书的<太仓州志》记载:“桃,蟠桃最佳,水蜜桃亦为上品,并出城南,出小西门内者味尤鲜洁[2]”,此处即指龙华所产的蟠桃和水蜜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海门图志》也有记载:“奉化桃、龙华桃、上海水蜜桃等为本县果产大宗[3]”,由此可知龙华桃远销上海周边地区.

2.龙华水蜜桃的没落

龙华水蜜桃从道光年间一直兴盛至民国初年,后来蟠桃的发展势头渐超水蜜桃,因为水蜜桃生长期长,立秋后方能成熟,时值风讯,落果多,产量低,收益不高,而蟠桃虽然口味不及水蜜桃,但易于栽培,产量高.1 920年前后,桃农为追逐利润,种植蟠桃的日益增多,水蜜桃渐为蟠桃所取代.

民国十七年(1 928年)前后,小木桥一带桃园尽废,龙华桃林日稀.根据《退醒庐笔记》记载:“虽龙华一带尚有佳种,然龙华自筑马路以后地价日昂,种桃者亦日渐减少,说者谓再越数年或仅鸾远之乡间有之,蟠桃亦然,非特欲啖者难于购取,且春时将无处看花,殊为大煞风景也.”因龙华地价上涨,主要产桃区向龙华以南的长桥、华泾和莘庄等地转移.二三十年代,龙华华泾、东湾、唐巷、芦滩庙等地栽桃面积近千亩,不少农家有桃二三亩,规模较大的华泾南华园、莘庄芳园各有二三十亩,长桥的唐巷和陆家塘植桃数百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上海县志》详细记载着当时的桃园情况:“南华园由刘东海、吴耀生创办,种植特种水蜜桃及除虫菊,占地二十亩;树基园由吴树基创办专植特种水蜜桃,占地四亩,小离垢园由刘季平创办种植桃树桑树,占地十二亩……[“]”.

抗日战争时期,龙华的桃林多为日军炮火所毁,仅莘庄一带尚存少量桃树,但已形不成产量.至1 949年上海县、新泾区、龙华区不足百亩.与此同时,无锡水蜜桃和奉化水蜜桃却声名鹊起.郑逸梅叹息道:“龙华之蟠桃,本亦有名,奈因地价日贵,种桃获利薄,乃相率别营他业.致以桃名之沪地,不得佳桃,而反仰给于他处之玉露滋春,是可憾也”.李松林《沪渎竹枝词》也惋惜道:“肇嘉浜曲接方浜,种得桃园水蜜香.可惜铁沙经割隶,不曾考古说高品.”

(四)南汇水蜜桃

南汇地区位于今天上海东南端的浦东新区,随着上海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闵行区的莘庄、华泾等处的水蜜桃逐步向东南方向大规模转移至南汇地区.

1 955年<解放日报》撰文称: “在华泾、莘庄还有少量桃树,群众都反映水蜜桃品质很好”,并提出“防止龙华水蜜桃失传,恢复水蜜桃生产”.1 954年,莘庄乡园艺农民柳四根从华泾截取水蜜桃老树枝条,嫁接于陆昌庙桃园(今莘庄青春果园)10余株桃树,所产桃色美味佳,市上称为“陆昌桃”,后经鉴定陆昌桃即为当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龙华水蜜桃,陆昌桃对于保存历史名产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意义.1 958年,杜行、曹行、马桥等地发展桃园,引种陆昌桃,桃产区逐渐往城市东南方向转移.

1 949年前后,南汇县的桃树多为农民零星种植,也有一些私人经营的小规模桃园.1 958年南汇县划归上海市后,为贯彻“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南汇地区从1 958年开始大量引种水蜜桃.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桃农的不断探索下,南汇水蜜桃经过1 9581 962年的大发展,已由200多亩发展到21 986亩;1 982年发展到26 394亩;2006年发展到8万余亩.经过三个阶段的较大规模发展,品种结构不断更新、优化,形成了以大团蜜露、新凤蜜露、湖景蜜露为主的良种体系[46],成为了上海市南汇区著名的特产,使上海水蜜桃的优良品种得以延续.

三、上海水蜜桃历史发展的特点分析

纵观历史,上海水蜜桃于明始栽培,万历年间(1572 1620年)露香园水蜜桃育成并扬名,经过二三十年的繁盛期,在明清交替之际(1 644年)开始逐渐衰落,所幸其品种在小沧州等地流传下来;嘉庆年间(1796 1820年),黄泥墙和吾园水蜜桃兴盛起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繁荣期,在同治年间(1861 1874年)开始衰落,光绪年间(1874 1 908年)彻底荒芜;桃树继而沿着黄浦江往西南方向转移,清道光年间(1821 1851年),龙华一带开始大面积种植水蜜桃,兴盛了一百年左右,到民国十七年(1 928年)前后龙华桃林日稀,主要产桃区向龙华镇西南方向的长桥、华泾和莘庄等地转移;19 58年开始,上海南汇地区开始引种栽培水蜜桃,发展至今,形成著名的南汇水蜜桃.纵观其发展历程,笔者总结以下几点发展特点.

(一)优质水蜜桃的育成得益于专业的栽培管理

在上海水蜜桃扬名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中,水蜜桃都得到了较为专业的栽培.露香园主人顾名世顾氏辞官回乡后,对露香园的园林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视.在他的管理之下,园中水土肥美,桃树具备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得到了专业的管理栽培,这对露香园水蜜桃良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吾园主人李氏和顾氏一样,都是文学世家,园林管理得当,加上吾园本是邢氏桃圃,具有适合桃树生长的水土条件,优质水蜜桃得以育成.而黄泥墙卫氏是一名园艺家,具备专业的果树栽培技术,经过他的精心照料,露香园良种再次长出优质的水蜜桃,乃至出现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退醒庐笔记》记载有:“桃以有嫣红色之鹅毛管圈者为最佳,坊间曾刊有水蜜桃谱可证,盖园主卫氏半耕半读以世其家,非目不识丁一流人也”,可见卫氏和顾氏、李氏一样,都有世家风范.上海水蜜桃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离不开这几个文艺世家的功劳.

在龙华水蜜桃阶段,水蜜桃市场逐渐成熟,出现了专职果农和桃园.龙华桃没落后,园艺农民在陆昌庙桃园栽培龙华桃品种得以延续.发展到南汇水蜜桃阶段,园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正是得益于这些热爱园艺的人和广大桃农的世代传承,上海水蜜桃才能从明代延续至今.

(二)受经济因素影响,产地不断向城市边缘转移

从露香园到黄泥墙再到龙华,水蜜桃产地基本上沿着黄浦江一直向南发展,除了沿江的水土环境因素外,主要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露香园衰落后,便再也没有作为园林繁荣起来,而是用于军用营地或库房,空闲期也没有私人再购买,可推断其地理位置越发重要,地价也随之上涨;黄泥墙一带在光绪中期之后,城内人口激增,发展成为闹区,地价猛涨,黄泥墙桃园随后分块出售,建成住宅和商店,逐渐没有了供桃树生长的土壤.清末民初,黄泥墙北边的半段泾和附近的河道先后因修建道路而填平,桃树也因失去水源而荒芜.1 925年无锡匡仲谋等人集资购买了余下的黄泥墙空地,建为国货市场,即今蓬莱市场.此时,黄泥墙水蜜桃已向南转移至龙华一带.民国时,龙华修筑了马路,交通更加便利,闹市氛围越发浓厚,地价日益上涨,种桃成本随之增加,导致桃农纷纷转业,桃树便越来越少.于是水蜜桃继而南下发展.1958年以后,外郊南汇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开始引种水蜜桃并逐渐发展起来.在整个过程中,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地价逐渐上涨,而水蜜桃也随之不断南下向郊区转移,其变迁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了上海市的城市建设过程.

(三)水蜜桃的发展融入和影响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水蜜桃的名声在上海传开之后,赏桃花、品佳桃便成了上海人的日常活动.桃花盛开之时,人们闲庭散步,赏花约会.《淞南乐府》有词日: “淞南好,裙屐女墙边.十里黄云牟麦陇,万家红雨蜜桃园,即此是仙源[7].” “淞南”即指上海老城厢一带,明清时此地正值水蜜桃繁盛之时,人们纷纷出来赏桃花,如同身处仙境,桃园还成为了情侣约会的圣地.桃子成熟时,园主人常常以桃待客.道光年间《扫红亭吟稿》中有诗云:“伊人宛在枝枝引,君子於斯个个留.恰有仙桃逢盛馔,底须雪漓泛轻舟.”反映出上海人邀请客人品尝佳果.露香园、黄泥墙和吾园在桃熟时节更是宾朋满座,以桃为媒,饮酒吟诗,曾一度成为文人聚会和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龙华水蜜桃繁盛之时,桃花美景更是和龙华庙会完美结合.“三月游龙华,逛庙会,看桃花”,成了清末民初时期上海人春游的必备活动.龙华寺和龙华桃花相互映衬,宗教文化和桃源美景相互融合,吸引了更多民俗表演、民俗美食,堪称“民俗庙会”,一度成为人们娱乐游玩的重要场所.随着赞美龙华桃花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还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桃文化,深深地感染着人们.受“金嗓子”周璇的歌曲《龙华的桃花》影响,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相隔半个多世纪后写的《上海童年》中回忆称:“那时上海滩上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大概是受了周璇这首《龙华的桃花》影响,一直以为龙华盛产桃花[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用水蜜桃来形容美貌,《扬州画舫录》就有记载:“小旦杨二观,上海人,美姿容,上海产水蜜桃时人以比其貌呼之为水蜜桃”,可见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种植水蜜桃的主要目的由观赏和爱好转为商品

明清期间露香园、李氏吾园的桃树是文学世家为了装饰园林、陶冶情操而栽培,黄泥墙卫氏则因为园艺特长和兴趣而栽培,结出的水蜜桃果实美味可口,一度成为人们渴望尝鲜的水果,但其主人都没有将水蜜桃作为商品出售,反而慷慨地用它们招待客人.游人泡一壶茶,一边聊天,一边可以尽情享用枝头的水蜜桃.

近代以后,商品经济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水蜜桃市场也随之形成,渐渐出现了靠卖桃为生的桃农.<清稗类钞》记载有:“同治时,南门外数十里之人家,皆种桃为业,顾其味则远不及.西门真种至难得,且每遇熟时,官出票封园,胥吏从中渔利,高其价以售之民,一桃辄百钱,贫士老饕,颇难属餍.光、宣间,惟西门以外有之,其市中所售者,皆来自昆山口8].”“西门”指黄泥墙一带,“南门”指大木桥、龙华一带,同治时,龙华一带人们都以种桃为业.黄泥墙水蜜桃在同治时还未荒芜,每逢成熟之时,官员便封园,将园中的水蜜桃高价卖出,从中获利,可见其经济价值之高.

龙华水蜜桃兴盛时,在经济市场的刺激下,还发展出多家桃行,专做桃子销售的业务.桃子成熟之际,桃农们纷纷将桃挑至桃行进行估价计斤,记入帐册.桃市结束,桃农再到桃行结帐.龙华桃价浮动较大,俗称为“桃梦话”.抗日战争前,龙华仍有泰昌龙华水蜜桃经理处、悦顺桃行、顺兴桃行等8家桃行.随着水蜜桃市场的兴起,周边城市种植的水蜜桃也纷纷过来销售.水蜜桃市场的从无到有,反映出水蜜桃这一品种逐渐被人熟知、接纳、喜爱和利用的过程,也反映出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汇总: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水蜜桃和变迁和历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明清时期的佛造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明十一面观音像 黄铜质 高45厘米重2585壳该十一面观音像共有十一面,象征菩萨修完“十地”(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最后功德圆满,到达第十一地即佛地 这十一面由下至上分为5.

2、 隋唐时期历史文物背后的视觉元素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论秦皇汉武亦或是唐宗宋祖,都以引领自己的王朝开辟了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盛世时代而名霸千古 而隋唐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特殊时代,繁盛的社会经济派生.

3、 土改时期农民的政治心理变迁 ■刘海萍/华中师范大学摘要本文将从政治、经济、道德、群体政治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出对现在村庄中农民政治参与度低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土改时期政治心理变迁农民一、问题提出从政治冷漠到积极参与政.

4、 南汇水蜜桃:上海老味道 “老上海”代表一种情怀, “老味道”象征一段记忆 南汇水蜜桃作为上海老品牌,印证了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延续至今,它依然是上海人心中最熟悉的那个味道 南汇.

5、 长征时期我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现实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和民族实际的民族纲领政策,开创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之路 中国早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主张是从马.

6、 新时期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内容提要 以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为标志,上海合作组织完成首次扩员,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18年青岛峰会将成为新时期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当前上合组织正值中国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