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融合教育论文 多源数据融合论文 医学图像融合开题报告 遥感毕业设计论文图像融合 民族融合论文 产城融合文献综述 国际企业跨文化融合策略论文

关于融合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跟从融入到融合:城市学校学生融合问题的路径选择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融合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2

从融入到融合:城市学校学生融合问题的路径选择,本文是融合有关本科论文范文与融入和路径和路径选择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两纳入”政策的落实,进城务T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比例快速增长.城市公办学校学生生源、文化背景愈发多元,学生融合问题不可避免地逐渐显现.面对教育形势的巨大变革,城市公办学校理应直面现状,主动出击,寻求学生融合难题的路径与策略.需求主导,准确把握融合教育目标定位;校本开发,统筹规划融合教育实施路径;三方联动,全面构建融合教育“大融合”格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校、社会的融合需要,肩负起教育的时代担当.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融合问题;单方融人;双方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8)12-0005-0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两纳入”政策的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比例快速增长.城市学校学生生源愈发多元,不可避免地,学生融合问题逐渐显现,学校教育面临挑战.面对教育形势的巨大变革,城市公办学校理应直面现状,主动出击,寻求学生融合难题的路径与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校、社会的融合需要,肩负起教育的时代担当.

一、城市学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位于东部沿海,毗邻临港工业基地及国际物流园区.在本地农村人口因征地拆迁逐渐向城镇集中、进城务工人员为工作机会举家大量迁入的趋势共同作用下,学校在校生中随迁子女比例从2006年的26. 3%攀升至目前的83.1%,生源囊括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围绕儿童的社会认知状况和心理需求,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项调研结果如下:

1.“我们一家是这里的新居民.走在街上,我总有种陌生人的感觉.”

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子女中有19. 8%感觉不适应,原因分别是“想念老家和在老家的亲人和朋友”“听不懂本地话”“他们(本地人)看不起人”.对于他们来说,早期的文化背景与城市所在地方文化、社会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和压力问题.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感到无法被新环境接纳,极易导致心理偏差,容易陷入自卑,对他人的态度也更敏感,这对于他们的正常学习和人格培养极为不利.

2.“我的新同学很怪,这么大的男孩子,脑袋后面还留个小辫子.太好笑了!”

“不同的群体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会有较高的身份认同感.当一个群体成员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或交往的群体不能产生身份认同时,便会发生文化冲突.”伴随随迁子女走进公办学校读书,城市学生排斥外来群体的现象开始出现.然而,在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现代社会,“包容”才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发展最具竞争力的精神所在.学生只有学会尊重差异、能够包容多元,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受教育的年龄是不可逆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远的早期社会化阶段,就处于四五岁到小学、中学时期,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将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3].学生融合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对此责无旁贷!

二、城市学校学生融合问题的路径选择

解决学生融合问题,并不是在同一个校园一起学习这么简单.随迁子女能否适应城市公办学校的学习,能否在异地他乡得到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归属感?城市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源变化带来的各种差异,与新同学和谐相处?这些都将成为城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全新课题.

1.随迁子女融入为主的适应教育,弊大于利

在研究初始阶段发现,社会各界针对学生融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迁子女适应新环境的单方融人为主的适应教育.然而,在倡导教育公平的政策环境下,单方融入其实弊大于利.一方面,当前公办学校大都实行均衡编班,如果要组织融人教育活动,势必要把随迁子女另外集中教育,不仅操作不便,更显“区别对待”;另一方面,单方融人教育缺乏对城镇当地学生的教育引导,同样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培养和社会性发展.

2.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融合教育,更符合本质需求

融合,究其本质,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合成一体的过程,只有一方参与,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引发融合;双方参与,但目标不同,也无法达成融合.单方面融人教育,显然无法达到融合的真正目的.

针对学生的现状和需求,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融合,必须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强调一种身份,指出共同目标,提供一致尺度.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相互配合、相互适应,最终凝聚成充满活力的和谐整体,这就是“社会融合教育”(以下简称融合教育).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包容性城市.面对社会变革和学生需求,抓住儿童培育关键期,以融合教育促进学生“大融合”,以当代学生的“大融合”提升未来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带动家庭、影响社区、辐射社会,是新形势下学生融合难题、提升学校育人价值、建设包容型城市文化的有益思考.

三、城市学校开展学生融合教育的策略分析

为满足学生融合需求,笔者所在学校自2008年起开始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持续9年的实践研究,让学校对融合教育的内涵把握、价值定位更加明确,对融合教育实施路径的规划更加清晰,对融合教育内容体系的架构更加系统,为进一步深化学校育人模式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1.需求主导,准确把握融合教育目标定位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发自人的内在需要.今天的学生不同以往,个体意识逐渐加强.面向未来,回归学生需要,基于学生发展,我们应从教育定位角度和儿童成长需求的角度,探索融合育人的深层内涵,分解细化教育主题,从中寻找与学生需要的契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系统开发与之匹配的教育目标体系.

(1)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差异.中华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锤炼与沉淀,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运行模式与人民的观念.文化传统上的细微差距,导致人们思考、表达、行为、价值观上的差异.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程度,影响与人交流、沟通的效度,导致误解与矛盾;对多样价值观的是非判断,影响个人思想道德、价值信仰、行为表现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匹配程度.融合教育,应以提升多元理解力为目的,在树立国家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多元、理解差异、促进认同,既培养学生接纳、包容、理解和尊重,更引领学生在多元理解中树立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正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儿童慢慢形成了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对外界的看法,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归属和爱的需要贯穿其中,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如何表达才能被理解?如何获得同伴认可和接纳?如何培养自尊并获得他人的尊重?融合教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从能力层面提高融合水平.应通过组织学生在同伴中开展人际交往训练,学习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团队精神,提高实际交往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树立自信,发展情商,形成与人相处的个性化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培育良好行为和心理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3)引导学生养成社会行为自觉.获得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目的.而这一发展过程,开始于儿童对自身身份的认知、认同与觉悟.学生对自身身份的定位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而本地人与外地人、农村人与城市人等身份对立,是导致学生冲突与隔阂的重要根源.因此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首先应该确保他们对同一种身份的认同——公民.融合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这种主体性的觉悟,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相处时,明白自身在不同生活领域的角色价值和责任,进而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般性、抽象性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

紧紧围绕三大需求,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认知特点与教育规律,系统开发主题教育目标,各年级施教点要清晰,由浅人深、层层递进,构建起课程最为核心的目标框架,指导课程系统开发与实施.

2.校本开发,统筹规划融合教育实施路径

为确保融合教育常态化实施与可持续发展,学校还需有多元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及方法,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要求和不同内容的教育特点,为课程整合构筑“大教育”格局.

(1)课程整合,确保教育常态化.学校作为开展融合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教学是关键.只有把融合教育内涵融入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才能更好发挥融合教育的引导、熏陶、规范和影响,更好地把融合意识内化为信念和行动.学校可根据现代教育课程理念,将有关融合教育的内容、活动以及各种显性、隐性的教育因素统整后形成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方案、列入教学计划、进入课堂教学、收入评价范围,以更好地确保融合教育常态化实施与可持续发展.为确保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和有效施教,学校应在开发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时,着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征集、遴选、开发一批教学设计、案例、素材,为教师提供资源支持,提升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对融合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驾驭和运用能力.

(2)活动拓展,确保认知行为化.融合教育,贵在知行合一.判断融合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基本标准,在于能否将学生相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融合教育的实施,不仅要“学习启思”,更要“实践导行”,将融合的内涵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在文化对比中理解差异,在人际交往中学习沟通,在团队合作中感悟规则,在社会实践中收获认同.因此,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养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教育规律,结合学校的原有活动,开发实践平台,拓展学用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坚定对融合的价值认同,把融合意识自觉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在体验中践行,将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学科联动,确保资源集约化.融合教育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难免出现与其他学科内容重叠交叉的情况.学校可对类似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去除冗余,精简内容,提升效率.一种是学科渗透方式,就是把教材中隐含的融合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如英语学科开展交际礼仪的指导;体育学科感悟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科学学科领会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背后的科学发展;语文学科教材更是与融合教育密不可分,大国风情、民族文化、社会规则、口语交际等都是潜移默化的绝佳范本,值得细细钻研.另一种是多学科联动,即借助学科之间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合作完成这一主题的教学.学科联动可以让融合教育主题内涵更加丰富、情境更贴近生活、效果更加显著.

(4)文化融合,确保教育无痕化.文化必须传播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实现创新.学生身上所携带的地域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风貌、民风民俗、人文底蕴,随着学生的不断融入,逐渐与学校文化渗透、融合,在校园生根发芽.这一过程不可阻挡,不容忽视,是融合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实施途径.改进校园文化,打造更多元、更多彩的校本特色,重塑更多元、更包容、更温暖的学校文化,有利于营造人与人之间更加尊重、平等、包容、友善的学生成长氛围,有利于融合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有机渗透和辐射影响.

3.三方联动,全面构建融合教育“大融合”格局

融合教育本质上就是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教育,要确保教育效果,不仅要构建学校融合教育“大格局”,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参与,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和协同作用,将融合教育的实践场所扩展到真实的社会空间,将融合教育的影响力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将融合教育的参与面覆盖到家校社会全员参与,创设一个从校内到校外和谐统一的“大融合”环境,将融合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生活,融入学生本能.在此过程中,家庭、社会不仅是教育实施的主体,更是教育作用的客体,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为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带来积极的影响.

(1)与社区关工委联动,增强教育“领导力”.街道党政领导主持、各单位团体党政领导共同参与的社区关工委,代表了党政部门全面关心、全面支持、全面协调的职能和责任.关工委在社区设有常驻办公室,指派了社区团委工作人员负责联络与日常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突发情况下增开临时会议.学校融合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同心结”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节假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融合教育体验基地的免费使用等,通过社区少工委全面协调,从经费、场地、人员等各万面,层层落实,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与五老护苗志愿者联动,增强教育“感召力”.“如何以健康文明的姿态投身到北仑区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活动中,为建设和谐的北仑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成为一名合格的‘文明小市民’?”这是“同心结”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幕场景,由退休老教师根据“时代小先锋”模块四年级“文明小市民”内容,结合社会形势向孩子们提出的讨论话题.通过以身作则、言行示范,结合日常生活,“五老护苗”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牢记文明礼仪要求,把文明记在心,与港城共奋进,让学生由和谐社区建设的旁观者变成积极参与者.

(3)与学生家长联动,增强教育“亲和力”.家长辅导员,是“假日小队”对一起参加活动的家长的亲切称呼.社区少先队假日小队谁担任小队长,本周“假日小队”的活动就由谁安排,而辅导员就是值周小队长的家长.实践证明:家长是资源,他们背后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如各项行业技能、各个工作岗位、各种体验机会;家长是助力,在活动中,家长尽心尽职负责安全,为小队活动出点子、找路子,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家长们的热心参与之下,学生通过一次次小队活动体验和运用“同心结”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解,结成伙伴,彼此走近,在伙伴间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友好合作,结下友谊.

在儿童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的过程中,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一个成长的平台,更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一个最自然的融合教育场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规范、更科学、更深入地推进融合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融合教育的功能价值,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开发和实施融合教育教学的能力,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回顾述说:本文论述了关于融入和路径和路径选择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融合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融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高职一体化背景下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的路径选择 摘 要 以中高职一体化为背景,从“现代学徒制”的概念、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的路径选择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中高职一体化背景下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的路径选择这一论题提.

2、 医疗下乡:城市医疗资源援助乡村的路径 摘要在本篇文章中,简要分析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需要援助的原因,并阐述了各个层面医疗卫生下乡在乡村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并尝试性的结合医疗保障制度分析资源下乡的诸多问题,为更好的完善医疗卫生援助乡村的路.

3、 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值和成长的有效范式 摘要政府与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率与经济效益 政府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使之难以从有利于外来工增值与生命成长层面进行考量 为了弥补政府与企业在外来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

4、 文化身份认同视角:城市中产阶层热衷于马拉松的动因考究与问题规避 摘要马拉松运动通过符号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并受到城市中产阶层的青睐捧 基于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借助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深入探究城市中产阶层热衷于马拉松的动因 研究认为,马拉松经由个人趣味,演变.

5、 傅蔚冈:城市要练就吸引人的内功 崛起的二线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7年的657个,城镇化率由17 9提高到58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发展迅猛,跻身世界级城市之列 而随着交通和信息的日益发达,人员.

6、 北京101中学校长:每年带学生直面南京大屠杀 时事引读2017 年12 月13 日是南京大屠杀80 周年纪念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北京101 中学的副校长程翔,又一次带学生跨越1000 多公里,从北京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