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乡土建筑中地域文化论文 乡土文化校园论文 榆林乡土文化艺术论文 乡土文化的论文引言 陕西乡土文化论文 从众文化英语论文

乡土文化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请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乡土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8

请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本文是乡土文化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乡土和乡村和回归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燕丹丹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改革;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04-02

我们所处的并不是最完美的时代,但确是自华夏民族有史以来的最好的时代.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教育一次又一次被投入熔炉重铸.在“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号召下,中国广袤的乡村社会便拉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中小学的“撤点并校”运动.然而,撤并教育规模的同时伴随的也有乡村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本文透过对乡村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来窥探乡村教育的悲喜忧愁、乡村学生的无奈与无助、乡村文化传承的衰落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来自于乡村,然而当返乡的那一刻却找不到了心心念念的乡土风貌.我国当下正追求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乡村可以越来越现代化,却不会在我国社会中消失.但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当不能融入城市的乡村孩子再次回到自以为很熟悉的乡村时,便会面临着身份归位的难题、心灵寄托不存的危机.

二、研究成果综述

乡村教育改革利弊共存,毁誉参半.对其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整理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乡村教育改革成果的肯定.乡村教育改革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1].集中优势力量办学校,可以使一些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所改善,有利于学校稳定、吸引高质量生源,也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合作,遏制高质量教师和生源外流.与此同时增强了农村文化气息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两免一补政策的扶持下,远距离乡村孩子可以在校免费住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2]乡村教育内容的更改和教学形式的现代化,使乡村儿童的视野有所开阔,使其对现代化的发展了有了更加深入的切实体会.

第二,对乡村教育改革弊端剖析.农村教育改革所预期的美好效果并没有完全如预期所至.大规模的改革后,乡村学生普遍面临着上学远、上学难、亲情割裂、乡土认同迷茫、辍学率反弹导致文盲现象的反弹、家庭负担加重使“教育脱贫”走向了“教育返贫”、乡村魅力缺失等问题.在解决上学远与难问题,不少地区都有了校车和校舍,进而产生了校车事故、学生营养不良、学生心理问题增多[3]等“次生灾害”.孩子的离开又使乡村缺少了文化气息和童真青春的朝气,被撤掉学校的农村失去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致使优秀乡村文化的断裂、乡土风情难觅、乡村文明的失落,使原本经济比较衰落的乡村文化更加贫瘠.改革后的现代学校更像一间间工厂,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有声音、带表情、兼互动的摹本.

三、立足于乡村教育本身应有的特点来谈乡村教育

二律背反应用于教育便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教育差异往往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界定事物的时候,这界定本身就是在造就着一种范围,而范围之内与范围之外之间便着实构成了一种差异.当我们提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时,该提出本身就已经指出了二者必然是有差异的.然而我们却一直在追求着“城乡教育一致性”,企图使二者同质化,该变身实现的手段便是使城市教育向乡村扩张.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磨合,终于在国家政权的推动下走向了统一化、现代化.这种不是靠自然成熟而一步步走到秋收的“乡村学校”果实,其多少也会带有先天不足的弱项.乡村与城市不仅有着地域概念和商业活动上的差别,更有着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社会习俗、经验积累等各方面的不同.在众多不同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城乡教育却是越来越走向同质化,就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主体的弱化.

四、乡村教育改革对乡土文化的破坏

1.乡土文化在教育中缺位.学校越来越远离乡村,靠近城市,乡村丢失的是学校,国家丢失的是乡村和乡土文化.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载体,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4],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课程设置同质化,使乡村文化成为教育中的“下脚料”.学校是乡村的文化核心,改革后的学校,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教育内容都是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国家意志”在乡村中的渗入.它传授着城市化的知识,讲解着大城市的发达与繁荣,贯穿着高端科技工作者及伟人的光荣事迹,与乡土气息浓厚、勤恳务实的土地文化有着刻意的背离.正如张济洲先生所说,“乡土知识是由‘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创造和传承的‘土里土气’的知识,它虽不去阐释普适性的规律,也不必然具有全球、世界的意义,但却维系和延续着乡土社会.”[5]此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乡村教育的两种模式:移植模式与催生模式.我们乡村的孩子当然也是需要普适性的教育内容的,乡村同样需要现代化,更需要现代化知识与人才,但乡村教育在移植城市教育时需要有个约束,在直接过继他人已经成年的孩子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自己也需要生个孩子来好好培养呢?完全彻底的催生乡村教育模式是不切实际的,矫枉过正在任何一次改革中都是常见的现象,乡村教育改革亦是如此.我们要避免的就是这种:新的乡村教育在农村一定人口中创造了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的同时,却以超地方社区的文化性格,将乡土知识排斥在课程体系设置之外,乡村教育国家化,地方性知识资源传承和维系在国家教育框架下失去了合法性空间,被迫退居为私领域之内的乡村教育模式.[6]

2.乡土文化在乡村流失.乡土知识与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乡村教育改革必须尊重“乡村本色”.乡村离不开教育,乡村教育离不开乡土知识与文化传统.中国当下的教育整体是被政治、经济边缘化的了[7],乡村课程亦不可脱离这个藩篱.乡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看齐,其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乡村文化鲜有出现,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渗透的文化内容更是难以寻觅.正如石中英所说:“地方性知识必须在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理解.将其与它的文化背景相分离就忽视它在社区生存和团结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地方性知识不能通过将其包括在图书馆或记录在纸上或以电子产品的形式而得到充分的保存.就像保存生活的多样性一样,地方性知识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到保存,充满生气”[8].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其最初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方式、情感表达、人生理想、精神根基、审美趣味都是孕育于乡村土壤之中、扎根于乡村文化之中.现代文化的强势“嵌入”,使得乡土文化成为福柯所说的“受压迫”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地方性知识被剥夺了其存在与传承的合法性,使其失去了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我们把大自然关进了屏幕里,乡村孩子如城市孩子一样,坐在漂亮的教学楼里,透过大屏幕来闻闻花香、听听鸟叫、看看冰河解冻后的大地复苏.他们本身就应该置身于乡村所特有的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之中,完全可以通过真实的感受来获取一切自然的美好,而我们却用高科技将其束缚了.

3.乡土道德精华失传.乡土本身的天然优势便是蕴含浓厚的勤劳、淳朴、诚信、和睦的道德风尚.在乡村生活的孩子有天然的“思想品德”课程,有众多的道德传授者,他们无需记忆背诵道德准则,不必拘泥于专栏节目的高尚人物宣传,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怀隐藏在乡村人们的一言一行中,隐藏在孩子的每时每刻的视野里,隐藏在每一个民间故事中,隐藏在乡村家长的劳作里,隐藏在不需要借条的邻里间的借贷救济里,隐藏在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互助里;每一位老者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一次邻里纷争与和解都是孩子最真实的学习案例.日复一日的熏陶,年复一年的感染,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便懂得了何谓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为良知留出一片净土.在乡村社会中,当人们的行为有失偏颇的时候,道德的制裁是往往比法律的约束更有震撼力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社会结构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9]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便有其自身的特点.乡村历史传承中的礼俗便是乡民们的道德守恒的戒律,“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范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10]

印在书本里的道德知识,不管装帧多么精美,排版多么合理,插图多么漂亮,都是“死的道德”.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难以使孩子获得扣入心扉的道德感.道德培养靠的是传授者的身体力行,靠的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靠的是最真实的生活里的最真切的感受,靠的是灵魂深处的每一次触动.当孩子们只能奔波于城市化的学校与家庭之间,而无暇感受乡土文化的时候,他们便离这片乡土越来越远,那些最真实的道德情怀的传递也便终止了.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J].教育评论,2012,(2):30-32.

[2]郝文武.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J].教育研究,2011,(3):31-35.

[3]程天君,王焕.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小学的兴衰起伏[J].教育学术月刊,2014,(8):3-12.

[4]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C]//钟敬文.民俗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5][6]张济洲.文化视野中村落———学校与国家[D].2007.

[7]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3,(12):37-40.

[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1).

[9][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此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乡土和乡村和回归方面的乡土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乡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让校园文化墙展现出教育的魅力 摘要文化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显性标记 通过那一面面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墙面,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文化、特色活动……文化内涵便会浮现在师生的眼前 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小学的文化墙设计.

2、 注重素养润课堂,文化传承真教育 一、问题呈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学生从小就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陶冶其情操,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在教学中将传统.

3、 区块链让数据所有权回归大众 这些数据,其实是由我们每个人创造的,都是一些行为数据、敏感数据、隐私数据、社交数据、交通及消费数据 但互联网公司认为数据是属于公司的,可以在它的世界里合理利用及变现 这些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

4、 非遗和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东莞市通过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

5、 让生态富民贯穿乡村振兴全程 □ 广东省丰顺县委书记 曾永祥近年来,广东省丰顺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民生各项事业持续改善,脱贫攻坚任务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丰顺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

6、 福彩图书室传播文化袁乡村振兴期待收获 10月19日,青岛平度市店子镇的石桥沟东村、皂河村两个贫困村双双迎来村里的大事两村同一天结束了没有公共图书阅览室的历史,由青岛福彩援建的公益爱心图书室在同一日正式挂牌开放 当天一早,福彩志愿者们首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