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人生价值观论文 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关于价值观的论文 关于人的价值观的管理心理学论文 关于个人价值观论文的提纲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论文

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关怀:促进人性升华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核心价值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1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关怀:促进人性升华,本文是关于核心价值观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关怀和核心价值观和人性升华类本科论文范文.

李龙强

【摘 要】人性是建构价值观的基本考量.人性就是现实的人具有的共性,人性禀赋是人先天具有的在特定情形下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和潜能,人性禀赋就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大致分为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五个层次;人性习得是人后天形成的对特定情形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和潜能,人性习得就是人的习性;人性表现是人在具体情形下实际表现出来的倾向和能力,人性表现就是人的品性.人性关怀是指对所有人都施加与其当时角色相适应的人道待遇并最大程度地尊重其人性.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在价值目标与价值规范的遴选上就要把握普遍的人性需要以激发能动的人性潜能.

【关键词】人性关怀 核心价值观 人性升华

核心价值观是提供给社会全体成员的价值导航系统,这个导航系统通过文化影响的方式植入人的大脑,从而引导人在各种情形下自动自发地做出符合规定的反应,价值观本质上是后天形成的对特定情形做特定反应的心理机制.

这个心理机制能否形成关键看是否符合人性.

一、人性系统

人性是作为人类成员的个体普遍具有的属性.对人性的研究就是对人类的自我认识.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社会生物学等各门科学已经在人性研究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指出,人性问题与任何学科和所有领域相关联,一切科学、所有领域都要涉及到人性问题,并最终回归于人性.[1] 因而,人性探讨构成了一切精神探索的奠基石.所以休谟将人性的学问,定位为是“人的科学”,并认为这一“人的科学才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2] 人性理论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汇点,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准确地把握人性,设计各种符合人性的机制,创造各种升华人性的作品,推动人类社会人性化.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人性为本,为了“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 必须把人从非人性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而“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 只有到这时,“每个人才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5] 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人类对人性的探索并不顺利,长期以来纠结于性善性恶的争论之中,相关概念的短缺是导致认识不清的重要原因.人性就是现实的人具有的共性,人性禀赋是人先天具有的在特定情形下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和潜能,人性禀赋就是人的天性;人性习得是人后天形成的对特定情形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和潜能,人性习得就是人的习性;人性表现是人在具体情形下实际表现出来的倾向和能力,人性表现就是人的品性.不同的人在天性方面会有优劣之分,在习性和品性方面会有善恶之分.人的天性很大程度上由人的基因决定,而人的习性则是在天性基础上通过后天习得的,人的品性则是人的习性在具体情形下的真实反应.研究人性,界定人性,必须明确是指天性还是指习性或是指品性,如果不加区分就会陷入各执己见的困境.

人的天性在人类开始接受对人类基因进行改变以前可以说是稳定的,人的天性蕴藏了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生命中,人类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自私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习性或人的品性.所有生命都会采取可能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必要性不能称为自私,而是自足.每个生命自力更生,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是自然界一种有效率的安排.

人的习性是个体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习得的各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中的“性”相当于天性,“习”就相当于“习性”.人的习性是人的天性在特定社会生存条件下的具体化,它往往以国民性、民族性、地方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那些继续保留传统统治方式的社会,在被统治者人群中普遍养成一种“当顺民”“当奴民”“当犬儒”的习惯——逆来顺受、吃亏是福、趋炎附势、首鼠两端、背叛出卖、落井下石.要优化人的习性,文化教育的转型固然重要,但决定社会成员不同角色的制度安排的优化更为根本.

人的品性实际上就是人的素质,在我国古代有比较完整的评价人的品性的理论和方法,如《品人录》和九品中正制.后来人的品性往往仅指人的道德素质.人的品性是个人习性在特定情形下的实际显现.个体的品性是个体的社会形象与个体的自我意象交互作用的产物,如果一个人被别人认为是不受社会欢迎的人,那么这个人往往将这一评价内化为自我意象,从而按不受欢迎的人的行为方式去行为.社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就是信念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强化.如果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的自私性是合理的正当的,那么这个社会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极端利己主义言论和行为,而这又印证和强化了人的自私性.当整个社会都相信人性恶时,所有人都彼此互不信任,相互猜疑,而这又强化了人性恶这一信念.所以要转变社会风气,首先要转变人们奉为天经地义的信念,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取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用信任取代猜疑,让利他成为良俗,让信任成为美德.

人的天性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把握人的天性的完备性有助于理解人性进步和嬗变的历程,增强对人性优化的信心.

人的物性是人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型客体具有的属性,包括反馈性、自足性、受动性、各种物理生理局限性等等.人的物性的核心是人自我保存自我满足的倾向和潜能.人的物性为更高层次的天性的存在提供物质基础.如果人的更高层次的天性被压抑,那么个人就被幽闭在物性的囚牢里而沦落为物化的奴隶,成为没有精神生活的行尸走肉.

人的感性是人作为强感应能力的生命体所具有的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敏感性,对外部刺激的感受性、感受自身需要的能力等等.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做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感性是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没有感性,一切存在对人而言都是虚无.但如果沉迷于自身的感性而不能自拔则有可能跟着感觉走,成为自身的奴隶.

人的理性是人作为智能主体所具有的属性,包括意识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等.在哲学中,理性(Rationality)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思考方式称为理性.人的理性是人的最可宝贵的天性,是理性彻底把人从动物界超度出来,动物只能够依据信号获得信息,而人则能够依据给定信息获得新信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意识性其实都依赖于人类独有的信息处理能力.理性能力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改造自然、改造自我.

人的德性是人作为利他性个体具有的属性,利他性与利己性都是基因保存自我的手段,社会性生物普遍具有利他性,如蚂蚁、蜜蜂等等.动物的利他性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人的利他性除了出于本能以外更多地出于理性的考量,“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真正的纯粹的德性是不带功利色彩的以德性为幸福的人所展示的德性.因“己或”他”的范围由个体界定,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的边界是模糊的.为亲人、为家庭、为团体、为组织的利他行为,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人看来仍然是扩大的利己行为.甚至一个为全人类利益而牺牲的行为,在其他灵长类看来,仍然是人类的利己行为.因此,提高德性的最好办法是放下分别心,把小我扩展为大我.这个进程需要理性与灵性的参与.

人的灵性是人作为宇宙全息体所具有的属性,包括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倾向与感受、超越人的局限性追求永恒存在、追求人的完善等等.人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而且还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是人对自身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的一种克服与超越的渴望和欲求, 是以实践为基础、朝向未来真善美的自由世界的永恒冲动和努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特有方式和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类的重要标志.人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四重维度: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类”、从“有限”到“无限”.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主要体现,也是人之为人所不可缺少的生命特质.[6] 灵性是最高层次的天性,人源于宇宙故带有宇宙的全息,能够通过修炼或顿悟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培育与开发人的灵性将成为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的一种新追求和新时尚,它能够把人们从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生态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

人对自我的认识是最困难的,几千年来围绕人性的争论从来没有平息过,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人性理解为人具有的一整套应对不同情形的反应机制构成的系统.人们对人的天性、人的习性、人的品性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没有把人的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看作一个层层递进的体系,往往孤立地强调人性的某个层面而忽视人性的其他层面.人性是丰富的、复杂的、完整的.人是尚未完成的生命,人的非特定化为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人是地球上唯一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进化的生命.树立对人性的信心是尊重人性优化人性的前提.

二、人性规律

人性规律是人性的存在与发展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它不是只有一条规律,而是许多规律构成的体系.人类对人性本质探索的同时也在摸索人性的规律.所有心理学规律都是人性规律,人性规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体系,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会不断修正旧的规律表述,提出新的规律命题.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人性规律有这样几条.

第一,人性第一定律,又称为- 能力迭代定律.其基本内容是: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及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会刺激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激发人新的.人是具有无限和无限潜能的生命.当满足实际的能力长时间处于匮乏状态,人会焦虑紧张;当满足实际的能力长时间处于过剩状态,人会无聊空虚;当人长时间处于既无也无能力的状态,人会抑郁幽闭.节制,使自身与能力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够保持心理平衡.

第二、人性第二定律,又称为禀赋- 表现分布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人的天性中五种禀赋要素通过习性表现出来的分布规律是,禀赋要素的层次越高,其能够表现出来的人数就越少.普通百姓大多在物性与感性层次上徘徊,社会中坚会比较多地显现出具有更多的理性与德性,而灵性则往往钟灵于凤毛麟角的大德大贤.从人性禀赋分布上讲,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在不平等的事实如铁一般存在于民众眼前的情形下,能够提出人人平等的诉求,这是人类理性与灵性共同提升人类德性的创举.

第三、人性第三定律,又称为信念- 事实互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特定社会的多数成员关于人性的共同信念与特定社会人们的人性表现的实际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关于人性的负面信念成为共识,社会展现更多地人性负面的事实.当社会媒体更多聚焦于假恶丑等人性负面事实时,则会进一步强化社会成员对人性的负面信念.反之亦然.所谓人性的负面信念包括:人性是丑陋的、人性恶、人性是自私的、人都是虚伪的、人都是靠不住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定见.人是特别容易受暗示的生物,外部暗示会固化为自我暗示,一个人的所见所闻就不过是大脑能够接受的所见所闻,如果有挑战其固有信念的事实出现时,人们往往不是调整信念而是怀疑事实.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我们的生物学都在连篇累牍地证明人性负面的普遍性,而对人性的正面采取选择性失明,或将人性的正面表现解释为伪善.不仅如此,我们的各种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把精力用于收集人性负面表现的社会事件,营造出一种遍地都是假恶丑,洪洞县里无好人的社会氛围.负能量激发出来的只能是负能量,这种社会氛围强化了人们关于人性的负面信念,每时每刻又在引导暗示人们践行人性的负面信念.学术和宣传都要传播正能量,才能够逐渐扭转这种恶性循环,促进人性升华.我们应该对优美人性的造就充满信心.一旦我们形成了诸如善良、同情、诚实、友爱等真、善、美的品性,我们便可以坦荡自信地面对人生,并从中体验优美人性所给予的德性上的充实,并因这种充实而感受到人生幸福和欢乐的审美体验.真正的人性恰恰要求扬弃自私的本能追求,通过理性的规范以造就自我真、善、美的人性.而我们正是对真、善、美人性的孜孜追求中造就着我们优美而崇高的人生的.

三、人性关怀与核心价值观

人性关怀是指对所有人都施加与其当时角色相适应的人道待遇并最大程度地尊重其人性.人性关怀是打破人性恶性循环的重要手段,人性唤起人性,关怀传递关怀.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在价值目标与价值规范的遴选上就要把握普遍的人性需要以激发能动的人性潜能.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把握了当代中国跳动的脉搏,契合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顺应了普遍的人性需要.

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愿景,寄托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光荣和梦想.富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和物质生产力的强大,它为全体人民丰衣足食提供保障,也为全体人民提高生命质量、提高人性层次创造了可能.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如果长期被锁定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层次,这个社会就很难说是一个人性化社会.是人的主体性在政治领域中的要求,文明就是人性化的另一个说法,和谐也是人性中心理平衡需要的投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蕴涵了人类在追求社会人性化方面的要求与智慧.热爱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是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平等是确保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得尊严的要求,虽然追求卓越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但实现所有人的人格平等、机会平等、程序平等是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追求卓越的前提.公正、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治理原则与方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显示了公民实现个人幸福的基本条件与要求.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国家强大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条件.而公民爱国报国则是兴国强国的必然要求.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相对稳定形式,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环节,敬业就是把自己的工作不仅仅看作谋生的手段,还把它当作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当作回馈社会提升人性的方式.诚信与友善本身就是人性的美好品质,公民确保自己诚信与友善是传递诚信与友善的基本要求.

人性关怀是传递人性正能量的有效方式,契合人性关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天然的人性感召力,这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了深厚的人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6~7.

[2] 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8.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166~167.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43.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626.

[6] 宋德勇, 路日亮. 试论人的超越性的四重维度[J]. 学术论坛,2010:3(1~6).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课题15JK122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KRM105、商洛市科技局项目SK2014-01-30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龙强(1971-),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杜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思想文化.

本文总结:上文是大学硕士与核心价值观本科核心价值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关怀和核心价值观和人性升华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家风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刘 蓉(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摘要以家风家训为中心论点,探讨其宝贵性体现在认知教育培育、法制建设、传统文化俱进三方面,并阐释家风家训最终的追求方向,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

2、 最美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文 高 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信念的精神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思想道德修养,十分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凤台:以好人评选机制助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今年1月17日,在凤台县文明办的协调下,安徽省泽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凤台县63名各级“好人”每人捐赠一台价值3980元的净水机,捐赠总价值27万余元,为“好人&rd.

4、 认同塑造和承认获取: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刘学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天津300387)摘要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核心价值观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转变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认同和承认&.

5、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同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我们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临终关怀:我希望生命的尽头安详且有尊严 文/本刊记者康琴四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与成都市植物园一墙之隔的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这里因为有一个特殊的科室而为人关注——临终关怀科 在这里,它被称为“宁养中心&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