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师德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师德师风论文 师德教育论文 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加强师德建设论文 学校师德建设论文 关于师德建设的论文 小学师德建设论文 师德建设征文

师德建设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师德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8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本文是关于师德建设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师德建设和文化视角和路径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影响师德建设的最深层次力量.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蕴含着止于至善的传统文化基因,而西方则弥漫着强烈的幽暗意识,两者各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应超越文化差异,实现文化互鉴与优势互补,在路径取向上坚持传统师德文化与现代语境相融合,倡导高尚师德与加强底线师德相并重,注重整体性师德与强化教学道德相协调,师德他律与师德自律相统一.

关键词:师德;师德建设;至善理念;幽暗意识;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12-0074-05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重大时代课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教师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艰巨使命,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首要内容,是教师立身立教之本,师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使命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而近年来,在社会变革与转型过程中,师德失范现象频发、师德问题凸显,且在网络舆论助推下,呈现蔓延放大之势,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师的社会信任危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提出要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本文基于中西方文化视角探讨师德建设的路径取向问题,以期对推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有所裨益.

一、延续文化基因:传统师德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化

如何对待传统师德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不容回避的首要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时代的师德建设均要立基于时代语境,才会富有生机与活力,但亦绝不是平地起高楼,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或多或少借鉴和传续已有师德传统.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师德文化,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今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师德体系的文化根基.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因此,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正确对待传统师德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以儒家思想相关论述为主体.其中,师道和师德是密切相连的两个概念,两者从不同层次表达了教师的终极价值追求.要准确把握儒家的师德观,首先必须厘清师道观.《周礼·师氏》注曰:“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这是“师”“道”两字第一次出现在同一语句中,阐明了教师的任务是教人以道.至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这是“师道”首次作为一个专门概念,阐释与教师有关的*追求.显然,在韩愈看来,道与师是合一的,师是先闻道知道的人,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此处的“道”指的是仁义等儒家核心价值,韩愈对此作了阐释:“老子小仁义,其所谓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原道》)因此,儒家思想中的师道内涵极为丰富高深,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包含着教师职业的最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价值追求,即教人以道、育民为圣,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师道是“人生大道之最尊”.要达成此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君子人格,自己先成为期待的理想之人.因此,儒家向来对教师的人格、道德有着极高要求,追求理想师德、崇高师德,将教师作为社会的道德榜样.

对于师德,儒家主要强调:博学勤思,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等.这些思想包含着作为教师的道德追求和职业价值观,以及勤勉治学、仁爱公正、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彰显着传统教师的德性价值与生命意义.对于今天的师德建设来说,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理应批判性地继承,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当前,我国强调文化自信、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国战略,为传统师德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认为应遵循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逻辑进路.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全面深刻地理解传统师德文化,做到“真懂”.中华传统优秀师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传统师德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科学阐释.全面研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的精髓,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在“真懂”上下功夫.其二,使优秀传统师德文化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做到“融合”.就某种意义而言,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已是“完成时”,传统师德所处的阶级分化、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早已不复存在,而现代师德建设则是“进行时”,新时代强调张扬人的理性、主体性,追求、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理念,因此,师德建设要根植于时代,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师德文化.如传统师德文化中的“好学求新”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但基于时代语境,用“终身学习”理念来替代,并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去实现,这就是一种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三,以多种路径推进现代师德体系建设的落实,做到“实干”.“实践出真知”,在理论层面构建起内化传统师德精神的现代师德体系,只是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仍须以规章制度、职业规范、法律法规、舆论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推进现代师德体系的实践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知与力行相统一,以使师德文化以新的内涵与形式发挥作用,新的师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修正,提高实效性.

二、超越人性观的对立:倡导高尚师德与加强底线师德并重

综观中西方高校师德建设,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人性观的影响,其理念与建设路径具有差异,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师德建设的本土化特征.所谓本土化是指各国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形成各自特色,彰显民族优秀师德文化.近年来,强调中国特色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转向,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德体系亦是应有之义.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表现出崇尚高尚师德而非底线师德的鲜明特点.教师是集聚了多种优秀品质的贤能者.德高才能为师,为师必尚德高,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师德观作为文化基因,一直延续和渗透至后续师德建设过程中,成为我国师德建设的特色.当前在国家政策层面依然注重和强调弘扬高尚师德,如2011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敬业爱生、甘于奉献等倡导性内容,这显然打上了儒家传统师德认知的历史烙印.崇尚高尚师德的价值在于有利于将教师塑造为社会道德标杆,利用其特殊角色和身份,在社会道德发展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但是,这种师德理念亦有局限性,即对教师作为现实的个体存在、作为主体性的人关注不足,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因而难以在教师群体中普遍落实.“传统教师在其生存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作为统治思想的代言人,因背负着‘传道’的使命而演化为一种符号化的实体性工具主体.”[2]儒家思想中的教师已被神圣化,具有象征性意义.而教师是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首先会追求满足生存性需求,然后才是安全、爱、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个体总试图在生命存在——生活存在——理想存在链条中不断前进,从而实现人的自然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3]尤其在现代社会,伴随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与强化,教师的合理物质追求、利益追求本具有正当性,但其道德境界却常常因此而被贬低,主要在于人们是以超越现实性与物质生存性的高尚道德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当下社会师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师德标准越高越好吗?未必尽然,一味将教师道德责任抬高,视教师为圣人,让教师背负过重的道德枷锁与社会责任,而忽视教师凡俗生活中作为生命个体的合理化需求,这种超越现实的过高期许难以有效转化为教师的专业道德自觉.

在西方国家,由于基督教人性观的影响,其师德体系走向了另外一种发展路径,即侧重底线师德.基督教人性观把人性分为善恶两面:她承认作为上帝的创造物,每个人都有灵魂、理性与美德,个人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但同时认为人也有与生俱来的罪恶潜能与堕落趋势.所以,一方面人既可向上发展追求良善,但向上发展并非无止境,人不可神化;另一方面,人也会随时向下无限度地堕落、作恶.基于基督教的人性论,西方国家选择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制度防范恶的发生,而非通过自我修为祛除恶.

基督教的人性观及其制度设计亦被渗透和应用至师德建设领域.当前西方国家师德建设偏重底线思维,即规定教师不能逾越的道德边界及其行为后果,强调规范制约而非道德主体自律.这种底线师德的合理性在于尊重教师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使师德行为有明确的规章可循,可操作性强,不似崇高师德一般抽象.但是,“西方对于师德理性价值、人性价值的推崇,把对权威的迷信让位于理智的思考和独立的分析,也使得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教师失去了充当道德领袖的社会根基”.[4]由此可见,高尚师德和底线师德是中西方国家基于各自文化传统形成的不同师德取向,彼此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体系的建设应扬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倡导教师追求高尚师德的同时,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设立师德屏障,明确教师不可逾越的底线,使教师道德追求可上不可下,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特色师德体系.

三、根植职业特性:注重整体性规范建设与教学道德的强化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性规范,甚至超越了师德内涵的边界,却弱化了教学道德这一核心要素.这既有中国注重整体性思维的传统文化惯性影响,也反映了对教师职业特性的把握不够准确.当前,推进教学道德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应顺势而为、因势而新,在注重整体性规范的同时加强教学道德建设,充分彰显教师职业特性.

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性规范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特点.从国家相关文件和规章来看,对高校师德的规范,既包括教师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具体工作时的道德规范,也有政治素质、法律法规、职业理想等超出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规定,师德规范呈现出明显的延展性.这主要与对师德的定位和理解有关.伴随着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国内师德研究的推进,学术界逐渐达成基本共识,认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师德建设有关规章制度笼统、措施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现象,但其内涵、边界的清晰界定,将逐步消除师德泛化带来的影响,对具体实践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对师德内涵理解泛化、把握不准确,在实践中的一个突出表征为对教学道德关注不足.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工作,是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根本要素.教学道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遵守的道德准则及其道德行为要求.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框架,推进教学道德的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专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相较而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对教师学术道德有着相对明确可行的规范,但对教学道德的规范仍主要停留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遵守教学纪律、违纪违规处理等基本层面上,停留在甘于奉献、诲人不倦等口号性倡导上,对现代教学专业*精神中强调的公平、正义、自由、信任等品质,不仅体现不充分,更缺乏具体实操指南,对于教师的专业特性体现不足.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追求建设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许多高校科研导向盛行,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在科研成果、课题经费等硬性指标上,教学则处于理论上受重视而实践上被弱化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道德缺乏可扎根的土壤.围绕教学道德开展高校师德建设,是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根本体现,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实现对学生主体的道德转化,达到德育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正视当前我国师德建设中规范建设、教学道德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借鉴他山之石以攻玉,是提高我国高校师德整体建设水平的应然选择.

四、构建师德建设共同体:他律与自律相统一

如何进行高校师德建设?就宏观路径而言,主要有两种:师德他律与师德自律.但学术界有观点将高校师德建设的本质理解为他律,另有观点将其理解为自律.[5]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水平体现着国家现代治理能力,现代师德体系的形成,一方面应发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等建设主体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程序设计予以推进,另一方面应彰显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主动的道德自律予以实现.概言之,高校师德建设应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依据,自律是他律的目的与旨归.只有两者协调“共律”,才能达到善治之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师德他律成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路径.从国家到高校层面,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师德规章、法律规范,建构了相应的师德约束机制,对于保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制度目前存在可操作性弱、缺乏长效性、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须进一步优化.新时代,社会处于转型期,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锋,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师德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仍应坚持强化师德制度建设与规训,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师德治理方式.其中,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必须充分彰显和体现教师职业所蕴含的必然性道德要求,真正符合教师职责与使命.因为“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6]良善制度把人的发展视为目的,把正义作为价值基础.只有合乎专业*正当性的道德他律才能真正得到教师的认同,实现外部规范向价值信仰的内在转化,形成主体自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强调他律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并非否认师德自律,而是以之为前提,在师德建设应有的制度框架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达到自律目的.师德自律是指高校教师依靠内部驱动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把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遵守的必备准则主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觉,实现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提升道德境界.师德自律的出发点在于认可教师有追求良善的主体能动性和现实超越性.相较于师德他律的外在性、引导性与强制性特点,师德自律把教师视为师德建构主体,强调教师的内在主动性与自导性.源于内部驱动的道德自觉显然更具有有效性和持久力.然而,综观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历程,教师的主体性往往被遮蔽,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7]对教师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才是真正把握了道德建设的本质与价值旨向.因此,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应彰显教师主体地位,将其与外部主体并重,形成建设共同体.此外,要重构师德自律机制.具体包括:营造良好的师德自律氛围;正确处理教师利益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自律方法;等等.需特别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道德修养合而为一的师德修养方法,于今而言仍不失其价值.例如:其一,修身.道德的养成,需要自我教育与磨练,此为修身工夫.《礼记·大学》中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其二,慎独.慎独是以高度的理性自觉为前提,把道德规范化为个人内心信念,时刻约束自己.[8]其三,重行.道德养成不是靠空谈,而是须践履.“履,德之基也.”(《周易·系辞下》)实践,是道德养成的根基.对于师德自律而言,就是根植于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而切实躬行.上述方法在不同层面反映了我国传统师德的养成重在自律.然而,伴随社会变迁与转型,传统师德自律的机制逐渐被消解,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须在批判性借鉴传统师德修养方法的基础上,重建师德自律机制.

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党和国家深入洞察当下师德问题,着眼未来,为民族复兴所提出的强师战略,意义重大.高校师德建设既要应对时代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也要解决理念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文化是影响师德建设的最深层次力量,超越文化差异,实现文化互鉴与优势互补,是未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文阁,孙煜华,等. 兴国之魂——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8.

[2]邓达. 传统师道的现代转换:历史生存论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2012,(2):74-76.

[3]霍桂桓. 论实践主体的超越: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J]. 哲学研究,2005,(1):67-75.

[4]兰英,金家新.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师德观比较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24-28.

[5]曲波. 反思高校师德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79-183.

[6]胡金木.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54-59.

[7]齐琦. 正确认识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师德问题[J]. 江苏高教,2018:75-78.

[8]罗国杰.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64.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徐治中)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师德建设专业范文可作为师德建设和文化视角和路径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师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路径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影响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与日常生活习惯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基本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探讨了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服务.

2、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李东秀(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从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对学生.

3、 基于协同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组织路径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打破传统狭隘的地域观念,积极合作、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

4、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新媒体建设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隋艳 刘海波(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导向,是我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组成 同时,它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5、 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自媒体视阈下,互联网、手机……成为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文化的传播…… 在自媒体视阈下,高校应重视校园文.

6、 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与建设路径 李娅娅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群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