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改革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和开放杂志 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课题背景 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我国税制改革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论文 初中教学改革论文

有关改革背景开题报告范文 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动力导向和推进机制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改革背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动力导向和推进机制,本文是有关改革背景硕士论文范文跟人才培养和动力导向和内涵建设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李梦卿,任寰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摘 要: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需要从供给侧角度进行改革.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加强制度保障、经费投入,需要职业院校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社会深度参与,为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和机会.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能型;内涵;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2-0030-07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在“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提升内涵品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绿色生态观念、卓越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营造以创新驱动引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绿色发展引领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协同培养,以及以卓越发展引领大国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风尚,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以创新驱动增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活力

经济改革必然引领教育变革.2013 年4 月28日,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2016 年1 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强调,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当前,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制造业生产模式,需要培养能够适应个性制造时代需求,既能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而在大工业生产模式时期形成的“ 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被改变.每一次信息通信技术的重大创新都会为制造业带来新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推动多领域技术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已成为诸多国家的共识.互联网引领的产业变革推动着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1]国家对技能型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与之相伴的是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加强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对科技资源跨国流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需要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国际化知识结构和技能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敢于革新、积极打造中国品牌、推动国内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需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和培养经济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活力和积极性.

(二)以绿色发展引领基于市场需求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协同培养的模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 行动框架”,未来职业教育更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人”本身.面对21 世纪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等新的时代特征,以及科技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挑战,通常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能够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提供非常实际的硬技能的情况,已经无法快速应对劳动力市场对技能需求的快速变化,因此对提升个人能力至关重要的软技能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通用技能”、“关键能力”、“可迁移技能”等,它是一种非技术技能,如计算机能力、读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2]随着个性化制造时代的到来,三维(3D)打印、云计算、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突破,要扭转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制造业发展方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是重中之重.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升级、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建构高质量绿色制造体系的过程中,充溢着制造行业研发、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硬技能方面的智慧[3],与此同时,技能型人才也要加强自己诸如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等软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推动绿色制造,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大局,为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坚持把硬技能和软技能协同培养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忽视对技能型人才软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对技能型人才的高效利用.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既要培养作为技能型人才就业“敲门砖”的硬技能,也要注重对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需求、跟上时代步伐的软技能的培养,走出一条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基于市场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

(三)以卓越发展引领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风尚

工匠艺人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下震惊天下的奇迹,除了马上民族骁勇善战的一大优势外,要归功于他在各类技术人才基础上创建的特种部队——“工匠队”.[4]柳宗元曾为木匠杨潜作传,在《梓人传》中将杨潜比作丞相一样的人物[5],这些工匠艺人的智慧和劳作、追求卓越的意志品质,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无疑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人才.在当代,工匠精神同样是时代的需要.2015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中专门强调,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由此可见,未来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会实践、能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的是拥有良好职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忽视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只重视技能培养既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风尚.德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是把技术和工作本身置于利润之上,所有的工人都具有着优秀的工艺传承、令人尊重的匠人精神和社会地位.而中国,在当前全球制造业革新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非常有必要把职业教育特有的技能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养结合起来作为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相统一.因此,培养有专注和坚守、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需要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实现“供给侧”改革下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动力导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了教育供给的创新性和质量.“互联网+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同时,用工荒的难题也要求技能型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

(一)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制造业人才的需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教育部资料显示,2013 年我国制造业产出比重达到20.8%,连续4 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2014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22.8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35.85%.然而,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依然是大而不强、高端制造业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的质量问题;2014 年世界品牌500 强中国内地仅有29 个品牌入选的品牌发展滞后问题;严重缺乏能够提供高端供给的领军企业的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不相称问题.[6]

《中国制造2025》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势必成为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的主体.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年均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大约在100 万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制造大类专业年均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大约在40 万人左右,职业院校成为为我国输送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由图1 可知,中、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升级,我国对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多的.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 年》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制造业人才总量的29%和2%.由这些数据可知,我国对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供需是失衡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提质增效,把我国建设成制造业强国,需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加强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努力实现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匹配.

(二)满足“互联网+”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015 年3 月5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2015 年11 月19 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和学习方式等都已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当前,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要满足“互联网+”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目标.“互联网+”将其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领域,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相加,并且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综合化,也更加体现专业性.需要改变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网络课堂、在线教育、数字化教学、远程教育等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提倡“互联网+课程”模式,微课、慕课、手机课堂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只要学生想学习,随时随地即刻进入状态;“互联网+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现实,教师通过24 小时社交媒体的在线分享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型为探讨式教育;“互联网+评价”模式,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学生在线互动交流支持微博、问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7],并且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评价、家庭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及时为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从而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人才评价方式.此外,运用互网络平台,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课程、直播课程,积极吸纳其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成果,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互联网+教育”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自觉行动,做好“互联网+教育”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将是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改革.

(三)满足用工荒问题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以制造业为例,据波士顿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 年的14%下降到2014 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8]此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比例明显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问题,一方面是企业求贤若渴却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家长或学生不愿意就读职业院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1-2015 年各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的相关数据得知,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始终保持在1.04 以上,如表1 所示,可知劳动力市场对求职人员的需求总是略大于供给.再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拥有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的求职者比重始终低于对技术等级有明确需求的企业比重,各技术等级和技术职务的人才需求均大于求职人数.[9]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具有专门性技能的高级技工尤为缺乏.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5 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对各技术等级供求分析的数据可知,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9、1.89、1.99.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而技能型人才用工荒背后的实质问题,也就是技能型人才的供应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或者脱节.[10]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技能型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才有利于用工荒问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推进机制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需要政府在制度上加强供给,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引入市场机制,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产业需求提供精准供给.此外,要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一)政府主导:通过政策制度拉动并加大财政支持

完善相应政策制度,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供给侧”改革,要从制度的根源上进行突破.完善技能型人才的管理、激励和评价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同样待遇的舆论和氛围.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定企业行业的职责,并通过相关措施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对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还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政府还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减权增效”,进一步简政放权,打破官办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政府办教育、学校做教育、社会支持教育”的新型管理模式[11],让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通过自下而上的探索,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引进国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入中国劳动力市场,学习其先进的技术经验,提高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从政府高效供给出发,创设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让职业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和投资结构,能反映出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功能定位.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瑞士为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2004 年修订生效的《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州政府经费投入比例为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3/4;企业要支付大约是正式职工工资的1/5 给学徒;学徒在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的学习免费.[12]在美国,2015 年奥巴马总统对美国的社区学院实行免费就读政策.虽然中国也实施了免费职业教育的政策,但我们还只是面向中职.此外,根据2015 年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职业教育报告显示,2014 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3424 亿元,比2010 年增长了42.2%.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59 亿元,比2010 年增长了75.2%.而且职业教育这5 年来,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例如,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 万家企业参加,已覆盖60%以上的职业院校.但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数据,2010 年世界教育经费支出占GNP 的比例平均为4.9% .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达到了5.4%,在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6%的水平.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NP 的这一比例虽然达到了4%,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3]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从而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学校主体:师资队伍建设要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指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相关政策,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然而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比例较低,德国和加拿大的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为教师.实践证明,教师有利于密切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14]因此,加大聘任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招聘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师作为教师,聘请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可以提高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改变教师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推动职业院校的教师主动变革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转换角色等,保证其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引导教师开展“技能形成教育”、“能力培养教育”、“知识创新教育”,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技术技能素养.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吸纳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创新“双师型”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教练型”、“双师双能”素养的教学名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相关政策,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秉持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兼顾的理念,将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的现实选择.

保障教学内容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从国际经验看,制造强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托常青藤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制造强国;德国长期坚持并推广“双元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15]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教学上强调宽、深的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生能了解到前沿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形式,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培养的是企业和社会工作第一线的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未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做出适时调整,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还存在不相匹配的情况.[16]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还存在较大差距,专业设置聚集第三产业的比例过大,而第二产业人才培养则严重不足.[17]由于职业院校没有进行人才需求市场细分,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因此,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根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及时增设新专业,使其向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满足技能型人才对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所需专业的需求;紧密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将前沿信息、各种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各种职业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从而提升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三)社会参与:转变传统观念并强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2015 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期评估——职业教育评估报告》显示,近5 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职业院校每年输送技能型人才近1000 万;高职在校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 万;中职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深陷生源不足的窘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还有较大的市场;用人单位“唯学历论”的风气还很盛行等.我们需要向部分发达国家学习,在德国,缺乏足够意愿读大学的高中生可以在职业院校获得专业的培训,自信地走向市场,凭借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表现证明自己的价值.[18]在瑞士,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职业教育的理念.社会的发展进步,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技能型人才.总书记2014 年对职业教育批示提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调整分配方式,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社会是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因此,需要全社会大力宣传倡导只有职业分工不同,而无职业贵贱之分的职业观念、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以转变人们认为职业教育相比于普通教育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此外,还应扩宽人才评价渠道,克服唯学历论的倾向,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让技能型人才获得尊严和体面.从而积极引导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营造重视技能、重视技工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推行现代学徒制,提升技能型人才品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19]以发达国家为例,德国现代学徒制模式即“双元制”的实施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其中企业是主方;瑞士“三元制”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在企业、职业学校和产业培训中心三个场所完成.总结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开展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多样的,而且都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行政主导,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有限.为了使市场成为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职业培训供需双方的需求及资源配置.[20]另外,学徒制的实现需要经费支持.以德国为例,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这种方式持续保证了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意愿.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于提供高质量实习岗位的企业,政府可以加强对其扶持力度,给予企业相应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企业和社会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要充分引导企业和社会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来,打通政府、社会、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通过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尝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对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要强化供给意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新性,充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显性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隐性素质(职业精神),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桂庭“.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第四届闵行职教论坛在上海召开[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27.

[2]汤霓.2030 年,软技能比硬技术能更受青睐[N]. 中国教育报,2016-01-19(4).

[3]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6.

[4][5]王兆贵. 技术人才如何成就成吉思汗的成功[N]. 光明日报,2015-12-15(16).

[6]周子学.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创新与发展[J]. 集成电路应用,2016,(2):1.

[7]杜召强. 职教“供给侧”改革与“互联网+教育”[N]. 现代物流报,2015-12-01(A8).

[8].《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三: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042/n11481465/16595208.html.

[9]辜胜阻,王敏,李睿.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 教育研究,2013,(5):13.

[10]朱昌俊. 不能等到用工荒才想起职业教育[N]. 长江日报,2015-12-04(4).

[11]周洪宇,鲍成中.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教育研究,2013,(10):9.

[12]瑞士职业教育特色及启示[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zgjx/2012- 10/10/c_131897787_2.htm.

[13][15]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 中国制造2025 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4-19.

[14]贺修炎.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 高教探索,2008,(1):118.

[16]李拓宇,李飞,陆国栋. 面向“ 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20.

[17]董刚. 潜力无限:职教迎来最佳发展时机[N]. 光明日报,2015-12-01(15).

[18]王鹏. 德国制造究竟凭何经久不衰[EB/OL].http ://enjoy.caixin.com/2015- 01- 06/100771386.html.

[19]杜启平,熊霞.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 高教探索,2015,(3):74.

[20]李俊. 推进现代学徒制先要培育培训市场[N]. 中国教育报,2015-12-03(9).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才培养和动力导向和内涵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改革背景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背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健康保险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健康保险作为健康服务业的支柱产业,需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审视自己,找到自己发展的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健康保险虽在保费、产.

2、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业财融合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管理的外在政治要求,持续强化市场化意识、业财融合的信息化支撑、风险防控及人力资源保障……,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业财.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成本管理的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让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三去一降一补”,“三去.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 【摘 要】本文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工作的必要性,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出发积极提升专业设置的合理配置效果、优.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护理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更好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摆脱就业困境,更好的服务社会 而如何指导大学生的人更好的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就业政策形式的变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