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人口和经济投稿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期刊 流动人口管理开题报告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论文总结 流动人口管理论文的开题报告 流动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硕士论文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人口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土地、住房和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流动人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1

土地、住房和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是关于流动人口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实证分析和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奚关君1 朱娇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

【摘 要】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嘉兴农村土地和住房禀赋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家乡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影响,而住房面积与市民化意愿存在U型关系,即起初家乡住房面积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负向影响,但是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却能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能够有效降低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负面影响.这表明,进一步加快和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一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制度,是促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制度手段.

【关键词】土地;住房;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7)05-0021-06

doi:10.3969/j .issn .1003-0166.2 017.05.005

1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的城镇化与市民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2亿多农民工没有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对于此.2016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十项政策支持.其中《通知》指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能采取硬性措施或“一刀切”要求,而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强调农民进城落户不需要退出承包地.由此可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并把家乡土地退出、宅基地使用等问题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由此引申的家乡土地面积与住房面积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是否有影响?有着怎样的影响?近年来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盘活农村土地资产,提高流出地土地的利用效率,那么流出地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否会影响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

本文选取浙江省嘉兴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土地和住房资源.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选择浙江嘉兴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其一方面处于长江三角洲这一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较完备,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另一方面是嘉兴作为三线城市,其更多的是具备城市带来的集聚经济.而缺少一线城市的拥挤成本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可以作为我国今后城市化集聚经济的典型代表;此外,嘉兴市也为流动人口放开了大量的市民化政策.设立“新居民事务局”,印发《嘉兴市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等,在政策上鼓励了农民工市民化.本文研究结论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丰富土地流转制度背景下的流出地要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经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类似嘉兴的三线城市在开展市民化工作时更多考虑农民工流出地情况提供了参照样本,具有较强的实际借鉴意义.

2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已有经验研究,学者们从个体家庭特征、经济、制度、就业和生活环境等多个视角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是家乡土地和住房因素.杨云彦、石智雷分析了家庭禀赋对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家庭耕地总量对劳动力回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耕地每增加一亩,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概率会增加2%.孙战文、杨学成利用山东省城乡调研数据.从农村耕地和房产处理意愿的视角,分析其对农民工家庭成员迁移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农民耕地能够采取有偿流转、人股分红,房产能够有偿转让、甚至置换城镇住房,则定居到城市的意愿会增强.此时,耕地和房产能为家庭定居城市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相似的,李练军基于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发现土地处置方式对农民工的影响很显著.农民工对土地越不重视或者土地被征用,其市民化意愿越强:并且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受城市住房类型影响不显著.与此不同,张斐基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发现在家乡是否有承包土地对于其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验证了农村土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强烈.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因素.土地对于农民具有财产和保障功能,是农民最后一道生活安全保障,也是农村家庭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转让土地的意愿.黄忠华、杜雪君从保险效应和环境舒适度效应角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承包地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失败提供了退路和保险,承包地保留意愿对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显著,而对新生代影响不显著:宅基地和耕地为农民工在农村提供较城市更好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拥有宅基地和打算返乡种地的农民工则不侵向于市民化.此外,土地退出制度和产权制度也是学者讨论的焦点.傅晨、任辉提出“退出权”成为一个迫切的产权诉求,赋予农民退出权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创新的焦点[12].郭熙保认为农民工想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的这种矛盾心理主要来源于土地的财产功能旧.因此重点考察了承包地退出制度改革,提出了把静态集体成员变为动态集体成员的思想.张林山认为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并重点探索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实现土地财产权[14].

由此可见,在家庭因素中,学者们主要从资产处置意愿方面分析家庭资产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本文着眼于家庭资产,即家乡土地面积和住房面积,分析其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特别地,在市民化过程中,土地制度改革会对土地的市民化效应产生影响,而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土地制度保障功能、土地退出和产权制度方面进行,很少有文章通过定量直接分析土地制度在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因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土地、住房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特别关注与此相关的土地制度改革.

3数据选取和变量设定

3.1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做的“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本调查问卷样本数为1999个,其中农民工样本数为1899个.样本中,男性占57.53%,女性占42.47%;已婚的占77.l%,未婚的占21.6%,离婚和丧偶的占1.3%:没有上过学的占2.1%,小学学历的占16.9%,初中学历的占62.7%,高中及以上的占5%.

3.2变量设置

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其直接表现为是否愿意迁移户口成为本地市民: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中对应的问题为:按当地政策,您是否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1)是;(2)否.

解释变量分两类,一类是本文的核心变量:土地和住房.土地用“家乡土地面积”表示:住房用“家乡住房面积”来体现.另一类变量是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婚姻、年龄、个人教育水平、居住时间和流动范围、培训状况、收入和职业状况.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l.

4农村土地和住房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4.1实证模型

由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Y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其中,“1”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0”表示不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设Y-l的概率为P,logit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核心自变量为家乡土地面积和住房面积.为了进一步探讨土地和住房禀赋继续增加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本文分别引入土地面积和住房面积的平方项.Xi为控制变量,包括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工作特征以及流动特征.

4.2估计结果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中只加入了土地面积:模型2中同时加入了土地面积和土地面积平方;模型3中只加入了住房面积;模型4中加入了住房面积和住房面积平方:模型5中加入了土地面积、住房面积、土地面积平方、住房面积平方.

第一.家乡土地面积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模型1中,当家乡土地面积增加1亩时,该个体的市民化意愿减少3.4%(1-exp(-0.0345)),即当家乡土地增加时,会趋向于使流动人口回到家乡发展.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而土地对于农民工,特别是老生代农民工更像是一种社会保障.因此会促使他们回家乡养老.

第二,家乡住房面积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模型3中,仅仅加入住房面积,家乡住房面积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回归系数为-0.001 6:在模型4~5中,当加入了住房面积平方项后,依然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表明:当家乡住房面积每增加lOOm2时.农民工市民化概率将降低1.6010或5.6%(分别为1-exp (-0.001 6)和1- exp(-0.005 6)).城市高昂的住房使农民工群体望而却步,因而农村中住房面积越大,将使其更加愿意回到农村生活.

第三,土地面积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为单调的负向影响.而住房面积与市民化意愿存在U型关系.模型2中在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加入了土地面积平方,土地面积及其平方项系数为负但是不显著.这表明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为单调的,不存在U型关系.模型4中在住房面积的基础上加入了住房面积的平方项.结果表明,住房面积及其平方项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截然相反的作用,住房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平方项有显著的正项影响.这表明起初家乡住房面积增加的时候,其市民化意愿会减少:而当住房面积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市民化意愿又会增加.对此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刚开始家乡住房面积增加的时候.会吸引流动人口回农村,从而降低对城市的融入;而一旦住房面积增加到某个点以后,表明其已经具有足够的资本,也更有能力在城市生活.进而进一步促进其在城市居住生活的意愿.

第四,其他因素的作用.性别、教育水平、离开户籍地的时长、跨省流动对农民工市民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婚姻、是否接受培训,月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情况均对市民化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综合以上结果,家乡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有显著负向影响,虽然加入平方项后,影响变得不显著,但由于土地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均为负,也能说明土地的负向影响是单调的.家乡住房面积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住房面积平方项有显著正项影响.由此说明,随着住房面积的增加,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U型趋势,先减少后增力口.

5土地流转制度的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口流出地的核心要素中,住房面积对市民化意愿产生显著的“U”型影响,而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虽呈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然而其平方项影响并不显著,那么,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人口流出地土地制度在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产生作用的过程中是否重要?

农民工的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地使用权抵押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其中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目前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也就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的方式包括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通过土地流转,能够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质上,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减少了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不仅使得家乡土地得以有效利用,还降低了家庭土地禀赋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

本文仅针对土地流转制度,尝试探讨这一制度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是否重要.总体上看,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仅处于初级阶段,且全国各省市的土地流转程度差异较大,表3显示,江苏省的土地流转程度可达50%以上.而云南省的土地流转程度仅有15%.嘉兴市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该市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安徽、河南、四川、云南、浙江这五个省份,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2.13%,通过相关资料查询.可知各个省市2013年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如下表3所示.嘉兴的农民工数据中,来源地为天津、山西、黑龙江等省份的人数较少,因此并未在表中列出;此外,由于并没有查到贵州2013年土地流转面积占农民工面积的比重,因此来自贵州的样本将被忽略.表中也能看出,安徽、河南、浙江的土地流转情况比四川和云南活跃.

大量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制度虽然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促进作用,但其更多与家庭土地禀赋相结合,土地流转制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农民工对家庭土地的依赖程度,土地流转制度越强,家庭土地对市民化影响越小,反之亦然.为此,本文尝试“流转土地面积占全体土地面积的比例”这一*变量衡量土地流转制度,并将之与土地面积要素相结合,探讨其交叉项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为此构建模型(2),其中‘P为土地流转制度影响土地面积之后的系数.

表4结果(模型1)显示土地流转制度影响土地面积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土地面积和流转土地占比增加10%,市民化意愿降低0.1%.实质上负向影响远小于仅考虑土地面积时.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合表2.土地面积增加一个单位,市民化意愿下降3.4%.可以发现,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的负向影响减弱,说明土地流转制度在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显著性作用.

那么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工作开展的如何?为此.本文尝试分别选取流转土地75%以上和50%以上省份作为虚拟变量,分别结合家庭土地面积的交叉项,得出结果见模型2和3,结果显示,土地流转程度在全国75%和50%以上的省份,其土地流转制度并未对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显著性作用,说明哪怕是我国流转较强的大省,土地流转制度并未发挥其重要作用.

为了证实流转较强的大省并未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进一步单独选用土地流转75%和50%以上省份虚拟变量,得出结果见模型4和5,流转土地占比75%和50%变量并不对市民化意愿产生显著性的影响.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构造“流转土地面积占全体土地面积的比例”这一*变量衡量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土地面积对市民化意愿的负向影响明显减弱:然而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哪怕是流转大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

6结论

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城镇化的进程以及中国经济的均衡增长.目前,大量农民工的进城务工行为,这一方面促进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不强的担忧.本文从土地和住房的视角分析了其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通过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家乡土地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但是当加入平方项后,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变得不显著了.此外,土地制度改革将影响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然而目前各个省市间土地制度改革差异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家乡住房面积对嘉兴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住房面积的增加将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但是当住房面积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市民化意愿又会增加.

以上结果表明.家乡土地和住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一方面,进城农民工对土地具有依赖心理,降低了其市民化意愿,而深层次原因在于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工割不断与土地的“脐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完善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进一步明晰土地所有权,积极探索土地退出权.另~方面,城市高昂的房价使农民工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农民工而言,承受不住城市住房的压力,驱使其回到家乡生活.因此,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将成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应对其加以重视,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公租房、廉租房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并将其法制化.

该文点评,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实证分析和流动人口和农民工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流动人口本科毕业论文流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数据去重、VLOOKUP函数和透视表在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数据去重、VLOOKUP 函数及透视表的基本含义和操作,列举了其在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为简化抽检数据处理过程,提高抽检监测数据分析效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据.

2、 云锦、宋锦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与途径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云锦、宋锦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遇到的保护传承的配套政策及支持力度不够、后续人才培养、保护传承的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需要地方政府.

3、 住房租赁二线城市样本:南京政策、土地、房企齐发力 2017 年,全国楼市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控 在严峻的政策与市场背景下,“租购并举”腾空而出,且有大刀阔斧进行到底的态势 从被列入租赁试点城市,到租赁新政正式落地、租赁监管平台上线.

4、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杜亭亭(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摘要当前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做大经济总量和承载投资为主要目标的规模城镇化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

5、 就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建构 赵珏【摘要】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大营街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比较成功的范例 在该模式中,主体是人,落脚点为如何更好的建构农民市民化的路径 本文以大营街的发展.